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看出司马迁贬低刘邦而抬高项羽的?我的感觉怎么相反?

navyxqr


引言: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评价: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的《史记》将项羽列入了帝王本纪,这就意味着司马迁是承认楚国政权的。换句话说,项羽是秦汉中间的过渡政权的建立者,司马迁是把项羽当成皇帝来著书立传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班固所写的《汉书》将项羽和陈涉一起写了世家,这就是说在东汉时期的人们已经不再把项羽建立的西楚政权当做一个独立于秦汉的王朝了。

至于汉高祖刘邦,我觉得司马迁是没有贬低刘邦的。只是将项羽列入帝王本纪,间接的把两个人进行了对比。


普通的历史爱好者


司马迁先生的确是贬低刘邦而抬高项羽的。可能这不是他的本意,但是在实际记录过程中,对于平民出身的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以及对于贵族世家出生的楚霸王项羽,司马迁先生的用笔力度和描写方式是有很大差距的。

这是由于其自身出生的局限性,在一些人物的记录上,或多或少的带上了一些个人色彩。这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司马迁的祖上。一直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战国时秦惠文王时名将司马错,司马昌秦始皇的铁官,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到了司马迁,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所以说司马迁是贵族出身,对于同样贵族出身的项羽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对于平民出身的人,他有一种天生的俯视感觉。

比如说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英雄在我们后世人眼中,都是铁骨英雄,为了大汉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在《史记》中,这两位是归类在《佞幸列传》中,这个佞幸列传一共记录了10个人。这10个人不全是都是奸臣,但是有个共同点:都是通过帝王的宠幸而一步登天的。



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抵抗匈奴的大英雄,因为出身低微,是通过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成了汉武帝的宠妃,从而一飞冲天。这对于根红苗正的贵族出身的司马迁,会不会内心里也有一丝丝的不平衡呢?

同理:平民出身的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得到了天下,而贵族世家出生的楚霸王项羽却自刎乌江,这让当时受了宫刑的司马迁会不会有惺惺相惜的感觉呢?

让我们看看史记中关于刘邦和项羽的记录,从细节中发现一些问题,我总结了四条:

第一:《项羽本纪》是卷七,《高祖本纪》是卷八。

项羽应不应归到本纪里面?很多史学家都在讨论。但是事实是司马迁先生专门为项羽写了本纪,还排在了刘邦的前面。

理由是: 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就是说项羽带人灭了秦国,分封王侯,一切政令都是项羽发布的。虽然没有登基,但是这种权势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可以写到本纪里。



我们按照这个思路与统一标准:

打响了反秦第一枪的陈胜,第一个称王,似乎也应该入本纪。

还有当时的天下共主——义帝楚怀王,连刘邦和项羽都是他手下的,是不是更应该入本纪?

后世对于皇帝能够行废立之事的西汉霍光,如果司马迁先生活着,是不是也会加入到本纪中?

而众所周知:本纪的本意是给帝王以及皇后等皇室人员专用的,项羽根本就没有资格入本纪。但是司马迁先生还是给加上去了,位置还在汉高祖刘邦之前,这本身就是贬低刘邦而抬高项羽的。



第二:我们再看看但是刘邦和项羽看到秦始皇时的表现:

项羽: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是有取而代之的豪情,刘邦却只有这才是大丈夫的感叹,气魄境界高下立分。这还不是贬低刘邦而抬高项羽吗?

第三:看史记中描写的二人生前的风骨:

项羽年轻时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羽)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刘邦年轻时: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项羽年轻时:又是万人敌,又是用兵法训练宾客,大家都知道他很有能耐

刘邦年轻时:从来不干活,只喜欢喝酒以及好色



第四:看史记中描写的二人身后的变化:

高祖刘邦得了天下后,各种反叛,看看史记中的详细描写:

1.汉五年十月,

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燕王臧荼反了)

2.汉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韩王)信因与谋反太原。(韩王信反了)

3.汉八年,赵相贯高等谋弑高祖。(赵国的丞相贯高刺杀刘邦未遂)

4.汉十年八月,赵相国陈豨反代地(陈豨也反了)

5.汉十一年:

春季,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  

夏季,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

秋季,淮南王黥布反。

汉高祖刘邦一共当了12年的领袖,这其中有5年是汉王,只有7年是真正的皇帝。而自从他当汉五年当了皇帝后,每年基本上都是在平乱。为什么这么多叛乱??还不是因为大家不服气吗?



