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是如何一夜崩塌的?

李雯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胡雪岩的崩溃是必然。

很多人认为胡雪岩很了不起,其实他不过是一个白手套而已。

胡雪岩之所以起家,说通俗点不过是高官敛财的白手套,一个管家而已。

所以胡雪岩根本没什么了不起,他所谓的财富,大部分也不是他自己的。

这种事情在清末屡见不鲜,比如名声很好的李鸿章死后留下几千万两白银的遗产。

上图是胡雪岩的妻子。鼎盛时期,胡雪岩妻妾成群。

这些钱的大部分不是房屋、田地和现钞,而是入股各种商业。

试问,李鸿章有多少钱去投资经商?无非是利用手中权力,官商勾结,由此分到的干股(公司无偿赠送给他的股份)而已。

胡雪岩也是一样。

他本来只是浙江普通商人,从伙计起家,生意很小。

自从攀附上湖州本地的官员以后,将湖州官府大量钱财收归自己的钱庄掌握,得以逐步壮大。

后来又是笼络浙江巡抚,最后成为闽浙总督左宗棠的部下。

胡雪岩作为左宗棠的经济方面的助手,帮助建立了办福州船政局,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对洋人做了大量借款。

尤其,胡雪岩也利用左宗棠手中的权力,得到了大量财富。

不过,传说中的几千万白银的家产,可以推断有很多不是胡雪岩自己的,而是左宗棠等官员的。只是名义上挂在胡雪岩的手中,掩人耳目罢了!

胡雪岩靠勾结权贵上位,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商人。

然而,最终他也因此完蛋。

随着湘军的消失,国内的权力斗争逐步聚集到名气极大又掌握实权的左宗棠和李鸿章两人之间。

在斗法中,左宗棠不敌,节节败退。比如借助杨乃武小白菜的案件,左宗棠老巢浙江的派系几乎被赶尽杀绝。

而李鸿章却知道想要消灭左宗棠的实力,必须对付胡雪岩。

早在左宗棠表示要收复西北时,李鸿章表示反对,借口是朝廷没有钱。

然而,胡雪岩却帮助左宗棠筹集1595万两白银,让左宗棠在这次斗法中大胜,面子里子都有了。

当时左宗棠实力衰弱,已经无力保护胡雪岩。

于是,胡雪岩本来生丝投机失败,不过损失了几百万两白银而已。

然而,李鸿章却利用各种手段,使得老百姓蜂拥去胡雪岩的钱庄挤兑。

其实就算是今天中国大银行,如果遇到储户挤兑一样会完蛋。

为啥?既然是银行或者钱庄,必然要把钱拿出去投资或者借贷。只要遇到挤兑,神仙也得垮台。

最终,胡雪岩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破了产。

其实,在最早挤兑的时候,如果胡雪岩还有人罩着,只要能够得到一笔银子的救急,还是可以度过难关的。

然而,李鸿章却命令邵友濂故意拖延胡雪岩的饷款二十日。

没几天,1883年10月6日胡氏杭州的“泰来钱庄”最先倒闭。12月3日,京师阜康分号关闭。接着,镇江、宁波、杭州、福州、金陵、汉口、长沙等分号亦相继闭歇

其实这几乎是必然的。

做白手套是极为危险的,危险度绝对超过20年前的煤矿矿工。


萨沙


阜康钱庄倒闭的过程大概有个十天,半个月样子。

胡雪岩一开始也没当个事,这辈子见的风险太多了,这回应该也能抵挡过去,后台左大人也已经插手了。

但是,胡雪岩几年前埋下的地雷终于爆炸了,炸的就是胡雪岩自己。这个地雷就是招商局的电报局。

大家知道,胡雪岩一贯仇恨招商局,凡是招商局的东西一概抵制。而且还耍招商局,招商局分股集资时,胡雪岩会认购个五万两银子样子,到要出钱时一概不理,就不给你钱,我说的玩的。李鸿章,盛宣怀那个恨啊,看的出来,都是左宗棠指使的。这些个行为,典型的“损人不利己”。

既然你抵制电报局,那你就不要跟电报局打交道哎,偏不,后来做生意与外地的联系都去电报局拍电报。

那么,就到了盛宣怀报复的时候了。胡雪岩拍的每一封电报都有一封在盛宣怀的桌子上,事情就简单了,阜康钱庄的分支机构到处都是提钱的人,胡雪岩电报指示从甲地筹款支援乙地,突然甲地会出现数不清的取钱的人,乙地会更多的出现取钱的人。

就是这个办法,胡雪岩破产了。


Anren1207


谈起红顶商人,我们就会想起胡雪岩。他在当时又是官员又是商人,在当时是比较厉害的人物,他的财富在那时已经达到了首富的地位。胡雪岩经过自己的努力,创建了有名的银行------阜康钱庄。作为钱庄的主人胡雪岩,在当时被很多人嫉妒,所以他就要面对很多困难,以及洋人的威逼利诱。

