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接觸配送”橫空出世,智能快遞櫃、驛站將受何影響?

近一個月,由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引發的全國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疫情之下,“無接觸配送”一詞橫空出世。多家外賣、生鮮、及時配送企業於1月28日左右集中宣佈開始提供“無接觸配送”服務。雖然中國早已有無接觸的快遞、及時配送實踐,但本次政策、企業、疫情、用戶心理多重要素催生出新詞彙、新趨勢,能否給智能快遞櫃、無人配送小車等物流科技產業帶來轉機?

“無接觸配送”橫空出世,智能快遞櫃、驛站將受何影響?

日前,實驗室發佈了《武漢疫情視角下的應急物流全景圖【一】》一文,從物資統一調度、倉儲、運輸、攬派等各個物流環節進行剖析,解讀本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物流業造成的影響。本文為續作,將著重探討“無接觸配送”對快遞物流未來發展所產生的重要意義。

多元要素催生出新詞彙

“無接觸配送”是快件物流末端配送服務方式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武漢疫情引起特別關注之前,出於快遞“最後一公里”高效投遞、收件人隱私保護以及用戶安全等因素考慮,“無接觸配送”已有廣泛實踐,在快件物流末端藉助智能快遞櫃、快遞驛站、代收點等為代表的第三方平臺來完成物品寄遞。

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將“無接觸配送”定義為,“物流配送人員通過智能快遞櫃、驛站、代收點或用戶指定地點實現寄遞物品投放,避免與收件人直接接觸的一種配送行為。”相較於通常的快遞服務要求實現門到門、用戶簽收來完成寄遞服務,其核心在於“無接觸”。因此,“無接觸配送”是特定背景下收件用戶對寄遞服務精細化的一種需求表達,其實現方式則體現出快件末端資源共享、共配和效率優化。

無接觸配送

其內涵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新老結合,無接觸配送體現出快件物流服務新詞彙和末端配送共享實踐的結合;二是供需協同,特定背景下精確化的用戶收件需求為快件物流供給服務提供新的表現方式,並且促成供需“雙贏”的協同局面;三是創新變革,無接觸配送體現出消費方式變革的驅動力,將促進快件寄遞的內涵、服務標準、運營模式乃至監管要求面臨系統變革的空間。

據報道,為保護用戶和騎手健康安全,美團外賣率先在武漢優先試點推出無接觸配送服務,截至1月27日,美團外賣“無接觸配送”已在北上廣深等全國184個城市上線。緊接著,天貓超市、餓了麼、盒馬密集宣佈“無接觸配送”服務正式上線。消費者下單後,天貓超市會默認提供“無接觸配送”服務:配送員在與客戶電話聯繫後,會將貨品放在雙方約定位置。星巴克、喜茶、名創優品也紛紛發佈了相關服務功能。

為阻止疫情蔓延,預防病毒通過郵快件以及物流人員擴散傳播,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侯延波1月30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佈會上表示,按照衛健部門的要求,應對郵件快件和運輸車輛進行二次消毒和通風。對於進出武漢的郵件和快件採取定點收寄、定點投遞的模式,由快遞員與用戶進行電話聯繫,優先選擇投遞到智能快件箱,以減少人員間的接觸。病毒通過郵快件傳染機率極小。

疫情結束,用戶習慣能否延續?

日常生活中新的動作和動機一開始都是由人下意識支配完成的, 久而久之這些下意識的行為就成了人們的習慣。作為當前疫情背景下應急物流的一種服務方式,“無接觸式配送”服務在本次疫情中深入人心。在武漢疫情的嚴峻形勢下,90後京東快遞員程武傑在一次送貨時,客戶在遠處就對戴著口罩的他說,“你不要靠近我,就放在那裡。”同時還一邊走過來一邊往空氣裡噴酒精。想必此類配送場景在嚴峻的疫情形勢下並不罕見。

據瞭解,一二線城市生鮮電商、即時配送用戶已開始大規模使用相關服務。病毒通過快件傳播的風險極低,因此用戶收完快件,及時洗手即可預防感染。

但是,當疫情結束後,他們還會繼續使用該服務麼?

從心理層面分析,當疫情結束後,用戶不會繼續因為害怕感染疾病而選擇“無接觸式配送”服務。但是,疫情帶來了用戶習慣的養成,以及智能快遞櫃等設施的增加。這些要素很有可能在疫情結束後,繼續擴大“無接觸式配送”服務的佔比,進而提升智能快遞櫃、驛站甚至無人配送機、無人配送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速度。

深陷泥潭的智能快遞櫃將迎來轉機?

