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战让日本臣服了九百年吗?为何?

用户97706346243


经此一战,日本人足足给中国人,当了900年“小弟”

虽然依靠着西边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北方的贫瘠草原区为屏障,中国在军事、文化上,相对世界文化体系往往都是独树一帜,且时常成为整个东亚地区的典范或者说是领袖,且这一形象,从秦皇汉武开始延绵了数千年。

然而虽然中国总是在当东亚的老大,但是这个位置坐的也不是特别的安稳,往往太平享乐不了多少年,就有野心膨胀之国,为了自己能够更加的强大,向中国挑战,摸中国人的屁股。

其中最活跃的莫过于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这个国家因为地处在地震带上,不但土地较大陆不是那么肥沃,还时常发生山崩地裂的地震,上面的百姓,天生带有地理环境无奈,逼迫出来的危机感。

所以冲出日本小岛,向广袤的亚洲大陆进军,一直是他们的梦想,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进行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将中国收入囊中,组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这是我们很多朋友,对于日本向大陆前进梦想,最深刻的印象。然而纵览古今,日本人前进步伐的起点,绝非在1937年。早在千年之前的公元663年,日本人就已经尝试向中国出手,只不过1937年的日军,遇到了“东亚病夫”,而663年的日军踢到“大唐帝国”。

6世纪的朝鲜半岛,分为百济、新罗、高句丽三国,其中中国唐朝与新罗交好,中国视新罗为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代言人。而想西进大陆的日本,此时也选了百济作为自己的“傀儡”,进而搅入朝鲜半岛局势。

随着百济、新罗为了谁是半岛霸主的地位交战,中日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对立之路。655年百济联合高句丽进犯新罗,接连攻下数十城,新罗王不得不向中国唐朝求救。

660年在中国大将军苏定方的带领下,中国军人一口气就灭了百济,用围魏救赵的战略,化解了新罗的危局,同时在百济旧土设置的都督府,还为大唐帝国开疆辟土了。

不过百济王室没有认输,1个叫扶余福信的王室成员,趁中国唐朝主力班师回朝之际,率领百济旧民揭竿而起,也是在这个时候,日本在百济王族的邀请下,火速驰援百济。

最终日本的驰援大军和唐朝的平叛大军在663年相遇于白江口。这场战斗从士兵数量,战舰数量这些理论数据看,中国唐朝铁定要吃个哑巴亏。倭军有士兵42000、战船1000余艘;唐军有士兵13000、战船170艘。

远远地看去,日本人的船是一片片的,而中国这边就略显得零零散散。但是战斗结果,确是天佑中国,日本的船多,但是均为小船,而唐军则是大船。

当中国军队兵分两路,迂回包抄整个日本舰队之时,日本船多反而成为累赘,船与船之间不停的摩擦,几乎难以放开双手作战,最终被中国军队完全包了饺子。

经此一役,日本贵族圈明白了,日本跟大陆上的中国相比,还是有待提升,所以决定向强者学习,最终就有了延续了数百年的日本“遣唐使”制度,靠着这些外派中国的留学生,日本把自己打扮成为了中国唐朝样。乃至于今天,不少国人感叹,看中国唐朝去日本。

同时正因为这个学习,日本对中国是佩服了数百年,直到1592年,日本才再一次鼓起勇气挑战中国,而当时中国已经是明朝,不过这一次日本依旧输了。


袁载誉


白江口之战,也称白村江之战,是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8月唐朝、新罗联军和倭国、百济联军在白江口发生的一次水战。彼时,倭国(即日本)经历乙巳之变和大化改新之后,国力蒸蒸日上,天智天皇一直致力于恢复倭国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支配地位,然而此战使得倭国看清了双方的差距,此后倭国开始积极向唐朝学习,就此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战争背景:朝鲜半岛陷入战乱,倭国意图趁机侵入

唐朝初期,朝鲜半岛曾存在三个国家,分别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其中以高句丽实力最强。后来,高句丽内部发生政变,但唐太宗并未趁机讨伐高丽,反而是册封政变上位的高藏为辽东郡王。

