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轟炸機與戰略核潛艇哪個更容易被洲際導彈所淘汰?

用戶6534293489481


使用洲際彈道導彈淘汰戰略轟炸機或者是戰略核潛艇,英法兩國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是個偽命題。眾所周知的是上述三者共同構成了“三位一體”立體核威懾體系,英法兩國在核威懾領域已經放棄了空基戰略轟炸機和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只保留了海基的戰略核潛艇,歸咎原因就是,戰略核潛艇被認為是當前安全係數最高的核反擊手段。

之所以有上述的偽命題出現,應該和近兩年俄羅斯多次展出的高超音速導彈系統有直接的關係。當前的輿論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就是高超聲速的導彈以目前的反導攔截體系並不能實現有效的攔截,俄羅斯最新的先鋒導彈系統試驗中最高飛行速度達到了27馬赫,用媒體的宣傳詞來講就是“15分鐘抵達華盛頓”,目前已經進入作戰值班狀態。

高超聲速導彈系統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飛行速度上,這似乎就意味著俄羅斯先鋒導彈在2023年形成美國耗巨資打造的多層反導攔截體系失靈,至少在邏輯上是這樣的。但很多人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領域,那就是導彈系統的生存問題。我們都知道,陸基彈道導彈系統一般都採用固定的發射井發射或是機動發射,一旦對手能夠較早的掌握該型導彈的部署動態,就很有可能實現先敵打擊,畢竟這種概率是存在的。

我們都知道美國擁有國際上最龐大、最完善的反導預警網絡體系,舉個例子,在情報獲取難度上,美國能夠掌握伊朗聖城旅指揮官的確切行蹤並實時斬首,相對來講找到導彈的部署位置以及實時動態,在情報學上要相對容易的多得多。這也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詮釋出陸基彈道導彈的生存問題,能夠發現就有被先期壓制的可能性。

反過來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或許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取代傳統的空基戰略轟炸機,為什麼這麼講?隨著防空技術的快速發展,戰略轟炸機的突防能力已經大不如前,儘管使用的防區外使用的射程在兩三千公里左右的空射巡航導彈,但是其載體的飛行速度較慢、發射的導彈的飛行速度也相對較慢,攔截巡航導彈難度理論上要比高超音速武器要低的多。

為此當前國際只有中美俄三家還保留有專用的轟炸機,美國為了增加突防概率,研發出了B-2隱形轟戰機,但是問題也來了,由於大量的使用隱形材料和技術,直接導致了該型飛機的造價狂飆,單架的造價達到了24億美元,被稱為是飛行的黃金,實際上折算成黃金的價格,B-2飛機的造價比黃金還要貴。因為貴,所以這類飛機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可以發展和擁有的。

回到理論上生存係數最高的戰略核潛艇上,為什麼被認為是生存係數最高的手段?首先核潛艇本身就具有極強的隱蔽性。由於核潛艇相對常規潛艇使用了核動力,可以在水下無限制巡航,而不是像常規潛艇那般潛伏一段時間必須上浮水面進行通氣、充電,這就極大的降低核潛艇被發現的概率,我國的核潛艇在試驗中層創下水下航行90天的記錄。

其次,隨著潛艇技術的迅猛發展,核潛艇的自身降噪技術達到了一定的水準,比如目前國際上主流的戰略核潛艇的噪聲水平在110-115分貝之間,甚至俄羅斯最新的“北風之神”級核潛艇的噪音水平達到了108分貝,已經很接近海洋噪聲的水平值了。未來一些類似無軸泵推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提升核潛艇的噪音水平,或許有所謂的隱形潛艇的出現,拭目以待。

最後重點來了,那就是在高超聲速達到技術成熟後,高超聲速導彈相關技術可以移植到潛射彈道導彈上,畢竟戰略核潛艇的主要攻擊武器就是潛射彈道導彈。比如俄羅斯北風之神使用的圓錘彈道導彈就是基於陸基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發展而來的,在技術上是具備可行性的。一旦實現高超音速技術移植到潛射彈道導彈上,將最大限度的發揮出高超聲速武器系統的戰略核威懾能力。

