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什么要杀死清朝首富胡雪岩,而胡雪岩又有多恨李鸿章,才会说下胡李不通婚?

无根树花正孤


这个问题得用“以果推因”的方式来回答,其实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李鸿章这个人,一生每每以“裱糊匠”的身份怡然自得。但是在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一个留美的洋务要员,弹劾李鸿章是个大贪官,他贪污了大量的银子。

一个叫做“安维峻”的御史,也在弹劾李鸿章。 具体的弹劾的内容是:在甲午战争之前,李氏家族曾将1500万两白银投到了日本的茶庄与银矿业,为了防止生意受损,就是李鸿章反对“迁都再战”,反而急急忙忙签定《马关条约》的原因。


(李鸿章)

据李鸿章的《分家合同》、《李氏积善堂房地产契约集》的记录,李氏家族,仅是不动产和外国公司的股票就超过4000万两。

所以,民间才会流传“宰相合肥(李鸿章)天下瘦,司农常熟(翁同龢)世间荒”的说法。

王朝末期,一般都是贪腐横行,不光李鸿章贪腐,翁同龢也一样,慈禧更是挪用军费。然而,这些钱从哪里来?

唯一的手段就是一个字——抢。 按那个时代的“小农经济”经济模式,那就应证了一句话——天生此财,不在此即在彼。

钱,不在国库中,就在民间里,不在李鸿章手中,就在胡雪岩手里。

就这样,就注定了胡雪岩必倒的结局。 胡雪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迅速发家致富,成为当时富可敌国的巨商富贾。

他一个人的信誉,就超过了清政府的信誉,他本人出面就能替清朝政府拿到外国的银行借贷。


(胡雪岩)

他发家的致富的原因有他的个人能力,更重要的就是后面还有一位大佬替他摭风挡雨,这个人就是左宗棠。在古代,你得有权才有钱,如果没有权,那就得找靠山。

当然,用我们现代的话讲那就太经典了,你得先有命才能有钱。

左宗棠挺着清庭要放弃新疆的压力,一心要收复新疆,而清庭放弃新疆的理由也很简单,国库没有钱了,与其大耗国家物资去收复新疆,还不如放弃新疆那个蛮荒之地。

而胡雪岩,就能凭着一己之力,为左宗棠筹军资物资,成功地收复了新疆。

于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了。这让朝庭中的各个大佬开始睁开了那一双浑浊的双眼,“原来,你这么有钱啊!”

但这个时候,左宗棠还没死,这位大佬还没有死,各个野心家只能耐心地等待着出手的机会。

有句话说得好,“等待,是寂寞的,但是的耐心,却是一种优良的品格。”等到左宗棠死了之后,机会终于来了。

但为何是李鸿章先出手呢,原因就是他有优先出手的资格。

(湘淮之争)

曾国藩死后,左宗棠成为为湘军领袖,而李鸿章作为淮军领袖,势必与左宗棠产生摩擦。

左胡是政商结合体,李盛(盛宣怀)也是,在“湘、淮”长期斗争中,李鸿章得到了一个福至心灵的答案,那就是——“如倒左必先倒胡”的结论。

李鸿章主要是通过亲信盛宣怀来和胡雪岩斗法的,当然他本人也在其后推波助澜。

盛宣怀用了“窃听”、“挖墙脚”的手段,窃听胡的商业机密,“挖墙角”则是李鸿章本人暗中出手,通过权力手段让上海道台拖延(拒绝)拒绝支付胡雪岩的借款。

这事也挺不简单,胡雪岩曾经帮助左宗棠到国际上筹款,然后以各省协饷做担保,款项到是到了上海道台,但是上海方面没有支付,胡雪岩资金断裂,最终一败涂地。

总而言之,一句话,胡手中没有权力,哪里能斗得过李鸿章啊?

