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能看出司馬遷貶低劉邦而抬高項羽的?我的感覺怎麼相反?

navyxqr


引言: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項羽評價: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司馬遷的《史記》將項羽列入了帝王本紀,這就意味著司馬遷是承認楚國政權的。換句話說,項羽是秦漢中間的過渡政權的建立者,司馬遷是把項羽當成皇帝來著書立傳的。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班固所寫的《漢書》將項羽和陳涉一起寫了世家,這就是說在東漢時期的人們已經不再把項羽建立的西楚政權當做一個獨立於秦漢的王朝了。

至於漢高祖劉邦,我覺得司馬遷是沒有貶低劉邦的。只是將項羽列入帝王本紀,間接的把兩個人進行了對比。


普通的歷史愛好者


司馬遷先生的確是貶低劉邦而抬高項羽的。可能這不是他的本意,但是在實際記錄過程中,對於平民出身的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以及對於貴族世家出生的楚霸王項羽,司馬遷先生的用筆力度和描寫方式是有很大差距的。

這是由於其自身出生的侷限性,在一些人物的記錄上,或多或少的帶上了一些個人色彩。這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司馬遷的祖上。一直都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戰國時秦惠文王時名將司馬錯,司馬昌秦始皇的鐵官,父親司馬談是漢朝的太史令,到了司馬遷,又做漢武帝的太史令,所以說司馬遷是貴族出身,對於同樣貴族出身的項羽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而對於平民出身的人,他有一種天生的俯視感覺。

比如說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位英雄在我們後世人眼中,都是鐵骨英雄,為了大漢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在《史記》中,這兩位是歸類在《佞幸列傳》中,這個佞幸列傳一共記錄了10個人。這10個人不全是都是奸臣,但是有個共同點:都是通過帝王的寵幸而一步登天的。



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位抵抗匈奴的大英雄,因為出身低微,是通過衛青的姐姐衛子夫成了漢武帝的寵妃,從而一飛沖天。這對於根紅苗正的貴族出身的司馬遷,會不會內心裡也有一絲絲的不平衡呢?

同理:平民出身的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得到了天下,而貴族世家出生的楚霸王項羽卻自刎烏江,這讓當時受了宮刑的司馬遷會不會有惺惺相惜的感覺呢?

讓我們看看史記中關於劉邦和項羽的記錄,從細節中發現一些問題,我總結了四條:

第一:《項羽本紀》是卷七,《高祖本紀》是卷八。

項羽應不應歸到本紀裡面?很多史學家都在討論。但是事實是司馬遷先生專門為項羽寫了本紀,還排在了劉邦的前面。

理由是: 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就是說項羽帶人滅了秦國,分封王侯,一切政令都是項羽發佈的。雖然沒有登基,但是這種權勢是從來沒有過的。所以可以寫到本紀裡。



我們按照這個思路與統一標準:

打響了反秦第一槍的陳勝,第一個稱王,似乎也應該入本紀。

還有當時的天下共主——義帝楚懷王,連劉邦和項羽都是他手下的,是不是更應該入本紀?

後世對於皇帝能夠行廢立之事的西漢霍光,如果司馬遷先生活著,是不是也會加入到本紀中?

而眾所周知:本紀的本意是給帝王以及皇后等皇室人員專用的,項羽根本就沒有資格入本紀。但是司馬遷先生還是給加上去了,位置還在漢高祖劉邦之前,這本身就是貶低劉邦而抬高項羽的。



第二:我們再看看但是劉邦和項羽看到秦始皇時的表現:

項羽: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劉邦: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項羽是有取而代之的豪情,劉邦卻只有這才是大丈夫的感嘆,氣魄境界高下立分。這還不是貶低劉邦而抬高項羽嗎?

第三:看史記中描寫的二人生前的風骨:

項羽年輕時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項羽)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劉邦年輕時:

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項羽年輕時:又是萬人敵,又是用兵法訓練賓客,大家都知道他很有能耐

劉邦年輕時:從來不幹活,只喜歡喝酒以及好色



第四:看史記中描寫的二人身後的變化:

高祖劉邦得了天下後,各種反叛,看看史記中的詳細描寫:

1.漢五年十月,

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燕王臧荼反了)

2.漢七年,匈奴攻韓王信馬邑,(韓王)信因與謀反太原。(韓王信反了)

3.漢八年,趙相貫高等謀弒高祖。(趙國的丞相貫高刺殺劉邦未遂)

4.漢十年八月,趙相國陳豨反代地(陳豨也反了)

5.漢十一年:

春季,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夷三族。  

夏季,梁王彭越謀反,廢遷蜀;復欲反,遂夷三族。

秋季,淮南王黥布反。

漢高祖劉邦一共當了12年的領袖,這其中有5年是漢王,只有7年是真正的皇帝。而自從他當漢五年當了皇帝后,每年基本上都是在平亂。為什麼這麼多叛亂??還不是因為大家不服氣嗎?



