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是廢物,廉頗也被打的亳無還手之力,那麼誰做統帥最合適?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趙括的"紙上談兵"(當時沒有紙,只用竹簡尺牘,是後人杜撰的)說法是後人的評語!長平之戰最初秦軍將領是王齕,對戰趙國的廉頗三年,趙國國力有限,經不起常年戰爭,廉頗雖然是名將,當時擅長防守,不善於進攻!趙括是名將樂毅推薦的,絕不是啥紙上談兵的庸才。只是秦王聽聞善於進攻趙括取代廉頗後,怕王齕不是對手,密派在秦軍中威望極高的白起取代王齕當主帥。應該不是趙括無能,實在是碰到了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帶兵將軍"戰神白起",即使是樂毅,李牧,趙奢(已死)對陣白起,也不見得能取勝,結果好不了多少!!!


WEZ-1


這場戰役最後證明,廢物是廉頗而不是趙括。

有人總是說,廉頗是拖住秦軍,以老秦軍,最後反攻秦軍取勝。其實這是長平之戰中最大的謊言。先說軍隊。廉頗手下四十五萬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上黨的難民殘軍。而他面對的是五十萬精銳的秦軍。請問,如果交給你,你能夠打贏嗎?就是給白起他也打不贏。廉頗為什麼築壘死守,那是打不過秦軍才死守的。不是什麼用計謀!

其二,再說糧食。秦軍用漕運運糧,效率遠勝過其他國家。如果你不同意,我就請你在歷史上找找,什麼時候秦軍因為後勤缺過糧食。所以說,想消耗秦軍,疲勞秦軍,然後取勝是赤裸裸的謊言!

如果對峙下去,會出現什麼情況。我請大家參看王翦滅楚,最後對峙到楚國撤退,王翦一舉就滅了楚國,損失輕微,也沒有象白起一樣付出死亡過半的代價。

正是廉頗的無能,讓趙國陷入了滅頂之災。是趙括拼死一搏。把秦軍拼掉大半,才造成了後來的合縱基礎,合縱成,在邯鄲城下打敗秦軍,再次奪回了上黨和太原一帶,勝利結束了上黨戰役。


歷史笑春風


長平之戰,當時換誰誰死,廉頗不被換掉的話,可能最終結果是戰國四大將中,就沒有廉頗的地位了。

不換將由廉頗帶領趙國軍隊,當時已經處於劣勢,廉頗之所以採取守勢,是沒有與秦軍決戰的能力,一點勝算沒有,不得已而為之,只能守。

換將趙括,趙括的確有空談兵法之嫌,趙括的母親最後沒死就是證據。以前將軍沒把仗打好,家裡的人要被治罪的,就是說趙括戰敗了,他母親也要被殺死!很殘酷是吧?那時候就是這樣的。

趙王用趙括換廉頗的時候,趙括母親求趙王不要用趙括,趙王堅持要用趙括。這時趙括母親就向趙王提了一個請求,假如趙括不能勝任的話,請求趙王不要治她的罪就可以了。趙王當時答應了。

那麼為什麼趙括母親要提這個事情呢,原來趙括父親趙奢活著的時候,與兒子趙括談論兵法,趙奢提出的問題難不倒趙括,結果趙奢卻背地裡搖頭嘆氣。趙括母親就納悶了,為什麼咱兒子這麼聰明,你嘆哪門子氣呢?

趙奢說,真正的戰爭,生死存亡!哪能象趙括說的這麼輕鬆,說說可以,真正幹起來的話,會說的幹不過會做的。趙國不用趙括就罷了,一旦用趙括,必然沒有好結果。

正因為有了趙奢的話,趙括母親才擔心趙括會壞事。她勸不了趙王不用趙括,但是總得給自己留條路吧,於是就請求不要連坐自己。

趙括作為將軍,當上將軍就趾高氣揚,買房買地,他母親就把他和趙奢進行對比,趙奢當年當將軍拿到賞賜都分給了部下,整天不著家,忙著部隊的事。而趙括得到賞賜,首先就是擺譜不可一世,然後買地買房,還收禮什麼的。這麼一比較,趙括母親覺得應該信自己老公,俗話說知子莫若父嘛。

所以說趙括的軍事才能,基本上就是嘴上有功夫,本事肯定是有的,但根本就不可能匹敵秦國將軍,何況秦國軍隊暗中換將,開始的將軍就把廉頗打的不敢出頭,最後換的是白起,趙括就更無勝算了。

當時趙國的將軍,只有廉頗和李牧,廉頗大家都知道,在長平之戰中先敗了兩次,才放棄主動出擊的,明顯不敵秦軍。

李牧是個攻防兼備的將軍,但是若換成李牧,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勝算還是非常小,能幹個平手就算不錯了。


