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拉丁美洲的作家,你不應該只認識馬爾克斯

拉丁美洲。

地理書上這麼介紹她:“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也就是地處北緯32°42′和南緯56°54′之間的大陸,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

她鬱鬱蔥蔥。

歷史書上這麼介紹她:“16世紀初,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開始進入。葡萄牙佔領了巴西,西班牙統治了除巴西以外的南美廣大地區。16世紀末,英國人、法國人和荷蘭人經過激烈爭奪,分割了圭亞那地區和近海一些島嶼。從此,全州進入了長達300年的殖民統治時期。”

她百孔千瘡。

詩人這麼介紹她:“帕恰卡馬克神對這太陽的恩賜之物一點也沒有好感,便把新生兒劈得粉碎。從死嬰身上冒出了第一叢植物。死嬰的牙齒變成了玉米粒,骨頭變成了木薯,血肉變成了土豆、甘薯、甜瓜……太陽勃然大怒。道道陽光燒灼了秘魯的海岸,使之永遠乾涸。”

她熾熱詭誕。

熱情神秘的土地會培養出奇異的色彩。從瘋狂的女畫家弗裡達,到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巔峰馬爾克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這塊大陸著迷。但是大家對拉丁美洲的認識,似乎長久以來總是有所侷限,除了《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你還能說出幾本誕生於拉丁美洲的作品?

今天,筆者為大家推薦一些來自拉丁美洲的作家與作品,從更廣闊的文學視角,來深入認識這片陌生但充滿魔力的土地。

01

“陶工手裡的沙泥,密佈著同時也是神祇的星辰的蒼穹”

《詩人》【阿根廷】博爾赫斯

說起拉丁美洲的作家,你不應該只認識馬爾克斯

你也許會聽說過那句被無數文藝青年奉為經典的話:“我死後,希望天堂是圖書館的模樣。”這句話便是由骨灰級書痴、阿根廷的作家博爾赫斯所說。博爾赫斯嗜書一生,卻在晚年因嚴重的眼疾而近乎失明。身為圖書館館長,他總是自嘲“命運賜予我80萬冊書,由我掌管,同時卻又給了我黑暗。”

上面為大家推薦的《詩人》,是博爾赫斯的一本散文與詩歌的合集,收錄的作品都短小精悍。文字或是描繪作家自己的情緒與想象:

“在另一片同樣的黃金海岸,

有著你的永不蝕損的寶藏:

恢弘、朦朧而又必然的死亡。”

或是闡述深刻的人生哲理:

“對於人類的簡單頭腦來說,世界這部機器實在是太複雜了。”

甚至將自己的文學理論變為詩歌表達出來:

“將死亡當成是平常的熟睡酣眠,

將黃昏看成為赤金的微光幽輝,

這就是詩,雖然不朽卻清貧。”

博爾赫斯算是高產作家,即使在失明後,也陸續出版了基本新作。或許,連黑暗也無法打敗的,就是人類的毅力與熱愛。

02

不可逆的幻滅

《荒野偵探》【智利】羅貝託·波拉尼奧

說起拉丁美洲的作家,你不應該只認識馬爾克斯

據豆瓣上的一篇文章介紹,2007年,哥倫比亞的文學雜誌《semana》曾在第四屆西班牙語大會上向80多位文學專家發出調查問卷,評出過去25年來一百部最佳西語小說,前四名中,羅貝託·波拉尼奧的《荒野偵探》和《2066》赫然在列,獨佔兩席。《荒野偵探》是波拉尼奧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出版後一鳴驚人,作家本人也譽為馬爾克斯以來最重要的作家。

《荒野偵探》以日記和敘事混合的方式,講述了熱愛詩歌的墨西哥法學院學生馬德羅時常逃課參與詩歌班的討論,認識了“本能現實主義詩人”貝拉諾和利馬。該詩派的精神領袖據傳多年前在墨西哥城北面的索諾拉沙漠失蹤。一半為了理想,一半為了躲避仇家,馬德羅等人決定深入沙漠尋找領袖的蹤跡。