三天,从全国首富到被抄尽家产就用了三天。三年后,胡雪岩贫困交加,郁郁而死。

当然,都被别人糊弄得家破人亡了,这还提怎么婚姻不婚姻,那只是胡雪岩死之前悲愤交加、难于自已的一句“呐喊”而已。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1885年11月,贫恨交加的胡雪岩已经病入膏肓,眼看就要不久于人世,他将家人召到病榻前,立下了3道遗嘱:“一是后人不要经商;二是后人不得从政;三是胡李不通婚。”

胡雪岩之所以如此痛悔地说下这些话,自然和李鸿章有着莫大的干系。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过节呢?

(胡雪岩剧照)

这事得从胡雪岩经商之路开始说起。

胡雪岩出身贫穷,年少失父,不得不早早出外谋生。他手脚勤快,做事踏实。虽然吃了不少苦,但运气不算差,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胡雪岩19岁的时候到阜康钱庄做学徒,掌柜见他是个好小伙,想到自己膝下无子,无人送终,于是视他为亲子,让他承继了钱庄。

胡雪岩虽然有个钱庄经营,但由于实力不丰,生意颇为惨淡。很快,胡雪岩就遇到了一个能让他掘金的人。

这个人就是浙江巡抚王有龄。

王有龄是官家子弟,年少时,家中便替他捐了一个“候补盐大使”的官缺。不过由于家道败落,没钱疏通关系,因此他一直就候补下去了。

胡雪岩和王有龄结识后,为了帮助王有龄实现效力国家的抱负,将钱庄里本就紧张的银子挪了500两给他,让他去官场运作。

靠着胡雪岩这500两银子,王有龄终于出仕为官。由于他干练廉明,在地方上干出了政绩,所以他很快就累迁为浙江巡抚,成为一方大员。

王有龄知恩图报,对胡雪岩的钱庄大力支持。

随着王有龄的官越做越大,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到太平军攻打杭州时,胡雪岩的钱庄不仅遍地开花,药店、茶叶、布匹等他也无不涉猎。军粮漕运等,也都由他来经手买办。胡雪岩也因此在江浙商圈里,名声很大。

然而,随着太平军锐不可当的攻势,尽管胡雪岩投桃报李,不断从上海、宁波购入军火,帮助王有龄抗击太平军。但是由于孤军无援,眼见杭州城破,王有龄绝望之下,以身殉城而死。

(左宗棠剧照)

随后,在曾国藩的引荐下,湘军将领左宗棠被委任为浙江巡抚,并负责督办军务。

为了获得左宗棠的信任,胡雪岩筹集了大批粮草,主动找上门劳军。

胡雪岩的慷慨,给左宗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左宗棠也正需要得到地方有影响力的人士的支持,有影响又多金的胡雪岩,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一来二去,二人便引为莫逆之交。收复杭州后,左宗棠给胡雪岩派了个总管的职务,让他负责一些战后重建等工作。同时,还将来往的军饷、钱粮都存在他的钱庄上。

胡雪岩虽然失去了王有龄,但左宗棠却让他的生意不仅没有丝毫受损,反而大获其利。

对于左宗棠的好意,胡雪岩也报之以琼浆。在与外国人经商往来的过程中,他处处留意,招募外国军事专家,为胡雪岩训练了一支武器装备先进的常捷军。

靠着这支常捷军,左宗棠在攻打太平军的时候,屡战屡胜,很快就收复了杭州附近的失地,因此朝廷对他赏赐不断。

胡雪岩在左宗棠的支持下,很快,他的商业帝国不仅垄断了江浙一带的生意,还依靠湘军势力,把商铺钱庄开出了江浙一带。也正是这段时间,让他快速积累了2千多万资金,成为清末首富。

胡雪岩并非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他除了支持左宗棠的工作外,还在地方上做慈善事业,比如设粥厂、义垫、善堂等,缓解无以为继的老百姓的困苦。这样一来,左宗棠管理的江浙一带,虽然受战乱影响,损失很大,但百姓闹事者却很少。

胡雪岩也因屡有善举,百姓对他非常感恩,他的信誉也得到了商人们的认可,生意愈发红火。

左宗棠很感激胡雪岩为他做的一切,特意为他向慈禧表功。慈禧听闻后,对胡雪岩赞不绝口,为了树立榜样,让更多的商人学习胡雪岩。慈禧特意授予他江西侯补道的官职,同时还赏了他一件黄马褂。

