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已被找到,探明是故宫的80倍,为什么专家迟迟不肯开挖?

yuanyuanaiyl


去年年底去了一趟秦始皇陵,涨了不少见识,里面的工作人员谈了不少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内容,这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秦始皇陵已经挖掘出来的兵马俑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秦始皇陵,只是皇陵外面的陪葬坑而已,单说兵马俑目前都远远没有开掘完。不过根据目前开掘兵马俑所遇见的情况和开掘后的表现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出一点为什么不开哇秦始皇陵的原因了。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而关于秦始皇陵挖还是不挖,在秦始皇陵刚刚被发现的时候考古界就一直没有中断过讨论,最后如我们所见,由于当年兵马俑出现了被盗危机,考古队们不得不在当时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的时候动手挖掘兵马俑,这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一处极大型的陪葬坑,1974年被农民挖地的时候发现。至被发现到如今已经挖掘了四个俑坑,其中四号坑并没有陶俑,只有回填的俑泥。据专家讲应该是由于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导致并没有建成,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属于秦兵马俑的建筑。这里着重要说一下的是二号坑,二号坑目前并没有挖掘完成,每天傍晚还会有工作人员在坑内工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观一下。并且二号坑钟的排兵布阵极为契合古代军事家孙膑的用兵理论——《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关于这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至于二号坑为什么没有挖掘完成,大概有两点原因:第一点,挖掘难度最大(最复杂,最壮观,兵种最为复杂),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也说过,二号坑想要全部清理出地面,起码还得要5到7年的时间,第二点,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如果你去过兵马俑坑参观,就回发现,出土的陶俑都有严重的掉色现象。秦朝制作兵马俑的时候工匠们都为兵马俑染上了各种各样颜色,现在已经被挖出来的兵马俑和之前刚出土那会的兵马俑迥然不同。刚出土那会儿的兵马俑是彩色的,但是后面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之后就变得暗淡无光了。同时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还说这样挖掘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让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从上面介绍的挖掘兵马俑坑的情况,我想我们大概已经对于为什么秦始皇陵还没有开始挖掘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知的。首先还是技术的问题,挖掘出来的文物并不能得到妥善的保存,会造成极大的损失,然后就是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挖掘,而是早已经从秦始皇陵外围的陪葬群也就是兵马俑坑(兵马俑并不是唯一的陪葬群)开始挖掘。

最后我们要讲的问题,相信大部分看盗墓故事的朋友都可以想的到了,那就是秦始皇陵墓中的机关问题。据古文献真实记载,秦始皇召集了七十余万人开凿地宫,几乎将整个骊山北麓凿穿,才修筑成了他的地宫,然后“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水银这种物质,大家都知道如果和人直接接触,会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在没有找到能够彻底防范水银的工具之前如果轻易挖掘,势必会造成挖掘人员的中毒,危机挖掘人员的生命安全。并且除去水银,秦始皇肯定还会为了他的地宫费尽心思,所以地宫中肯定还有其他各种各样机关,不会让人轻易破解,所以就算抵挡住了水银的危害,重重机关也会让挖掘人员寸步难行。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时,考古专家们就已经对兵马俑坑以外的秦始皇陵地区进行了探察,甚至还做出了秦始皇陵平面图,可以说准备工作都几乎完成了,但是专家们还是没有选择深入挖掘。并且在上世纪80年代,考古队在挖掘发现的陵墓墓道时,就在皇陵外发现了盗墓贼的遗骨和残骸,因为秦始皇陵的各种机关,盗墓贼不仅没能获得宝物,还丢了性命。

所以专家迟迟不开始挖掘秦始皇陵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技术问题,不能妥善的保存文艺,会造成极大的损失,二,安全问题,不能完全保证工作人员的人生安全。其实就是文物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再不能同时保证文物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之前,秦始皇陵是不可能开挖的


青衣书生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经了几百个皇帝,近几年发掘到的皇陵也不少,但是有一个皇陵已经被发现,而且被证实面积是故宫的80倍,却迟迟没有去挖掘,这就是秦始皇陵。那么国家为什么对秦始皇陵迟迟“不肯动手”呢?