你瞅瞅在史记中刘邦的人品,我们再看看对于项羽人品的描写: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穀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看见没,项羽都死了,所有人都向刘邦投降了,只有他的封地鲁国人还都不投降,最后看到项羽的人头,才投降。

司马迁先生记录的都是历史,这才是高级黑。

所以个人认为:司马迁先生对于平民出身的刘邦能够得到天下是有敬佩心得,对负有贵族精神的项羽却失败身死是抱有极大的同情心的。总体上对于两人的记录是公正的,但是对于项羽是有所侧重的。



PS:再加个数据

《项羽本纪》一共11117字(含标点)。

《高祖本纪》一共11542字(含标点)。

汉高祖刘邦比项羽多活了7年,传记上却只多了400个字,有点意思吧。


少校柳下惠


这说明你并没有认真读过《史记》,至少是没有用心读。

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说白了就是:万里江山文人捧,千秋功过儒生评,平头百姓跟着人云亦云。好在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这个草根也可以乱扯一通,给“流氓皇帝”刘邦正正名。

历朝历代,无数笔杆子一面标榜自己是清高狷介之士,一面又挖空心思的梦想走终南捷径、为帝王师。遗憾的是:个个都有宰辅相,人多手稠轮不上,于是便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言不由衷的把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刘邦丑化成了小人、流氓,情不自禁的将乌江别姬自刎的项羽塑造成了君子、英雄。

可依鄙人的看法:

项羽是矫情汉,刘邦是本色人。刘邦虽有点小无赖,往儒冠里撒尿,但毕竟还收留了儒生;项羽一言不合,便下油鼎。历代儒士抬项羽,贬刘邦,表面看是“士可杀不可辱”,真相却是失意(败)者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自我安慰,以求心理平衡。

拿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与项羽的屠城纵火相较,就知历史的选择绝对正确。腐儒好标榜什么贵族气,其实多是嘴上功夫和吃不到葡萄冒酸气。

刘邦知人善任、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礼贤张良、登坛拜信、放手萧何,与参、勃、哙、婴诸将情如昆仲,成三百年汉室之基业,开华夏强盛之宏图,功盖千秋,如何成了流氓、小人?

而项羽生性暴虐、背信弃义、目中无人,以下犯上,杀宋义、弑义帝,有眼无珠,弃韩信、逐范曾,屠城杀降、纵火焚宫,除了那顶没落的贵族头衔和力拔山兮的蛮力外,又有多少君子之风?唯一可称道者就是他上演的乌江别姬自刎那一幕,还多少可以激起后人的感叹和同情。

史册记载的那些刘邦的污点,诸如为了逃命将女儿抛到车下、给我分一杯肉羹、往儒冠里撒尿等等情节,绘声绘色的,似乎不像史家笔法,倒像是文学家的精心加工。其对手项羽就更不用说了,明显带着执笔者的个人的感情。退一步说,即便有,不正说明刘邦是本色人吗,比项羽的“锦衣夜行”又何如?

中国古代帝王中,刘邦是被后世黑的最利害一个。

说刘邦不是军事家。说这话的人可能忘了,古代开国君主无一不是政治家暨军事家,打江山的过程就是军事角逐的过程,因为此时还谈不上什么治国理政。只有高明的军事家才能发现并擢拔军事人才和优秀将领,并量其才而委以任。其手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就是明证。还可以用一句话反证:在一个用枪杆子说话的年代,那么多的人杰枭雄,谁愿意把宝押在一个不会打仗、毫无胜算的主子身上?

