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培养不出像BAT一样的互联网企业?

上官蜜雪


本人现在的公司,老板上海人,公司高层多数也是上海人。据说有十多年前了吧,公司曾经有机会和华为合作,成为华为的供应商,但最终因为价格没谈拢,合作也就泡汤了。听说当时的经历很不愉快,老板对华为的评价也很不好。然而转眼十多载,公司如今业绩平平,甚至开始有点走下坡路,而华为已是世界前百强,民族企业的代表。现在想想,也许老板当时认为的华为的不友好,就是在互联网也同样盛行的“狼性文化”吧。说白了,文化土壤就不一样。

其他答案里看到很多人提到上海的国企多,我想北京的国企数量应该有过之而不及吧,可是人家互联网可完全不弱。个人认为,北京上海虽同为一线,城市阶层的构成却有很大不同。上海中产阶级为主,小资文化,追求生活品质;北京顶层和底层多,中产相对少,草根文化也具备成长的土壤。归根结底还是上文的观点,文化土壤不一样。


柯轲919


就举个例子你们就明白了。我是搞房地产甲方的。之前在上海应聘某恒,直接和我说我们周六要上班的,而且没加班费,平时工作需要晚下班都必须干完下班没加班费,周日需要上班也得来,试用期6个月,且不交公积金,工资不过万,hr外地的,直说他们公司基本都是外地人,所以不在乎公积金。后来给了我offer我没去,我去了上海一家本地房地产企业,做五休二,朝九晚五,平时1.5倍,周末2倍,国定3倍工资。最让我感到吃惊的是有一次去北京出差,高铁来回,住宾馆,报销费用,每天额外300伙食费补助,最关键的是,去的时候出发时间早,回来的时候到达时间晚,公司按照我出门和到家的时间超出早9晚5算加班费,我当时直接惊了。这就是上海和外地的区别吧。


小轶gogogo


  收到头条号推荐的问答,本人很高兴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希望通过我的回答给大家带来帮助,这是我个人的见解与意见,如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学习。

  互联网络行业最火的前10多年,上海更多的是定位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也是中国金融环境最好的城市,尽管四大行(工农中建),以及一些国家级的管理机构总部在北京,但1990年成立的上交所,1999年的上海期。货交所,2006年的中金所,以及国泰君安,海通等大的证券交易机构,总部均位于上海;同时,国家对上海的定位也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可见上海的金融实力之强。

  在良好的金融环境下,上海也诞生了大量的金融科技公司,如陆金所(2016年估值185亿美元,仅次于陆金服务600亿美元),拍贷(估值20亿美元),公众安全风险(估值~100亿美元)等,点融,意时,麦子金融等创业公司。其中,陆金所是中国平安的『子』,除了估值,在行业中的位置与所有人的资源也不是其他公司可以比拟的,个人非常好看!

  再考察上海的互联网络业务,尽可能没有BAT量的互联网络公司,也有在线旅游大项目,O2O巨头已经有了,wifi万能钥匙(陈大年创建,已拥有10亿用户)等行业内有重大影响的公司,其中,什么是中国O2O领域的老二,估值50亿美元;如果我万能钥匙,用户量已经突破9亿,是互联网络行业内用户量最大的产品。

  在政府对互联网络的支持方面,上海的“十三五”规划中,也多次提出及对互联网络的重视,重要战略之一就是包括云计算在内的“智能化战略”,“一是智能化战略”。加大互联网络、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投入,运行信息化手段。提升传统产业,让生产更具智能、方便、灵动,而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湄公河高科技园区等,也包括百度研发中心、腾讯研发中心等。

  上海作为开放的一线大城市,良好的金融环境,对科技的重视,相信在未来必然可以在互联网络、金融、高科技等领域内,打造就大批的顶级企业!

  以上是本人的一结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根据本人学识与经历写成的,如有不成熟的地方望指正。同时,喜欢我的回答请给我点个赞和加关注吧。我衷心希望通过解答能够帮助到朋友们。感谢头条号,提供平台,生活有您更精彩,还希望您好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最后,真诚的祝天下的朋友们每时每时每刻无论工作生活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恭喜发财,谢谢!