你瞅瞅在史記中劉邦的人品,我們再看看對於項羽人品的描寫: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看見沒,項羽都死了,所有人都向劉邦投降了,只有他的封地魯國人還都不投降,最後看到項羽的人頭,才投降。

司馬遷先生記錄的都是歷史,這才是高級黑。

所以個人認為:司馬遷先生對於平民出身的劉邦能夠得到天下是有敬佩心得,對負有貴族精神的項羽卻失敗身死是抱有極大的同情心的。總體上對於兩人的記錄是公正的,但是對於項羽是有所側重的。



PS:再加個數據

《項羽本紀》一共11117字(含標點)。

《高祖本紀》一共11542字(含標點)。

漢高祖劉邦比項羽多活了7年,傳記上卻只多了400個字,有點意思吧。


少校柳下惠


這說明你並沒有認真讀過《史記》,至少是沒有用心讀。

中國古代幾千年歷史,說白了就是:萬里江山文人捧,千秋功過儒生評,平頭百姓跟著人云亦云。好在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我這個草根也可以亂扯一通,給“流氓皇帝”劉邦正正名。

歷朝歷代,無數筆桿子一面標榜自己是清高狷介之士,一面又挖空心思的夢想走終南捷徑、為帝王師。遺憾的是:個個都有宰輔相,人多手稠輪不上,於是便大發懷才不遇之感慨,言不由衷的把往儒生帽子裡撒尿的劉邦醜化成了小人、流氓,情不自禁的將烏江別姬自刎的項羽塑造成了君子、英雄。

可依鄙人的看法:

項羽是矯情漢,劉邦是本色人。劉邦雖有點小無賴,往儒冠裡撒尿,但畢竟還收留了儒生;項羽一言不合,便下油鼎。歷代儒士抬項羽,貶劉邦,表面看是“士可殺不可辱”,真相卻是失意(敗)者同病相憐、惺惺相惜、自我安慰,以求心理平衡。

拿劉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與項羽的屠城縱火相較,就知歷史的選擇絕對正確。腐儒好標榜什麼貴族氣,其實多是嘴上功夫和吃不到葡萄冒酸氣。

劉邦知人善任、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禮賢張良、登壇拜信、放手蕭何,與參、勃、噲、嬰諸將情如昆仲,成三百年漢室之基業,開華夏強盛之宏圖,功蓋千秋,如何成了流氓、小人?

而項羽生性暴虐、背信棄義、目中無人,以下犯上,殺宋義、弒義帝,有眼無珠,棄韓信、逐範曾,屠城殺降、縱火焚宮,除了那頂沒落的貴族頭銜和力拔山兮的蠻力外,又有多少君子之風?唯一可稱道者就是他上演的烏江別姬自刎那一幕,還多少可以激起後人的感嘆和同情。

史冊記載的那些劉邦的汙點,諸如為了逃命將女兒拋到車下、給我分一杯肉羹、往儒冠裡撒尿等等情節,繪聲繪色的,似乎不像史家筆法,倒像是文學家的精心加工。其對手項羽就更不用說了,明顯帶著執筆者的個人的感情。退一步說,即便有,不正說明劉邦是本色人嗎,比項羽的“錦衣夜行”又何如?

中國古代帝王中,劉邦是被後世黑的最利害一個。

說劉邦不是軍事家。說這話的人可能忘了,古代開國君主無一不是政治家暨軍事家,打江山的過程就是軍事角逐的過程,因為此時還談不上什麼治國理政。只有高明的軍事家才能發現並擢拔軍事人才和優秀將領,並量其才而委以任。其手下謀臣如雨,猛將如雲就是明證。還可以用一句話反證:在一個用槍桿子說話的年代,那麼多的人傑梟雄,誰願意把寶押在一個不會打仗、毫無勝算的主子身上?