这样一来,胡雪岩的身份便成了官商。这层身份,让他做起生意来,更是得力不少。

(李鸿章剧照)

左宗棠在当时有个对手,那就是李鸿章。

其实,左宗棠和李鸿章最早都是曾国藩的幕僚,后来都得到曾国藩举荐提拔,成为朝廷命官。

左宗棠建立了楚军,而李鸿章则建立了淮军。

左宗棠在收复江浙在即时,李鸿章却带着淮军跑来摘桃子,顺便还掳掠了一把钱财。气得左宗棠向朝廷上疏,称李鸿章“越境劫掠”。由此二人开始交恶,在工作中更是明争暗斗。

沙俄侵占新疆时,李鸿章坚持应以海防为主,但左宗棠却坚持收复新疆。最后,朝廷虽然同意让左宗棠领兵收复新疆,但是却出现了军费不足的问题。眼见西征一事只能停顿下来,胡雪岩却主动请缨筹集军费。

由于多年和洋人贸易,胡雪岩在洋人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因此他借到了1870万两银子的军费,解了左宗棠的燃眉之急。

胡雪岩的给力,还不仅于此,他在左宗棠率军西征后,又不断从药堂调了大量“诸葛行军散”“胡氏避瘟丹”等贵重药品,以防止清军在遥遥路途中的瘟疫和水土不服等症状,从而保证了左宗棠军队的势力。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立刻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不光获封二等恪靖侯,还被提拔为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

胡雪岩也因助军有功,被授予布政使衔,另赐黄马褂和二品红色顶戴。

这下,胡雪岩真正成了红顶商人,他的商业也达到了巅峰时期,财富积累也以滚雪球的形式迅速增长,清末首富非他莫属。

左宗棠的春风得意,让李鸿章醋意大增。

(慈禧剧照)

原来,李鸿章是进士出身,自恃才高过人,但是他却一直没能入职军机处。现在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居然成了军机大臣,这让他好生气恼。于是四下编排左宗棠好大喜功,挥霍军费等,同时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破天荒相公”。以此嘲笑他是清朝第一个以举人身份入职军机处的官员。

本就因为塞防和海防争得不可开交的两个人,这下更是水火难容。老谋深算的李鸿章认定,打压左宗棠先要拿掉他的钱袋子,也就是胡雪岩。

1882年,胡雪岩为了从洋人手中夺回生丝的定价权,用2000万在上海开办蚕丝厂,并高价从蚕农手中收购生丝数百万担,以致洋人无丝可收。就在他即将打赢这场贸易战时,中法战争爆发,欧洲意大利的生丝也宣告丰收,生丝价格直线下跌,胡雪岩高价收购的生丝瞬间贬值。

见此情形,李鸿章大喜,他利用权力迫使胡雪岩的蚕丝厂不能开工,迫使胡雪岩只能贱卖生丝,这一举动让胡雪岩凭空就亏去了1千多万。

这让元气大伤的胡雪岩,陷入到资金周转不灵的被动局面。

随后,李鸿章查得一笔80万的银行贷款到了还款期。由于这笔钱是以胡雪岩个人名义向外国银行担保,所以清廷每次都将款项在还款期前拨给胡雪岩,再由胡雪岩还上贷款。

李鸿章想法让经管此事的官员将这笔钱扣留了20天。由于资金迟迟不到账,外国银行又一再催促,胡雪岩只得贱卖了部分实业,才好不容易补上这笔贷款。

待胡雪岩补上贷款后,李鸿章又差人四处散布胡雪岩破产的消息,闹得那些存户,纷纷到钱庄去取钱。无奈之下,胡雪岩只得将剩余田庄地产等都贱卖。应对这纷至沓来的挤兑潮,他已经无力回天了。