△唐初朝鲜半岛局势

后来,高句丽、百济联合攻打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太宗发兵攻打高句丽,先后杀死高句丽四万余人,夺城十余座,但之后因进入冬季而被迫撤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调集三十万大军,以长孙无忌为大总管,意图一举攻灭高句丽,却因唐太宗不久后病逝而作罢。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百济、靺鞨再度出兵攻打新罗,连夺三十余城,新罗向唐朝求援。唐朝劝和无果后,遂于显庆六年(660年)命苏定方等人率兵出征百济,“平其国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户七十六万”,百济灭亡。

在百济遭受唐朝和新罗联军进攻之时,百济不敌之下遣使向倭国求援,而此时的倭国正处于飞鸟时代后期。贞观十九年(645年),倭国爆发“乙巳之变”,中大兄皇子(即后来的天智天皇)、中臣镰足等人暗杀苏我入鹿,消灭苏我氏宗家,皇极天皇被迫让位于孝德天皇,而中大兄皇子则被立为皇太子。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在大中兄皇子的主持之下,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推行以唐朝律令制度为主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使得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不仅完善了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倭国的发展方向,而且解放了部分生产力,使得倭国国力开始蒸蒸日上。

在提升本国国力的同时,中大兄皇子也十分重视对朝鲜半岛的经营,恰好此时朝鲜半岛陷入战乱,百济又派遣使臣向倭国求援,中大兄皇子便认为这是恢复倭国在朝鲜半岛南部的特殊地位的良机,开始积极谋求出兵

战争过程:唐朝、新罗联军以少胜多,倭国、百济联军遭遇惨败

唐朝攻灭百济之后,大军退回本国,只有郎将刘仁愿率数千唐兵留守百济城,并派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后因王文度赴任途中病逝,改以刘仁轨代之。

见唐军主力退返之后,百济王扶余义慈的堂弟扶余福信又萌生反意,聚集百济旧民造反,一时间百济“西部皆应”,反而将唐军围困在百济城。唐廷得知消息后,以刘仁轨、王文度等率兵与新罗军队合兵救援刘仁愿,结果百济军队一路败退任孝城。

后来,刘仁轨发兵奇袭,一举攻破真岘城,“遂通新罗运粮之路”,而百济内部则发生火并,扶余福信被王子扶余丰越所杀。于是,刘仁师、刘仁愿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刘仁轨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济王子扶余隆率水军,从熊津江出发,水陆并进,直趋白江口,准备合军直捣固周坚城。

△刘仁轨

龙朔三年(663年)八月,刘仁轨水军抵达白江口,而倭国的水军四百余艘战船也抵达战场,唐、倭两路水军对峙。此战唐军仅有战船170余艘,出兵1.3万余人,而倭军则有战船1000余艘,士兵4.2万人,唐军在兵力上乃是处于绝对的劣势。

然而,双方交战之后,唐军却凭借船只设计精良,再加上战术得当,竟然四战四胜,日军战船被焚毁极为严重,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此役,倭军损失上千或溺死,或被斩杀,尽皆沉于白江口水底。水军大败,百济、倭国陆军更不是唐军对手,扶余丰越脱身而逃,周留城内的百济王室和兵将,以及倭军残军“一时并降”。

百济被灭之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以大将李勣为帅,率军大举进攻高丽,收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高丽灭亡,唐朝于其地设安东都护府,留大将薛仁贵等二万多唐兵于平壤,高丽终成唐朝治地

战争结果:东北亚地区格局基本确定,倭国开始积极向唐朝学习

白江口之战后,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基本确定,中原王朝就此成为了东北亚首屈一指的大国。而天智天皇乃是日本历史上极有建树的一位政治家,在认识到本国与唐朝的巨大差距后,便开始以空前的规模移植大唐帝国的先进文化,促成了日本社会发展的跃进。那么,为何一战便就此臣服呢?