说刘邦无信无义。可刘邦却尊义帝号令,在各路义军中率先发兵攻下咸阳,相较项羽这个楚国贵族的后裔弑义帝(楚王太子)的恶劣行径,究竟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刘邦不但厚葬虞姬,并于立国后为故主义帝和首义的陈胜置守冢几十户,世代血食。换了项羽,能否做到,也值得怀疑。

说刘邦大杀功臣。刘邦跟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平民出身的帝王,朱元璋以自己的平民身份为耻,常常由敏感而暴虐士大夫;而刘邦始终保持豁达大度的气质,不脱平民本色。虽然他也剪除了少数几个威胁皇权的武人功臣,但相较朱元璋大规模的屠杀功臣与文人士大夫,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何况这是皇权时代的通病和死结,谁也不能超越时代局限。

至于说项羽单纯天真,刘邦耍流氓玩阴的,这个我部分承认。但身处古代乱世的政治人物你总不能要求他像商山四皓或竹林七贤,和清泉弹琴、对明月把盏,脱然物外、羽化登仙。你说他是阴谋也好、阳谋也罢,是为了满足个人野心、还是为治国平天下,反正面对各路桀雄或众多竞争对手总得耍点手段。宋徽宗赵佶是个文艺青年,够天真单纯吧,他自己坐井观天也就罢了,还害的治下的臣民跟着他当了倒霉蛋。就是两千年后的今天,国际间政治纷争和商海暗战不是也要讲点策略、施点手腕吗?

刘邦之所以成了后世文人笔下的“流氓”加“小人”,有以下四点原因:

1,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个人情绪的误导。

2,两千年儒家一脉的传播和失意文人的加醋添油。

3,刘邦自己随心所欲的说法,也即真性情流露。如对汉初三杰张、韩、萧三人的评价,使后世人们记住了这句名言,而疏忽了刘邦说这话的背景。

4,大部分人对传奇浪漫故事的偏好和同情失败者的悲剧英雄情结。

刘邦,还有刘秀是两位被低估的古代帝王。他在军事上的屡败屡战,卷土重来,其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意志,只有后世曹操差可仿佛;在政治上的开明,如汉丞相制的设立和终守,忌禅商山四皓而不废刘盈(事实上是顾忌與情民意),登位后的不忘初衷,与民休养生息,少于享乐,御驾亲征(讨卢绾、英布、匈奴等)。对汉朝持续的朝局稳定都开了好头(有汉一朝,皇帝废立,都没有引发战争和大的流血冲突,基本平稳)。其历史功劳应仅次于秦皇,在汉武、唐宗之上。

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是跟着名人亦步亦趋、醉心于绘声绘色的描述,还是作客观的逻辑分析和总体判断,是看大义,还是拘小节,全赖个人的领悟和积累(也是偏好)。当然这只是鄙人的一管之见。欢迎提问者和各位同志批判、批评。





武丁仗剑决云霓


司马迁是被迫抬高刘季,贬低项王。

大家都津津乐道鸿门宴,其实这是伪命题。因为汉流氓刘季此后数次将被楚军杀死或活捉,却诡异地逃之夭夭。

一、项王的军队里三层外三层包围了汉流氓,但突然来了一阵从未有过极大的风,不仅吹散了楚军队形,甚至光天化日之下天也昏黑下来,流氓逃之夭夭。

二、这让人联想到汉流氓诡异的出身。是龙与它母亲杂交所生。大家仔细思想就可得知,在汉流氓登上龙座之前,龙在先秦多有记载,但龙的地位比人低,属于畜生或者家畜级别,但龙借着其傀儡奴仆汉流氓刘季祸国以来,龙就登上了汉人的最高宝座。从此汉人的悲惨生活也开始了,并且被昔日的蛮族藐视为劣等人。

三、项王手下将军丁某追杀刘季,已经是可斩杀距离之内,丁某居然鬼使神差地放了汉流氓。

四、汉流氓被围困,城被攻破,叛军纪信冒充汉流氓刘季受死,流氓却装在棺材里当死人逃跑了。

五、项王一箭穿心射中流氓,流氓居然当场没死,后来箭伤复发活活烂死,却已经污化奴化了华夏。还有一些不一一讲述。……

六、项王突围成功,那是冬天却大雾迷茫,导致迷路。不然,若一百多骑退至乌江边,就算项王因着君王责任尊严不肯过江,以项王和楚军武力,一百多骑对五千多骑有胜利可能。毕竟项王即使下马选择战死,独项王一人就杀了至少一百多叛贼。

哎!毕竟司马迁太难了,受刘彻宫刑,死不可怕,司马迁就怕刘彻毁了史记。所以司马迁忍辱负重捧了流氓,贬低项王。不然的话,司马迁会这样写:流氓刘季为了狗命荣华富贵,老爸老婆孩子都不要,背信弃义反叛恩主项王,虽然得到了短暂的荣华富贵,但流氓最后活活烂死,极其痛苦呻吟着死去时,老婆吕雉却与申某通奸快活呻吟。并且流氓死后拿汉人1-3年财政收入陪葬,好像死了也要带走荣华富贵,却造成坟墓频频被盗墓贼挖。而且死后7个儿子不得好死,唯一留下一个也不知是谁的种。岂不是死~轻于鸿毛!劝人做人还是要有良心知羞耻,人赤裸地来到世界,也必赤裸地归于泥土!