随后,李鸿章向朝廷举报朝雪岩,不光在找国外银行贷款时吃回扣,还贪污挪用国家粮饷。

慈禧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抄胡雪岩的家,还责令左宗棠负责向胡雪岩催缴欠款。

不久后,左宗棠病逝于福州。而贫病交加、负债累累的胡雪岩,身败名裂,成了众矢之的。这番打击,让胡雪岩郁愤交加,病倒在床。想到他经营商业帝国的这一段经历,他不由得心惊胆寒。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忘记惨痛的教训,于是立下那样的遗嘱。

(参考史料:《胡雪岩传》)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李鸿章其实并不是将胡雪岩给杀死的,而是将胡雪岩给气死的,胡雪岩在死之前还特地的留下了一个遗言,就是胡家人不可以和李姓的通婚,这是将全天下姓李的人都一巴掌给拍死。

胡雪岩为什么这么恨李鸿章呢?

胡雪岩作为清朝的首富,辛辛苦苦积累了万贯的家财,可是被李鸿章使了一点坏就让他的万贯家财化为乌有,这给谁谁能不气呢?具体来说之所以对胡雪岩下手也是因为胡雪岩上了左宗棠的这趟列车,而李鸿章本来就与左宗棠之间存在矛盾,当时左宗棠主张的是收复新疆,为李鸿章所主张的就是放弃新疆的领土,将钱财都拿去发展海军。

李鸿章之所以想要将这笔钱拿去发展海军,就是他想让这笔钱流入自己的口袋之中,可是通过左宗棠的据理力争,最终慈禧也是支持了左宗棠,所以李鸿章也是怀恨在心的。可是当时左宗棠打仗花了太多的钱,这就是他的小弟胡雪岩在背后的大力的支持,他给左宗棠资金的支持,给他世界上最好的武器。如果左宗棠打输了可能李鸿章心里会舒服一点,可是偏偏左宗棠却打赢了,这李鸿章可就恨得牙痒痒。

但是李鸿章又如何动的了一个收复失地的民族英雄呢?所以李鸿章久盯紧了胡雪岩,只要他发现胡雪岩的一点的小错误,就立马的拉跨他,在胡雪岩和外国人对赌生丝的时候,资金了短缺导致没钱,李鸿章到处的挤兑胡雪岩,最后清政府彻查胡雪岩的资产,胡雪岩彻底从一个商界的大佬成为了一介平民,后来胡雪岩在悲愤中去世。


司徒历史


李鸿章是安徽人,胡雪岩我没记错的话好象也是安徽人,胡雪岩的失败一是大量收购蚕丝,二是他依附左宗棠,李鸿章和左宗棠是政治上的宿敌,李鸿章的策略是倒左必先倒胡,再加上左宗棠喜欢吹牛,老是在朝庭上吹我怎么怎么收复新疆的,弄得满朝文武大臣包括慈禧太后对左宗棠很感冒!再加上左宗棠年事己高,慈禧太后当然要重用李鸿章,胡雪岩如果能看清形势,也不至于落得破产倒闭,一定程度上胡雪岩是一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丁虎蓝领


嗯,我来说一说,我们祖上是东三省的,对清朝那些事儿不感兴趣,我爷爷的时候已经被日本鬼子统治了,我爷爷说我们家吃的是日本的饭,我爷爷是闯关东的,清朝统治的河北省都饿死几百万人了,日本鬼子让你干活,干完活再要你命,清朝是直接活活饿死你,我爷爷说能活下来的,那都是命运好的,现在演那清朝那些事儿都是胡编乱造的,清朝要是好的话,为什么还出现闯关东呢?清朝就是少数民族,鞭子长见识短。用单田芳老师说的话,本套评书下次分解吧!


用户8135749100370


李大奴才,一生未干利国利民的事!花民血重金从英,德购买打造的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水师,在李奴才及其党诩直接指挥下,中日一战,灰飞烟灭,成为笑柄。至于到处签字画押,成为列强分割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言人,特别是小日本,俄国担心没有李奴才找不到向谁要!至今小日本还尊崇李奴才为史上最伟大的中国人!自己家族捞一个合肥天下瘦,罪孽罄竹难书,近年来李奴才有狗仔子为之洗白之风头,乔装无辜,推卸罪责,名之曰:背锅侠,治世能臣。。。卖国求荣,损国肥私,天下有这么好差事的背锅侠吗?



