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 水 謠

渭  水  謠

渭河從我家門前流過,猶如一條素練飄落在綠色的原野上,浩蕩宛轉,不捨晝夜,向三河口奔去。

小時候我一直不曉得,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渭河!因為我們這裡的人們都叫它“雨河",雨河多好啊,有雨就有河,有河就有雨,雨花飛濺的河流,多麼富於詩意啊,我曾經為她驕傲。

後來有一天,白髮齊耳的曾祖父傍晚無事,就結結巴巴地(他口吃)給孩子們講故事。講姜子牙渭水垂釣用的直釣鉤(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講秦穆公泛舟濟晉,白帆在渭河裡一擺幾百裡;講張果老沿渭倒騎驢,影子印在華山上。從這時候起,心中對渭河便有了一種嚮往。後來又讀唐詩:

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

沙苑臨清渭,草香泉豐潔,

駿馬似風飈,鳴鞭出渭橋,

……

等等,心中的渭河又變得神聖起來,跟神話中的崑崙山一樣,充滿神秘。奇怪的是,當時沒有問曾祖父,渭河在哪裡?所以就一直顢頇著。

後來曾祖父去世了。有一天,爺爺說起“雨河"就是渭河的時候,我還是大吃一驚:呀,大名鼎鼎古老神秘的渭河就在我的村前。那一刻,感嘆,敬畏,熱愛,種種情愫在心裡油然而生了。

春風盪漾塔鈴叮咚的季節裡,(村西有碑塔,塔的四角有鈴,在風裡叮咚,悠揚而淡遠)門前坡下的杜梨樹上已掛滿了靑澀的象枇杷果一樣一嘟一嘟的小果,旁邊的苜蓿園開滿了紫色的花朵,蝴蝶蜜蜂在上面嚶嚶嗡嗡地飛舞,螞蚱在草下得意的誇誇誇地鳴叫蹦噠,苜蓿草的濃郁的香味在微風裡飄蕩,瀰漫了整個河灘、村莊。

在廈屋的炕上,媽媽解開了一個小包袱,裡面盡是花花綠綠的碎布片,那可是小女孩的最愛呵。端午節要到了,媽媽早早在集上買了香料,要做小香包,紅辣串了。她把紅紅綠綠的碎布片剪成小圓片,把蒜薹杆剪成小段,再用水銀珠隔開串成瓔珞,掛在孩子脖子上。再用碎綢緞片裹上香料,做成各種小餛飩,小扇子小貝殼各種好看的造型。叫香包,綴在孩子、老人的衣襟上。

端午節過完,便把瓔珞串、香包掛在院子裡的石榴樹上,石榴便會結的又多又好。這時,她一邊做,一邊唱,我聽到了媽媽的歌謠:

苜蓿花兒榨伴湯,

我家住在河岸上,

苜蓿花兒蒸麥飯,

我家住在河邊前,

瓢瓢船一撐過潼關,

扇子船扯起上長安。

苜蓿葉兒綠旺旺,

我家住在河岸上,

苜蓿花兒雪藍藍,

我家住在河前邊,

釣竿一甩釣潼關,

竹槁一撐扳華山。

媽媽輕輕地哼唱著,那曲調是自編的,想怎麼唱就怎麼唱,有時是吟,因為我也聽隔壁的新婆紡線時唱過,(新婆是三爺的妾,人們稱呼她都要加個“新"字,諸如“新嫂"“新姨`“新婆"等等)她又是另一種曲調,因此我斷定,這渭水謠是無韻的,人們用個各自的情愫自由的去演繹它。就象誰說的,一千個人的心裡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千個渭河女人就有一千種唱法。不但吟唱的曲調不同,我還聽到了另外一種唱詞,這是爺爺唱的:

雨(渭)河長,雨(渭)河寬,

我家住在雨(渭)河邊,

瓢瓢船一撐出潼關,

扇子船扯起上長安。

長安本是帝王鄉,

秦風漢雨唐月亮。

雨(渭)河長,雨(渭)河寬,

我家住在雨(渭)河邊,

艄公扳船浪裡鑽,

老孃坐船朝華山。

沉香劈山把母救,

玉泉院裡睡陳摶。

那時候,我只覺得歌詞美極了,便要求爺爺再唱其他關於渭河的,誰知爺爺竟面露恓惶,唱出了下面的詞句:

有福的生在各州府縣,

沒福的生在渭河兩岸,

那一年發大水家園不見,

逃過河在這裡暫把身安,

高崖上建村莊把罪受遍

到如今十八世子孫綿延。

據爺爺說,這個詞是他編的,講敘了老村的來歷。原來,我們的祖先住在渭河南岸,華陰縣一個叫李村的村莊,一二百年前,(爺爺的玄祖父可能埋在河南岸)渭河發大水,衝跨了李村,祖先居住的那條巷整個被衝到河裡,先人們死裡逃生,後來到河北岸居住,擇高處建村,才有了現在的村莊。

每年春節,家裡都會在廳房下面懸掛先人影軸,那影軸有七八尺寬,一丈多長,頂端繪有四個穿清朝服裝的老人,據說是弟兄四個,下面都是畫的小格,每一輩人都用名字表示,佔一小格。寫到曾祖父一輩,已是十六世了。,這正是爺爺的唱曲中所說的。

渭河,我的母親河,是你養育了渭河人,讓他開枝散葉,繁衍連綿;又由著性子去毀滅他,讓他隨波逐流,流離失所。

令人又愛又恨的河流啊。我還是要把你歌唱。家鄉,土地,河流,山川,父親的土地母親的河,這刻在骨子裡溶化在血液裡的情愫,同南山一般永恆,同渭水一般綿長…。

渭河邊上的人啊!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學,愛繪畫,好音樂,樂文史,更崇書法。多年筆耕,舞文弄墨,艱難前行,一串腳印。自以為天地間一匆匆過客,如草芥之於土地,浪花之於江河,微留劃痕,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邊,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無成兮自嗟嘆,惟將餘光兮寫故園。

渭  水  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