司马迁会这样评价项王:千古无二,奈何魔鬼定意利用一个流氓祸害中国,实在没有办法,但项王不为荣华富贵苟活,为了君王责任选择战死,实在是真正的王!项王之死,重于泰山!遥远的将来,项王的理想终会实现的!


大卫上帝所爱的


每个人读史,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一定非得看别人怎么说。

其他人认为司马迁贬低刘邦,我却认为还原一个真实的刘邦。

至于把儿子、女儿推下车独自逃命,或者眼看父亲要被烹杀而无动于衷,我们别操心了,刘邦手下还坚定不移地跟人家打天下呢。

刘邦平平无奇,就是一穷屌丝,看到最强高富帅秦始皇出行,也不过羡慕一下。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项羽则是大英雄,看到秦始皇,立即有了想法:我要取代他!这不比刘邦励志?

但是你反过来想想,励志的项羽输了,屌丝刘邦赢了,谁更厉害?

太史公司马迁究竟是同情项羽,还是说刘邦的天命?否则战无不胜灭章邯,焚秦都,分封诸侯的西楚霸王,为何偏偏输给刘邦?

项羽年轻,又勇猛,据说力能扛鼎,又是贵族后裔,同时还具有灭族之恨,难得的是还有大志,这妥妥的网络小说主角模板啊。

刘邦无赖,好色,贪生怕死,还抢项羽的功劳,放网络小说中,大概会被主角项羽给拍死。

可结果呢?刘邦赢了!不是司马迁贬低刘邦,而是刘邦这人设不符合大众的主角设定。

但如果细细读下去呢?故事中的英雄,哪个不是历经磨难,最后杀掉大反派,同女主幸福快乐生活下去?

这刘邦吃个霸王餐,就有人送美女,田地干活就有人说他将来了不得。

哪怕逃到山中当了山贼土匪,天下一乱沛县老百姓还得眼巴巴的将刘邦赢回来,刘邦不当头头都不行!

当了反王,这什么还没干呢,刘邦就打进咸阳了,这可是要封王的。

更别说武力值超猛的项羽,最后也败给刘邦,这到底谁才是主角?怕是项羽才是大反派吧,反派越厉害,主角不是越猛吗?


卧牛说历史


司马迁的《史记》详细的记载了楚汉相争的故事,后人们在阅读《史记》时难免会代入个人情感,历史自有后人评说,但事实不会说谎。

在司马迁的描写中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这是得到大家的肯定的,西楚霸王四面楚歌,乌江边上百人斩,无疑给人们一个英雄的形象,司马迁把项羽作为帝王写入了本纪,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项羽是非常认可的。

反观刘邦人们对于他给多的是不好的印象,也导致了人们更加倾向于失败者的项羽,刘邦的在逃命过程中多次把自己的孩子踹下马车,项羽要煮自己的父亲时让项羽分自己一杯羹,这也导致了人们对于刘邦给没有好感。

楚汉相争的故事距离司马迁时期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司马迁在记录这件事情时是根据自己所认知的,在加上民间传闻描写,因为他自己并没有亲眼见证,所以司马迁在记录历史时是比较公正的。

我个人认为。

历史是给后人来评价的,司马迁在记录历史时可能并没有这样的私心但是,后人在评价时会根据自己的时代背景和情感来评价,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当时的宋朝百姓确实希望出现项羽这样的英雄人物,对于刘邦这样的人物自然不受欢迎。

