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今人读《红楼梦》,如同吃拔丝山药,扯得没边没沿,只有一根细丝相连。大家以为呢?

空谷幽客


这句话是不对的!

看问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常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近代《红楼梦》成为红学,不只在中国传播极为广泛,也风靡全球。这个大发展是以前沒有过的。刘心武先生在前人红学的基础上对《红楼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有些地方使人耳目一新,影响很大,更激起了红学热。这不是发展吗?

我相信红学热不会冷。《红楼梦》有现代科技的传播,会如虎添翼,只能更热下去。像刘心武先生这样的大师会不断出现。

红学大家辈出,再出新意是很难的,但会向前走,不会后退。红学可能一时如大森林的楠树,生长缓慢,长了看不出来,但还是长了。


曲尘丝


我高中理科,大学的时候看的红楼梦,看了很多遍,然后,学校图书馆的红学相关的书也看了不少。王昆仑,王国维,胡适,周汝昌,蔡义江,冯其庸,等等等等,都读了。题主说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不仅存在于所谓的索引派中,很多所谓的考证派也是,扯了很多有的没的。还有当时比较火的解读,之前一点点时间,比如刘心武,哎,个人以为,他是在胡说八道。然后,就是出书的,当年比较火的土默热,看过一些,乍一看,貌似有道理,一回想,也是扯淡。还有一本,红楼疑案,记得里面有个观点特别有意思,红楼梦是曹雪芹替父作传。哎,真是醉了。还有就是近些年的,蒋勋,白先勇。也确实开拓了我读红楼的角度。还读过索引派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有一段话特别有意思,是序里面的,大意就是,王国维先生评的红楼,大家风范,严谨。而其他人的读红楼,叫三姑六婆似的读红楼,评红楼。当然我也并不赞同三姑六婆的这种说法。

红楼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很多细节方面,读了一些评论之后,才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但是,记不住,再读红楼,跟一开始读,差别就是,出来的人物,性格,命运,言谈举止等等,很熟悉了。尤其,前五回,从开始的突兀,中间逐步熟悉,到现在的感概,赞叹。但是,读到里面的场景情节,依旧身临其境,如见如闻之感跟当时初看差别并不大。还有就是读的出64,67两回真的不是作者原笔,等等。

读红楼,我现在看来,别人爱怎么评怎么评。我自己读自己的,置身其中,不自觉的被王熙凤的笑话逗乐。不自觉的看到宝玉视若珍宝的北静王的手串,送给黛玉,黛玉冷冷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遂置地不取。为痴情男们一笑。等等等等~~~~

我读我的,你评你的~~~~


若谷无声


严重同意问主观点。红学界流行的几大家,比如周汝昌大师,各方面都有成绩,对红楼用功颇深,讲情讲史都有涉猎,但员外认为周老并没读懂红楼,主旨是讲什么没搞清楚,象《枉凝眉》就解到湘云身上去了,懂了就不会出现这样严重的错误。刘心武老师紧随其后,得出可卿为公主的结论,明显不对呀。可卿喻象员外刚写过一点,张友士为她诊病,这都是象,不是野史人物呀。

再如台湾的蒋勋先生,解红从美学和佛学角度,大灌心灵鸡汤,不会解处就讲心灵孤独,只是读者的体会而已,并不契合红楼主旨。从去年各平台不知受谁影响,强推他的作品,有众多跟风者,实际也没读懂,他讲的情并不是《红楼梦》中的情,因文中"情"是丹道中的性情的情,典型的会错意了。再如白先勇先生,其书厚厚的,但也是不知所云。

再如网上草根赖砖家为代表的,讲清朝野史,这么一个皇帝阿哥,那么一个太后皇后,脱离了文本解读,捕风捉雨,完全是臆想。员外讲,有本事,拿出文本,一段一段讲,看能讲出什么史!还有君雅倩侃红楼,屏山语红楼,少读红楼,与心幽欢等等,有的扯得重,有的扯得轻,掐头去尾,美其名曰红学,实际都脱离了文本,欺骗读者而已。

至于员外的观点,只能感慨,"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了。


十八员外


读《红楼梦》,我也是年轻的时候读过,现在也都忘记了。我们大家爱读《红楼梦》,就是因为曹雪芹写的有血有肉,各个景色,故事情节,及人物的个性都描绘的如临其境,林戴玉的揉情病弱身体,和聪明才智。贾宝玉的美貌惜玉的性格。王熙凤的双面人生,薛宝钗对宝玉的爱意和失落感。现在拍的《红楼梦》场景也都是按照作者曹雪芹的笔画沟拉出来的。可见曹雪芹用功之处是何等高超绝笔。读起来爱不失手,越看越想看,要说读《红楼梦》如吃拔丝土豆,丝丝缕缕扣人心弦。也不为过。