(胡雪岩剧照)

在1883年,离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有20余年,每个地方开始修建工厂船坞数座。又从德国购买了两艘铁甲战舰,在1月份与10月份做好,李鸿章上奏朝廷,讲两艘船命名为“定远”和“镇远”,慈禧太后听后非常高兴。就在这一年,胡雪岩的钱庄为什么宣布破产?那得先从胡雪岩建钱庄讲起。

胡雪岩如何建起阜康钱庄

胡雪岩从小家里比较贫穷,后来到信和钱庄当学徒,他的命运就从这里开始,并与一个叫王有龄的人联系在一起。传说胡雪岩在钱庄当伙计的时候,每收回来一笔呆账都是自己做主,当时帮助了贫困潦倒的王有龄,用五百两银子让王有龄做官的本钱,可是胡雪岩一个月的工资才八两银子。看出胡雪岩为朋友仗义相助,往往这种人能成就大作为。

当时清朝实行捐官制度,用弥补与太平天国打仗所造成的损失,只要有钱就可以做官,因此,王有龄的父亲就拿钱给他捐了一个官。虽然捐了官,要是想走马上任,还得各项打点办事的人,此时胡雪岩给的五百两银子就派上用场了,胡雪岩给银子的时候没有想太多。

王有龄当时的运气非常好,通过各项打点,便在浙江当官,享受荣华富贵的他,肯定不会忘记胡雪岩。后面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与王有龄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华阳国志》中记载:“世平道治,民物阜康”。这里面的阜康就是胡雪岩用来做了钱庄的名字,后就有阜康钱庄。

(左宗棠剧照)

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最早本钱来自王有龄的海运局,有了王有龄作为联系人,阜康钱庄很快就代理了浙江省的公库。有了官府做后盾,阜康钱庄就越做越大,胡雪岩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阜康钱庄为何会一夜崩塌

有了阜康钱庄,胡雪岩开始了做起了蚕丝与药材等生意,用钱庄作为资金的周转。在1861年,浙江巡抚王有龄因失去了杭州城,而自缢殉国。胡雪岩从此就失去了靠山,时势造英雄,这个时候刚好左宗棠收复了浙江,并与胡雪岩有一面之缘,夸奖胡雪岩是商业奇才。

后来胡雪岩与左宗棠的关系越来越好,左宗棠让胡雪岩帮他运军火与粮食,解决左宗棠在粮饷与武器的需要,又帮助左宗棠召集常捷军与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在西政平叛阿古伯的时候,管理上海采运局的事务。在上海用贷款的钱,采供军饷,还做情报工作,及时将上海的中外情报给左宗棠,让他收复新疆得到保证。

随着左宗棠的西征的功绩越来越多,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上奏都会批准。胡雪岩的钱庄也越做越好,办事也比较顺手,这个时期的阜康钱庄达到了鼎盛时期,胡雪岩被称红顶商人,穿黄马褂,官居二品。

这个时期,胡雪岩在上海有很多豪宅,家里金银不计其数,摆的整整齐齐,让非常有欲望。在1881年开始,胡雪岩开始囤积生死,往后已经囤积了一千多万银子的货源,并超过整个上海的三分之二。由于机器缫丝厂都是外国人开的,胡雪岩有钱庄与当铺作为资金周转。

(王有龄剧照)

在1883年,日本与意大利的蚕丝年成不较好,刚好填补到了胡雪花囤积生丝的数量,当时经济危机,需求量不是太好,国际上的生丝价格下跌。胡雪岩又得罪了外国人,所以海关与海运都被外国人所控制,导致自己的生丝无法外销。

中法战争爆发,战争扩大了福建与台湾,造成沿海商人有些紧张,许多商人都便卖了家产。由于先前收的生丝比较贵,导致人们纷纷到钱庄提钱,出现了只提不存的现象,进而货币流动速度大幅下滑。这时钱庄出现了很大的风险。

在1883年,胡雪岩的钱庄慢慢的开始倒闭,先是分店倒闭,后来到总店倒闭。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就这样倒闭了,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

综上所述:胡雪岩从一个穷小子,到一代红顶商人,同时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所出现的民间资本家。胡雪岩的阜康钱庄破产与他和外国人关系搞僵有一定关系。

图:来源网络


长城说历史




胡雪岩是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一边做着生意,一边当着大官,真是惬意至极。但是,辉煌大半辈子,终究,从1883年开始破败,这一败仿佛从天堂到了地狱,特别是他最为重视的“阜康钱庄”,“一夜崩塌”。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胡雪岩的破产,是什么造就了阜康钱庄的倒闭呢?

