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潜艇在北极发射导弹,难道不怕几米深的冰层吗?

一见如故199437879


俄罗斯核潜艇再强也无法从北极水下发射潜射导弹,这个结果完全可以被预料到,因为无论采用干式或者湿式哪种方式来发射导弹,后者都绝对不可能破冰而出,更何况北极的冰层动辄就是几米厚,如果不是想专门找不愉快,可千万别那么做。一般来讲,在北极那种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核潜艇发射导弹前都会上浮,并利用超强壳体迅速撞破冰层。在此过程中,俄罗斯潜艇借鉴了所谓的“鲸背原理”。

鲸属于哺乳类动物,因此它不能永久在水下活动,每隔几小时,鲸都会浮到水面来呼吸,一般海域的鲸类换气自然不费事,可在北极地区生存的鲸类必须具备冲破冰层的能力,因此,像格陵兰鲸这种大块头统统需要靠自己的“背”来破冰,这一原理被冷战时期的苏军发现,后者随之根据鲸背的原理对围壳进行了特殊设计,当然了,俄罗斯人为了确保其核潜艇可以顺利冲破冰层也加强了围壳的整体结构,或许也采用了更加刚硬的特种钢,基于此,俄军大部分战略核潜艇都可以冲破冰层。

以“台风”级核潜艇为例,它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核潜艇,其吨位达两万吨,无论是排水量,还是艇宽,俄军“台风”级核潜艇都达到美军“俄亥俄”级核潜艇的两倍,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再加上它的背部非常硬,撞破一般的冰层根本没有任何问题,即便是遇到三四米厚的冰层,“台风”级都能瞬时冲破。

北极大部分地区虽然无人居住,但资源却非常丰富,再加上该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因此成为了美俄争夺的重要区域。而俄罗斯核潜艇无疑是北极地区最强悍的军事存在之一,厚厚的冰层显然不会困扰俄罗斯人,但它们却是俄制核潜艇最好的伪装,核潜艇躲在冰层下,既可以降低噪音水平,同时也会有效隔离雷达和红外信号,这非常不利于其他国家对俄军展开情报侦察。

别看核潜艇撞冰层这项技术不难,如果没有特殊要求的话,谁家的潜艇会动不动就开到北极,因此,大多数国家的核潜艇不会针对冰层对相关部位进行专门加固,放眼全球,经常去北极溜达的核潜艇大都来自美俄两国,俄罗斯不用说,人家不冻港不多,又常年在西伯利亚活动,核潜艇撞击冰层的能力毋庸置疑,可美国人就不一样了。当初,美军想用海狼级核潜艇“康涅狄格”号模仿一下俄军的壮举,无奈自身重量不够,除了围壳破冰而出外,艇身其他部位依旧在冰下,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由于水面速冻,这艘美军核潜艇接下来甚至动弹不得,只能采用人工方式掘开冰窟还其自由。而在北极地区侦察情报的俄军图142巡逻机正好看到了这一幕,你说尴尬不尴尬。


兵器世界


当然怕,所以俄罗斯潜艇不可能直接在冰层以下直接发射导弹,通常先是到达发射阵位的冰层之下,然后潜艇迅速上浮,利用自身巨大的体量,使用潜艇围壳(指挥塔)这个突出部制造出巨大压强顶开冰层,然后发射完导弹后再迅速下潜,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鲸背效应”。

在北极海底几千米生存的鲸鱼通常每隔几个小时就必须上浮至海面进行换气,而在换气过程中,鲸鱼上浮会使用自己坚韧的鲸背挤压冰层,成功破冰而出,在冷战时期,俄罗斯人发现了这一原理,于是受到启发就对潜艇的围壳进行了仿鲸背的设计,并相应的加大了其结构强度,使其大部分战略核潜艇都能够在北极破冰而出,成功发射导弹,其中尤以排水量超过两万吨的“台风级”核潜艇破冰能力最为强悍,三米之下冰层都是秒破!