爱国40335


今人读《红楼梦》,好象拔丝山药,扯的无边无际,只有一根细丝相连。

能说出这句话的,是个天才。

不过不只是今人,自从《红楼梦》成书后,就有各种解释,各种续书,对作者的各种探究和对原型的各种猜想,乾隆皇帝就是第一人。

但红学的出现,和拔出的各种丝,不管是索隐派也好,考证派也罢,还有各种续作,各种猜想,其实踏下心来看,都可以看出作者独具的匠心,如果确实是《红楼梦》研究者,也可以擦出碰撞的火花。

但可惜只有那么一丝丝。

作为普通读者,不用那么费力,我们还是只吃那块山药吧。

《红楼梦》文本给我们的营养已经是够我们受用一生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封建社会,从中了解那个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看到活生生的人物,诗词、文章、建筑、食品,可看的东西太多了。

所以我无视那拔出来的丝的美丽闪光,只吃其中那美味的山药。


旁观者岚


你好,我认为您这个问题里说这句话的人这样说挺有才的,不过我并不认同这句话。下面就从我的角度来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通常读一本书都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现象,而《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户晓,自然呈现的观点就会更多,解读的角度自然也会更多。对于题主这里所说的应该是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里的人,自然是要考虑方方面面的更多,但如果说这些人是在牵强附会,哗众取宠这可就是乱戴帽子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红楼梦》不是被评为世界十大难读名著之首吗,所以读的人都很少,他们的解读由何而来的哗众取宠呢?

要说起来《红楼梦》的难读,就不得不从其中的诗词多说起,诗词文化虽然我们不陌生但要读懂却很难,而解读的人对诗词掌握的程度也本就参差不齐,但要放到《红楼梦》具体的情节相连,对诗词的意思还是能懂的,所以说牵强附会就有点过了,因为诗词不懂可以查资料学懂啊,我们的想象力也挺丰富的嘛。

至于说的天花乱坠个人到是没太觉着,解读人的文学知识肯定多嘛,想露一下自己的文学自然也就会让有些人有天花乱坠的感觉嘛。离题万里呢,这就更夸张了,毕竟怎么样也不可能会脱离《红楼梦》本身的意义去说嘛。

《红楼梦》红学的流派很多,哪个解读随自己的心意就听哪个的嘛,没必要说哪个说的不对,争个高下,读书让自己开心就好,解读的解读的开心就好,毕竟平常人还有说《红楼梦》三观不正气的人看不下去呢,解读者们至少说其气人是符合社会生活的,所以相比起来红学的人还是挺高大上的嘛,也解读着误区。所以我认为题主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一定程度上文学的解读需要文学性的解读者。


文化知识趣味谈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笑了。题主的比喻既恰当又形象,我也有这种看法。好多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存在着凭空臆想、过度解读的现象。任何论点都应该有论据支撑,文本也好,伏笔也好,脂批也好,总要有所依据吧?可是我看到不少观点真的是过于牵强了。扯来扯去,就剩下人物的名字是《红楼梦》中的,就像拨丝山药的那根丝一样,一线相悬。拔丝山药拔出的丝千丝万缕,我们来捋一捋这些“丝线”。

红学名家的“丝线”

红学大家的很多观点论证缜密,我心有戚戚。但也有部分观点不敢苟同。

一、周汝昌先生和刘心武先生独辟蹊径,认为红楼梦曲“枉凝眉”中的“阆苑仙葩”是史湘云,“美玉无瑕”是妙玉。曹雪芹写的是“钗黛合一”,所以黛玉宝钗共用一首判词。红楼梦曲用宝玉的口气感叹,“终身误”又是黛、钗一起,“枉凝眉”则是说宝玉黛玉有缘无分,只落得空牵挂。这些都是从字面看出的东西。如果说“枉凝眉”中的“阆苑仙葩”是史湘云,“美玉无瑕”是妙玉,那么“乐中悲”和“世难容”是指谁呢?湘云和妙玉还没那么重的分量各占两首曲子。

二、刘心武先生的“秦学”。刘心武先生在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讲座很受欢迎,我也很是追捧,还买了实体书。但对他的“秦学”有微词。从秦可卿的卧室布置解读出她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从“张友士诊病”解读出“日派”“月派”的政治斗争,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草根红学的解读

草根红学的解读更是五花八门,生拉硬套。

一、和清廷秘史联系在一起。有“砖家”指通灵宝玉代表皇权,续文中通灵宝玉的丢失暗示胤礽丢失了皇权,被废除太子之位。而王夫人为寻找通灵宝玉,不许人随意进出,就是指胤礽被圈禁。

二、生生能找寻出贾敬“扒灰”来。宁国府的老仆焦大骂“扒灰的扒灰”,从文中贾珍的种种超出常理的表现,还有秦可卿的判词、“红楼梦”曲,畸笏叟的批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扒灰”的人是贾珍。但有的作者竟然也找出贾敬“扒灰”的“证据”来,所谓的证据是尤氏“悲痛欲绝”。但是在文中我却没找出尤氏悲痛欲绝的描写,闻听贾敬暴亡,