1883年的上海金融危机,是第一大原因



所有的事情发生在1882年的5月,大清最大出口产品“生丝”行业发生了贸易战,这是大清商人和洋人之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大清商人代表人物胡雪岩,先后筹资1500万两白银,收购了大量生丝,然后囤积起来,等着时机到位,卖给洋人获利。跟着胡雪岩一起操作的还有不少蚕丝商人,大家都以胡雪岩马首是瞻。

由于各商家的资本有限,都从各个钱庄贷了数量不同的款项,都在坐等获利。但,突然之间,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意大利生丝大获丰收,洋人的压力迎刃而解。压力跑到了胡雪岩等人这边,怎么办?抛售,因为生丝并不适合长期储存。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抛价越低。

正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到头还赔千万两。到这里,胡雪岩损失已经很大,仿佛要了他半条命。但,恶劣情况才刚刚开始。



各个钱庄因为给蚕丝商人贷了款,而生丝又让这些商人赔了款,于是大量的坏账、呆账产生了。而1883年前,大清出现了不少“股份公司”,因此不少钱庄和生意人的钱投到了“股票”这个新事物上。但这没谱的事,投机性太大,不少钱又瞎到了这事上。

于是,各个钱庄在几重压力下,开始走向了崩溃,而且迅速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各个钱庄迅速走向了倒闭和破产。

阜康钱庄上海分号先扛不住了,同时苏州等分号也走向了崩溃,如果总行北京分行能抗住,留得大本营在,也许阜康钱庄还有回天之力,但是,恰巧大问题又出现了。

政治对手的推波助澜,让胡雪岩的钱庄再无生存的余地



(左宗棠)

胡雪岩危机重重,他的朋友左宗棠也是愁眉不展。此时,有人“兵分两路”,成功地达到了“落尽下石”,从此,胡雪岩再无归路。

大家都知道,左宗棠后期最大的政敌是李鸿章,李鸿章最出色的幕僚是盛宣怀,两人通过两条路,开始“痛打落水狗”,一是李鸿章通过正规渠道,汇报阜康钱庄的风险,让慈禧太后明白朝廷官银在胡雪岩阜康钱庄的风险,使后来的慈禧下命令,必须转移官银,而且让左宗棠追回不够的银两;二是盛宣怀通过下面影响力,让商人、官员及时去取出各自的银子。



(李鸿章)

可能有人感觉李鸿章这招有点狠,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李鸿章作为一个大臣,最大程度让朝廷少受损失,仿佛也能说得过去。两管齐下,阜康钱庄再无活路,只得倒闭破产。

胡雪岩欲哭无泪,左宗棠回天无术。曾经的李鸿章,左宗棠是看不到眼里的,但李鸿章纵然功劳、能力不及左宗棠,但搞政治斗争完全是一把好手,不服不行。

1885年9月,左宗棠一命呜呼,当年11月,胡雪岩也走了阎王殿,弟兄俩一起走了黄泉路,想来不会太寂寞。





(剧照胡雪岩)

阜康钱庄的一夜崩塌,一是因为生丝贸易战,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二是政敌推波助澜,加速了阜康钱庄的快速倒闭。

生意场上无常胜将军,居安思危,才是要点,一意孤行进行“豪赌”,一不小心就会阴沟翻船,胡雪岩就是例子。


蓝风破晓


胡雪岩是中国近代商业领域的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困家庭,少年时期开始独闯江湖,白手起家,通过自己常人所不及的能力,最终成为一代首富。可是最终,却又落得为人财两空,含恨而亡。不免让人唏嘘不己。

胡雪岩靠着与官府关注千丝万缕的关系,商业帝国迅速壮大,特别是与左宗棠相识后,基本上就成了左宗棠的后勤部长,协助他负责地方钱粮,部队军饷,武器装备,战后赈抚等大小事宜,后来因功被授予二品官衔,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官商。



在与官场通力合作的同时,胡雪岩趁机专营发迹,将自己的商业帝国迅速增大,鼎盛时期的阜康钱庄,遍布大江南北,在各主要城市均有分号,胡雪岩被人称为“活财神”。他同时还经营药材、丝茶、药店等多行业生意,使人生达到了鼎盛时期。

1883年,胡雪岩经营丝茧贸易,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他垄断数省生丝产业。此举引起了洋商的联合抵制,刚好此时国外的生丝大获丰收,胡雪岩囤积的生丝无奈只能亏本出售,从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巨大。



看准时机的李鸿章,为了打击左宗棠方面的势力,指使手下对胡雪岩的钱庄延迟打入饷款,造成钱店现金危机,谣言四起,各地富商百姓被传言所惑,又适逢中法战争帮爆发,人心惶惶,纷纷到钱庄提现,致使各地突然爆发挤兑风潮,导致钱庄无力兑付,只能相继关门倒闭。最终胡雪岩宣布破产。