因而,無論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如何發展,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取代戰略轟炸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取代戰略核潛艇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核潛艇的生存係數是最高的,或許將新興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技術移植到潛射彈道導彈上所展現出的現實作用將更大。


鷹鴿分析


都不會,原因很簡單,戰略轟炸機和戰略核潛艇都比洲際導彈高級。戰略轟炸機、戰略核潛艇、洲際彈道導彈,他們的關係不是互相搭配、不是各司其職、也不是術業有專攻,而是哪個更先進,哪個威懾更大,它們執行的都是核打擊任務。

今天簡單說一下戰略轟炸機、戰略核潛艇和洲際彈道導彈這幾個戰略武器都有啥不同。就先說戰略轟炸機吧,用戰略轟炸機和洲際導彈對比一下。

戰略轟炸機和彈道導彈,其實是主次關係。彈道導彈這東西,威力大,射程隨便8000公里,突防能力強,但是戰略轟炸機突防能力同樣很強。

彈道導彈打出去,拖著尾焰,非常明顯,衛星什麼的直接就能看見。而戰略轟炸機不一樣,尤其是隱身戰略轟炸機,它什麼時候起飛,在哪起飛,飛行路線以及出動數量,很難去發現。而且還是在對方防區外進行發射,效果是不輸給彈道導彈的。

而且,洲際導彈這個東西,屬於是一次性的,發動機、燃料、彈體都是一次性的。一枚導彈打出去,就是沒了。而且燒的固體燃料,成本上也是要高於航空煤油的。但轟炸機這東西不一樣,它並不是一次性的,可以重複利用的,發射完巡航導彈了,可以回來,可以維修養護,然後重新裝彈接著出去打。

相當於就是飛機替代了洲際導彈的彈體,航空煤油替代了固體燃料,而且可以循環利用。

也就是說,洲際導彈要是開打,打的越多,成本越高,而且成本上升的更快。但是如果是轟炸機,你別看他開發的成本高,單位造價也高,但是你如果用的次數越多,越便宜,性價比就越高所以說,長期的轟炸,戰略轟炸機是最划算的,遠比洲際導彈划算得多。

而且,打擊效果上,轟炸機其實是比洲際導彈更好。一個洲際導彈,最多一般也就搭載個10枚分彈頭,四五十萬噸的當量。而你轟炸機的話,搭載十幾枚巡航導彈,搭載著核戰鬥部,當量也是差不多,數量也多。隨便拉出去幾架飛機,打擊效果,火力是遠比一個導彈旅要高的。

而且,不光是核轟炸,就算是常規戰爭,這個戰略轟炸機同樣可以用。打軍艦,這個轟炸機可以掛上反艦導彈,十幾枚,來一箇中隊的戰略轟炸機,你日本海自還有多少活路了?對地轟炸,掛上巡航導彈,搭載炸彈,你日本陸自還要不要了?

科索沃戰爭期間,美軍的B2轟炸機就從密蘇里州直接飛到科索沃進行轟炸,總共六架。北約的34000架次轟炸裡面,B2只佔了50架次,但是B2轟炸機的投彈量,卻是佔了總投彈量的11%,效果有多好,效率有多高,直接就能看出來了。

也就是說,洲際彈道導彈,只能打一個核戰爭,當一個底牌用。而戰略轟炸機,常規戰爭可以用,核戰爭核反擊同樣可以用。

而如果是戰略核潛艇呢,這個又不一樣了。就以美軍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為例吧,他這個上面搭載24個三叉戟2型洲際導彈,每個導彈有12個分彈頭,每個彈頭最大當量可以達到47.5萬噸。也就是說,每個戰略核潛艇上面,可以搭載24*12=288枚核彈,而這樣的核潛艇,美國有14艘,另外有三艘搭載的是巡航導彈。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東西有啥用?這是一個國家的後盾。如果說,開戰了,一旦有什麼危險,核潛艇出動,隨便三四艘突防出去了,六七百枚核彈就打出去了。六七百個三四十萬噸當量的核彈,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的。有這些東西,也就是沒人敢動美國的原因。