尤氏一闻此言,又见贾珍父子并贾琏等皆不在家,一时竟没个着已的男子来,未免忙了。

她只是感觉无人做主,有点着急。然后自己就有条不紊的把事安排妥当了,没见有什么感情上的波动。

三、还有说黛玉就是妙玉,妙玉就是黛玉,两玉为一体的两分身。诚然,黛玉、妙玉有相同点:孤标傲世,目下无尘,才华横溢,但曹雪芹写这两个人物有不同的意义,怎能因为性格有所重合是为一人呢?脂砚斋批语不止一次评论曹雪芹的笔是“无一笔写一人”,“无一闲笔,无一闲人”。

曹雪芹听了这些论断大概也会树大拇指:“原来我是这个意思呀!我自己也没想到。”

我看了“旁观者岚”老师的回答,有一句话说的好,让我们无视这块“拔丝山药”拔出的光怪陆离的丝,只好好吃美味的山药吧!


淡看云起


吾赞同员外先生的论点,如果红楼梦浅读敷衍只能懂皮毛。读懂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以及四大家族兴衰起因不难。主要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为主线,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矛盾腐败和堕落。但是,难就难在诸多人物一颦一笑内心活动,其附近的花开叶动竹影枝摇,所有一切都衬托和影响人物的喜怒哀乐。吾才疏学浅,不敢评点红学大家,若论我觉得哪位大师懂得红学,我倒是对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情有独钟。王先生的作曲不是简单的泣腔哭调,而是根据整个主题段落节点。设计与人物严丝合缝的慢低迭起高潮回味,因故,每当主题曲和插曲优美动情歌声响起,令人感慨万千又肝肠寸断得热泪盈眶。87版红楼梦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与王老师的作曲锦上添花紧密相连。不喜勿喷。🙏🙏


翰林艺客


这个问题提的好,我很赞同!本人是《红楼梦》万千读者之一。从17岁开始阅《石头记》至现代印《红楼梦》,己阅历四十多年,一百余遍至多,并私著有《我的红楼梦注评》一书。因为处于对《红楼梦》巨著的敬仰钦佩,对其包罗万象的妙述,至奥至深的文化底蕴,令人至今仍未敢随心所欲的发表一知半解!可是回望人间红楼"大师"续雕,简直多如牛毛,可谓″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令人目不瑕接,难以适从!可以说是群雄逐鹿,百狼撕肉,让人心惊胆擅!而且这些续者僧说僧有理,坚守、固执,容不得他人半点置疑。尤其是网络发达的今天,寡人快搜,点得一知半解,拿来炫耀,点赞即得意仰扬(洋洋),置疑反遭痛斥!″君"说红楼大结局,″帝"曰红楼人踪影,又可谓五花八门,淋雨和泥。不但红书如此,红剧、红网、红戏,但凡红,都及涉猎!我谓《红》学大师:你有多少凭据来推理,来"盖棺定论"?定论中又有几分自信?如果仅仅是臆想推测,还不如潜心阅读,认真研究!何必哔众取宠?我敬《红楼梦》是一部历史巨著,实再是不能读不懂而去妄议!更不能接受对曹先生本意的抵毁!诸位红学高师,愚人愤文,多加眷顾,欢迎评论!"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糸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君临天下102102459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意思。

自从《石头记》问世以来,不知迷倒多少“红学家”,他们穷一生之力寻根问底、广征博引,前翻五百年、后测五百载,似乎世界上每件事都跟《红楼梦》有关。道听途说、牵强附会、扑风捉影。从垂髫总角到齿落发稀,钻了几十年故纸堆,也没活明白,最后在红楼“梦”中醉生梦死,沒给社会留下任何精神和财富。

英美联军攻占京城,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肆虐故宫,烧杀抢掠;甲午之役,北洋舰队毁于倭奴,老夫子们还念念有词地痴迷在“大观园”中。

曰本人占领关东,攻取北平,引马上海,血洗南京,危及重庆,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之际,红学家们也没忘记悲悲戚戚地念叨《葬花吟》,真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二战期间,欧、美、东洋研究的是现代战争,先进工业,创新科技,富国强兵,中国仍有很多人热衷于女娲剩下的一块石头和旁边长着的一棵青草,在列强环伺中,“义勇军进行曲”高亢声中摇头晃脑地谈论“真事隐”、“假语存”,豈不悲哀?

先烈们付出生命,保住江山。

学者们呼唤着民族的出路。

钱学森留下“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打造了钢铁长城。

袁隆平研制出高产水稻,为全人类解决温饱做出伟大贡献。

“红学家”们留下了什么?无非是浩若烟海的废纸,无边无际的问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