1、双方差距太过明显。由于地缘关系的原因,日本距离中原王朝太过接近,虽然倭国自“乙巳之变”、“大化改新”后国力有所提升,但与庞大的中原王朝比起来,仍然不值一提。白江口之战使得倭国彻底认清了两国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倭国在制度、科技方面的全方位落后,在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之后,倭国自然也就放弃了与唐朝为敌的想法,而是积极向唐王朝学习,进而谋求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当然,这也源于天智天皇清醒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对外学习态度。

2、倭国军队基本被摧毁。白江口之战规模看似不大,尤其是对唐王朝来说,相较于动辄十数万、数十万军队的大战来说,此战唐朝顶多也就算派出了一支偏师。而倭国方面却是派出了本国超过80%的军队,结果仍然遭遇惨败,且最终能够逃回去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可以说,此战直接对日本的军事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彻底击破了日本的对外侵略野心。

日本向来崇拜强者,自白江口之战以后,正是随着与中原王朝的相互往来,更使得日本方面认识到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巨大差距,因而虽然中原王朝更替频繁,但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日本始终生不出任何挑衅的念头


香茗史馆


唐龙朔三年八月的白江口之战,是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这一战不仅改变了朝鲜半岛的战略态势,对整个东亚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从公元前一世纪起,朝鲜半岛上便陆续兴起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自建立以来相互攻伐,混战不断。唐朝建立后,新罗与唐朝交好,百济与高句丽一起倒向日本,与唐朝和新罗对抗。

唐显庆五年七月,唐朝出兵攻打高句丽。唐将苏定方采取先攻百济的战术,率军攻陷泗沘城,平定了百济。百济贵族鬼室福信向日本求援,日本齐明女天皇和天智天皇派遣大将大华下阿昙比罗夫连率军五千,将在日本当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送回百济继承王位。此后二万七千余日军攻下了新罗的沙鼻岐、奴江二城,进逼白江口。

为了打退日本人,唐朝和新罗联军从熊津出发,向百济的周留城进发。八月,刘仁轨所率唐朝水军在加林城附近的白江口与日本水军相遇。据《日本书纪》记载: “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气象,而相谓之曰: ‘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更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唐军用火攻之计,“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随后,唐罗联军三面围攻周留城,百济和日本守军纷纷投降。日本被迫撤回日本。白江口之战以唐罗联军的完全胜利告终。日本将全部兵力撤出朝鲜半岛,开始固守本土。

关于这场战斗的具体情形,《旧唐书-刘仁轨传》记载如下:“仁轨遇楼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滔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百济诸城皆复归顺”。

此次战争以日百联军惨败和唐新联军的完胜告终。日本残部败撤回国,百济王子扶余丰亡命高丽,百济复国活动彻底失败。

在唐朝看来,白江口之战只是一场出乎意料的遭遇战,战后也没有表现出乘胜追击的意图。但对于日本来说,此战损失惨重,百济的陆上部队被迫放弃攻势,协同水军残部狼狈撤回本国,复兴百济的计划彻底破灭。不仅如此,日本从此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对唐军的恐惧。

此次海战并没在中国史籍中大书特书,因为这只是大唐初年唐军在辽东和朝鲜半岛一系列军事行动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对于其他东北亚诸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事件。

白江口之战后,百济故地曾一时兴起的复国行动归于失败,立国六百余年的百济覆灭已成定局 ;随着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重要盟友灭亡,高句丽的灭亡被间接加速,高句丽的作战由原来辽东地区单线转为东西两线作战 ;巩固了唐军在朝鲜半岛的军事成果,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提高了更有力的外部环境 ;对日本的影响最为重大,打灭了日本军事自信心,使其开始真正虚心学习大唐文化,此后千年的时间里日本都没有再动过西进的念头。此战后,随着大唐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威名日隆,确立了以大唐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国际格局,并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影响波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越南等地的“隋唐文化圈”。

日本水军在白江口之战中的失败,是他们在没有真正认清自我和了解敌情的前提下,又不能认清自己,没有对自身综合国力进行一个客观认知,没有积极进行战斗失利的反省和作战策略的调整。

日本介入百济战争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与百济有什么情义,而是日本人对百济和高句丽存有野心。

日本认为,如果能复兴百济,将使其在东北亚地区获得很大的利益。但是日本将唐帝国作为对手,此举未免过于鲁莽和幼稚,只能说是日本人利益熏心,鬼迷心窍做出的决定。正如上个世纪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一样,日本从来只会高估自己,低估中国的实力和决心。