胡雪岩亦官亦商的身份,为清政府也是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国防建设,推动慈善事业,树立”诚信”、“戒|欺”的商业典范,左宗棠收复新疆,胡雪岩更是功不可没。但最终还是没有逃出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的下场。



历史微点


此事说来话长,咱们从头说起。我们从胡雪岩年轻时开始说起,或许能够从中找到他最终失败的原因,年轻时,胡雪岩在一家叫做“信和”钱庄里学习金融方面知识,作为一名学徒,他任劳任怨,并且善于学习,很快就成了钱庄里的一号人物。上天总是喜欢给一些人挑战,胡雪岩一生收到了三次,三次都抓住了,但是最后一次被自己玩崩了。

第一次挑战:在成为钱庄里的掌舵者后,胡雪岩开始了自己人际的交往,他不满足于自己现在的身份,他想往上边爬,爬的越高越好。于是,他遇到了一个叫做王有龄的人,当时清朝内外交困,在太平天国之后,只要你有钱,就可以捐钱当官。此人已经捐官了,并且捐的还不小,但现在朝廷的文书还没有下来,而且去上任,也需要打点关系。胡雪岩看中了他,把他当作自己人生的第一笔投资,私自挪用钱庄的钱,为王有龄四处打点关系,知道他前去上任。王有龄到了浙江当上官后,自然而然的对胡雪岩感恩,胡雪岩也早已不想在这里了,于是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和王有龄的担保,开了一家自己的钱庄—阜康钱庄。

在钱庄开启来以后,胡雪岩利用钱庄的流动资金,开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介入蚕丝,药铺,制衣等各种生意。逐渐成了徽商里面的头号人物,家中资产已经出具规模。尤其是蚕丝是让胡雪岩成为首富的重要因素,但也是让他最终穷困潦倒的致命毒药。在1861年,他的靠山王有龄自缢殉国,一时间需要再次在朝廷中寻找新的靠山,这个靠山需要官做的很大,还能够互相合作。

第二次挑战:不久,胡雪岩看中了在朝廷有着重要地位的左宗棠,并试图与其取得联系,而此时的左宗棠大人也有件烦心事,那就是收复新疆,在众多官员都要放弃新疆之时,左大人力排众议,下定决心自己前去平定阿古柏。话是说出去了,朝廷也给你人了,可是钱却有着很大的空缺,在胡雪岩找到自己后,左宗棠与胡雪岩相见恨晚,达成了俩人间的合作。

胡雪岩为左宗棠筹备军粮,军饷以及武器,为左宗棠创建军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单从这一方面来说,胡雪岩也为中国领土的完整做出了很大贡献。当然,左宗棠也不会光拿胡雪岩的好处,在浙江,福建,江苏等地为他打开方便之门,商业达到了一个新的地步。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后,胡雪岩水涨船高的成了清朝的二品官员,在政商两界混的风生水起,与左宗棠也成了莫逆之交。

第三次挑战:1881年,胡雪岩为了继续获得更多的钱财,他把眼光看到了生丝行业,利用自己阜康银行的资金和其它行业的收入,不断的收购生丝,希望自己能够垄断生丝行业,借此哄抬价格。前期胡雪岩赚的盆满钵满,更是舍不得就此放手。到了1883年,胡雪岩遭受到了灭顶之灾,日本和意大利作为生丝的生产国,在此年大获丰收,直接冲击了胡雪岩的生丝行业,价格大幅度跌落,亏本处理短时间依然卖不出去。这时,房漏偏风连夜雨,中法战争也爆发了,沿海商人为了自己的性命,纷纷变卖家产,从钱庄取钱,胡雪岩的资金也断了。自己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阜康钱庄也随之倒闭。有的书上说,朝廷本想救济胡雪岩的,但是被左宗涛的死对头李鸿章给阻拦了,延迟不给,直至胡雪岩破产。

这真是应了当代一句话: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啊!不过在胡雪岩的一生,我想他是值得的,很难想象当年的一个小学徒,会成为当时清朝的首富吗?虽然最后黯然收场,但经过也已经足够精彩!


