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 水 谣

渭  水  谣

渭河从我家门前流过,犹如一条素练飘落在绿色的原野上,浩荡宛转,不舍昼夜,向三河口奔去。

小时候我一直不晓得,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渭河!因为我们这里的人们都叫它“雨河",雨河多好啊,有雨就有河,有河就有雨,雨花飞溅的河流,多么富于诗意啊,我曾经为她骄傲。

后来有一天,白发齐耳的曾祖父傍晚无事,就结结巴巴地(他口吃)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姜子牙渭水垂钓用的直钓钩(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讲秦穆公泛舟济晋,白帆在渭河里一摆几百里;讲张果老沿渭倒骑驴,影子印在华山上。从这时候起,心中对渭河便有了一种向往。后来又读唐诗: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沙苑临清渭,草香泉丰洁,

骏马似风飚,鸣鞭出渭桥,

……

等等,心中的渭河又变得神圣起来,跟神话中的昆仑山一样,充满神秘。奇怪的是,当时没有问曾祖父,渭河在哪里?所以就一直颟顸着。

后来曾祖父去世了。有一天,爷爷说起“雨河"就是渭河的时候,我还是大吃一惊:呀,大名鼎鼎古老神秘的渭河就在我的村前。那一刻,感叹,敬畏,热爱,种种情愫在心里油然而生了。

春风荡漾塔铃叮咚的季节里,(村西有碑塔,塔的四角有铃,在风里叮咚,悠扬而淡远)门前坡下的杜梨树上已挂满了靑涩的象枇杷果一样一嘟一嘟的小果,旁边的苜蓿园开满了紫色的花朵,蝴蝶蜜蜂在上面嘤嘤嗡嗡地飞舞,蚂蚱在草下得意的夸夸夸地鸣叫蹦哒,苜蓿草的浓郁的香味在微风里飘荡,弥漫了整个河滩、村庄。

在厦屋的炕上,妈妈解开了一个小包袱,里面尽是花花绿绿的碎布片,那可是小女孩的最爱呵。端午节要到了,妈妈早早在集上买了香料,要做小香包,红辣串了。她把红红绿绿的碎布片剪成小圆片,把蒜苔杆剪成小段,再用水银珠隔开串成璎珞,挂在孩子脖子上。再用碎绸缎片裹上香料,做成各种小馄饨,小扇子小贝壳各种好看的造型。叫香包,缀在孩子、老人的衣襟上。

端午节过完,便把璎珞串、香包挂在院子里的石榴树上,石榴便会结的又多又好。这时,她一边做,一边唱,我听到了妈妈的歌谣:

苜蓿花儿榨伴汤,

我家住在河岸上,

苜蓿花儿蒸麦饭,

我家住在河边前,

瓢瓢船一撑过潼关,

扇子船扯起上长安。

苜蓿叶儿绿旺旺,

我家住在河岸上,

苜蓿花儿雪蓝蓝,

我家住在河前边,

钓竿一甩钓潼关,

竹槁一撑扳华山。

妈妈轻轻地哼唱着,那曲调是自编的,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有时是吟,因为我也听隔壁的新婆纺线时唱过,(新婆是三爷的妾,人们称呼她都要加个“新"字,诸如“新嫂"“新姨`“新婆"等等)她又是另一种曲调,因此我断定,这渭水谣是无韵的,人们用个各自的情愫自由的去演绎它。就象谁说的,一千个人的心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渭河女人就有一千种唱法。不但吟唱的曲调不同,我还听到了另外一种唱词,这是爷爷唱的:

雨(渭)河长,雨(渭)河宽,

我家住在雨(渭)河边,

瓢瓢船一撑出潼关,

扇子船扯起上长安。

长安本是帝王乡,

秦风汉雨唐月亮。

雨(渭)河长,雨(渭)河宽,

我家住在雨(渭)河边,

艄公扳船浪里钻,

老娘坐船朝华山。

沉香劈山把母救,

玉泉院里睡陈抟。

那时候,我只觉得歌词美极了,便要求爷爷再唱其他关于渭河的,谁知爷爷竟面露恓惶,唱出了下面的词句:

有福的生在各州府县,

没福的生在渭河两岸,

那一年发大水家园不见,

逃过河在这里暂把身安,

高崖上建村庄把罪受遍

到如今十八世子孙绵延。

据爷爷说,这个词是他编的,讲叙了老村的来历。原来,我们的祖先住在渭河南岸,华阴县一个叫李村的村庄,一二百年前,(爷爷的玄祖父可能埋在河南岸)渭河发大水,冲跨了李村,祖先居住的那条巷整个被冲到河里,先人们死里逃生,后来到河北岸居住,择高处建村,才有了现在的村庄。

每年春节,家里都会在厅房下面悬挂先人影轴,那影轴有七八尺宽,一丈多长,顶端绘有四个穿清朝服装的老人,据说是弟兄四个,下面都是画的小格,每一辈人都用名字表示,占一小格。写到曾祖父一辈,已是十六世了。,这正是爷爷的唱曲中所说的。

渭河,我的母亲河,是你养育了渭河人,让他开枝散叶,繁衍连绵;又由着性子去毁灭他,让他随波逐流,流离失所。

令人又爱又恨的河流啊。我还是要把你歌唱。家乡,土地,河流,山川,父亲的土地母亲的河,这刻在骨子里溶化在血液里的情愫,同南山一般永恒,同渭水一般绵长…。

渭河边上的人啊!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渭  水  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