日本在白江口战败后,天智天皇诏令开始改革,同时将更多精力用于加强国家防御。正当日本政府提心吊胆唐军渡海报复之际,唐朝却三次派出使节来到日本。

唐使的来意很明显,唐朝平定百济后,与新罗对高句丽的联合合围之势已然形成,对高句丽的战争即将展开。为了集中精力夹击高句丽,唐朝也需要及时调整对日关系,避免日本再度与百济势力勾结。

天智天皇三年四月,大唐朝散大夫上柱国郭务悰等人的第一次赴日外交行动并不顺利。因为此时日本刚刚战败,国内弥漫着恐慌气氛,对唐朝心生防备。日本又不敢公开驱逐唐使,怕招来唐朝的进攻,所以天皇采用了一个借口,以郭务悰等人未带国书为名,不许其进京,将其礼送出境。

第二年九月,唐朝沂州司马刘德高第二次出使日本,这一次双方达成了一定的协议。但是日本依然对唐朝心怀疑惧,天智天皇甚至将都城从飞鸟京迁至近江,以便在唐军攻日时,能便于联络高句丽。然而,高句丽已自顾不暇,次年九月,唐军攻陷平壤,全部平定了高句丽。这给日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面对可能到来的对唐战争,日本决定派出遣唐使,探听唐朝下一步的动向。

让人意外的是,高句丽平定后,唐朝和新罗两个盟国因为战略目的不同,矛盾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唐朝让百济太子扶余隆担任熊津都督,开展战后百济的建设,以及让百济派代表与新罗会盟后,新罗索性抛开唐军,独自开始了统一朝鲜半岛的进程。

咸亨元年三月,唐朝和新罗两位曾经的盟友发生正面冲突,从而拉开了长达六年的战争。

因为新罗拒绝唐朝的和平建议,加紧对原百济领地的占领,百济多次向日本求援,但日本已无力卷入朝鲜半岛的纷争之中。同时新罗也向日本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与日本结盟,共同对抗唐朝。

天智天皇十年,唐使郭务悰等六百人,组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使团。并将唐日白江口之战中俘虏的一千四百名日军俘虏交还给日本。

唐朝为什么会对日本采取低姿态呢?因为这一年唐朝在与吐蕃的大非川之役中大败后,西部形势急剧恶化,唐朝已经无法向东北地区增添兵力,所以希望日本能够与唐朝结盟,出兵对抗新罗。这是唐朝的明智之举,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日本方面最终没有答应唐朝的出兵要求,他们在唐朝和新罗之间选择了保持中立的态度。

一个月后,日本国内爆发了“壬申之乱”,天智天皇之弟大海人皇子登上了天皇宝座,成为天武天皇。他选择了与唐朝保持距离,加强与新罗的关系的外交政策,日本停止向唐朝派遣遣唐使,而改向新罗派出遣新罗使,两国关系一度十分密切。但是,日本没有忘记数年前白江口之战中唐军的厉害,所以并不想介入唐朝和新罗的战争。

吐蕃兴起后,唐朝军事重点在西北边疆,所以对辽东地区采取战略收缩。这使得新罗乘虚而入,统一了朝鲜半岛,唐朝也承认了新罗的统一,双方停战,新罗被唐朝加封为鸡林州大都督,奉唐朝为正朔。

从白江口之战到 8 世纪初,唐日关系主要围绕着朝鲜半岛展开。为实现在朝鲜半岛的战略规划,唐朝三次派遣使者赶赴日本。日本自白江口之战后,一直对唐朝抱着惧而远之的态度。直到大宝元年,日本在时隔三十多年后才向唐朝派出了第六批遣唐使,自此唐日间的交往进入了长达数个世纪的黄金时期。

准确的说,白江口之战并没有给中日两国带来900年的和平。因为900年的和平是从白江口之战算起,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明朝抗日援朝来算的。实际上,早在公元1274年,中日双方就曾爆发过战争。

公元1364,年忽必烈定都大都之后,,曾两次派使者奔赴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都没有得到日本的回应。大怒之下的忽必烈任命忻都为东征元帅,率大小战船九百艘,远征日本。日本为防止元军登陆,在海岸线上建造了石垒,严防死守。是年八月一日,元军渡海时遭到台风袭击,大部分船只沉没,军士溺死无数。 元军损失惨重,最后被迫撤离;但日本的镰仓政府也因不堪战争重负而倒台,双方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这次战争后 日本的对华态度远不像白江口之战后表现得那么臣服,还激发出了日本人的民族 自豪感与 自信心。日本不但没有和元朝建立起外交关系,反而开始频繁骚扰我国沿海边疆,直至形成困扰明朝二百年的倭寇之患。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笑语千年


