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還記得以前農村幹活時田間吃的“晌午飯”吃些什麼嗎?

泥糖小丫


過去農村裡做農民是很累的,特別是在夏天雙搶農忙的時候。大家為了,及時地把莊稼種下去或者收割回來。通常都會從早上6:00出發,然後到晚上7:00才回來。一天花在田裡的時間,有十二三個小時那麼多。

很多農民為了節省時間,中午吃飯的時候都是不回家的,直接是早上把午飯帶到田裡去,中午就直接在田裡隨便地吃個飯,稍微休息一下,又開始忙農活了。

有些人會好奇,以前農村帶到田裡去中午吃的,到底是什麼飯菜呢?一天干活那麼累,肯定是帶一些好吃的,肉類什麼的必定少不了。


實際情況呢,還真不是這樣。以前農村是很窮的,連晚上都不一定有肉吃,更何況中午帶到田裡去吃了。

雖然說中午帶到田裡去的飯菜沒有肉,但是種類和數量,都是帶得管夠的,畢竟一天在田裡工作十二三個小時,食物和水帶不夠的話,會很影響工作效率的。

就拿我家來說吧。以前夏天農忙雙搶的時候,都是早上五點起床了,吃完早餐差不多六點就出發到田裡去幹一天的活,然後晚上七點收工,到家七點半這樣子。


我們給中午帶的飯菜,數量還是很多的。有的人家只是帶一點粥和青菜。當然了,有些人家條件好點的,會帶上臘肉,米,鹽巴和鍋,到田裡再煮的。

我家一般會帶兩餐的飯量,帶有粥,米飯,青菜,玉米麵團,米糕點,還有水煮雞蛋,和飲用水。

一般,我們會在早上十一點左右,會吃一次午餐。然後會休息一陣子,又下去田裡幹活了。等到下午兩點多時,又會吃一次午餐,又休息一陣子,再下去幹活。


有人肯定會說,夏天太陽那麼大,那麼熱,那麼毒,中午怎麼在室外幹農活?不會中暑嗎?

的確,夏天頂著那麼熱的太陽,幹農活,很累,很辛苦,也很容易中暑。但是,有啥辦法呢?做農民的,哪有輕鬆可言。只要沒中暑生病,就是要頂著太陽去搶時間幹農活。

所以,我們那時候,帶到田裡幹活的飯菜是帶兩餐的。帶的水,也是按每人一天三升的水來算的。

那些過去的經歷,在農村的夏天,確實特別累!


村哥小凡


現在正是收割麥子的時候,在我們小時候,收麥子都是用鐮刀割,還要拉到打麥場去脫粒,非常費時費力。同時,老師家裡也有地,所以麥收的季節會有專門的假期,這段時間稱之為“麥假”。

那時候家裡大人都去田裡農忙了,孩子們要麼跟著下地幹活,要麼在家裡寫作業,幫忙做飯。農忙時“晌午飯”都很簡單的,不過,簡單但很有趣。

下地的時候,大人們會用白色塑料桶裝滿一桶水,順便拿一些乾糧,幹活餓了就先喝點白開水,吃塊乾糧墊一墊。

孩子們會用小麥的秸稈做成吸管,來喝水。有時候覺得白開水不好喝,就會上小賣鋪裡買一些糖精和顏料,做成汽水喝。

到了吃飯的時間,有時候是幾家合夥農忙,會派兩個做飯的回家,炒一些簡單的菜,例如炒雞蛋、炒豆角,或者再簡單一些就是鹹菜或鹹雞蛋,能喝上兩瓶啤酒解解渴是再好不過了。

若是大人在田裡忙著“搶收”,沒時間來做飯,就讓孩子們買一點“現成的”。例如,村裡有炸油條的,孩子們買一些,然後騎著車子送到地裡,大人們趁歇著的功夫,把晌午飯吃完,就去幹活了。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也不願吃那種苦了。聯合收割機半小時就能把麥子收完,甚至在田裡就把麥子賣給糧食販子了。農田裡簡單的“晌午飯”已經再也沒機會體驗了。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快來關注、點贊吧!