其中的原因肯定不止一个,小新试着给大家分析一下。

其实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对秦始皇陵进行过一次发掘,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比较落后,人们对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做得也不到位,导致很多出土的文物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坏,所以国家明令禁止对秦始皇陵进行发掘了。

众所众知的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里面的宝物,一开始被挖掘出来的时候,其实秦兵马佣并不是现在看到的样子,每一个兵马俑身上都是有着绚丽的色彩的,但是经过挖掘出土之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氧化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所以对于这样庞大的一个皇陵,开采之后的保护工作确实要费尽心思。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上面提到的的秦始皇陵相当80个故宫这么大,那么想要把秦始皇陵完整地发掘出来,肯定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精力、人力和财力,不止是这样,古代皇帝为了避免被盗墓,还会在自己的陵墓中设置机关,所以没有探明这些问题之前,任何人都是不敢贸然去发掘秦始皇陵的。


新氧生活


秦始皇陵已被找到,探明是故宫的80倍,为什么专家迟迟不肯开挖?

对于秦始皇这样统一了天下的千古一帝,在他死后也有兵马俑陪他镇守着,陪他征战天下。人们一直想知道,秦始皇修建的地宫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在兵马俑的附近,专家已经发现了秦始皇陵,但现在去看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山包,因为科学家一直都未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考察。秦始皇陵属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皇帝陵园,并且也是修建规模最大,陪葬物品最多的一个帝王之陵,这个陵墓的修建就足足耗时39年,可见其规模有多庞大。


专家们虽然早就已经找到了秦始皇陵,并且经过科学的探查,发现在陵园的内部总共分为了内城以及外城,内城呈现的是正方形,总共周长达到了3000米左右,外城呈现的是矩形,其周长达到了6200米左右。这个规模巨大的地宫已经相当于是故宫的80倍,如此庞大的构造,里面具体修建是什么样的?里面究竟会陪葬些什么东西?这些都是挺让人好奇的事,但是为什么专家们却一直不肯进行深度挖掘?其主要还是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科技限制。不少的文物一旦出土,就必须要进行相应的科学保护,否则经过长时间的氧化,被人轻易一碰就可能灰飞烟灭。更何况秦始皇陵是存在时间最久的一个帝王陵,里面的陪葬物也是存在时间最久,如若没有充分把握的技术,专家们也不敢随意挖掘。

第二点,皇陵太大了。考古挖掘是一个很费时间的过程,是一个精细活,像秦始皇陵这么大的,一旦动工了,也至少得花费上百年才能挖掘完。就如当年挖掘秦公一号墓的时候,也一直断断续续持续挖掘了十多年时间。

第三点,不敢随意打扰先人。有不少的帝王陵早已经被发现了,很多甚至比秦始皇陵还容易去详细挖掘,但考古学家们却没有这么做。对于这些祖先们,他们为国家付出过那么多的心血,死后难道还不能让他们安歇吗?如若一旦挖了秦始皇陵,开了先例,那其他皇陵不都可以被依次打开了吗?

第四点,安保系统不全。开皇陵的时候,必须要有很强的安保系统,否则有人趁机混水摸鱼,偷偷拿走一两样古物,到时候就损失大了。但像皇陵这么大的地方,得调用多少的人来保护?而且前面也说了,挖皇陵就得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国家也不可能调动这么多人在这个地方呆上百年的时间,这完全就是浪费国家的资源。



所以综上,挖开秦始皇陵的缺点太多了,完全就是一个费时费力费资源的事!


紫禁公子


不是专家不想挖,是政府不让挖!