历史深度揭秘


胡雪岩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他从小学徒做起,白手起家,以一己之力缔造出庞大的商业帝国,让人叹为观止。

胡雪岩幼时家境贫寒,曾替人放牛、打短工。但人贫志不堕。某次放牛,在路上拾得一个包袱,里面装着满满的银子。胡雪岩并未迷失本性,将包袱收藏好,在路边放牛,静等失主。

失主是杭州钱庄老板,回来寻包,喜胡雪岩品行难得,将他带到杭州学做学徒,胡雪岩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

又因为不谋私利,做事胆大心细,自信诚实,很快擢为跑街。在这一时期,胡雪岩遇上了他命中的第一大贵人王有龄。


王有龄早在道光年间就捐了浙江盐运使,但无钱进京。胡雪岩眼光独特,认定奇货可居,拿出了自己辛辛苦苦积蓄下的五百两银子,慷慨资助,供其进京跑关系。

王有龄涕泪横流,感激不尽。王有龄跑官成功,得侍郎何桂清荐举,在浙江巡抚门下任粮台总办。为报答胡雪岩大恩,王有龄资助胡雪岩自开钱庄,号为阜康。

自此,胡雪岩的事业越做越大,成杭府之巨富。这还没有完,王有龄的官不断高升,胡雪岩获助更广,除钱庄外,还开起了许多的店铺。

曾对王有龄有荐举之恩的江苏二品学台何桂清调动到浙江任巡抚胡雪岩八面玲珑,知道何学台是云南人,立刻置办好四样云南土产相送“宣威火腿、紫大头菜、鸡枞菌和咸牛肉干”。

何学台收礼回访,向胡雪岩道谢:“离家万里,兵荒马乱,能吃上家乡的风味,太感谢了。”

替胡雪岩策划准备四样云南土特产的是他的相好阿巧。阿巧风姿隐绰,妖艳动人。何桂清一见之下,神魂颠倒,不能自持。

胡雪岩虽然也迷恋阿巧,为抱上何桂清的大腿,忍痛割爱,将心爱的女人相赠。

何桂清要上京碰碰运气做京官,胡雪岩立刻奉上一万五千两银子。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就是胡雪岩的人生哲学。得王有龄、何桂清等人的相助,胡雪岩捐班了一个候补知县,从商场跨入官场。入了官场,视野大为开阔。胡雪岩又认识了精通外语和洋场生意的人才古应春,进入洋场。

1860年,英法联军侵京师,咸丰以“狩猎”为名,仓皇出逃。一时间,诸军跃然欲试,要救京师。有王有龄的指点,胡雪岩迅速与军界搭上了钩,吸纳了大量的募兵经费存入自己的钱庄。不久,王有龄又委以其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胡雪岩由此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861年11月,太平军攻杭州,胡雪岩做起了军火生意,给清军提供了大量枪支、粮米,获利巨大。当时,京内外诸公皆以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为外库,寄存无算。

次年(1862年),王有龄因丧失城池而自縊身亡,胡雪岩失去了大靠山。但是,胡雪岩命中的第二大贵人已经出现。这人就是民族英雄左宗棠。

经曾国藩保荐,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一职。左宗棠所部在安徵时饷项已欠近五个月,饿死及战死者众多,进兵浙江,问题更加突出。胡雪岩抓住了这次机会,在炮火纷飞中为左宗棠等措到了十万石粮食。

左宗棠喜出望外,对胡雪岩青眼有加,屡屡委以重任。得到左宗棠的支持,胡雪岩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

此外、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二十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超过千万两以上,成为“中国首富”,被慈禧太后御封为四省税务代理总管,后又御赐一件黄马褂,封为二品顶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红顶商人。

真正让胡雪岩成为大清舞台上的重要人物的,是资助左宗業平定新疆。

1875年,左宗棠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由于缺乏军饷,左宗棠通过胡雪岩向外国银行借高利贷筹措军饷。

胡雪岩找到在上海汇丰银行任帮办一职的古应春,联系上了英国渣打银行,先后六次借款,累计金额为一千八百七十万两白银。可以说,左宗棠能收复新疆,胡雪岩功不可没。


顶峰时期的胡雪岩,阜康钱庄遍布全国,资金高达两千多万两银子坐拥一万亩田地,富可敌国。

据说,胡雪岩娶了十二房姨太太,号称“东楼十二钗”。每到晚上侍女端上盛有各姫妾牙牌的银盘,胡雪岩随手翻一个,待女就按牌上名字安排这个姫妾侍寝,与皇上翻牌子没有什么两样。

还有小道消息说:胡雪岩家里家外的女人是能组成象棋盘队的,胡雪岩曾组织起这些女人来了场真人象棋比赛。

沙沤所作《一叶轩漫笔》就说,胡家有侍妾近百人。李莼客的《越缦堂目记》则说“(胡宅)所蓄良贱妇女以百数,多出劫夺”。这里所说的“劫夺”,多指以钱劫夺。

李伯元的《南亭笔记》卷十五中讲述有这样一个故事胡雪岩经过一家裁缝店,看见有一身姿曼妙的美女倚门而立,就多看了几眼。女子觉察,白了他一眼,入屋关门。胡雪岩大怒,差人拿了七千银元找到美女,要纳其为妾。洞房之夜,胡雪岩只顾自己喝酒,让新娘子裸体躺在床上,安排好几个仆人各执巨烛立床边照亮,大笑道:“汝前日不使我看,今竟如何?”酒饱意足,扬长而去。