頂著快遞、電商巨頭光環的智能快遞櫃,曾幾何時風光無限。可在經過一連串的融資、併購、擴張後,如今的智能快遞櫃行業卻深陷泥潭:成本高企,無法盈利。但是,通過本次疫情對“無接觸式配送”消費習慣的進一步培養,智能快遞櫃或可迎來一定程度上的轉機。

我國快遞業務量不斷高漲,於2019年完成635.2億件,實現25.3%的同比增長。但在一片“春光大好”下,遠未盈利的智能快遞櫃投入和運維成本也隨著市場佔有率不斷擴大而水漲船高。據36氪報道,一臺智能快遞櫃一年的投入和運維成本共計在10萬元左右。而快遞員、消費者雙向收費以及廣告、電商等附加等業務收入並不能覆蓋成本。

本次疫情一定程度上為智能快遞櫃帶來轉機。全國性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對國民心理產生了影響,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有意識的選擇“無接觸式配送”服務。快遞小哥們為避免職業暴露風險,也有意向不與消費者直接接觸。另一方面,政策上的推手作用將是明顯的。在國家郵政局、衛健委下達相關政策後,居民社區、辦公場所等人員密集區域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智能快遞櫃的數量,甚至在租金上給予一定優惠。無人配送小車等相關產業亦有可能迎來春天。

末端配送與智能快遞櫃相關研究

自 2018 年開年,國務院辦公廳一號文《關於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以及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在 2018 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議中提出“末端轉型升級”行動計劃,無一不強調快遞末端配送的痛點以及重要性問題。

2019年主要城市智能快件箱已達40.6萬組,較2018年增加12.7萬組。與2018年新增7.3萬組智能快件箱相比,2019年增幅是2018年增幅的1.7倍。根據國家郵政局《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顯示,末端平臺化、集約化發展成為趨勢,2020年快遞入櫃率有望達到15%。

針對這一趨勢,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在於此前發佈的《智能快遞櫃發展現狀與未來》報告中指出,智能快遞櫃目前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但還存在相關服務標準缺失、場地進入阻力、資本壓力以及消費者投訴壓力等痛點。例如,雖然國家郵政局規定:使用智能快件箱,應當徵得收件人同意;收件人如不同意,智能快件箱使用企業應當按照快遞服務合同約定的地址提供投遞服務。現實操作中,儘管當前大多數終端消費者認可快遞櫃模式,但仍有部分人希望可以得到上門服務。快遞員派件壓力導致 “甩櫃”現象發生,從而引起消費者投訴。

“無接觸配送”橫空出世,智能快遞櫃、驛站將受何影響?

在人力成本不斷提升、快件業務量逐年走高的情況下,強制要求快遞小哥們必須用短信、電話來確認快件是否入櫃,確實存在難度。一方面收件人往往白天工作繁忙,無法及時回覆。另一方面,快遞小哥每天有業務量要求,採用傳統的信息溝通方式意味著效率的降低與收入的銳減。

目前,天貓、美團、盒馬等電商企業紛紛在APP中上線“無接觸配送”功能,讓快件通過智能快遞櫃、驛站或是代收點完成“最後100米”,為末端配送的信息化升級帶來很好的思路。

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相峰呼籲,在用戶習慣逐步養成、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的趨勢下,政府主管部門、相關企業應當積極推動智能快遞櫃、驛站或是代收點的地址化,通過統一編號將其變為一個正式的收件地址,方便快件直接入櫃、入點。此方法既避免與目前管理辦法直接衝突,又節省了快遞小哥電話、短信聯繫成本,提升末端配送效率。

結語

從12月底武漢爆發出疫情至今,這一重大突發事件無時無刻不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災難無情,人有情。當面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逆行”的物流人選擇衝在救災的第一線,將援助物資送達居民、患者、醫護人員手上。而政府主管部門、企業出於防止疫情考慮,及時推出“無接觸式配送”,來保障收寄雙方的安全。

作為應急物流領域中出現的新詞彙、新趨勢,“無接觸配送”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智能快遞櫃、無人配送小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趨勢。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將持續關注“無接觸配送”的相關實踐,以期進行更深層次研究。

據悉,針對通過資源共享模式提升快件物流效率,圓通速遞牽頭,聯合德邦快遞、百世快遞、遞易智能、北京郵電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科院微系統所、國郵科訊等15家單位共同承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快件物流資源共享服務應用示範項目”此應用示範項目面向快件物流末端服務碎片化、非集約化、多主體等問題,提出共倉、共運、共轉、共配的全鏈協同的共享物流商業服務模式,開發基於共享經濟的快件物流綜合服務平臺,開展多家物流企業人、車、貨、場集成資源共享應用示範,促進城市末端快件物流資源優化配置和效益提高。此項目將亦將探索“無接觸配送”和終端資源共享之間的邏輯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