项羽也有污点,坑杀士兵,弑义帝,但是这样似乎显得微不足道,刘邦的污点对于他人设的影响起到了决定作用,不禁使人感到意外。

其实司马迁并没有抬爱项羽,也没有贬低刘邦,他把自己所认知的都详细的写在了《史记》上面,人们喜欢项羽也是人们千百年来所追求的君子气节,大丈夫气节。

项羽自刎乌江,这是君子精神,大丈夫气节,特别是在国家危难之时,这种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宋朝就是一个例子,人们是希望到处跑路,还是希望出现一个项羽一样的统治者答案非常明显,这时人们就会把刘邦拿出来比较,宋朝的统治者和刘邦有相似之处,所以人们更加喜欢项羽。

其实无论那一个朝代,人们都更加喜欢项羽,就连大军阀张宗昌这样的人物都非常肯定项羽,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

人们对于项羽有一个崇拜,那也是对力量的渴望,当国家出现危机时人们都希望自己有力量来拯救,但西汉初期遭到匈奴威胁时,人们会想到要是项羽在绝对不会如此狼狈。

所以司马迁并没有私心,项羽也有污点,但是时代,历史让人们更加喜欢项羽,刘邦一个草根皇帝也非常不错,但是人们还是比较喜欢项羽,这就好比一局游戏人们都喜欢看硬刚的人,对于那些苟到最后的人,人们都有一定的排斥,大家都没做错什么,但是人们骨子里面还是有一种不屈。

人们都希望成为项羽,但是最后不得不成为刘邦。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司马迁并没有贬低刘邦,更没有拔高项羽!司马迁把刘邦称之为“高祖”“皇帝”,是不可能故意贬低刘邦的!相反,他要把刘邦的一些流氓行径进行合理性的漂白!

司马迁的史记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楚汉春秋》的内容,而楚汉春秋的作者乃是刘邦手下的谋臣陆贾,试想,陆贾怎么可能会故意贬低刘邦呢?

但是,刘邦确实干了很多坏事啊,比如,调戏魏王豹的老婆导致魏王豹反叛,后来打败魏王豹后直接把他老婆霸占,这就是薄姬!也就是后来汉文帝刘恒她妈!还有刘邦言而无信出尔反尔,行事无常,对着人家的帽子里撒尿,当着大臣的面跟女人厮混……这些行为在现在都不是君子风范,何况是在君子礼仪、骑士风范盛行的战国末期呢?

刘邦成功了,成功了就有他的合理性,他的一切缺点都会被掩盖!他被史书写成了一个虽然无勇无谋,但是运气爆棚,因为他是“赤龙之子”天命所归!韩信就说虽然大王不善驭兵,但是善于驾驭将,说他天生就是做领导的!...这马屁拍的,如果彭城战败时,刘邦被楚将丁固一刀咔嚓了,哪里还有后来的汉高祖?

司马迁并没有刻意去贬低刘邦抬高项羽,而是如实地按照人物来写本纪、世家、列传,也能够互相印证!


靖安智能


我直接读过的史书不多,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汉高祖本纪》是读过的,而且读了不止一遍。我没有感觉到贬低刘邦,抬高项羽。

司马迁明显是赞赏项羽的,因为项羽是反秦的大英雄,死的也很壮烈。我们大众不是也都因此而喜爱项羽吗?司马迁如实地反映了这些,与大众的心理是相通的,说不上是故意拔高项羽。

另外,对项羽的错误,如杀子婴、焚秦宫室、坑秦降卒,沽名钓誉,自封西楚霸王,刚愎自用,罢逐范增,等,也都写到了。并没有掩饰项羽的缺点。

对刘邦也是如此,即写了他的缺点,如有点流氓习气,好侮辱人等,也写了他的大度和智慧,如慷慨赏赐有功将士,高度信任萧何、张良,曹参等人,逢战必亲临,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等等。

司马迁是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史学家,也是比较有担当的史学家。他是汉臣,能把项羽和刘邦并列为纪录帝王的本纪,不能不令人钦佩。又把战迹平平死未得封侯的李广与战功赫赫的卫青霍去病并列表述,也值得令人敬服。

刘邦和项羽各有千秋。《史记》如精金美玉。轻薄哂议不好。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司马迁评价项羽妇人之仁,评价可定没刘邦高啦,但是抬高项羽是因为把项羽写进了本记里面,本记是写帝王的,项羽是和刘邦夺天下的,但是未能称帝


复东往事


我不知道,我帮忙邀请了几个精通历史的人前来回答这个问题,不知道他们能否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