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朝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海战。是战,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艘)、百济军(5千人);唐军(1万3千,战船170艘)、新罗军(5千人),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军心大乱。最终,倭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成百上千倭军被杀或溺死。

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海战。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白江口之战,唐军虽然兵力舰船在数量上占绝对劣势,但隋唐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坚,设计精良,倭国的兵船与之相较,相对落后。近千艘木船被唐军连发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焰烟涨天,海水皆赤。白江口之战后,唐军陆军也频频建功,一举灭掉百济。以百济为前哨,668年唐朝大将李勣为帅,在泉男生带路指引下,一举踏平高丽,终于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未竟之业。

白江口之战,日本大败。此后日本一直持续数百年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学习,逐渐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日本数百年间几乎就是唐朝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近一千年间,日本未敢再对中国开战。

白江口惨败,愚昧无知的日本统治阶层深刻认识到,日本与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政治军事最为强大的唐朝相比,实在是太落后了,差距悬殊。这也应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进程里,日本由于自己本身的原因,一直与先进的中国存在很大的差距,没有与中国开战的本钱,与中国交往比较谦卑。日本民族虽然野心很大,直至今天都未放弃以朝鲜为跳板侵占中国,扩大其生存空间的梦想,但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打不过就认输,而且甘愿做强者的学生。当然强过师傅后就会把师傅踩在脚下。我们必须要强调一点,日本民族的学习精神必须借鉴并警惕,一千多年前它向中囯学习,非常认真非常勤奋非常彻底,而且有超过师傅的坚韧和执着。近代向西方学习同样如此。中国近百年来吃过日本的大亏,教训深刻,绝对不要忘记。我们没有报复灭亡日本之心,但也绝不能让日本复活军国主义重蹈覆辙。







张正才中医健康讲师


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这次战役的影响可谓是持续近千年之久,也就是这次战役,让日本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不敢进犯中国。

白江口之战起因。

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是唐朝的附属国。在唐高宗时期朝鲜半岛内部形成了混乱,从而成立了一个新的叫做百济的民族国家。由于国土范围狭小当时的日本,其实就已经准备对外侵略了,唐朝在当时可是国富民强的自然看不下去日本侵犯朝鲜。于是自发地去保护朝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抗倭援朝”,白江口之战就这样爆发了。

白江口之战经过。

663年(高宗龙朔三年)八月,刘仁轨水军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国水军四百余艘也绵延驶至。宽阔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双方合战。唐军四战皆捷,水陆连胜。虽然唐军军船在数量上占绝对劣势,但隋唐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还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坚,设计精良,日本的兵船与之相较,相对落后。四百多艘木船被唐军连发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此役,倭军损失上千或溺死,或被斩杀,尽皆沉于白江口水底。唐朝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白江口之战影响。

一、虽然日本在当时综合国力很强了,但是唐朝根本就没有出动精英军队,而是仅仅派遣了一支小军队,直接就挫败了日本。同时也击破了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

二、这次战役唐朝军队击杀了日本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军队,本来日本的人口就少。这次战役之后,日本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根本不可能再次发动侵略战争。

三、这次战役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此后日本一直数百年间不断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学习,逐渐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日本数百年间几乎就是唐朝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近一千年间,日本未敢再对中国开战。

以上是个人的浅谈,如有错误的地方,请斧正。


新一聊历史


白江口之战是中日第一战。

谈到白江口之战,就要谈到高句丽这个国家,当时在魏晋南北朝中原大乱时期,高句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原王朝的威胁。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不仅无功而返,还引发了隋末大起义,导致隋朝二世而亡。唐朝建立后,高句丽和朝鲜半岛的两外两个国家百济、新罗先后向唐朝臣服,接受册封。但是高句丽很不安分,先是内部权臣泉盖苏文弑君,大权独揽,后来,又联合百济攻打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太宗出兵高句丽,虽然取得一定胜利,但最后因为辽东气候恶劣,粮食将尽,不得不退兵,没有达到战略目的。