俄罗斯潜艇之所以如此重视潜艇破冰性能,主要源于北极地区的特殊性,厚厚的冰层可以隔绝潜艇的噪音和雷达以及红外发射信号,让美国反潜力量无从下手。而从北极发射导弹到美国本土又是最近的路线,这样可以减少导弹的滞空时间,增强其突防性能,让美国反导系统来不及反应,有效提高了核潜艇的威慑能力。

当然了,美国人对此自然也不会袖手旁观,所以他们的核潜艇也想去北极一试身手,但是因为体重不够,围壳过小,强度不达标,往往铩羽而归。比如去年美国最先进的海狼级核潜艇在军演时就出现尴尬一幕。

在破冰过程中“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破冰过程中,围壳被卡在了冰层之中,整个核潜艇动弹不得,艇员只能拿着铲子爬出来进行手动铲冰,这一幕又刚好被附近侦查的图142巡逻机拍到,现场气氛极其尴尬,这要是在战时,“康涅狄格”号就成了瓮中之鳖,绝对凉凉了。


军武吐槽君


当然“怕”了,简直是怕的要死,不然美俄核潜艇都在北极活动半个多世纪了,还没有人敢在冰层下发射潜射弹道导弹的。目前来说,所有北极地区进行的“战略核潜艇”北极发射弹道导弹试验,都是潜艇破冰而出以后,在冰面以上发射的(看图)。

1995年8月,俄罗斯海军使用“台风”级战略核潜艇在北极地区进行了SS-N-20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2006年,“台风”级核潜艇再次在北极地区破冰而出,随后沿着冰层裂缝破冰航行并进行导弹试射;2006年9月,俄罗斯一艘战略核潜艇在北极地区冰面上发射1枚SS-N-23洲际导弹,导弹飞行2600公里后击中靶场目标;2009年,俄罗斯“德尔塔IV”型战略核潜艇在北极地区成功躲过美国的侦查,破冰上浮发射两枚弹道导弹。你可以看出,俄罗斯核潜艇在北冰洋地区发射导弹,都是冰面以上发射。

以上,了解了战略核潜艇都是破冰而出后才能发射弹道导弹,那么我接下来就需要了解以下潜艇是如何破冰上浮的:

潜艇如何破冰上浮

事实上,潜艇在冰区航行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军事机密,很少公开相关信息,我们所能看到的也都是“竞争方”发布的消息或者是潜艇拥有国有意发布的信息。自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两国对于北极这个“天然潜艇隐蔽场”的争夺就愈发激烈了,1946-1952年,美国就多次派遣常规潜艇前往北极地区侦查和收集资料,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常规潜艇因为需要频繁上浮通气充电,不适合长期在北极冰面下活动,这一情况直到艇体结构、材料得到改进、核动力潜艇出现以后才得以改观。

1、关于潜艇破冰上浮的一些计算问题

核潜艇在北极冰盖以下活动,能够躲避水面舰艇和反潜巡逻机的侦查、跟踪和攻击,极地冰层膨胀、破裂以及运行摩擦产生的噪声也能很好的掩盖潜艇本身的声信号。但是如何让潜艇安全破冰上浮进行关键的通信联络、补给维护以及发射弹道导弹,我们就需要研究破冰上浮时的受力情况、结构强度等问题。

▲潜艇破冰上浮数据模型

潜艇在实际破冰过程中,海水对于冰载荷的影响很小,我们可以忽略其干扰作用,所以我们主要分析冰层与潜艇的接触点、壳体变形程度以及海冰破碎过程即可。

由于潜艇破冰上浮的速度不同、潜艇体积不同、不同区域海冰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不同,实际的分析计算很复杂,我们这里忽略具体参数取值和运算过程,以固定尺寸的潜艇、0.5米/秒上浮速度、连续撞破0.9米厚冰层为例简要说下结果:

潜艇上浮时,围壳上部会首先接触冰层并破冰而出,随后垂直尾翼会与海冰接触然后冲破冰层,接着潜艇背部开接触冰层,冰层会出现大面积挤压、弯曲、破碎。围壳破冰而出的时候,顶部会残留冰块随之运动(下图)。

我们分析潜艇围壳破冰过程中艇体结构和冰层受力破坏形式,需要建立相关的模型(如下图):