科技业界


上海的确没有像BAT一样超大的互联网企业,但是上海有名的互联网企业还是很多的。据统计,2018年的互联网百强,上海占据了18家,这个比例还是相当大的。

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到一些耳熟能详的互联网企业。


中国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携程网。携程网在1999年成立,目前是国内最大的在线旅游票务互联网公司,整体体量甩了同行途牛、同程一大截


著名的外卖APP,饿了么。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并列,目前是中国仅有的两家外卖APP寡头之一。饿了么创始人团队都是上海名校出身,发展到全国。当前,前几年已经被阿里并购


二次元的大本营,B站(哔哩哔哩)。B站成立到今天也都快10年时间,目前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是中国最著名的90后、00后以及动漫爱好者的大本营。

上海还有一家著名的购物网站,号称颠覆了淘宝、京东、苏宁三强并立的局面,也就是最近两年非常火的拼多多。拼多多在2015年成立,2018年上市,主打实惠购物,以低消费人群的刚需为主要目标,也是争议非常大的购物网站


所以上海有名的互联网企业还是很多的,除了上述企业之外,还有喜马拉雅、大众点评、小红书这些行业的翘楚。但是上海的确没有像BAT那么大体量的互联网企业,而其实在过去上海曾经是互联网企业的热门

上海在历史上曾拥有盛大领衔的一票游戏公司占据中国半壁江山,拥有过淘宝死敌的易趣网,也拥有大众点评、1号店、土豆网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互联网企业,为何上海的互联网企业发展没有北京、杭州、深圳好,我觉得有如下几点


第一个原因,上海互联网企业重视赚快钱,缺乏长远规划。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以金融为核心的城市更看重收益,容易有赚快钱的思想。我们看到过去上海的游戏公司,每个公司都几乎指望着一款游戏赚钱,不像腾讯一样快速走多元化战略,这种赚快钱的思想,很难将企业做大


第二个原因,上海的氛围比较严格,比较循规蹈矩,很难容忍互联网企业初期的野蛮生存。这个特点对上海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上海的一切都会比较规范,整个城市显得温文尔雅。坏事是现在互联网企业做大初期都是需要野蛮扩张的,缺乏狼性很容易困在本地。

拼多多是一个非正常的例子,事实证明拼多多的狼性的确保障了它的成功


第三个原因,BAT等企业壮大后,上海的人才正在外流。上海从来不缺人才,但是上海的互联网人才现在正在向杭州、深圳、北京流动。一方面是因为BAT等的吸引力足够大,吸引了人才的外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上海的气氛可能更适合金融人才,而不是互联网人才


第四个原因,作为大都市的上海城市气氛导致员工比较热爱生活,很难适应互联网公司的996。据统计上海互联网企业的员工加班时间是远低于北京深圳杭州互联网企业,离职率也是很低的,这因为大家在上海更喜欢稳定的生活,这对于一个急速扩大的互联网公司显然是不可以的

最后一个原因,我觉得上海更现实.

相对北京、杭州、深圳的氛围,上海更愿意看到传统行业的收益,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缺乏一种更激进的态度,毕竟互联网行业带来的效益有时看不见摸不着写不到报告内。中国比较大大互联网公司都是很激进的,而上海的氛围,整体还是偏保守的


这是我想到的原因,上海其实从来不缺人才和想法,也不会缺钱,缺的就是狼性、野性以及长远发展的思想。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探讨这方面的看法


IT老菜鸟


假设你是上海户口,刚好又遇到拆迁分到了两三套房还附带了百万现金,你觉得你还愿意去互联网企业拼搏吗?这就是上海互联网不够发达的根本原因之一。

大家只要知道阿里巴巴当年是为什么逃离上海的你就明白为什么上海孕育不出BAT这种级别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了。上海没有互联网基因并不是缺乏人才、资金等主观条件,而是缺乏客观上的政策支持、政策优待,高高在上的上海怎么可能给一些初创互联网企业太多的政策优惠,世界500强在这里都有分公司,上海不缺企业入驻,自然创业环境就更残酷。



互联网需要从0到1、上海只要世界500强

上海无论是经济、文化、教育可以说都是全国排名数一数二,到现在为止上海最大的几家互联网公司,饿了么已经被阿里巴巴收购了,点评已经被美团收购了,现在上海最大的三家互联网公司分别是拼多多、携程、以及bilibili视频网站。

上海是什么样级别的城市?上海市我国内陆经济第一发达城市,是我国教育实力仅次于北京排名第二的城市,是我国拥有外资企业最多的城市,是我国内陆最重要的金融城市、也是全世界十大金融中心之一。上海太优秀了,足够优秀让她有资本高高在上。