這十幾艘戰略核潛艇,藏匿於深海之中,一個上面搭載二十幾枚導彈,和幽靈一樣。如果是路基彈道彈道的話,這就需要二十幾個導彈發射車。無論是機動性、隱蔽性都是遠不如戰略核潛艇。

洲際彈道導彈和戰略核潛艇,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將洲際導彈塞到了核潛艇裡面,塞進去二十多個。然後讓核潛艇遊弋於大洋深處,靜觀其變,隨時準備發射。而且,海基的二次核打擊的能力、效率以及可靠性,都是大於路基的。

很多國家都是先開發彈道導彈,後開發戰略核潛艇,最後才開發隱身戰略轟炸機。這是一個遞進的關係,洲際彈道導彈是基礎,你得有基礎了,你才能進一步去發展。結合你自身條件,以及對於武器的需求,決定是否要開發這個戰略轟炸機和戰略核潛艇。你想去開發了,你還得看你有沒有這個實力去開發。

看了上面所說的這些東西,你覺得,戰略轟炸機和戰略核潛艇會被洲際導彈淘汰麼?洲際導彈門檻低,起點低,入門容易,但是用起來麻煩,而轟炸機、核潛艇都是入門難,技術要求高,但是使用上,非常容易,效率更高。尤其戰略核潛艇本身就是把洲際導彈塞到核潛艇裡的,根本就淘汰不掉。


軍武文齋


三尊者聯袂而出,遙遙而來,號為戰略“三駕馬車”,多一樣即多一口氣,缺一不可。遠轟翱翔天際,以快以遠以準,構成重要威懾平臺;核潛艇有稱最危險的水下殺手,是作為第二次反擊的唯一支撐;掰開指頭你去算,少了任中一個,好像吃飯不香。

是優秀的平臺,當可繼承;沒有的自當抓抓緊,沒有誰告訴你哪個亦當砍去。作為戰略重器,盡有獨特的功能和作用,也耗資不菲,個頂個都需要銀子堆積,然製造都沒有那麼輕鬆,需要幾十年奇工巧匠耗費心血。比如當代轟炸機,是大飛機的一種,多少結構和航發難題,乃致隱身等,等待去攻克。

再比如戰略核潛艇,世間傳說“俄亥俄”,可以同時發射24枚“三叉戟”D5,早就擺開了一副滅天滅地的架勢,我們卻知道,沒有更大型的卷板機,即會遭遇工程難題。當然還有更安全大功率的核動力,還有遠程導彈等,成千上萬技術應用難題,一樣掰扯不開,也就造就不出一款性能優異的核潛艇。

“三駕馬車”的強國,一樣也不少,並以其積累的技術厚勢,三者齊頭並進,擺開了一幅誰也不能比我強的架勢,每要領先他國一代到兩代。2019在退出中導的同時,對即將到期的核不擴散條約充耳不聞,自恃單邊主義的冷漠,要把其“三駕馬車”打造得更加一騎絕塵,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擔心、不安和警惕。