谁挖谁出名,我相信,有很多郭沫若这样的专家挖空了心思想挖秦始皇陵!可是,以现在的技术,挖了就等于破坏了,所以,政府不让挖。郭沫若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提议挖掘秦始皇陵,被周总理一票否决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拿现在发掘出的兵马俑来说,其已经被破坏了。刚发掘出土的兵马俑是彩色的,一接触空气就被氧化掉色了。这还是好的,只是颜色被破坏。如果棉麻或者绢丝制品,一接触空气,可能就会“灰飞烟灭”!例如: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发现的时候,里面的穿绳已经腐朽掉了。现在看见的完整版的金缕玉衣是考古工作者标好记号以后,重新串起来的!

(就这些腐朽的竹简碎片,就够一个考古工作室忙活半年了。他们要对竹简逐一进行保护和修复,然后,分辨文字,重组里面记录的内容。)

而且,文物在墓葬中隔绝空气太久了,在没有严密的措施保护下,盲目发掘就是破坏!而我们现在的保护措施太低端了。对于发掘出的竹简、钱币、等东西,一般是直接泡在特制液体(一般就是普通水)内,保持湿度。对于壁画,就是拍照留档,至于是否氧化,就无能为力了。

当然,也有“装备好的”,直接弄个罩子罩上,然后保持里面的湿度和温度再发掘。可是,秦始皇陵太大了:

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

要给他做个罩子,难度是世界级的。只算移除封土堆的费用,也要上百亿元了!再加上这个超高难度的罩子,(罩子不能用太多柱子做支撑,以防止破坏陵墓),这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另外,秦始皇陵还探测出水银河。如果发掘皇陵时,让水银在空气中挥发,当地百姓就遭殃了!

而且,还要考虑从业人员素质。我曾去考古现场学习过,专业的考古人员基本上只干技术活。剩下的体力活,就是从当地村里面找的农民工!要是盯得不紧,很多文物古迹都被破坏了。而且,就算是专业人员,对于文物的态度也不一样。真是亲眼见某些专业人员,就把发掘出的钱币,竹简,布片等东西泡在盆子里(就是水泡着),然后往床底下一扔。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这些东西跟“秦砖汉瓦”一样常见,不珍贵,只要老鼠不吃就行了。

而秦始皇陵这么大的工程,专家更是不可能一寸一寸的自己发掘,肯定需要几千甚至上万“农民工”去干体力活。最后下来,能保护住一半文物古迹就不错了。

总之,考古不是盗墓。考古要尽全力做到保存好所有文物古迹。而盗墓,只拿最值钱的走人就行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秦始皇陵地宫为啥不主动挖开?有人说:“那是祖龙龙脉,动不得”。有人说:“防盗机关做的好,不敢挖”。还有人说:“太深了得挖100年,挖不动”......都是胡扯。

这里告诉您,最正宗的答案就一条——不主动挖开大型帝王陵,是国内外考古行规,也是我们的国策。

为啥不主动挖开帝王陵呢?

【主要因素】帝王陵本身就是文化遗产,一旦挖掘就会破坏帝王陵的完整性。即便以后怎会修复,都不再是原汁原味了,这是其一。其二就是,目前考古技术也做不到完好无损,一旦挖掘,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

【次要因素】“死者为大”一直是民族伦理道德里面重要的一条。在古代,掘人祖坟的罪过等同于杀人父母。现在即使没这么看重,但是也有这方面考虑。另外,很多帝王陵除了收获一些古董之外,对于学术贡献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既然不主动开挖帝王陵,为啥挖掘了万历皇帝的明定陵呢?

事实上,我们的考古章程、法规,在建国初期很不完善。明定陵,是建国后唯一主动挖掘的帝王陵。挖掘明定陵带,对定陵造成重大破坏,带来的重大损失,让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深刻反思。

同一时期,还差点开挖了武则天的“乾陵”,定陵挖掘的“失败”,也促成了挖掘乾陵的及时喊停。正是吸取了定陵的教训,才有了如今“不主动挖掘帝王陵”的规矩。

即使是秦始皇陵的殉葬坑兵马俑,也不是主动挖掘的结果。而是上世纪70年代,人们挖井挖出了陶俑,考古工作者及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就是所说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能不挖就不挖。


尔朱少帅


因为不敢挖啊!