到了高宗时期,高句丽、百济、靺鞨联兵再次入侵新罗,攻陷三十多城。新罗不能抵抗,再次向唐朝救援。 高宗显庆五年八月,唐朝派大将苏定方统率十三万大军出兵百济,以解新罗之危。苏定方攻破百济主力,俘获百济王以下五十八人。并于同年十一月献俘于则天门。苏定方平定百济后留下郎将刘仁愿镇守百济府城,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雄津都督,安抚百济军民。不巧的是,王文度刚度过海就病逝了。这时,百济僧人道琛、将领鬼室福信联络百济遗民占据周留城,并从日本迎回王子丰立为百济国主,并带兵包围刘仁愿。这时,朝廷下令让老将刘仁轨统领王文度士兵,救援刘仁愿。


这里就要提一下古代的日本,从史料上看,在隋朝之前,日本一直以中国藩属存在,接受中原王朝册封。但是到了隋朝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魏晋南北朝中原大乱,很多中原遗民进入日本,推动日本社会发生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得打显著增强。日本不再甘心做中国的属国。于是,在隋炀帝时期,日本给隋朝国书写着“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惹得隋炀帝大怒,但是当时隋朝正在全力进攻高丽,并没有出兵日本,还派遣使臣进行了回礼。但日本野心却没有止住,而是开始插手朝鲜半岛之乱。特别是在这次百济向日本求援,日本派兵五千跟随百济王子丰回到百济作战,后来又派遣大军入朝参战。



当时,在朝鲜战场上苏定方因兵围平壤久攻不下,已解围而还。刘仁轨、刘仁愿在百济的压力很大,朝廷也建议其退兵。但刘仁轨认为百济内部貌合神离、互相猜疑,必定撑不了很久,主张继续坚守,并趁百济不备夺取真岘城等要地,打通新罗运粮之路。后来,果然百济发生内乱,先是鬼室福信杀死僧人道琛吞并他的军队。后来百济王子丰又杀死鬼室福信。百济向高丽、日本请求援兵。

刘仁轨认为周留城是敌军巢穴,应该除恶务本,先攻取周留城,这样其他城池不攻自破。于是刘仁轨、刘仁愿和新罗王金法敏水陆并进,进攻周留城。刘仁轨带领水军先行来到白江口,与前来救援的日本援军相遇,当时“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唐军只有战船170余艘,但唐军以弱胜强,四战四捷,焚烧日军船只四百余艘,但是烟炎灼天,海水皆迟。只有百济王丰逃奔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归降,百济平定。

这一战是中日军队第一次对决,盛唐的强大给日本以极大震撼。此后,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并且900多年不敢进兵朝鲜。


一壶清茗品春秋


中国和日本,向来就是宿敌和对手,这种竞争环境不分时间,也不分领域。唐王朝时期,中国以强大的国力称雄世界,李唐天子被尊称为“天可汗”,但即使如此,日本倭寇对中国仍然抱有觊觎之心,妄想能够代唐称雄。

白江口海战

公元七世纪中期,正是大唐王朝国力鼎盛的时候,然而隔海相望的东瀛倭国却妄图同唐王朝一较高下,争夺朝鲜半岛的统治权。公元663年,倭国同其附属百济率4万大军、以及1000余艘战船直抵百济白江口,狼子野心、路人皆知。



李唐王朝目睹朝鲜半岛风起云涌,形势刻不容缓,同样不敢耽搁,联合百济对头新罗,率大军1万7千余人东临白江口迎敌。双方大战一个昼夜,原本看似悬殊的实力差距在最终却带来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奠定900年东亚格局

唐朝联军巧妙变阵,以少胜多,最终彻底击溃倭国联军,杀死倭国千余人马,并一举击败百济王室,降者不计其数。唐朝和倭国的白江口海战,可以说是奠定东亚局面的一次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以少胜多的海战。

从白江口海战之后,倭国元气大伤,不敢再西进朝鲜半岛一步,并对大唐王朝尊崇万分,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了明朝中后期,其中哪怕是强敌环伺、弱不禁风的宋王朝时期,倭国也未敢乘虚而入。可以说,白江口海战的胜利确确实实奠定了900多年的东亚格局。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663年,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上百至上千日军被杀或溺死。

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潮哥1495582530712


【历史小八卦迷】来解答:白江口之战,日本军队大败。此后,日本数百年间一直不断地派使臣来中国大陆学习,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两国关系再次紧张起来。这近一千年间,日本臣服于中国,从未敢再对中国开战。那么问题来了,日本为何会臣服于中国九百年?日本军队真的被白江口之战给吓破胆了吗?