乙丙丁6


“起翦頗牧,用兵最精”。廉頗是和王翦,白起,李牧齊名的戰國四大名將,那不是吹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可以這樣說,長平之戰如果廉頗不行,那麼諸侯國任何一名將軍都不行。當時形勢是秦強趙弱,雖然趙國胡服騎射,但是無論單兵作戰還是整體實力上依舊無法對抗秦軍。這種情況下,硬拼就是死路一條,而且是很快就死,唯一的辦法就是據險而守,苦撐待變。廉頗選擇在長平依山傍水,深溝壁壘死守,完全是明智之舉。秦軍雖然強大,但是他們遠離本土作戰,巴蜀糧倉遙遙千里,遠水不解近渴,這時候急於決戰的應該是秦國,而不是趙國。退一萬步講,即便是趙國糧草不濟,但是還有辦法可想,而不是向秦軍發動自殺式攻擊。事實證明,堅守非常正確。長平慘敗一年後,秦軍再次攻打趙國,將邯鄲裡三層外三層團團包圍,趙國在裡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堅守邯鄲兩年,把老鼠都吃光了,守長平再困難也比守邯鄲容易吧?最後終於等來了信陵君竊符救趙。

再說趙括本人,他父親對他的評價極差,認為他就是個誇誇其談,自以為是的人,趙奢曾經對趙括母親說,這孩子不適合當將軍,因為他把帶兵打仗看的太簡單了,我一生謹小慎微,外加運氣好,總算沒有犯大錯誤!他要是帶兵打仗非得闖大禍不可,輕則身首異處,重則全軍覆沒,遺害國家。知子莫若父。而且史記也記載了他母親極力反對趙王認命趙括為大將軍,並且有言在先,一旦出大事不要禍及全家。可見趙括這個人多麼不靠譜。

東周列國志裡面記載,趙括下令傾巢出動追擊秦軍,遭到了很多名將的反對和質疑,其中就有當年的名將樂毅。結果這傢伙剛愎自用,最後走上了不歸路,同時賠上了45萬趙國生力軍。長平慘敗的後果極其嚴重,根本不是你說的什麼重創秦軍,當時要不是範睢嫉賢妒能進讒言,要是按照白起的意思乘勝追擊,趙國肯定是萬劫不復。

失敗的趙國,國運已經進入了倒計時。本來人口不多的趙國,幾乎家家帶孝,戶戶哭聲,這哭聲完全是對趙括的控訴和詛咒。

戰爭結果就是有勝有敗,實力不如對手,失敗很正常,但是失敗也分小敗,大敗和慘敗,廉頗在長平幾次小敗只是皮外傷,趙括一次性葬送全部家當,用慘敗都無法形容了。他要不是廢物,天理難容啊。


鋼鐵俠舅舅592


長平之戰央視軍事頻道以地圖輔助,詳細講解過;趙括是敗於國力,並沒犯一絲錯誤。這場戰役的關鍵點是截糧道包括水道;趙軍發起攻擊後,面對拼死一戰的趙兵,秦軍力不能持,不得不向後方退去,但這是死地,後面是個大湖,也是秦軍的水源。趙括看到了這一點,於是親率精銳騎兵追擊,秦軍不得不丟棄所有錙重爬上了山,趙軍順利截斷了水源,控制了大湖;到這時如果雙方都不增兵,趙軍勝定了,三國時馬SuO銜亭之戰證明了這點;魏軍斷了水源,幾天後蜀軍就崩潰了。然秦王盡起傾國之兵,再發十萬兵配合白起後備的三萬騎兵硬生生截斷了趙軍糧道,而趙國國內已無法派兵打通,輸在國力,至馬殺盡,人相食時趙軍才降,也是可憐。一斷水,一斷糧,都是高招,但還得看國力啊。


月日兮


“成者王侯敗者寇”,長平之戰趙國慘敗,趙括、廉頗,包括趙孝成王只能接受這個結果,任何的指責都讓他們無話可說,因為他們是敗軍之將。

第一個問題,廉頗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嗎?