首先我们必须要肯定的是,秦始皇陵的价值毋庸置疑!

一旦面世,且不说皇陵里文物,史料,将会对整个中国先秦历史的研究起到多大的帮助。仅仅是建景区收门票,其都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收入。秦始皇的号召力无疑是巨大的,仅仅是一个兵马俑就让游客们趋之若鹜,络绎不绝。如果是秦始皇陵打开,那么其估计会成为中国最火的旅游景点。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曾表示“如果打开秦始皇陵,每年仅门票收入就可达25亿元。”

这不是说说而已!

但是,为何秦始皇陵一直不挖?

因为怕啊,怕60年前的悲剧再度重演。

当年的“定陵事件”至今仍然时每个考古人心中的痛。当时在郭沫若和吴晗等人的坚持下,国家文物部门开启了对明十三陵的发掘考古工作。原本最初的选择是长陵,及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但是由于长陵规模太过宏大,考古人员选择先发掘较小的定陵(万历皇帝)练练手。

定陵被发掘之后,收获确实不小,不仅发掘出了三千多件有价值的珍贵历史文物,还找到了许多的珍贵史料和物证。比如根据万历皇帝的尸骨得出了万历皇帝身有残疾等结论。

但是,相比于这些收获,显然失去得要更多。

由于我们得考古工作者们经验不足,团队更缺乏相关的技术条件。由此造成了大量的文物损失。那些深埋与地下数百年的文物,在没有科学保护的条件下,根本无法抵挡时间的侵蚀。

从陵墓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字画、丝绸很快便氧化、变色、破烂不堪。就连万历皇帝棺椁旁的陪葬木俑,开始进去时还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少男少女,结果到了考古队员们的手中,全部都萎缩成了可怕的老头老太。

这里不是说考古队员们不重视文物的保存,作为考古工作者,我相信她们比谁都明白文物保存的重要性。但是明白是一码事儿,能力又是一码事儿。以他们的技术条件,根本无法对现有的文物做到有效的保护。

当时主持发掘工作的负责人之一,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夏鼐教授,看到那些损坏的文物,心痛不已,急得眼泪都出来了。但是没办法,他们无能为力,只能是看着这些文物被时间毁掉。

至此,定陵事件成为了中国考古界一次最为惨痛的教训。

而正是因为这次教训,让国家意识到了“蛮干”的危害性。于是文物局出台了一个硬性规定。那就是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除非这个陵墓被盗了,或者有着被盗的风险;以及面对天灾人祸,比如地震、洪水甚至战争等有可能导致陵墓损坏的时候。文物部门才会派出工作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不小心给挖出来了,导致陵墓有着被盗的风险。比如修体育场盖楼什么,这种工地上挖出帝王陵墓的事儿还是很有可能的。这种情况也会进行发掘。

总而言之,就是不会主动的去破坏一个陵墓的安宁。

对于秦始皇陵,最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以现在的工程技术条件,挖是绝对没问题的,谈不上什么劳民伤财。但问题是挖了以后怎么办?

首先,这些文物怎么保存?定陵事件中,万历皇帝的家当距今不过四百年,尚且这副模样。秦始皇陵距今两千两百多年,谁能有把握说,能够保证里面的文物得到完好的保存?没有!

再者,秦始皇陵规模宏大,地宫结构非常负责,如何保证在发掘的同时不对地宫本身以及地宫内的文物造成破坏?我想没有谁敢保证!

仅仅这两点,就足以让大部分的考古工作者望而却步。比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其陪葬品每一件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损坏国宝这个责任谁担得起?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郭沫若脸皮那么厚,毁了定陵还敢嚷嚷着挖秦始皇陵。

这个骂名谁也背不起。

所以,秦始皇陵至今没有开挖!