第二天早晨,派人转告女子:房中的物件你随便拿,也可以改嫁他人,胡家没有你的位置。女子也不客气,带走了价值两万两白银的家什,成为当地巨富。

所谓乐极生悲。

胡雪岩的悲剧就在于不能收敛低调,最终沦为政治牺牲品。左宗棠晚年和李鸿章互相攻讦,胡雪岩和左宗棠这么亲近,又这么高调碍眼,自然成了李鸿章打击的对象。

1881年,胡雪岩试图垄断江浙生丝生意出口,开始大批囤积生丝。洋商与胡雪岩之间的一场商战因而不可避免最终,胡雪岩陷入了国外金融资本势力和国内金融买办势力的内外夹击之中,资金链断裂,宣告破产。

恰巧,1883年,国内爆发金融危机,李鸿章等人咬定这场危机就是胡雪岩囤积生丝投机失败引爆的。胡雪岩虽得左宗業力保,但左宗棠不久病逝。

1885年9月,在李鸿章等人的操控下,胡雪岩被“拿交刑部治罪以正国法”,家属则被“押追着落,扫数完缴”。当年11月,胡雪岩黯然离世,终年六十二岁。


申报七十七载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我来回答: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 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胡雪岩幼年时候,家境十分贫困,以帮人放牛为生。胡雪岩12岁那年,父亲病逝。13岁的胡雪岩开始就孤身出外闯荡,到杭州“信和钱庄”当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就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19岁的胡雪岩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为学徒,于掌柜没有后代,把办事灵活的胡雪岩当做亲生儿子。于掌柜弥留之际,把钱庄悉数托付给胡雪岩。这所价值5000两银子的钱庄,堪称胡雪岩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26岁的胡雪岩结识“候补浙江盐大使”王有龄,挪借钱庄银票500两银钱,帮王有龄补实官位事发,被赶出钱庄。

如此这般胡雪岩和王有龄成了莫逆之交,在王有龄仕途通达官运恒通的时候,王有龄知恩图报,为胡雪岩做大做强,建立商业帝国,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清光绪八年(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生丝价格日跌,企图垄断丝茧贸易,却引起外商联合抵制。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开始,胡氏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占据上风。华洋双方都已到忍耐极限,眼见胜负当判,谁知“天象”忽然大变。欧洲意大利生丝突告丰收再就是中法战争爆发,市面剧变,金融危机突然爆发。事已如此,胡雪岩已无回天之力。

清光绪九年(1883年)夏,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



清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顺天府尹毕道远等上《阜康商号关闭现将号伙讯究各折片》,告知朝廷京城阜康银号倒闭的消息。初七日(1883年12月6日),清廷下旨让时为闽浙总督的何璟、浙江巡抚刘秉璋密查胡雪岩资产,以备抵债。

清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清廷再下谕旨,将胡雪岩革职,并让左宗棠追剿胡雪岩欠款。由“买丝若干包”可知,胡雪岩确实在破产前购买了大量生丝。



清光绪十年正月初七日(1884年2月3日),清廷下旨催促左宗棠加紧清理。左宗棠确实曾派人去查封杭州胡雪岩的当铺、商号等,并向清廷奏报。

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即在福州病逝。同年十一月,胡雪岩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由此可见,在生丝交易上,导致阜康钱庄倒闭的原因如下:

其一,外部原因是胡雪岩要垄断生丝市场,展开了中外商业大战,结果就是胡雪岩是以一人之力,应对欧洲列强的各个国家,欧洲列强几个国家抱起团来,对付胡雪岩一个人。

其二,内部原因是李鸿章釜底抽薪,调换了相关对外贸易人员,从根儿上彻查胡雪岩(因为李鸿章和左宗棠向来有隙,李鸿章欲搬倒左宗棠,只能从左中堂的身边人下手,既先搬倒胡雪岩。),胡雪岩岂有不败之理。

其三,这是胡雪岩自身的问题,胡雪岩坐拥偌大的商业帝国,胡雪岩的内心开始膨胀,胡雪岩驾驭不了内心欲望的烈马,胡雪岩的欲望远远大于了能力,面对白花花的银子,没有经得住诱惑,突破了道德底线。

以下是左宗棠对胡雪岩的评价:“道员胡光墉,素敢任事,不避嫌怨。从前在浙历办军粮、军火,实为缓急可恃。臣入浙以后,委任益专,卒得其力。实属深明大义不得多的之员。”

胡雪岩一生跌宕起伏,最终一贫如洗;