1885年11月,贫恨交加的胡雪岩已经病入膏肓,眼看就要不久于人世,他将家人召到病榻前,立下了3道遗嘱:“一是后人不要经商;二是后人不得从政;三是胡李不通婚。” 胡雪岩之所以如此痛悔地说下这些话,自然和李鸿章有着莫大的干系。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过节呢? 胡雪岩是晚清史上有名的红顶商人,其最有名的事迹就是结交左宗棠,为他代理筹办钱粮、军饷和军火。因此左宗棠向朝廷保奏,赏了胡雪岩黄袍马褂和赐红顶戴,胡雪岩也因为这个亦官亦商的身份,才被称为红顶商人。胡雪岩借着为左宗棠代理财务之机,利用过手的官银筹办了阜康钱庄,并利用这些资本,进行商贸活动,从而大获其利,一度号称晚清的首富。 李鸿章与左宗棠向来不和,二人视同水火,正如当时任四川总督刘秉章所言:“李左二人,两强相遇,各不相下,久之遂生意见。”两人在筹建海防与用兵新疆上意见相差很大。李鸿章希望清廷的全部财力用于海防,而左宗棠希望清廷全部财力用于收复新疆。 1882年胡雪岩大举收购生丝,试图垄断生丝收购,谋取暴利。然而出乎胡雪岩意料之外的事,当年意大利生丝丰收,外商对于中国生丝需求大减,而此时中法关系紧张,导致市面银根收紧,胡雪岩因此亏损千万两之上。风声传出以后,各地官府担心阜康钱庄会出问题,纷纷提取官银。而此时在政治上一直和左宗棠不睦的李鸿章也让亲信弹劾胡雪岩,说他挪用官银牟利,并拖欠钱款。朝廷因此下旨,命左宗棠去追缴欠款。清廷因此查抄了胡雪岩,盛极一时的胡雪岩在三天之内迅速垮台。 不久后,左宗棠病逝于福州。而贫病交加、负债累累的胡雪岩,身败名裂,成了众矢之的。这番打击,让胡雪岩郁愤交加,病倒在床。想到他经营商业帝国的这一段经历,他不由得心惊胆寒。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忘记惨痛的教训,于是立下那样的遗嘱。



宁夏回族小哥的vlog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李鸿章并没有杀死胡雪岩,更多说是他逼死了胡雪岩,这个主要是因为李鸿章所代表的传统势力背后还有更大的黑手,可以说他的商业帝国的灭亡是必然的,我们知道古代有这样一种等级就是“士农工商”可以说商人地位并不高,为什么胡雪岩可以获得大红大紫,并成为“红顶商人”主要就是他在朝中有人,胡雪岩的人生是传奇的,主要是因为他在朝中有一定势力。

这个人就是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我们知道李鸿章、左宗棠、俩人所代表的是海防派以及陆防派,可以说他们在国策上是对立的,政治上是对手,并且多次在朝廷中发生激烈争执,可以说两人是对手。

我们知道左宗棠这人脾气十分硬气,不服输,认定的事情一做到底,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有时候他和李鸿章的争执,必须要慈禧太后亲自出马才可以解决。

我们知道一代名臣左宗棠曾经收复新疆,而对其收复新疆产生重要帮助的是胡雪岩,胡雪岩的帮助要左宗棠无后顾之忧然后顺利平定新疆之乱,可以说胡雪岩是左宗棠的钱袋子。

可以说胡雪岩是左宗棠绝对心腹,左宗棠的数次功绩离不开胡雪岩的亲历相助,如果李鸿章可以拿下胡雪岩,必然会对左宗棠的势力有很大的打击,拿到胡雪岩要左宗棠失去资金来源,这样左宗棠想跟自己争斗是比较困难的。