当然,考古工作者们也不是完全没事做,他们围绕着秦始皇陵目前主要在做两件事儿。第一是探测,尽量的弄清楚地宫结构,以保证在必要的情况下,能够对秦始皇陵进行有效的发掘。毕竟谁也不能保证,那些盗墓贼不会找上门来,或者说某些天灾人祸。所以第二个就是保护秦始皇陵了。

其实话说回来,秦始皇作为中华民族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说他是先祖也不为过,他的陵墓在那里安静的躺着,不受打扰,是咱们大多数人的愿望。毕竟从咱们民族文化角度来讲,挖人家祖坟,是缺德。更何况是挖自己家祖坟呢?不仅自己不能挖,别人来也不行。


白话历史君


张五常教授曾发表一篇文章——《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他认为“如果打开秦始皇陵,每年仅门票收入就可达25亿元。”当年此语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张教授是我很敬重的经济学家,我也支持张教授的话语权,但他“挖掘始皇陵墓”的观点,在下实在不敢苟同。

秦始皇陵墓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

秦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也是子孙后代的。当代人总不能为了一时“好奇”,透支掉本该属于后人的资源吧?

董卓挖了汉武帝的茂陵,就被后世文人口诛笔伐。如果打开秦始皇陵墓,千秋万代之后的历史会如何评价?

为了几张门票收入就打开秦始皇陵的话,那就更可笑了,这与历史上为了军饷而盗墓的摸金校尉又有什么区别呢?

秦始皇陵首先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精神象征。对于文化遗产,国际通行的惯例是先如何保护,而不是开发。

开发与保护的难度系数过大,技术上没有充分准备

兵马俑仅仅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尚未完全开发,并且保护起来困难重重,每年还要花费大量资金。可想而知,规模比兵马俑大出无数倍的秦始皇陵的保护难度有多大。《史记》记载秦始皇陵: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专家的估算是大约56平方公里,但秦始皇陵里面的具体情况,比如文物、墓道等,目前还是谜。深埋地下的文物,一旦曝光,很快就会氧化损坏,比如万历的龙袍。秦始皇陵的文物,奇珍异宝不少,出土后被损坏的风险也很大。

要保护文物原貌,不说真空,起码也要密不透风吧。就目前的情况,还没有秦始皇陵那么大的密封装置吧。

当年建设秦始皇陵时动用了70多万民力,花了几十年时间,如今开发,不知道要动用多少人,多长时间。何况不管调动多少人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都会形成压力。(目前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只有几岁小孩子的智商,还不能担此重任)

仅从经济上而言,开发秦始皇陵墓也不一定划算,首先巨大的开发成本与后期的维护成本都是一个无底洞。后期的收入主要靠旅游,但万一游客不来呢?总不能开发房地产、修马路吧。对于秦始皇陵那样的遗址,来的人多了也不敢照单全收吧?

站在文化的角度,打开秦始皇陵,可以出一批研究成果,还能产几篇所谓的“论文”,然后呢?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看着许多文物损坏,逐渐失去文化价值,却找不到一个责任人。

在动秦始皇陵的“念头”之前,还不如先将现有的文化遗产保护好。

目前的相关规则不允许

“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是目前的明确规定,除非是抢救性的发掘。也就是说,不仅秦始皇的陵墓,其他已经探明的帝王陵也不能随意动。以秦始皇陵目前的情况来看,还不至于需要“抢救”。

秦始皇陵也是世界的遗产、全人类的财富,许多世界组织,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积极参与对秦始皇陵的保护工作,我们自己人更有必要守护好。


秋媚读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技术力量不够。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今天的考古界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二三十年内,挖掘了很多古墓。

由于技术力量不够,强行发掘,这些古墓大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一些文物刚刚出土就毁坏了,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