真是赤条条来,又赤条条走;胡雪岩死前被抄家,留下的资才甚少,众多产业中仅有胡庆余堂留存于世。



胡雪岩开设的胡庆余堂,始创于1874年,地处杭州吴山脚下。在中医药漫长的发展源流中,胡庆余堂以其精湛的制药技艺和独特的人文价值,赢得了“江南药王”之美誉,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称。

胡庆余堂许多匾额都是朝向外挂的,唯独“

戒欺匾”是挂在营业厅的背后,是挂给内部员工看的。这块匾为胡雪岩亲笔写就:“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唯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

在胡庆余堂百年历史中,流传着许多耕心制药的故事。如“局方紫雪丹”,是一味镇惊通窍的急救药,按古方制作要求最后一道工序不宜用铜铁锅熬药,为了确保药效胡雪岩不惜血本请来能工巧匠,铸成一套金铲银锅,专门制作紫雪丹。现金铲银锅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并誉为中华药业第一国宝。

清光绪四年(1878年),胡雪岩在亲笔跋文的“戒欺”一匾。它高悬于厅堂,被奉为店训。



胡雪岩商道已经成为一种经营理念浸渍在胡庆余堂品牌内涵中形成一个完备的人文体系,核心就是“戒欺”。其“是乃仁术”、“真不二价”“顾客乃养命之源”等经营理念,已超越了中医药范畴,将为打造“诚信”社会作出最明确的历史诠释。

“戒欺”匾曰:“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上述文字是胡雪岩留给后人的最有价值的品牌遗产。   

“戒欺”反映在生产上就是“采办务真,修制务精”。“采办务真”的“真”,指入药的药材一定要“真”,力求“道地”,从源头就优选药材质地;“修制务精”的“精”是精益求精,其意是员工要敬业,制药精细。   

在经营上,“戒欺”的体现是“真不二价”,向顾客正言胡庆余堂的药童叟无欺,只卖一个价。胡雪岩还把“顾客乃养命之源”写入店规,教育员工把顾客当作衣食父母。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欢迎大家关注!!!


五色土聊历史


阜康钱庄的倒闭标志着胡雪岩时代的结束,它倒闭的原因主要有:政治倾轧,生丝大战,最主要的还是金融危机引爆的挤兑潮。

政治怎么倾轧呢?1883年,时值中法战净,清廷授令左宗棠领战,以左宗棠为靠山的胡雪岩着急为左宗棠军队筹措军费,一时手头比较紧,焦头烂额之时。


胡雪岩的商场死对头、背靠李鸿章的盛宣怀一看时机来了,打算对胡下手报负。当时李鸿章和左宗棠在官场也是冤家对头,当时,胡雪岩还外国货款的协饷掌握在李鸿章手里,只有经过李鸿章授意,道台邵友濂才能给予发放。这天,盛宣怀特意找到邵友濂,说:“李大人有交代缓发这笔协饷,时间是20天。”不敢得罪李鸿章的邵友濂只能照办了,这样一来,阜康钱庄就失去了临时周转的资金,同时盛宣怀向那些外国银行放风造谣,说胡雪岩资金链即将断裂,这些洋行一听,怕借出的钱款血本无归,焦急万分,纷纷向胡雪岩催款。事发突然,胡雪岩只能从阜康钱庄先支取80万两补上缺口。此时,盛宣怀又趁机鼓动一些大户到阜康钱庄提兑,且四处放风说:胡雪岩积囤的生丝己经赔了血本,欠外国银行贷款80万两,马上就要面临倒闭!如此一来,存款在阜康的人群恐慌不己,纷纷到阜康银行要求提现,最后将阜康银行挤兑倒闭。这是阜康倒闭的一个原因。

另一原因是生丝大战。

胡雪岩积囤生丝源于一场和洋商的生丝大战,晩明以后,江浙一带己经是全国纺织业的中心,但当时还是手工纺织,1860年后英美各国机械缫丝厂进入中国,效率远高于手工纺织,对中国纺织业造成致命打击,这样一来,外纺织商就有了价格优势,必将垄断中国的蚕丝贸易,为了打破这种垄断,胡雪岩以高于外商价格收购农民的蚕丝,控制了原材料,当时投入资金大约是2000万两。结果到1883年11月,阜康钱庄由于面临资金链断裂,胡雪岩被迫不得不低价卖出生丝,一下损失800万两,所以也有很多人认为,胡雪岩积囤生丝是导致其破产的根本原因。

那么阜康钱庄倒闭的真正历史原因是什么呢?