公元前264年4月,秦將王齕開始進攻趙軍。趙軍初戰不利,一員裨將被斬殺。6月,秦軍攻陷了趙軍的兩個堡壘,4個尉官被斬殺,戰鬥對趙軍越來越不利。7月,趙軍根據廉頗的策略構築了堅固的堡壘,但在秦軍的猛攻下,趙軍西邊的堡壘被攻破,兩個尉官又被殺。這幾次的交鋒秦軍雖然沒有給趙軍毀滅性的打擊,但趙軍的士氣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顯然,硬碰硬趙軍明顯不是秦軍對手,廉頗審時度勢,認為秦軍遠離故土後勤補給困難,難以持久作戰。

《史記》記載“廉頗堅壁以待秦”,就是說廉頗構築了堅固的堡壘,等待秦軍的不戰自亂。這一守就是三年,秦軍在廉頗的堡壘面前沒有再前進一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第二個問題,趙括是不是廢物?

趙括自幼熟讀兵書,深諳兵法之道,曾經多次幫助父親趙奢取得戰爭的勝利,天下無人不知道趙括的名聲。秦王得知趙括為將,為了做到萬無一失,馬上臨時換將,起用了戰國後期各國聽到名字就膽寒的名將武安君白起,用白起換下王齕,可見趙括絕非紙上談兵的泛泛之輩。

《史記》記載了趙括和趙王的對話:“夫兵久而國有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貴勝,不貴久”,就是說兵貴神速,速戰速決。趙括的戰略思想和趙王速戰速決的思想高度吻合,於是,趙括替換廉頗,採取進攻的態勢,只不過秦白起技高一籌,大敗趙軍,趙括死在了衝鋒的路上,肯定的說趙括不是廢物。

《史記。白起 王翦列傳》記載白起說的話“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秦軍長平戰場前後投入兵力65萬,趙國兵力超過50萬。《史記》記載“秦死者過半”我們大概可以知道秦軍傷亡在25萬--30萬之間,這絕對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可以做到的。

戰爭其實拼的是綜合國力。趙國顯然不是秦國的對手。三年的戰爭讓趙國苦不堪言,馬上到了崩潰的邊緣,廉頗初戰以後不能取勝,馬上採取守勢,也是當時最好的辦法。速戰速決是趙國擺脫戰爭泥潭唯一的選擇,趙國為了掙脫這種困境,歷史選擇了趙括。

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師戰國後期的四大名將,秦趙各有佔一半,長平之戰發生在趙孝成王執政期間,趙國的名將李牧是長平之戰結束後二十多年以後趙倬襄王期間才興起的名將。

趙括的父親趙奢已經病故,也就是說廉頗和趙括是當時趙國最合適的統帥。


智者無疆風清揚


廉頗連王齕都打不贏,如趙國一開始就依託有利地型穩守,秦國毫無一點機會,趙國就抓住了主動權,可廉頗輕敵冒進,主動與王齕發動進攻,卻不知秦軍的裝備與戰術已更新換代,騎兵衝鋒被秦軍新式弓弩與長槍兵擊潰,首戰失利後不汲取教訓,總結經驗,反而惱羞成怒,繼續與秦軍決戰,二十萬大軍在易守難攻佔盡地理優勢的情況下損失十多萬,連續丟失空蒼嶺,丹朱嶺,長平關等戰略要地,趙國人自已建的數道防禦長城最後成了秦國人進攻的橋頭堡,廉頗最後退守長治,已無法再退,戰爭打了大半年,傳回去的是一敗再敗,丟城棄地的消息,趙孝成王剛上臺,國際賽場首秀被廉頗打成這個鳥樣,廉頗這個教練不下課是說不過去的,少壯派趙括一上任就把王齕打的損兵折將,基本上廉頗折損了多少人趙括又找平了,秦王無奈才起用白起,史書上說:陰使白起,為何是陰字,說明非常保密。傾舉國之力與趙國決戰。廉頗丟失的長平關最後成為白起困死趙軍的關鍵。趙括並不知道秦軍已增兵換將,如果知道對手換成白起,估計不會輕易決戰。趙括一直認為對手是王齕,王齕當誘餌帶十幾萬人攻長治被趙括擊退後,趙括立刻全軍出擊,幾乎把十幾萬秦軍斬殺貽盡,三十萬趙軍準備一舉收復長平關,趙軍出擊是帶了十天干糧的,否則三十萬趙軍被困冤谷怎麼堅持四十六天,趙軍進入白起的口袋陣後,谷口兩萬多秦軍立刻堵住谷口,趙軍並未理睬,只想攻破長平門,這是趙括犯的最大錯誤,被眼前的戰果衝昏頭腦,並未派部隊解決後路,趙括如果知道對手是白起絕對不會如此孤注一擲,就算不是白起也不應如此冒進,這是趙括用兵經驗欠缺所至,可惜這一次犯錯再無機會彌補。趙軍攻擊長平門受阻,掉頭回退時,谷口的秦軍已經砌起一道石牆,隨後在四十六天內抵擋住三十萬趙軍瘋狂進攻。長治的留守部隊想救援卻衝不破外圍秦軍五千騎兵的阻截,國內已無機動兵力,秦國則舉國之力供應前線,最終趙括戰死,三十萬趙軍活活餓死,沒有投降被活埋這回事,直接餓死更省力,秦國也快撐不住了,養不起三十萬趙軍俘。如果一開始就用趙括指揮,趙國不失掉幾道戰略要地,秦國累死也沒有機會,估計會虛張聲勢擺出決戰架勢,然後與趙國談判,多少收點好處,然後再去敲打韓國。