打个比方,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兵马俑其实是有颜色的。

所有的兵马俑,都应该是彩色的。

当年兵马俑烧好了以后,都精心上色。

而我们挖掘的时候,刚出土的兵马俑都是五颜六色的。

然而,当年缺乏保护的手段,导致一出土这些颜色就会全部脱落。

我国后来同德国合作,直到2000年前后才解决这个技术,但兵马俑都已经挖光了,所以有了技术也没用。

同样道理,以现在的技术水平,一旦挖开秦始皇陵可能直接就将它毁掉了。

那还不如暂时不挖,等到以后技术力量充足再说。

第二,秦始皇陵可能早就被盗掘。

虽然技术探测,认为地下应该有皇陵,但很有可能已经被盗挖了。

古代很多史书都记载,皇陵被盗挖了很多次。

而中国历史上颇有一些秦代的珍惜文物,也怀疑就是从王陵挖出来的。

如果不挖,还可以保留一些神秘感,对旅游有利。

‘一旦挖了发现什么都没有,神秘感就没了。

第三,承担责任问题。

就像上面说的那样,试问如果打开皇陵导致文物损坏或者发现早就被盗掘了。

相应的责任,谁来承担呢?

谁决定打开,谁来承担。

在这种情况下,我看没有人会傻到承担这种责任。


萨沙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他的陵墓修建规模之宏伟,内部结构之复杂,可以说是其他很多皇帝都不能相比的。秦始皇的陵墓从他13岁时开始修建,一直到秦始皇去世前后,一共修了38年。

秦始皇陵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高约11米,底部周长三十八公里。秦始皇梦想着死后你也能够像他活着一样享受荣华富贵,因此他的皇陵基本格局是按照秦朝的首都咸阳为模板修建的。里边是水银泻地化成山川河水,头顶有夜明珠日月交辉,金银珠宝更是数不胜数。


按照阴阳家的规划,秦始皇陵依山傍水,南靠骊山,北临渭水。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皇陵的修建进度非常缓慢,只是大概上搞了一个轮廓。从公元前221年开始,每年都征调几十万人力来修建,不管是规模,还是豪华程度空前提高。但在秦始皇死后,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秦始皇陵最后的收尾工作就草草收场,成了一个豆腐渣工程。

秦二世镇压农民起义的军队就是修建秦始皇陵的囚徒和民夫组合而成,最终直到秦国灭亡,这些人要么战死在巨鹿,要么在河南新安县被项羽活埋。不过此前秦始皇陵内部的结构已全部完成,其实外部园林的维护工作略显有一点草率。

此后的几千年,沧海桑田,历经了数次地震,秦始皇陵已经深埋地下。虽然历代都有不少。盗墓贼想打秦始皇陵的主意,但最后都只能浅尝辄止,以当时的工具和人力根本不可能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再加上里面机关重重,更是加大了开发的难度。



早在1965年郭沫若对秦始皇陵和中国的文物有莫大的兴趣,他要求考古专家编制对挖掘秦始皇陵的详细计划,并提前做了考察研究。最后把这个计划报到国务院的时候,被周恩来总理一票否决了。

当时接受郭沫若的委托,陕西省的文化局长武伯伦已就挖掘秦始皇陵做了非常充分的前期准备。他认为只等国家的一声令下,就马上可以准备工程和人马马上动工。

他们认为当时挖掘秦始皇陵的好处比较多,7就是对文物进行修复式的挖掘,秦始皇陵历经了2000多年,并且传说在宋朝曾经被盗过,再加上2000年间的数次地震和沧桑巨变,很有可能出现很严重的破损。现在如果挖掘出来,还可以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后者在多年以后再去挖掘就有可能全部被大自然破坏。


陕西省文化部门认为,现在开发的第2个好处就是能够和秦始皇的兵马俑形成配套,构成完整中的陕西黄陵旅游区。当时的中国经济非常落后,人民生活非常困苦,也许这些可以缓解陕西关中人民的艰难生活。当然他们也希望这些能够作为自己的政绩,让自己的前途更进一步。



周恩来总理找到国家文物局的相关专家开了几次会议,要求他们综合各方面要素提出一个全面的意见。最终文物局的相关专家坚持此前的明确规定: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这是坚定不移必须执行的既定政策,不能动摇。