李鸿章决定对胡雪岩动手这一策略后,李鸿章就开始扶持盛怀宣,然后借机对胡雪岩进行打击。

我们知道胡雪岩所代表的商业力量也是十分庞大的,他的成功离不开工商势力的支持,这些官员虽然有不少是支持胡雪岩的,李鸿章知道这些人也是最好拉拢的,因此李鸿章拉拢了这部人后,这个时候虽然情况发生了变化,胡雪岩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是他并没有良好的政治敏锐性,在加上此前的成功,导致胡雪岩并没有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有很好的防御,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随着左宗棠的的失势,导致原本顺风顺水的胡雪岩资金出现了困难,随时刚开始胡雪岩开始还可以支撑一下,但是随着大量官员开始挤兑,在加上李鸿章对内部的瓦解,盛怀宣的配合下,导致胡雪岩内忧外患,很快资不抵债贱卖资产,并且资金链逐步崩塌,最终宣告破产。

李鸿章这个时候依然对胡雪岩不放手,最终指示亲信举报胡雪岩“贪污挪用国家粮饷”最终要慈禧太后下令抄家胡雪岩,并要他最大的靠山左宗棠对胡雪岩抄家,最终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再也没有回转的余地,彻底身败名裂并且宣告胡雪岩在也没有翻身的可能性。胡雪岩是左宗棠和李鸿章派系斗争最大牺牲品,可以说他的一生离不开左宗棠的支持,左宗棠要他的起家成为一个官商,最后也因为官商的身份失去了自己的一切。

1885年冬月,胡雪岩郁郁而终并在死之前说了胡李不准通婚,可以说他太恨李鸿章,才会说下这句话,要自己的后人知道自己惨痛的教训,因此在回说下这句话。


莫地方


瞎说,李鸿章是当朝一哥,胡雪岩只不过是个商人,在大的方向上不存在冲突。老李整天有忙不完的军国大事哪有功夫去都一个他眼里的瘪三?左大帅收新疆,小胡出力不少但也没少挣。说小胡是民族英雄云云,纯属扯淡,他没高尚到那个程度。至于左大帅和李中堂的政治分歧,只是个人对国家的理解不同,没有对错。哪个不是为了国家好?左大帅在西北的民族政策至今还有影响,李中堂的东南互保避免庚子拳乱的全国蔓延。小胡只不过是个跳梁小丑罢了,至于胡李不通婚,更是无稽之谈。老李家是多大个家族?小胡的后人在哪?不是一个数量级啊。


稻香村31197278


胡雪岩身上最显著的标签就是红顶商人,为了成为红顶商人,他付出了许多努力,并以此改变命运,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最后的失败也与此息息相关。

胡雪岩出身寒门,童年一直和牛羊为伴,直到13岁,父亲离世,他不得不给自己谋条生路,先后到多个商行、钱庄当学徒。因为他踏实肯干、头脑灵活,便被阜康钱庄的于掌柜收作正式学徒,在学徒期间,胡雪岩一直兢兢业业、虚心学习,这些都被于掌柜看在眼里,因为于掌柜没有孩子,所以在于掌柜弥留之际,他将自己价值5000两的阜康钱庄交给了胡雪岩,而胡雪岩的人生也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后来胡雪岩结识了想要进京谋职的王有龄,胡雪岩觉得此人有抱负、有野心、有能力,说不定将来他能够在官场上得意,而他又能够在商场上帮助自己,所以胡雪岩挪用了500两银子给他周转,不料胡雪岩却因此事被逐出钱庄,胡雪岩只能重新开始了。

幸运的是,胡雪岩以牺牲职业前景为代价押的赌注中标了,王有龄进入官场便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魄力、手段,一路高升。所谓“喝水不忘挖井人”,王有龄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利用职务之便帮助胡雪岩发展自己的事业,包括商行、钱庄、丝行等等行业,而胡雪岩也从中得到了暴利,发展得可谓是顺风顺水。