中鐵縱橫


其實,最可笑的事情就是,現代有那麼多的人不懂裝懂,都自以為是軍事家,為此提出讓人貽笑大方的觀點來替趙括翻案,什麼趙括是大才,甚至成了人中龍鳳,什麼廉頗中看不中用啊,沒什麼大將之才啦等等,思之可笑至極!!我就說兩點,兩千多年來趙括都是紙上談兵的典範,為歷代兵家所恥笑,不是今天誰能翻案的。第二點,也最重要,趙奢都說過他這個兒子不堪大用。今天卻又那麼多人看得起趙括,我只能呵呵了


獨行天下196740702


換田單,樂毅也夠嗆,趙括己經算很不錯了,廉頗真是四大將裡墊低的存在。

廉頗只能欺負欺負弱國了,趙兵戰鬥力很強,在長平前期,能被王齕連敗,只能說廉頗水平不行,白起還沒出力,你就倒下了,只能堅壁不出,相持國力。

趙括就是太年輕,如果能多加磨練,日後像白起一樣縱橫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可惜歷史沒給他這個機會,被圍四十六天,還能軍心不潰,普通人可做不到,初出茅廬領四十五萬大軍,很強了,可惜對手是白起,能逼得秦王盡發河內之民,可見局勢的危急。

趙王不是秦王,沒有一決死戰的勇氣,國力也遠遠不及秦國,趙括被圍後沒有拼命救援,期待趙括自己救自己,本來當初只是貪圖上黨,沒想到會成為不死不休的結局,而且趙國還沒有與秦國決死的信心和底氣,先前求和又自絕於五國,孤立無援,怎麼看都是輸。

樂毅,儒將類型,攻心為上,之前伐齊是痛打落水狗,面對舉國相爭,敵將白起,必定不敢急於求成,只會聯絡諸國,以期以巨大圧力迫使秦軍退兵,並追擊取得戰果。應該不會大敗,損失過多估計會主動放棄上黨,畢竟明勢之將。

田單,只能說對手騎劫是個弱智,他連樂毅估計都難對付,恐怕面對善攻的白起更是一塌糊塗,用計什麼的也得看對手,秦王可是鐵了心要贏的。不推薦上場。怕會有損英名。

廉頗,一個王齕都打不過,換了白起怕不是要縮到天荒地老,只能繼續耗,萬一防線被破,或糧草不繼,又是一場敗仗安在頭上,下一個。

李牧?對不起,不知道你在說哪位!

趙丹,年輕氣盛,急於求成,不通軍事,紙上談兵都沒你的事,怕不是打不上兩天,就後悔割地求和了,要是一意孤行,被圍困,那恐怕20天就投了。不推薦上場,還是後方維穩的好。

總體感覺樂毅比較穩一點,主動出擊也不會冒險,只是剛來趙國,屬於吉祥物性質。不被信任,可惜趙奢死得早,不然他會是主動出擊的最佳選手。雖然也很難贏。


小白又改名了


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和廉頗誰去都會失敗,那麼該派誰呢?趙國因為糧草告罄於是問廉頗可有退敵之法。 廉頗無勝算。 於是才有趙括的換將。是死馬當活馬醫, 趙王不敢讓趙括上因為他從未上過戰場。 到後來廉頗無法退敵。趙國已經耗不下去了, 於是才換將。不要老拿國力說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多了去了,再說秦趙國力差距真這麼大嗎,打仗輸就是輸,從君主,主帥,將領,士兵相比秦趙各有優劣,但在統帥這點上白起確實強於趙括,大規模作戰白起確實第一,這不可否認。廉頗真那麼牛逼的話,就不會守長平3年而不出,橫掃六國百萬軍隊的就不是白起了,統一中國的也不是秦國,而是趙國,說白了,廉頗是知道打不過秦軍才堅守,你以為他有功不立他傻呀。