離開墨西哥城後,一夥人被目擊到在巴黎、特拉維夫、維也納和巴薩羅那出現,幹各種零活為生。

然而卻從未有人看過他們再寫出任何一行詩。

在嘈雜的私語和喧譁聲中,複雜的人性矛盾、波瀾壯闊但又落到每個人頭上的拉美歷史變遷,層層展現開來。

03

“那不是他,是死神。”

《愛情、瘋狂和死亡的故事》【烏拉圭】奧拉西奧·基羅加

說起拉丁美洲的作家,你不應該只認識馬爾克斯

烏拉圭作家奧拉西奧·基羅加是拉丁美洲最受讀者歡迎的短篇小說作家,在拉丁美洲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不可忽視的地位,曾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在烏拉圭首都的書店裡、書攤上,到處都能買到他各種版本的著作。他的作品被選入課本。在他的家鄉,甚至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旅館和菜餚。

這本《愛情、瘋狂和死亡的故事》是基羅加的一本短篇小說集。雖然他的作品中隱隱有愛倫·坡、莫泊桑、契訶夫等文學巨匠的影響痕跡,但他絕不是單純的模仿者。他從拉丁美洲獨特的社會生活和神秘的大自然景物中汲取素材,對於青年男女的愛情,不論成功與否,他都給予熱情的謳歌和由衷的同情;他筆下瘋狂的衝動,也都是對剝削和貪婪的反抗;他把窮苦人在與剝削者和大自然對抗中導致的死亡,看作是走投無路下的一種解脫,細緻的描繪中幾乎帶有一絲病態的偏愛。

1937年2月的一個夜裡,基羅加因患前列腺癌,自殺身亡。也許對於一生都在孕育和生產的創作者來說,生命的凋敝,是一件連自己也不能忍受的事情。

04

“沉睡的大地從星斗間降落下來“

《玉米人》【危地馬拉】米蓋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

說起拉丁美洲的作家,你不應該只認識馬爾克斯

“魔幻”和“現實”,本是兩個互相排斥的概念。但在神奇的拉丁美洲土地上,它們竟能融為一體,成為一個頗為強大的文學流派的名稱:魔幻現實主義。馬爾克斯將魔幻現實主義發揚光大,並深深影響了一代作家;而上面這本《玉米人》的作者米蓋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則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主要開創人。

《玉米人》這部長篇小說描寫了危地馬拉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和鬥爭,以此為主線,真實反映了危地馬拉社會的廣闊生活領域。

他寫印第安人淘金:

“知道金粒的價值而又鄙視金粒,這確實是矛盾的。幾條小河在河口處匯成水網。頭髮絲一般纖細的水流從赤身露體的印第安人身邊流過。他們好似一股盲目的力量,把千百個燃燒著的火炭投到世界財富的火堆上,其真正的價值就是導致人類的徹底毀滅。”

寫印第安人和玉米的關係:

“種地吃飯是人類的天職,人本來就是玉米做的。可是,種地做買賣,只能讓玉米做成的人遭受饑荒。

那時候,山裡來了一幫種玉米的人。他們種玉米不是為了自己吃,也不是為了養活家裡人,而是要把玉米賣給別人,一心想發橫財。這好比是男人讓女人懷孕,然後出賣兒子的肉體,出賣家族的血液。”

阿斯圖里亞斯在文學上的成就和社會活動得到了廣泛的社會承認和高度評價。1965年,他榮獲列寧和平獎金;1967年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正如瑞典學院常務秘書安德斯·奧斯特林在向阿斯圖里亞斯授獎時所說的:

“今天拉丁美洲可以為自己擁有一批活躍的傑出作家而自豪。在這些作家所組成的多聲部合唱中,個人的貢獻是不易分辨的。然而,阿斯圖里亞斯的作品如此出類拔萃,不同凡響,以至超越了它所屬的文學環境和地理疆界,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

關於拉丁美洲的文學作品,還有許多可以分享的內容。我們不妨就先從這幾本書開始,與異國的作家一起,做一個充滿苦難、卻永遠保持生機的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