在当时,阜康钱庄倒闭并不是个例,而是社会的一股狂潮。由于1883年,中法战争阴云笼罩,上海爆发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金融危机。倒闭商铺非常多,直接牵连到放贷的钱庄,市面银根奇缺,钱庄不断倒闭的消息,又引发了更加猛烈的挤兑,1883年年初,上海有78家钱庄,到年底,只剩下10家。形成连锁浪潮,外地钱庄很快波及,两个星期后,和阜康齐名的杭州德馨钱庄突然倒闭,紧接着12月1日,阜康钱庄也倒闭,先是杭州总部和上海分部同时倒闭,消息传到北京,12月5日当晚,阜康北京分部门口“取银之人拥挤不断”,第二天就倒闭了。


总之,阜康钱庄的倒闭,不但有人为的政治倾轧,更有与当时大的金融环境密不可分,如同多米诺骨牌,在一片挤兑潮中,阜康钱庄的连锁体系终究没有摆脱倒闭的命运。胡雪岩的商业辉煌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随录笔记


胡雪岩是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他以钱庄为主业,逐渐扩大到生丝贸易,典当质押,药材行等多个行业。极盛时期,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余处分号,总办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四省公库。

他创办的胡庆余堂以“真不二价”做为立店宗旨,成为与北京同仁堂相媲美的药行,当时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称。胡雪岩凭借大胆灵活的商业头脑和倚靠官府的有利条件,逐渐积累起巨额财富,被称为“活财神”。

那么遍布大江南北的阜康钱庄是如何一夜之间崩塌的呢?胡雪岩曾说“做生意就是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钱庄就是一项铜钱眼里翻跟头的生意。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主要是因为代理官府公库,先是王有龄的湖州府库,再到浙江公库,最后是四省公库。胡雪岩用官府的公款从事生丝贸易,从湖州,苏州等地的桑农手中购入丝茧,运送到上海出售给洋人,从中牟利。

随着财富的积累,胡雪岩的野心逐渐膨胀,萌生了与洋人在丝茧生意上一较高下的念头。1882年,胡雪岩囤积了2000万两丝茧,令洋人无丝可买,缫丝厂陷入困境,迫使他们出高价购入丝茧,以恢复生产。胡雪岩的如意算盘最终落空,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中法战争的影响

1853年,法国增兵越南,想以越南为跳板,威胁广西,云南等西南省份。清政府对此分为两派,以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安抚黑旗军首领刘永福,以抵抗法军入侵;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主张和平谈判,以通商为诱饵促使法军退兵。慈禧太后对和战大计委决不定,于是法军长驱直入,击败驻守在北宁的清军,中法战事一触即发。

越南战事失利的消息传到上海,有钱人纷纷提银取现,准备逃离上海。因为清政府没有海军,假如中法一旦开战,上海将首当其冲将被法国兵舰占领。一时间上海市面大乱,银钱奇缺。胡雪岩因大量资金被丝茧套牢,致使钱庄周转不灵,恰逢遭到挤兑,顿时陷入困境。

李鸿章有意陷害

胡雪岩的发迹依靠两个人,先是浙江巡抚王有龄,1861年太平军攻占杭州,王有龄自缢殉城,胡雪岩又投靠在左宗棠麾下。中法战争中,左宗棠是主战派,李鸿章是主和派,两派之间明争暗斗,互相较劲。李鸿章的智囊盛宣怀认为左宗棠之所以底气十足,一意主战,主要是背后有胡雪岩这尊财神撑腰。如果能扳倒胡雪岩,左宗棠自然就消停了。

中法在越南的战事传到上海,传闻两国即将开战,盛宣怀和上海道邵友濂通过汇丰银行传出胡雪岩与洋人斗法失利,所屯积的丝茧贱价出售都无人闻津。原本市面大乱,人心惶惶,听到这则消息以后,人人都恨爹妈少生了几条腿,急匆匆地赶到阜康钱庄提款,就此出现挤兑风潮。

阜康档手拆烂污

胡雪岩是钱庄伙计出身,按理来说对阜康的情况应该非常清楚。可实际上,由于他的重心转到丝茧贸易上,做为主业的钱庄反而全权委托给上海阜康总号的档手宓本常。他依仗着资格老,权力大,每天经手数百万两银子,可还是只领那份不菲的薪水。宓本常心有不甘,动起了歪脑筋,挪用十五万两公款给表弟陈义生经营南北货运输,这招叫“借鸡生蛋”。

不料,宓本常运气不好,陈义生的沙船在海上法国兵船被击沉,货物全打了水漂,赔光了老本,这些都是阜康钱庄的公款。平常时期十几万两银子对阜康来说如同九牛一毛,可在紧要关口就显得至关重要,消息一传出去,前来提现的人络绎不绝,使挤兑风潮雪上加霜。档手不负责任,把局面弄得不可收拾,杭州话叫“拆烂污”。

挤兑风潮发生后,上海阜康总号因无银兑付被迫关门歇业,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北京,杭州等地的阜康钱庄纷纷遭遇挤兑,胡雪岩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只好宣布破产,被革职抄家抵债,曾经风光无限的阜康钱庄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