魂舞大漠


戰略轟炸機,是空基核力量;戰略核潛艇,也即彈道導彈核潛艇,是海基核力量;洲際導彈,一般是陸基核力量,當然,潛射洲際導彈,可視作陸基洲際導彈上核潛艇,核潛艇只是陸基洲際導彈的發射平臺和載體而已。
因此,戰略轟炸機、彈道導彈核潛艇和洲際導彈,構成了所謂的“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是軍事強國所孜孜追求的目標,需要強大綜合國力來保障。英法兩國,是聯合國五常成員,也算是全球核大國了,但由於國力限制,已經不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也即英法兩國僅保留了少量的核潛艇,以及少量的潛射洲際導彈,而自廢了陸基洲際導彈和空基戰略轟炸機。
因此,目前,具備真正“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國家只有俄美兩國,在轟-6N具備空中加油的轟炸機服役的背景下,中國基本上補齊了空基核打擊力量的短板,也具備了一定的三位一體打擊能力,待轟某型隱形戰略轟炸機正式成軍時,就具備了真正意義上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對於真正的軍事核大國,戰略轟炸機、彈道導彈核潛艇和洲際導彈,這三大核力量,都是手中的殺手鐧裝備,三樣都是大殺器,可謂缺一不可,缺了一樣,都會影響戰時的核打擊能力。
在可預見的將來,戰略轟炸機、彈道核潛艇這兩大核武器平臺或載體,並不會被洲際導彈所取代,除了核攻擊以外,特別是戰略轟炸機,也具備常規轟炸等作戰能力,是洲際導彈所不具備的。洲際導彈,平常不可能攜帶常規彈頭,即便洲際導彈攜帶常規彈頭,對敵發動常規打擊,對方也無法判斷來襲的洲際導彈究竟是攜帶常規的還是核彈頭,肯定會採取對等的洲際導彈核打擊報復。
作為國之重器,洲際導彈不會攜帶常規彈頭打擊對手,因此,洲際導彈使用受到了非常嚴厲的制約,一般都是作為威懾力量而存在,一旦使用就是人類的災難。
而戰略轟炸機除了可攜帶核炸彈、核巡航導彈等核武器以外,還能攜帶常規炸彈、精確制導炸彈、常規巡航導彈、反艦導彈等,對地(海)面高價值目標實施打擊,具備比洲際導彈更高的性價比和常態化使用。
洲際導彈卻做不到,一旦發射就是毀天毀地毀人類的核戰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是只能,卻不動的所謂大殺器,而戰略轟炸機卻隨時可以動用,特別是兩國形勢非常緊張的時候,戰略轟炸機上天,撲扇翅膀,就是對敵的有效威脅。

國平軍史


戰略打擊講究”三位一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海、陸、空,能做到戰略打擊”三位一體”國家並不多,不是哪個國家都能玩得起的。(有核國家: 五大常任理事國、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朝鮮)目前,能做到陸基、潛攝、空投”三位一體”的國家,除了五大常任理事國幾乎找不到其他國家。作為核大國,戰略防禦手段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說,防禦手段越多越安全,因此,不存在誰重要的問題。



老連長15


陸基洲際導彈、戰略轟炸機、戰略核潛艇是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同時擁有這三大戰略重器,才可以稱得上有最可靠的核反擊能力,目前只有美俄兩國具備這樣的能力。

我們在戰略轟炸機這方面比較弱,所以三位一體中空基這一環不夠紮實,而英法只有海基核力量比較可靠,他們各自擁有4艘戰略核潛艇,而沒有戰略轟炸機和陸基洲際導彈,主要是他們沒有這樣的需求。

如果非要分個高低,比一下誰的核打擊能力更強,肯定是戰略核潛艇,一艘戰略核潛艇可以投射幾十甚至數百枚核彈頭,而且生存能力很強,就隱蔽性和投射能力來說,要比陸基和空基更強。

不過戰略核潛艇的使用門檻很高,它基本上都是攜帶對地戰略核導彈,攜帶巡航導彈的戰略核潛艇為數不多。

戰略轟炸機的使用門檻相對來說比較低,核常兼備,打擊手段非常多,可以攜帶巡航導彈防區外精確打擊,也可以進行大範圍覆蓋轟炸,而且反應速度快,比如核潛艇要趕到3000公里外發射巡航導彈,需要幾天,而轟炸機只需要幾個小時。

對於東方大國來說,這些東西缺一不可。


止水興波


戰略轟炸機更易被淘汰,安全性而言戰略核潛艇比上轟炸機的安全性高几個級別,看現在的各國軍事發展就可以明白,各國都在主動削弱在轟炸機的投入,而是加大對核潛艇的研發更新。

