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明上河圖》說起,說北宋四京

從《清明上河圖》說起,說北宋四京

《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五米長卷,描繪了北宋東京的繁華景象。

北宋的四個京城是: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今商丘),西京河南府(今洛陽),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

東京開封府,北宋皇帝所在地,北宋最大城市,也是當時世界最大城市。

南京應天府,即商丘,位於開封以南,在北宋,其政治地位很高,因為,後周時期,商丘為宋州,而宋太祖趙匡胤,在宋州任歸德軍節度使,也就是說,北宋,起家於宋州,得名於宋州,因此,宋真宗趙恆在位時,追思先烈,升宋州為應天府,以應天府作為南京。

歸德軍,即歸德軍區。金元時期,降南京為歸德府,治所宋城,改為睢(音SUI,一聲)陽縣,以境內有睢水流過而得名,睢水流經河南、安徽、江蘇,因此江蘇有睢寧。睢水原為古代鴻溝支流,金元后,因黃河改道,已經消失。明清時,仍為歸德府,治所改稱商丘縣。民國時,撤歸德府,只剩商丘縣。1997年,設置商丘市。

宋真宗在建立南京的同時,還下旨追贈當年太祖皇帝的幕僚勳舊,這種特殊的恩禮可以由他們的子孫繼承。宋真宗還特地在南京修建了一座道觀,叫做“南京鴻慶宮”,用來安放和供奉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的“御容”,因此,北宋時期的商丘是非常繁華的都市。

西京河南府,即洛陽。因為形勢的變化,洛陽,在唐代是東都,在北宋則成了西京。洛陽是另一個關中,地勢易守難攻,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期間,因為開封四周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一直打算遷都西京,同時也擺脫其弟趙光義在東京的勢力,但是,趙光義為開封府尹,在東京已經養成勢力,自然不願意首都遷到西京,於是百般阻撓,最後,趙光義燭光斧影當上了皇帝,東京作為首都的地位自然也就穩固了,只是,開封無險可守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因此,後來被金兵輕而易舉佔領,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金人後來將開封府先後作為汴京、南京,金後期為首都,結局是又被蒙古軍輕而易舉攻克。

開封作為首都不行,但是作為經濟大都市,還是很繁華的。元代,改稱汴梁府,為河南省省會,明清民國,繼續為河南省省會,解放後才被後起之秀的鄭州所取代。

北京大名府,一提起這個,立刻會使人想起梁中書、青面獸楊志、急先鋒索超,雖然是小說,卻也寫出了當時的情形。宋時的北京大名府,是當時最大城市之一,人口百萬。大名府靠近當時北宋的北部國界,是為抗擊契丹的侵略而建立的,有“天子守國門”的含義。

宋仁宗慶曆二年,亦即1042年,契丹集結重兵,又一次準備南侵。消息傳到宋都東京,朝野震動,因東京無險可守,不少人主張把將都城西遷西京。還有人主張講和。丞相呂夷簡曾在大名府為官,十分熟悉黃河以北的情況。針對這些西遷派和主和派的言論,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契丹人的特性,欺軟怕硬,如果遷都西京,使契丹輕易渡過黃河,是向敵人示弱,會助長契丹人的氣焰,那樣的話,即使洛陽易守難攻,也難以抵擋氣焰囂張的契丹人,正確的做法是,正面迎戰,應該建都大名,表現出皇上要親征的決心,這樣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圖謀。

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以北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開封的北大門,守住大名,就堵住了敵人南渡黃河、直取開封的通道。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正確主張,於當年五月,把大名府作為北京。契丹聽說宋朝在大名府建立了陪都,知道這一次宋人下了決心,不好惹,因此打消了南侵的念頭。

北京大名府,包括外城、宮城兩重城區,外城周長,長達四十八里,“城高地險,塹闊濠深”;“鼓樓雄壯,人物繁華”;“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應當說一點也不誇張。

明初,1401年,黃河又一次氾濫,淹沒了大名府,洪水退去後,大名府城深埋在河泥以下。以後,在深埋地下的宋代大名府之上的地面,重建了大名府,但明代大名府只是一個普通的府,再無宋代大名府的氣勢與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