不过后来王有龄不幸战死沙场,胡雪岩也就失去了依靠,那段时间里,胡雪岩的事业陷入低迷,只能中规中矩地进行着。

再后来曾国藩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胡雪岩和左宗棠第一次见面就相谈甚欢,大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志趣相投奠定了今后的合作基础,左宗棠成为了胡雪岩的新靠山,胡雪岩替左宗棠出面办事,在左宗棠的力主下,胡雪岩被委任为总管,主持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阜康钱庄大获其利,胡雪岩也由此走上官商之路,成为清朝的红顶商人。

李鸿章杀胡雪岩,实则是李鸿章和左宗棠的矛盾,两人在内政上经常意见不一致,而且两人也经常发生利益争端。

关于国家安全问题,李鸿章和左宗棠意见相左

李鸿章主张海防,即主张东北和东南地区的海务,左宗棠主张海务和塞防并重,而塞防是重中之重。

后来慈禧太后听从左宗棠的政见,派遣左宗棠前往新疆,收复伊犁。而左宗棠一行人前往新疆收复失地,需要粮饷、军费,这时身为左宗棠的“钱袋子”胡雪岩可是要发挥作用了,胡雪岩用海关做担保,借外债1870万两,给左宗棠西行扫除了障碍,解决了后顾之忧。

几年后,左宗棠成功收复了伊犁,功成名就后更是成为了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地位显著提高,可以随时在军机处走动,当时这份荣誉可是不容小觑的,李鸿章也是羡慕嫉妒不已,这份宠爱更是让人分外眼红。

在歼击太平军的过程中,左宗棠认为李鸿章“越境抢功”

在歼灭太平军的后期,左宗棠身为浙江巡抚,在浙江扫除太平军的势力,不料,李鸿章一个江苏巡抚,跨境到浙江清除太平天国势力,尤其是战争的后期,几乎是评功劳、看收成的时候了,没想到李鸿章到浙江来“撬墙角”,这让左宗棠很是生气。

中法战争的爆发更是使得左宗棠和李鸿章关系变得紧张

当时左宗棠是中法战争的主帅,清军在镇南关打败法军,左宗棠认为此时应该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法军,但是李鸿章认为此时应该向法国求和,来达到少赔偿的目的,而朝廷选择议和,这让左宗棠很是生气,他认为李鸿章误国坏事,让泱泱大国不战而败,从此对李鸿章更是剑拔弩张。

所以说李鸿章和左宗棠的矛盾其实早已根深蒂固。

李鸿章杀胡雪岩主要是为了遏制左宗棠的发展,也是李鸿章实施“倒左先倒胡”政策的根源

李鸿章杀掉胡雪岩,其实和左宗棠大有联系。李鸿章说:“倒左先倒胡”,意思是想要扳倒左宗棠,那就得先扳倒胡雪岩。这主要是因为胡雪岩是左宗棠的“钱袋子”,而左宗棠和李鸿章又是水火不容的政敌,所以李鸿章的矛头也指向了胡雪岩。

左宗棠有胡雪岩这个“钱袋子”,李鸿章也有自己的“钱袋子”,那个人就是盛宣怀,导致胡雪岩死亡,盛宣怀也是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当年胡雪岩打算以一己之力垄断生丝市场,所以他花费高价收购生丝,形成垄断,当买办阶层和大商户的需求旺盛之际,他再高价卖出,赚取高额差价。

不料那一年意大利生丝丰收再加上中法战争的爆发,胡雪岩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外商和买办联合抵制,导致胡雪岩不得不低价出售,这让胡雪岩遭受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他的商场敌人盛宣怀得到内幕消息,说是胡雪岩资金周转不灵。于是盛宣怀放出消息,因为生丝生意的亏损,胡雪岩已经资不抵债,储户闻风都去钱庄取钱,造成阜康钱庄出现挤兑的局面,胡雪岩不得不变卖家产,满足储户提现。

但是此时已是大局已定,胡雪岩已经无力回天,在左宗棠去世后,胡雪岩也失去了活下去的依靠,最终郁郁而终。

所以,胡雪岩不过是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人政斗的牺牲品,胡雪岩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可以说是李鸿章毁了他一辈子的基业,痛恨李鸿章也是理所当然,所以才会说“胡李不通婚”,以此规诫后世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