随后专家又提出了其他的意见,根据目前的秦始皇陵考察结果,墓中确实有大量的水银和金属存在。如果秦始皇陵在宋代曾经被盗过,那些水银就会渗入地下。既然现在还能监测到有大量的水银存在,说明秦始皇陵内部还是比较完整的。如果现在贸然开放,水银对文物的保护作用就会消失,就有可能造成对文物的破坏。

进一步文物局的专家强调,此前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挖掘,因为相关维护技术的落后,出现了大量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颜色的变化和表面物质的脱落。

类似秦始皇兵马俑的外部陪葬群还有200个左右,同样有可能造成大量的破坏。秦始皇陵墓的主墓面积之大、结构之复杂、物品之丰富精美都是显而易见的,就更容易遭到外部因素的损坏。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最终周恩来总理拒绝了秦始皇陵的开发计划。周总理的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而对郭沫若的开发计划进行了不含敌意的拒绝。

当然在民间还是有很多传说的,传说秦始皇驾崩以前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就算自己死了以后,在地下也有他的灵魂来保佑华夏民族千年万世永不衰竭。因此后世的中华儿女都不愿意去挖掘他的陵墓,希望有他的英灵来保佑中华民族万事不衰。


新知传习阁


我们到陕西旅游,一定会去看壮观的秦始皇陵圆,但我们看到的兵马俑展示部分只是陵区的一小部分,整座陵区的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几乎是澳门的两倍,皇陵的规模,可见一斑。

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帝,第一个一统天下的皇帝,他的陵墓自然也是要恢宏大气,设计也要精心布置。

史书记载,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大将军章邯监工,当时为修建陵园总共征集了72万工人,甚至在人员交替时的修陵人数最多达到近于80万工人,这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那么,为何如此富有价值的陵墓,国家的考古队却迟迟不肯开挖?

有前车之鉴,又有国家规定

其实,在上个世纪郭沫若等人主动提出挖掘明定陵后,在出土文物时,大多数珍贵的文字帛画,在出土瞬间氧化,化作烟灰,并且其他的文物在出土时由于技术不成熟,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从这以后,国家明确规定皇陵只可以进行抢救性挖掘,像遭到盗墓破坏,或者是大型项目工程(三峡),抑或是遇到自然灾害等才可以进行挖掘,不能进行主动挖掘。

1974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也是同样的情况,刚出土的兵马俑是彩色的,而出土后不久,变成了土黄色。

考古挖掘技术不够成熟,文物保护技术也未能跟上

秦始皇陵整个陵墓都处于地震带上,为保护文物,可以进行主动性挖掘。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内有大量的水银作大江大河,又有机弩矢等防盗机关,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因素。

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曾在采访中表示,发掘秦始皇陵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困难的是发掘以后的文物保护,尤其是占地巨大的陵墓保护,还有就是具体的文物数目种类(不同的文物保护方法不同)。

最困难的是有机质的文物保护,巨大的陵墓坑不可能一下就进行空气隔绝,如果不能瞬间完成,那么所有有机质文物将会在数秒内化为灰烬,全部的挖掘工作就白费了,文物所蕴藏的历史价值也随着灰飞烟灭。

而且段清波某一次勘测时候发现在地宫上方有高温度异常,这就引发他们产生一些联想,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现象。在墓下还有一个巨大的排水工程,由于骊山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河流多,所以在秦始皇陵里有个巨大排水工程,以保持墓室的干燥,这也是在发掘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难题。

考古人员的生命安全问题

即使现在有了陵墓的正射影像图,基本清楚了陵墓的大致结构、有没有机关,陵墓的大量水银的处理等等都是问题,稍不注意,考古人员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危害。

最主要的还是要在能保证生命安全的问题下开展挖掘,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来说,还不能百分百的确保考古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这也是迟迟未开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

目前,秦始皇陵所占的土地皆被政府征收,开展旅游业,同时也起到监视保护陵墓的作用,确保在还未挖掘陵墓之前,陵墓不受到人为的破坏。

拭目以待陵墓开始发掘那一天吧,许多被尘封的历史秘密就会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千年之前的大秦帝国,领略秦始皇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