京胡琴師的鼻祖

京胡在早期的形成、改革、發展中,有六位功不可沒的前輩,他們分別是:沈湘泉、王曉韶、沈星培、李春泉、樊景泰、賈祥瑞。他們為京胡藝術的定型做出了不懈努力。

1、沈湘泉為江蘇人,生於嘉慶二十年(1815),卒於光緒二年 (1876)。工笛子,又善於彈奏三絃。咸豐年間,在雙奎班擔任張二奎的笛師、琴師,由於眾人的推舉,年近半百的沈湘泉得以進入昇平署。同治二年裁員後,因人手不夠,又將沈湘泉請了回去。方問溪所著《胡琴研究》一書,將沈湘泉列在“胡琴名家”的榜首,並認為宮中挑選胡琴隨手,當數湘泉為第一人物。”


京胡琴師的鼻祖

2、王曉韶(生卒年不詳)又名進貴,人稱王四。咸豐、同治年間安徽藝人。任四喜班笛師。當時戲曲界流傳“鼓劉、笛王、喇叭張”之說,其中“笛王”即王曉韶。他用胡琴代替笛子為皮黃伴奏,是皮黃的一項關鍵性的重大改革,對京劇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王曉韶曾用胡琴為京劇生行鼻祖程長庚伴奏出演。但王所創之胡琴,系用軟弓。滿把握弓費勁而難以拉奏,效果較差。


3、沈星培人稱沈六者,安徽人,當年大老闆主三慶時,搭班最久。他以胡琴託腔,並完善文場創“九弦制”,自時有文場三大件,即胡琴、月琴、弦子。沈星培是京劇文場之祖師,弟子有李春泉和陸昌立。

京胡琴師的鼻祖

4、李春泉人稱李四者。他師從沈星培習胡琴,他在軟弓胡琴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首制硬弓胡琴。“論胡琴一道,雖創用於沈,但沈之技,實未足以造其峰極。故至春泉,始臻神化。剛處至剛,柔處至柔,而巧處又極盡巧之能事,《舊劇叢譚》謂胡琴得彩,始於李四。同光以來群推第一名手,信不誣也。” (《中國京劇編年史》下卷1103頁)春泉弟子有梅雨田、曹沁泉等。

京胡琴師的鼻祖

5、樊景泰 人稱樊三者,其父名得玉,亦場面耆宿。景泰初習崑腔小生,因嗓敗而改習場面。主擫笛,後徽班改胡琴,樊潛心習練,隨成能手。景泰搭班以三慶為久,為大老闆操琴年最深,而汪桂芬又出其名下。樊景泰乃皮黃史第一代胡琴聖手。

京胡琴師的鼻祖

6、賈祥瑞(1854——1888)又名成祥,字彙川、仁山,人稱“賈三”。幼拜劉兆奎學場面並從劉家福習胡琴,為李四的師弟,唯李四之風格剛勁、而賈三之風格柔婉。光緒年間初隸“四喜班”,以京胡享譽劇壇。他琴藝教授有方,著名琴師孫佐臣和梅雨田皆為賈三之弟子。而且師徒平輩並沾親(孫之胞姐,系賈之長嫂;梅與賈系姨表弟兄)賈三是近、現代各派京胡的宗師泰斗。琴技分枝,始自梅孫、梅孫之源,則是祥瑞。故賈三對於京胡伴奏的傳承和發展頗有影響和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