大鄉


過去農村人在農忙季節的時侯為了搶收、搶種,往往會抓住點滴時間,在田間勞作。而對於遠離村子的地塊兒,都會將"晌午飯″送到地頭。記得小時候可沒少送晌午飯,因為我那時候也只能是送送飯。

農忙時節,是最出力的時候。我們膠東農村這邊送晌午飯一般是麥收或秋收季節,這兩個農忙季天氣溫度高,來回往返又費時費力,這樣將午飯送到地頭,不僅節省了體力,坐在地頭吃飯的工夫又能休息一會兒,補充體力。

那時候往地頭送飯,都是家裡平日裡捨不得吃的"好飯",早上走的時候,會揣上幾個煮雞蛋,等餓了的時候墊補墊補。要不捱不到晌午頭的,而水是要帶足的,這可是缺不得。



記得那時候,母親幹到半頭晌就要回家準備午飯,早上發好的面也開了,包上一鍋包子,這樣最方便。也有的時候,會包餃子,反正包子和餃子吃著順口,有餡吃起來不用再做菜。還有的人家,做些餡餅,也是圖個方便。送飯的同時,還會熬些綠豆湯,用水壺拎到地頭,防暑解渴。

我們這邊靠海,如果不包包子餃子,就會蒸上一鍋白麵餑餑,再整上幾條小鹹魚,也很下飯。當然,也有的蒸上一碗蝦頭醬,裡面打上幾個雞蛋,多放點花生油,送到地頭,吃著香噴噴的,可帶勁了。



如今,送晌午飯的時代已經遠去,人們的交通工具也比以前先進多了,再加上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己經沒人再在地頭吃午飯了。

你經歷過送晌午飯到地頭的年代沒?如果有這種經歷,別忘了點個贊哦。


建行漸遠


我從小就是外公外婆帶大的,記得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大概11、12歲吧,因為我們這邊都是種茶葉爺爺早上吃完飯到山上開荒,爺爺早上吃飯奶奶又會重新爺爺中午吃的做飯,南方這邊沒有像北方有什麼麵食南方以米飯為主,要吃包子饅頭那是很難得偶爾有人來賣才會有。

因為是去山上幹活也不可能帶什麼炒菜之類的,主要是輕便簡單又能填飽肚子,奶奶就會做酸菜飯或包菜飯,飯做好了就用哪種鋁盒裝好,然後鍋巴就用手把它捏成一團一團的邊走邊吃,再帶上個水壺裝點茶葉,就這樣午飯就可以解決了,直到太陽落山爺爺才會回來。

這種飯盒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記得呢?


鄉野村落


提起在農村幹活的苦,豔陽真是欲語淚先流。這讓我想起爸爸在外當兵,那些年在農村小時我和媽媽妹妹在農村可正式吃了不少苦頭。那時候我家缺男勞力,幹農活的重擔都壓在媽媽一個人身上。千堰溝的花生地距離我家老遠,農忙季節,搶收搶種的,來回要耽擱一個多小時。為了節約時間體力,多幹活,送飯的工作就有我來做。


媽媽早晨天不亮就到地裡幹活去了,我在家喂好雞豬,和妹妹。就忙活飯給媽媽帶去。那時候在農村條件艱苦,日子辛苦也沒啥好吃的,越到農忙季節越累,越吃不好飯。很多時候就是煮上幾個水煮雞蛋,燒兩暖壺開水。帶點乾糧,方子饅頭,紅莧菜。有時候媽媽晚上回來發一鍋黑麵大卷子。打個雞蛋蒸上一碗小蝦醬,帶幾個地瓜。也能吃的很帶勁。有時候會帶幾個野菜包子,兩頭大蒜,就就著水,兩棵大蔥蘸著大醬,就這麼在地頭坐下吃。吃完在地頭躺一會兒,頂多半小時,喝點開水,繼續渾汗如雨的幹活。


後來長大了嫁到農村婆婆家,幾十年過去了條件好了一點,也還是這些飯,不過多了幾個水果那時候他家有棵果樹,長蘋果,多帶幾個蘋果解渴。孩子小就買個鈣奶餅乾,給她蘸水吃。有人說帶點粥,哪有時間熬粥啊,在說,天那麼熱,熬粥也都唔酸了,就是晚上媽媽會趁晚上時間蒸幾個大窩窩頭鹹菜疙瘩,然後就是蒸碗小鹹魚兒。我們靠海嘛,要麼大餅子就小鹹魚,飯後多喝水,幹起活來也很有力氣的。

現在的農村都實行了機械化,農民沒有那末辛苦了,田間地頭送飯也很少,成為了過去式。就是送飯也豐富多了,去年出去曾家溝拍花生。看見一對老農民夫妻。中午也不回家,怕花生別偷,在田間地頭拿的午飯挺豐富,核桃奶,麵包,火腿,四川榨菜。就二兩小煙臺古釀小酒。哈哈,真是快餐爽歪歪來。

身邊農村的同齡人,你還記得那些年在農村送飯到田間地頭的場景嗎?有這樣的經歷嗎?說來聽聽吧。!