天空的目標太大了,現在高度已不能成為防空的障礙,更重要的是戰略轟炸機單憑一己之力出擊,都可能會被對方的戰鬥機擊落,所以需要配備飛機戰鬥集群。美國在海灣戰爭出動B-52也是在對伊拉克全部防空設施全部擊毀的前提下才出動的,不然美國都不會出動戰略轟炸機。

戰略核潛艇呢?只要有食物,自己可以在水下幾個月不上來,讓敵方發現不了。


龍角大將軍


洲際導彈只是戰略利器之一,它與戰略轟炸機、戰略核潛艇才構成了“三位一體”核威懾盾牌,


它們各自作用有側重,但目標一致,就是在儘可能保存自己的同時,給敵人以致命打擊!

洲際導彈體型龐大。採用固定發射井發射容易暴露,採用火車、汽車運載機動發射也不靈活,仍然易暴露。也就是說它的抗打擊生存能力較弱。而且,洲際導彈耗費資源多,造價昂貴,並不適合大規模列裝。


戰略核潛艇解決了洲際導彈隱蔽性差、抗打擊能力差的弱點。它潛伏在海洋深處不停遊弋,使敵人找不到目標,故而不敢輕舉妄動。

戰略轟炸機的犀利之處是解決了洲際導彈機動性差問題,它可以不斷大範圍、遠距離機動,讓敵人逮不準目標。當敵人導彈來襲時,它可以迅速升空躲避,並在空中發射導彈對敵人予以反擊。
在預想的核戰爭中,只要首先捱打的一方仍能保持反擊能力,欲想先發制人的進攻一方就不敢輕舉妄動!這就是“三位一體”防禦的威懾力!這是缺一不可的!


諶人


知道三位一體的核懾體系嗎?洲際導彈起碼在現階段不會淘汰戰略轟炸機和戰略核潛艇。陸基洲際導彈有它的優勢,但在隱蔽性上不如核潛艇,戰略核潛艇在深海中不易被偵測到,在陸基導彈在被敵推毀後使一個國傢俱備真正的二次核反擊能力。而戰略轟炸機具有機動靈活可重複使用,節約經費,效率較高的優點。戰略轟炸機是一國進行遠程打擊的急先鋒和中堅力量。


科技改變生活2018


愛好者提這個問題的本身,應該是存在一個困惑:為什麼現代戰爭中飛機、導彈、潛艇會成為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的工具。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的是:目前核打擊的運載主體是各種導彈;三位一體是發射導彈平臺的概念,分為陸基發射、空基發射、海基發射三種類型。

這個概念是發展的,從最初核武器是以航空炸彈的形式進行投放的,例如最早進行實戰也是唯一一次實戰的美國對日本的廣島和長崎的轟炸。並隨著軍事鬥爭的需要和軍事科技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當今三位一體的核打擊概念。

核攻擊與核反擊的核心問題就是“突防”。

比如最初的那次實戰是在盟軍擁有了絕對的制空權的情況下實施的,這時已經勝負分明,核彈對戰爭進程的影響並不大。

如果是戰爭初期,這種戰略轟炸就會非常困難。因為缺少伴飛的戰鬥機的掩護,轟炸機很容易成為對方戰鬥機的獵物。核彈的製造不易,它不可能像普通炸彈那樣大量製造,於是形成了轟炸機的損失可以承受,卻無法承受核彈的損失這樣的尷尬局面。

正是這些軍事鬥爭的需求刺激了軍事技術的發展,造成了武器系統的不斷改進的改進和研發,並逐步發展到當今的體系作戰,使得其內容更加豐富。

例如:陸基發射從發射井的固定發射到鐵路機動發射,又衍生出了公路機動發射。即使是最早的固定發射也經過燃料改進、加註改進等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發射準備時間大為縮短,從而提高了導彈的生存能力和反擊能力。

因此,誰替代誰是個不成立的假設,在戰爭中一把切菜刀都可能成為武器,就不要說那些高技術兵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