說劉邦無信無義。可劉邦卻尊義帝號令,在各路義軍中率先發兵攻下咸陽,相較項羽這個楚國貴族的後裔弒義帝(楚王太子)的惡劣行徑,究竟誰是君子、誰是小人?劉邦不但厚葬虞姬,並於立國後為故主義帝和首義的陳勝置守冢幾十戶,世代血食。換了項羽,能否做到,也值得懷疑。

說劉邦大殺功臣。劉邦跟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位平民出身的帝王,朱元璋以自己的平民身份為恥,常常由敏感而暴虐士大夫;而劉邦始終保持豁達大度的氣質,不脫平民本色。雖然他也剪除了少數幾個威脅皇權的武人功臣,但相較朱元璋大規模的屠殺功臣與文人士大夫,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何況這是皇權時代的通病和死結,誰也不能超越時代侷限。

至於說項羽單純天真,劉邦耍流氓玩陰的,這個我部分承認。但身處古代亂世的政治人物你總不能要求他像商山四皓或竹林七賢,和清泉彈琴、對明月把盞,脫然物外、羽化登仙。你說他是陰謀也好、陽謀也罷,是為了滿足個人野心、還是為治國平天下,反正面對各路桀雄或眾多競爭對手總得耍點手段。宋徽宗趙佶是個文藝青年,夠天真單純吧,他自己坐井觀天也就罷了,還害的治下的臣民跟著他當了倒黴蛋。就是兩千年後的今天,國際間政治紛爭和商海暗戰不是也要講點策略、施點手腕嗎?

劉邦之所以成了後世文人筆下的“流氓”加“小人”,有以下四點原因:

1,太史公司馬遷《史記》中個人情緒的誤導。

2,兩千年儒家一脈的傳播和失意文人的加醋添油。

3,劉邦自己隨心所欲的說法,也即真性情流露。如對漢初三傑張、韓、蕭三人的評價,使後世人們記住了這句名言,而疏忽了劉邦說這話的背景。

4,大部分人對傳奇浪漫故事的偏好和同情失敗者的悲劇英雄情結。

劉邦,還有劉秀是兩位被低估的古代帝王。他在軍事上的屢敗屢戰,捲土重來,其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意志,只有後世曹操差可彷彿;在政治上的開明,如漢丞相制的設立和終守,忌禪商山四皓而不廢劉盈(事實上是顧忌與情民意),登位後的不忘初衷,與民休養生息,少於享樂,御駕親征(討盧綰、英布、匈奴等)。對漢朝持續的朝局穩定都開了好頭(有漢一朝,皇帝廢立,都沒有引發戰爭和大的流血衝突,基本平穩)。其歷史功勞應僅次於秦皇,在漢武、唐宗之上。

對待歷史事件和人物,是跟著名人亦步亦趨、醉心於繪聲繪色的描述,還是作客觀的邏輯分析和總體判斷,是看大義,還是拘小節,全賴個人的領悟和積累(也是偏好)。當然這只是鄙人的一管之見。歡迎提問者和各位同志批判、批評。





武丁仗劍決雲霓


司馬遷是被迫抬高劉季,貶低項王。

大家都津津樂道鴻門宴,其實這是偽命題。因為漢流氓劉季此後數次將被楚軍殺死或活捉,卻詭異地逃之夭夭。

一、項王的軍隊裡三層外三層包圍了漢流氓,但突然來了一陣從未有過極大的風,不僅吹散了楚軍隊形,甚至光天化日之下天也昏黑下來,流氓逃之夭夭。

二、這讓人聯想到漢流氓詭異的出身。是龍與它母親雜交所生。大家仔細思想就可得知,在漢流氓登上龍座之前,龍在先秦多有記載,但龍的地位比人低,屬於畜生或者家畜級別,但龍藉著其傀儡奴僕漢流氓劉季禍國以來,龍就登上了漢人的最高寶座。從此漢人的悲慘生活也開始了,並且被昔日的蠻族藐視為劣等人。

三、項王手下將軍丁某追殺劉季,已經是可斬殺距離之內,丁某居然鬼使神差地放了漢流氓。

四、漢流氓被圍困,城被攻破,叛軍紀信冒充漢流氓劉季受死,流氓卻裝在棺材裡當死人逃跑了。

五、項王一箭穿心射中流氓,流氓居然當場沒死,後來箭傷復發活活爛死,卻已經汙化奴化了華夏。還有一些不一一講述。……

六、項王突圍成功,那是冬天卻大霧迷茫,導致迷路。不然,若一百多騎退至烏江邊,就算項王因著君王責任尊嚴不肯過江,以項王和楚軍武力,一百多騎對五千多騎有勝利可能。畢竟項王即使下馬選擇戰死,獨項王一人就殺了至少一百多叛賊。

哎!畢竟司馬遷太難了,受劉徹宮刑,死不可怕,司馬遷就怕劉徹毀了史記。所以司馬遷忍辱負重捧了流氓,貶低項王。不然的話,司馬遷會這樣寫:流氓劉季為了狗命榮華富貴,老爸老婆孩子都不要,背信棄義反叛恩主項王,雖然得到了短暫的榮華富貴,但流氓最後活活爛死,極其痛苦呻吟著死去時,老婆呂雉卻與申某通姦快活呻吟。並且流氓死後拿漢人1-3年財政收入陪葬,好像死了也要帶走榮華富貴,卻造成墳墓頻頻被盜墓賊挖。而且死後7個兒子不得好死,唯一留下一個也不知是誰的種。豈不是死~輕於鴻毛!勸人做人還是要有良心知羞恥,人赤裸地來到世界,也必赤裸地歸於泥土!