浅析白江口之战

《通鉴纪事本末》中记载:“(唐军)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奔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率众降”。《日本书纪》则写到:“日本水师舍身突入唐阵,唐军从容左右迎击,纵火焚日船。。。。。须臾,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甚众,舮舳不得回旋”。


白江口之战,是中国与日本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交锋。据有关资料记载,此战役中,日军有兵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而唐军只有1万3000的兵士,战船也仅有170艘。可是,那又怎么样?兵贵在精而不在多,武器装备自然也是同样的道理。白江口之战最后以日本的惨败,中国的完胜而剧终。

日本真的臣服了吗?

从历史资料上来看,好像是这么一回事。经过白江口之战后,日本人改变了其外交策略,对待大唐往往以小弟之姿态,极其谄媚。可,这算臣服吗?


当时大唐的统治者武则天相信了吗?不,她不信。

朕辅佐先皇,历经白江口之战,对倭人习性,并非一无所知。 那些倭人,表面上越是谦恭有礼,实则就越是心怀叵测。当年刘德高自倭国返回,曾私下里谏言,断绝与倭人的联系,待时机成熟,便将之一举平定。他言,倭人伪善,不可信之……在发动白江口之战时,倭国举国期待。白江口之战结束后,倭人立刻就改变了姿态,对我使者极为谦卑,其国主甚至每日清晨向我使者请安。 可越如此,刘德高认为,倭人越发可怕! 或许百年之内,倭人成不得气候。但若纵容其就学我国,早晚会成我心腹之患……”



总结

作为中日历史上的第一场战役,白江口战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对东亚的政治局面产生影响,也改变了朝鲜半岛的局势。白江口之战更是让日本见识到了中国的强大,并加快了中原文化东传的脚步,彰显了大唐盛世之繁荣昌盛。总而言之,落后会遭他人挨打,强盛则能使四方臣服!


历史小八卦迷


和平永远是打出来的,白江口海战后,日本干年没有和中国叫过板,没有施舍出来的和平,只有打出来的长久太平,中日一场战争,换来前年和平。中日白江口海战它是中日之间的第一场战争。此战以唐军毫无悬念的大胜而告终,这一战使得当时日本的统治阶级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在此后一千多年力,再也不敢向中国用兵,就连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半岛都不敢派兵。

公元660年,朝鲜半岛上同时并存着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三个独立的政权。三个国家中,新罗跟大唐的关系比较好,而高句丽和百济则有些不听话,两家还联合起来欺负新罗,新罗势单力薄招架不住,派人向唐高宗求救。俗话说“打狗也要看主人”,唐高宗当即派出大将军苏定方带兵支援。

作为一代名将,苏定方没费多大力气就把百济给灭了。凯旋而归时,只留下郎将刘仁愿带领一万多人马驻守百济。

百济的旧将鬼室福信不甘心失败,他召集余部与唐军展开游击战,同时向他的大哥日本求助。虽然当时的日本曾派遣留学生到大唐学习,大唐全程包吃包住,还包教会先进文化和技术,但是日本说变脸就变脸。

公元663年8月,倭国与百济水军乘坐一千多艘战船,合计四万余人卷土重来,刘仁轨率领的水军则是七千余人,战船一百七十艘。双方在白江口碰面,倭国和百济的水军完全没想到,世界上竟然会有如此高大的战船、精良的武器和军容如此整齐的军队。白江口海战,唐军一共烧毁日本战船400余艘,歼敌不计其数。

这场规模巨大的海战深深震动了倭国,从那以后,倭国为防止大唐进攻,在国内对马、壹歧、筑紫等地设置防人和烽火台,并在筑紫修建水城和建造大野、基肆两座山城,以防唐军突袭。在此后的一千年里,再也不敢向朝鲜半岛用过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