豔陽之美


以前在農村時,我記憶最多的是生產隊時,那時生產隊為了趕時節、天氣原因,抓緊處理糧食入倉的問題,有時隊裡也會出臺一些“包工”,比如,收完的玉米穗會承包給各家去脫粒,每100斤多少工分,能者多勞。直到把全隊收穫的玉米都脫完,要知道,那時都是全手工操作啊。


因為我們家裡我們姊妹多,平時出工隊裡給的都是虛分,最後還得扣實,也就是說和別的男勞力同工不同酬。所以就分外喜歡做包工活,因為這都是實分。

這樣社員就在“場裡”鋪開了戰場,以家庭為單位,各幹各的,到了晌午,就派一個人回家做飯,誰在家做飯,就做好後在家裡吃完再把飯帶給在場裡幹活的吃,記得那時都是提個饃藍子,裡面裝上雜麵饃、鹹菜、有時帶點

蒜、蔥,還會用一個罐子提一罐子開水,在場裡簡單吃一點還抓緊幹,如果水喝完了,會提著罐子去井裡打一罐涼水喝。

就這樣簡單的飯菜吃完後會一直幹到天黑了才收工。


生活味道ABC


提起以前農村農民的生活,那真叫一個辛酸。不能想象,不堪回首,整年的苦辣酸,但沒有甜。幾十年前的中國農村,也就是改革開放以前,農民叫社員,統一在生產隊長的指揮下幹農活,搞生產。每天早晨,在鐵牌子的敲擊聲中,人們怱怱起床,沒有洗臉,沒有整裝,推起小車,拿起農具,便去幹活。家裡老人負責做飯,照料孩子,待到出工回來的大人們一起吃早飯,家家戶戶的早飯基本一個樣,吃的是玉米餅子,窩窩頭,喝的便是玉米粥。有口順口溜叫,棒子餅子大窩頭,羅卜醃菜沒有油,那也叫個知足,因為還能吃個飽飯。中午,家家戶戶一般就不在燒火做飯了,到村裡大口井裡提捅井白涼水,泡窩頭,砸頭蒜一吃。畢竟這樣,家家戶戶都得算計著吃,因為一年的口糧是沒有保障的,感上好年頭,地裡就多打些糧食,生產隊還要把好的糧食交公糧,完成愛國糧任務後,生產隊留足種子,飼料等最後剩餘的才按人幾老幾分口糧,所以,社員們乾的是重活,吃的卻是不足飯,有的戶還得將細糧兌換成粗糧來吃,不然就接不下來。一年到頭沒有肉、蛋、油吃,很多孩子營養不良,落下病根,無法醫治。儘管如此,社員們也要多出工,多幹活,為的是改變貧窮,改變落後,為了國家的工農業,為了國家的一切,都沒有離開過忘我奮鬥的老農民呀!現在日子好了,曾經的社員都已老矣,人們還能記起他們的貢獻嗎?


alhqqcom我是揚


有誰還記得以前農村幹活時田間吃的“晌午飯”吃些什麼嗎?

這個問題簡直就是滿滿的回憶,以前農村農事繁忙,一到了收割、插秧的時節,為了節約時間,補充體力,都會將飯菜送到田間地頭上去吃。雖然,為了搶時間,都會匆忙扒拉兩口,甚至等到飯菜涼了,才顧得上吃喝。但是,準備飯菜的人一定的用心的,因為要保證吃飽、吃好,這樣才能在這麼大的體力勞動強度下持續工作。那麼,一般都會將準備什麼“晌午飯”呢?

因為,現在村裡土地都流轉了,也就不存在送“晌午飯”的問題了。我所有印象的,還是小時候家裡農忙的時候。由於小時候,我還算懂事,上面還有一個姐姐,在農忙的時候我們會一起去送,那時候小主要由奶奶來做,或者母親回來做。後來我長大一些了,我也和姐姐配合做過“晌午飯”,當然有一次燒火的時候,把自己頭髮給撩沒了。

那時候,最常做的就是白糖雞蛋。將雞蛋用水煮熟,盛放在的瓦罐中,再用暖水壺裝上滿滿一壺的白糖水,就構成了最簡單的“晌午飯”,有時候也會打荷包蛋。總之,雞蛋是最常見的田間地頭的伙食。我自己後來,

也給父母做過麵條,那時候自己剛剛比鍋灶高點,常常由於丟面太多,下的滿滿一鍋乾巴巴的麵條,就這樣送到田裡,基本上到了之後已經爛成一塊了,父母也顧不得講究,很快也就吃完了,我會問一句,好吃嗎?都會獲得肯定的答案,那時候雖然麵條品相一般,但是看到父母都吃光了,還肯定地說好吃,信心高漲。以至於,後來我很長一段時候,都認為自己有當廚師的天賦。