趙國廟堂選擇趙括就是因為秦趙對峙幾點趙國已經無糧,他們會不知道廉頗的堅守是最穩的方式?只是國力不允許再拖,值得決戰。而趙括初戰對決戰神白起,排兵佈陣絲毫不弱下風,只是國力不濟,不然必是名將。一個優秀的將領在作戰時,首先要立於不敗之地,然後才是消滅敵人。請大家看一下趙括的戰法,他讓趙軍立於不敗之地了嗎?從他上任之後就沒有抓住任何一個戰機,反而是被白起牽著鼻子走。這樣的人竟然還有人為他洗白?廉頗採取防守策略是因為秦軍沒有給他破綻,他是在等機會。同樣,秦軍遲遲無法打破廉頗的鐵桶陣,也是因為廉頗沒有給秦軍破綻,秦軍沒有戰機,所以才有了反間計拿掉廉頗,創造戰機。

輸的根本原因確實是國力,廉頗的打法中規中矩,長期下去,沒有變故的話,趙國會被拖垮,當時趙國的人緣很差,沒有國家願意借給它糧食;趙括的上臺滿足了以趙王為首的統治者的訴求,但時局朝著不利於趙國的方向變化,一仗下來把胡服騎射的老本輸光了!趙國的統治階層一直在犯這種錯誤!廉頗至少面對秦軍挺住了。今人亂說,什麼趙國國力不行經不起長戰,其實兩軍相爭,也是看誰更能熬得住,熬得久,不見得誰的國運好,時間久強國發生變故,就是弱國的機會,如:近代中日、美越之戰。所以可惜了廉頗。

從戰爭態勢上講,秦強趙弱,秦人來勢洶洶以圖速戰速決,廉頗避而不戰是最佳選擇,有幾次戰鬥失利,也是試探性的看看秦軍戰鬥力和戰鬥水平不能算敗,這才是真正有謀略的將領,秦軍悄悄換將白起反過來也說明廉頗防守戰略的正確,若不換廉頗,戰爭勝負也未可知哦。如廉頗一直防守,一旦兵敗,趙必亡!趙括出擊兩敗俱傷,秦以無力進攻邯鄲,就算進攻邯鄲,其他五國必定插手,秦必敗!很多人說趙括沒帶過兵,是不對的,趙括戰鬥經驗豐富,跟著他爸沒少打仗,長平是他第一次做主帥而已!

當時的秦國國力如日中天,秦軍幾乎是戰無不勝,自商鞅變法以來的一百多年秦國又打過幾場敗仗?廉頗本來就是個以擅長防守著稱的將領,在絕對國力實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廉頗又能怎麼辦?要怪只能怪趙王貪圖眼前利益給了秦國動武的藉口。貶低趙括的都忘了一個先決條件,廉頗堅守三年,趙國國內已經沒有糧了。後來趙括的一系列戰術都是建立在糧草快斷絕的基礎上。當時的社會環境,是極其重視個人名聲名望的,趙括從某方面講確實是替廉頗背鍋的。就趙國的戰爭資源而論別說李牧晚出生那多年,神仙也贏不了。看看秦國未戰之前的動員,外交、輿論、軍事、上做的準備,再看趙國四面楚歌,暫不說周邊敵人,靈王帶出的胡服騎射年輕的有生戰鬥力還有多少,再看糧草外交,王的運籌帷幄或者老謀深算的能力沒看到哪一點能和秦比。

廉頗手下應該只有二十多萬人,趙括上任時又帶了二十萬過來。以廉頗之前的敗績來推算他終究守不住,這個邏輯未必成立。因為有可能之前地形比較開闊,趙軍要守住就要和秦軍直接交戰不是對手,但是失利後退之後,地形變成狹窄的山道,還有依山而建的城關,防守就變得容易了,甚至可能只要幾萬人就能夠守住,其他人後撤到補給容易的後方基地修整輪換。

廉頗適合防守反擊,趙括適合正面突擊,後來的李牧適合野戰與游擊戰。是趙王策略失誤造成的,首先戰前外交失敗致使後來對峙階段,無外援又無法借到救命的糧草。其次應該打著恢復韓國故土匡扶正義的大旗,而不是將上黨郡據為己有。將上黨據為己有本來就有趁火打劫秦軍勝利果實之嫌,這樣出兵本來就師出無名,當然也不可能會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和援助。再次趙國與秦國本身實力太過懸殊,不適合長期對峙,只能伺機而動速戰速決,而不是對峙三年糧盡援絕後才想起速戰速決來。最後趙軍騎兵為主,適合野戰與奇襲而不是防禦。秦軍主要是步兵的戰陣再加騎兵的輔助,秦軍適合正面攻堅戰與攻城戰。前期的正面攻堅戰應該用擅長正面突擊的趙括,後面相持階段應該用擅長防守反擊的廉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