司馬遷會這樣評價項王:千古無二,奈何魔鬼定意利用一個流氓禍害中國,實在沒有辦法,但項王不為榮華富貴苟活,為了君王責任選擇戰死,實在是真正的王!項王之死,重於泰山!遙遠的將來,項王的理想終會實現的!


大衛上帝所愛的


每個人讀史,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一定非得看別人怎麼說。

其他人認為司馬遷貶低劉邦,我卻認為還原一個真實的劉邦。

至於把兒子、女兒推下車獨自逃命,或者眼看父親要被烹殺而無動於衷,我們別操心了,劉邦手下還堅定不移地跟人家打天下呢。

劉邦平平無奇,就是一窮屌絲,看到最強高富帥秦始皇出行,也不過羨慕一下。跟我們普通人有什麼不同?

項羽則是大英雄,看到秦始皇,立即有了想法:我要取代他!這不比劉邦勵志?

但是你反過來想想,勵志的項羽輸了,屌絲劉邦贏了,誰更厲害?

太史公司馬遷究竟是同情項羽,還是說劉邦的天命?否則戰無不勝滅章邯,焚秦都,分封諸侯的西楚霸王,為何偏偏輸給劉邦?

項羽年輕,又勇猛,據說力能扛鼎,又是貴族後裔,同時還具有滅族之恨,難得的是還有大志,這妥妥的網絡小說主角模板啊。

劉邦無賴,好色,貪生怕死,還搶項羽的功勞,放網絡小說中,大概會被主角項羽給拍死。

可結果呢?劉邦贏了!不是司馬遷貶低劉邦,而是劉邦這人設不符合大眾的主角設定。

但如果細細讀下去呢?故事中的英雄,哪個不是歷經磨難,最後殺掉大反派,同女主幸福快樂生活下去?

這劉邦吃個霸王餐,就有人送美女,田地幹活就有人說他將來了不得。

哪怕逃到山中當了山賊土匪,天下一亂沛縣老百姓還得眼巴巴的將劉邦贏回來,劉邦不當頭頭都不行!

當了反王,這什麼還沒幹呢,劉邦就打進咸陽了,這可是要封王的。

更別說武力值超猛的項羽,最後也敗給劉邦,這到底誰才是主角?怕是項羽才是大反派吧,反派越厲害,主角不是越猛嗎?


臥牛說歷史


司馬遷的《史記》詳細的記載了楚漢相爭的故事,後人們在閱讀《史記》時難免會代入個人情感,歷史自有後人評說,但事實不會說謊。

在司馬遷的描寫中項羽是一個悲劇英雄這是得到大家的肯定的,西楚霸王四面楚歌,烏江邊上百人斬,無疑給人們一個英雄的形象,司馬遷把項羽作為帝王寫入了本紀,可以看出司馬遷對項羽是非常認可的。

反觀劉邦人們對於他給多的是不好的印象,也導致了人們更加傾向於失敗者的項羽,劉邦的在逃命過程中多次把自己的孩子踹下馬車,項羽要煮自己的父親時讓項羽分自己一杯羹,這也導致了人們對於劉邦給沒有好感。

楚漢相爭的故事距離司馬遷時期有一定的距離,所以司馬遷在記錄這件事情時是根據自己所認知的,在加上民間傳聞描寫,因為他自己並沒有親眼見證,所以司馬遷在記錄歷史時是比較公正的。

我個人認為。

歷史是給後人來評價的,司馬遷在記錄歷史時可能並沒有這樣的私心但是,後人在評價時會根據自己的時代背景和情感來評價,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當時的宋朝百姓確實希望出現項羽這樣的英雄人物,對於劉邦這樣的人物自然不受歡迎。