互联网创业太烧钱了,滴滴、美团、京东、饿了么这些企业都是烧了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发展初期肯定不容易。政府愿不愿意减税支持,愿不愿意批地建房子,政策上愿不愿意开绿灯,这都成了非常重要的考量标准,假设你也在上海创业过,你就应该明白上海创业得有多难,办个事儿得有多难。

阿里巴巴创业初期就一度准备把总部放在上海,可是上海政策支持不够好啊,这也办不好那也弄不成,结果马老师一气之下就把阿里带回了自己的家乡杭州。结果回到杭州,人杭州市政府各种政策开绿灯,批地、减税做得不亦乐乎,结果阿里越做越大,反过来又对杭州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阿里做大以后就单单税收贡献几百亿,其中一大半都是贡献给了杭州当地。

上海自然缺乏这种拼劲和创新力,你要是到了上海就会发现,就拿上海本地人来说,大家都更乐意去国企、外企上班,轻轻松松的、每天朝九晚五的上下班时间。在上海只要遇到拆迁,家里几套房、加上百万现金,随便租出去一套两套房族就够你吃喝了,你压根儿就不想去上班,更别说996的互联网。

上海曾经在传统互联网时代也曾经辉煌过,第九城市、易趣、盛大游戏,这些企业当年比BAT什么的名气都大,可是后来这些企业都逐渐衰落了。这两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上海也意识到了互联网的机遇来了,这能够对上海的第二春有帮助,于是也开始在政策方面做出了一些调整,只不过这需要时间,总体来说哔哩哔哩、拼多多的发展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而且不排除拼多多有成为巨头的可能。


EmacserVimer


看了这问题下几个回答,有些回答我觉得挺到位,有的则是更多的是偏见,什么拆迁暴富了,就不愿意去互联网公司了,真是见鬼了,只能说这样的答主一点都不了解上海,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就靠着自己想象来答题。

首先先来反对下有些答主中提到了有人拆分拿了房拿了钱就不愿意去拼搏了,可以很明确的说大多数在拆迁后暴富的人都有正常工作,该上班还是上班,和此前没任何区别,我以前所在的就是互联网公司,其中有两三位就是家里拆迁的人,照样正常上班干活,该加班加班。

好了,现在来说正题,为何没有出现类似BAT这样的互联网企业。

1、上海是工业城市:上海至从开埠之后,其实一直就是中国的工业城市,不管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均是,也不管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这些年来,大家可能就知道上海要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但其实现在的上海依旧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国之重器很多还是在上海研发制造,比如航母、大飞机、导弹、火箭,如果去细细查一下,你就会发现造船,海洋装备,港口机械,航空航天,钢铁,重型机械设备,火电、水电、核电设备,军工装备等等都是上海的工业制造强项。因此,工业在整个上海经济中的占比就一直较多,地位也相当重。虽然近年来这块比重在持续下降,但按照目前的规划,上海最低也要保持工业经济25%的占比。

也正是这些传统势力的存在,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这种新经济的模式,就不可能得到太多的支持。包括对一些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早期也难免不会很好。

2、上海互联网并不差:在10多年前的互联网草创阶段,上海是诞生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盛大、易趣、携程、大众点评、土豆、电脑之家、饿了么等等哪个不是在各自领域内名列前茅的。虽然在后续的发展过程,很多东西都被并购了,但现在依旧有携程、拼多多、B站等取得不错成绩的互联网公司。这至少表明上海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还是很强,同时也是非常乐于进取拼搏的。

3、上海开发开放慢:上海正真的改开其实是南巡之后的事情,对上海而言开发浦东才是正式的改开,此前由于中央政策不明,在改开后一直是相对保守的。再加上本身传统工业经济占比多,很多政策没法和更开放的广东相比较。

4、上海遵守规则: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上海比较守信用按规则办事,签约合同等事事前可能事无巨细,一旦签约则就会按照定好的内容来执行,基本不会出现额外状况。 这也就导致了上海公司做事的风格也比较正规,企业该给员工的福利都会给,五险一金,有周末,给加班费。而很多互联网公司做事都比较野,都是打擦边球的做法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加班没加班费,把996当福报,能不交金就不交。这种情况下,守规则的自然就竞争不过坏规矩的人。

5、上海科技公司不少:虽然上海没有BAT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但是上海的科技公司并不少,不要以为互联网公司就是科技公司全部了,正真的科技公司可不并不是仅仅是互联网公司。

前面提到过上海能造航母外,还是我国航天产业重要的研发基地,是国防科技的骨干力量,你能说造火箭造导航造防空体系造卫星的企业科技能力不如互联网公司。此外再拿在很多城市大家天天打交道的地铁来说,上海地铁建造技术也可以算高科技,上海土质松软,当年苏联专家形容如果早地铁就如在豆腐里打洞,但就是这样的地质环境,经过技术公关现在上海地铁四通八达,里程全球第一。剩下还有洋山深水港现在是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码头,难道也不算是科技?