除了以上兩種簡易的“晌午飯”之外,在夏季農忙的時候,還有一樣最最常見,那就是滷鵝,也就是現在在街邊攤上吃到的熟菜。有時候做點飯,買點滷鵝,再配點海帶和花生米,就是最好的、最下飯的搭配菜,既有營養,又有味道 ,因為滷鵝的湯鹹香,都要拿這個泡飯吃。那個時候,只要到農忙季節,每次讀書回家就知道肯定會有滷鵝。

上面提到的大多都是午飯的準備,有時候也會送點下午茶,也就是下午四五點的時候。夏天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送上綠豆湯或者綠豆粥,再搭配幾個街邊買來花捲,就是最好的下午茶了。有時候,奶奶也會給農忙的人攤上糖餅,就是用大鍋灶做上大餅,放上香油、蒜泥和白糖,就像做鍋巴一樣,出鍋之後非常好吃。現在想來,還忍不住流口水。

綜上所述,農忙的時候,都是父母最忙碌的時候,也是小朋友最開心的時候,因為可以下河逮魚捉蝦,還可以在田間找到很多“美食”。當自己玩餓的時候,也會吃上長輩送來的“晌午飯”,感覺自己也是農忙的一份子。那時候的日子,雖然比較苦,比較累,也吃不好、睡不好,但是就是快樂,也許就是“窮開心”吧。


指尖三農


我印象中的農忙時間在外面吃飯是八十年代前後,是集體一起幹活時間的事了。那個時間到了夏天,就是到了三夏,由於當時機械化程度不是很高,所以三夏就是一片人歡馬叫的繁忙景象。三夏就是夏收,夏種,夏管。夏收有顏語,收麥如救火虎口把糧奪,三秋不如一夏忙。因為那個時間雨多,要是連著下雨,麥子沒及時收回來,一年就白忙活了。所以當時早晨披星上山幹活,晚上戴月從地裡回家,我們寫作文經常會用到披星戴月就是這個意思。忙的時間不回家吃飯,都是在地頭上吃飯。這對我們當時的小孩來說,是高興快樂的事情,就像過年一樣。因為那時平時捨不得吃穿,但幹活在外面對著別人吃飯時,都想吃的好一點。所以稍微好點的家就咯點餅吃我記得我家那時就那樣,不過要放些玉米麵裡面的,那也就是不錯的生活了,特別有時再拿個鹹雞蛋,做點鹹魚,吃著時更覺得是神仙般的生活了。也有炒點韭菜和別的菜等。大家吃著時都互相看看你吃的啥我吃的啥。開開心心吃著說著,吃飽了就好有力氣幹活啊。我們小孩就會四處跑著鬧著。吃著平時不捨的吃的飯。更是覺得快快樂樂。等忙完麥收還要及時種玉米地瓜等,在後面就是夏天的管理了。這就是我們那個忘不掉的年代。看看現在,想想過去,心裡有時會很感慨,社會是不斷髮展,人類是不斷進步的,這也會使我們對現在的生活更加珍惜熱愛。


用戶109819心想事成


滿滿的回憶啊。

我們這裡,過去在麥收期間,是實興往田間地頭送飯的。一家勞力在地裡幹活,為了節省時間,讓家裡的婦女或老人在家把飯做好,用籃子提著,有的還帶一桶涼白開水。大家找個樹陰涼,席地而坐吃點飯,喝點水,也當歇會。

至於送的飯嗎?很簡單的。我們這裡有個習慣,麥熟以前一個多月,家家戶戶都醃製鹹雞蛋。雞蛋都是自家養的土雞下的蛋,個兒小,蛋黃多,蛋黃顏色深,醃好後煮熟油多,色香味俱佳。醃製時,先把雞蛋洗乾淨,晾乾。雞蛋罈子事先洗乾淨擦乾或晾乾。準備適量的水,放上花椒、八角、香葉,煮開,加入適量的鹽(那時候農村沒有精鹽,都是大鹽塊兒),涼涼。把晾好的雞蛋逐一放入罈子,加入涼好的鹽水,封壇。平時捨不得吃的,就為幹活忙了累了,才捨得。還有一種醃製品是家家都有的,那種小鹹乾魚,麥熟前家家都買,特鹹,味道不錯,關鍵吃起來下飯,也省事啊。家裡的主食是那種發麵卷子,有的擱點油蒸成花捲兒。

一晃就是三十來年過去了,農民的艱辛大家永遠也不要忘記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