項羽也有汙點,坑殺士兵,弒義帝,但是這樣似乎顯得微不足道,劉邦的汙點對於他人設的影響起到了決定作用,不禁使人感到意外。

其實司馬遷並沒有抬愛項羽,也沒有貶低劉邦,他把自己所認知的都詳細的寫在了《史記》上面,人們喜歡項羽也是人們千百年來所追求的君子氣節,大丈夫氣節。

項羽自刎烏江,這是君子精神,大丈夫氣節,特別是在國家危難之時,這種精神就顯得非常重要,宋朝就是一個例子,人們是希望到處跑路,還是希望出現一個項羽一樣的統治者答案非常明顯,這時人們就會把劉邦拿出來比較,宋朝的統治者和劉邦有相似之處,所以人們更加喜歡項羽。

其實無論那一個朝代,人們都更加喜歡項羽,就連大軍閥張宗昌這樣的人物都非常肯定項羽,聽說項羽力拔山,嚇得劉邦就要竄。不是俺家小張良,奶奶早已回沛縣。

人們對於項羽有一個崇拜,那也是對力量的渴望,當國家出現危機時人們都希望自己有力量來拯救,但西漢初期遭到匈奴威脅時,人們會想到要是項羽在絕對不會如此狼狽。

所以司馬遷並沒有私心,項羽也有汙點,但是時代,歷史讓人們更加喜歡項羽,劉邦一個草根皇帝也非常不錯,但是人們還是比較喜歡項羽,這就好比一局遊戲人們都喜歡看硬剛的人,對於那些苟到最後的人,人們都有一定的排斥,大家都沒做錯什麼,但是人們骨子裡面還是有一種不屈。

人們都希望成為項羽,但是最後不得不成為劉邦。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司馬遷並沒有貶低劉邦,更沒有拔高項羽!司馬遷把劉邦稱之為“高祖”“皇帝”,是不可能故意貶低劉邦的!相反,他要把劉邦的一些流氓行徑進行合理性的漂白!

司馬遷的史記很大程度上參考了《楚漢春秋》的內容,而楚漢春秋的作者乃是劉邦手下的謀臣陸賈,試想,陸賈怎麼可能會故意貶低劉邦呢?

但是,劉邦確實幹了很多壞事啊,比如,調戲魏王豹的老婆導致魏王豹反叛,後來打敗魏王豹後直接把他老婆霸佔,這就是薄姬!也就是後來漢文帝劉恆她媽!還有劉邦言而無信出爾反爾,行事無常,對著人家的帽子裡撒尿,當著大臣的面跟女人廝混……這些行為在現在都不是君子風範,何況是在君子禮儀、騎士風範盛行的戰國末期呢?

劉邦成功了,成功了就有他的合理性,他的一切缺點都會被掩蓋!他被史書寫成了一個雖然無勇無謀,但是運氣爆棚,因為他是“赤龍之子”天命所歸!韓信就說雖然大王不善馭兵,但是善於駕馭將,說他天生就是做領導的!...這馬屁拍的,如果彭城戰敗時,劉邦被楚將丁固一刀咔嚓了,哪裡還有後來的漢高祖?

司馬遷並沒有刻意去貶低劉邦抬高項羽,而是如實地按照人物來寫本紀、世家、列傳,也能夠互相印證!


靖安智能


我直接讀過的史書不多,但《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和《漢高祖本紀》是讀過的,而且讀了不止一遍。我沒有感覺到貶低劉邦,抬高項羽。

司馬遷明顯是讚賞項羽的,因為項羽是反秦的大英雄,死的也很壯烈。我們大眾不是也都因此而喜愛項羽嗎?司馬遷如實地反映了這些,與大眾的心理是相通的,說不上是故意拔高項羽。

另外,對項羽的錯誤,如殺子嬰、焚秦宮室、坑秦降卒,沽名釣譽,自封西楚霸王,剛愎自用,罷逐范增,等,也都寫到了。並沒有掩飾項羽的缺點。

對劉邦也是如此,即寫了他的缺點,如有點流氓習氣,好侮辱人等,也寫了他的大度和智慧,如慷慨賞賜有功將士,高度信任蕭何、張良,曹參等人,逢戰必親臨,屢敗屢戰,百折不撓,等等。

司馬遷是一個比較客觀公正的史學家,也是比較有擔當的史學家。他是漢臣,能把項羽和劉邦並列為紀錄帝王的本紀,不能不令人欽佩。又把戰跡平平死未得封侯的李廣與戰功赫赫的衛青霍去病並列表述,也值得令人敬服。

劉邦和項羽各有千秋。《史記》如精金美玉。輕薄哂議不好。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司馬遷評價項羽婦人之仁,評價可定沒劉邦高啦,但是抬高項羽是因為把項羽寫進了本記裡面,本記是寫帝王的,項羽是和劉邦奪天下的,但是未能稱帝


復東往事


我不知道,我幫忙邀請了幾個精通曆史的人前來回答這個問題,不知道他們能否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