总结:所以,不要认为上海没有类似BAT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上海有互联网企业,有全国顶尖的科技企业(芯片、医疗、航天等等),上海人也一样有拼搏的人,也一样有创业的人,同时上海也是国内最遵循规则办事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动动脑子,不要把一些互联网公司的野蛮生长(坑蒙拐骗暴雷的还少吗?),资本家吸血(996福报了解下)的当作津津乐道的事情!



Lscssh科技官


每个国家文化特质不一样,上海在中国又是个特例。海派文化所谓海纳百川,却容不下个bat(所以没有容纳百川啊!)。可以见得,这里表面上包容度强,但也是不全面的。真正的包容不是说自己强、说自己包容,而是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别人才敢提意见。创新革新,这种改造前者的事情,在上海这样一个城市,容忍度不高!尤其是产业革新,很有可能动了别人的奶酪。要是创新除了大风险,那就更是影响。。。甚广。所以,小心使得万年船

下面先说上海强,强在哪?私以为强在2点,

一是由位置决定的优势,有利于做贸易,做贸易的地方,计算好,资金量大,金融强。艺术创造能力强,但创新能力弱。比如纽约,威尼斯等等。金融贸易压制了科技创新制造,历史常见今天也一样。美国科技创新在加州,西雅图,但不在纽约。如果已经有一些行业收入不错了,谁还跟你辛苦创业,天天加班,担风险?少之又少

二是强在契约精神,这个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合同履行,就只能回到家族管理关系社会的老路,不然没法办事。

然而这个西方来的契约精神(之所以说西方,因为儒家没有这东西啊),西方的其他东西有的没带过来普及。什么?宗教文化。西方宗教统治下,著名的发明家达芬奇,伽利略都与之有联系,其著书立说也收到宗教的允许甚至支持鼓励(除了后来日心说捅了个大篓子)。但我们的文化呢,本质上好创新科技,发明创造的在社会上地位并不高。读书,做官,赚钱还不错。其他就算了,更别提创业了。


按时过街柳


是政策和土壤的问题。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上海一家公司出了一个类似于insgram的图片社交平台的app,用户在上面分享图片。有一天有用户在上面发了色情图片,放到一般的城市就是罚点款,然后整改,增加审核,上海这边的判罚是300万罚款,并且停止运营,一个项目直接死掉,公司接受了罚款也摇摇欲坠,直接申请了破产。


左右声道


能拿出那么多钱在上海创业的都是钱多人傻,会成功才怪!🤔🤔🤔

BAT类的成功都是创业起来的,不是富二代搞起来的!🚢🚢🚢


画太师


过去,上海曾屡次遭受“错失互联网”的质疑:小富即安不思进取,错失移动互联网机遇,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是,过去两代互联网巨头BAT和TMD,没有一家诞生在上海。

有意思的是,上海的明星创业公司并非乏善可陈。盛大、巨人、易趣网、1号店、土豆视频、大众点评、饿了么、快的、摩拜,这些曾经风口上的创业公司,都是从上海起步。可惜的是,它们最终没能成长为超级巨头。被收购,或者走向没落,成为它们共同的注脚。

根据2019一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202家独角兽企业中,总部在上海的有45家,这一批创业“新贵”包括陆金所、小红书、易果生鲜、哈啰出行、灿星、爱回收、出门问问、洋码头等。这个数量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

创业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上海创业明星,如易趣网、易迅网、1号店、大众点评、饿了么、快的打车、大黄蜂、摩拜,都曾是风口上的弄潮儿。

唏嘘的是,这些项目,终局都是被并购。他们无一例外没能在外地市场复制上海的成功。他们起步于上海,终结于上海;成于上海,也败于上海。

第一代上海互联网代表盛大陈天桥,第二代的代表是张旭豪,以黄峥和谭思亮为代表的则是第三代创业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