在我们给定的上浮速度和相关工况条件下,围壳冲破海冰的过程中,其前端部分的海冰主要发生纵向剪切破坏,后端部分海冰则主要以弯曲破坏为主。当然这些也会随着潜艇上浮速度、冰层后度和围壳的形状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分析完整个潜艇破冰过程以后,我们得出上图这个“冰层与潜艇接触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在围壳刚刚接触到冰层,由于围壳的冲击作用,冰载荷有小幅波动,3.5秒之后彬冰载荷的变化趋于平稳,此时围壳对冰层的冲击作用结束,艇背上层和垂直尾翼还没有接触冰层;8秒-9秒的时间里,冰载荷又开始在波动中上升,此时应该是垂直尾翼开始冲破冰层;9秒-10.5秒时,虽然冰载荷迅速上升但是波动不明显,说明此时艇背开始挤压海冰;10.5秒以后,冰载荷曲线开始剧烈震荡变化,说明海冰已经开始承受不住艇背的挤压,不断发生弯曲、破裂而艇体也会在此时发生激烈震荡,艇体结构最容易在此时受损,最大承受冰河约为2800KN。

进行了潜艇破冰上浮过程中的受力分析以后,我们就可以针对围壳、垂直尾翼和壳体进行结构优化、加强。随后根据你想破多厚的冰、以多快的速度上浮、艇身有多大,进行特性化设计就好了。


装备空间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导弹是如何发射的。

潜艇在北极冰盖地区发射导弹的时候,是先破开冰层后再进行发射,而不是直接“横冲直撞”盲目地和冰层硬刚。所以,潜艇弹道导弹要想在这样一个恶劣的条件下成功发射,只有冲击力和强大性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足够冲出地面的破冰能力。

然而,常规武器在北极这样的极端自然环境中活动的时候,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它也有“怕”的一面,这就是动力潜艇常常需要寻找特定的适合上浮区域——冰层与冰层之间的裂缝、冰层之间的开阔“冰间湖”等。一旦通过卫星定位、地理地图等方式找到了这种特殊水域,也就意味着潜艇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去破开冰层,从而为战术打击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军事活动中通常是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能够找到合适的上浮水域的,这时候,就要依赖潜艇强大的破冰上浮系统了。这一套操作基本是这样的:

首先,利用传感器、探测仪等设备对目标冰层进行探查,分析冰层各个部位的薄厚程度,然后通过计算得出最佳的破冰位置。此时,潜艇就有两个选择:如果目标冰层相对较薄,那么就可以直接快速上浮,用“暴力手段”直接把冰盖撞碎;而当冰层比较厚时,就需要潜艇先缓慢上浮,直到潜艇上壳顶住冰层为止,然后再调节压载舱,慢慢增大潜艇的浮力,喷出空气,最后利用浮力把“头上”的冰层顶开。

相比较而言,第一个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但是容易对潜艇造成影响,如果出现计算分析失误,潜艇一头撞在比预料中厚得多的冰块上,就会对壳体造成损害。而第二种“静态加载”的好处是比较安全,但破冰过程慢,需要提前部署。

这样看来,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潜伏在北极冰盖之下的动力潜艇都能够顺利地破开冰层的阻碍,完成自己的任务。

总而言之,要相信我们中国的友好邻居俄罗斯,是绝对有实力穿过厚厚的冰面的!


保温杯里的冰块


先说结论:根本不怕。潜艇面对冰层,并不需要瑟瑟发抖,因为它具有对抗的实力!可能有人会问,那么为什么美国、俄罗斯的核潜艇都已经在北极活动几十年将近半个世纪了,还没有人敢发射冰层下导弹呢?

这是因为,潜艇在发射导弹的时候,是先破开冰层后再进行发射,而不是直接“横冲直撞”盲目地和冰层硬刚。所以,潜艇弹道导弹要想在这样一个恶劣的条件下成功发射,只有冲击力和强大性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足够冲出地面的破冰能力。

事实上,如果以固定尺寸、0.5米/秒的速度,大部分的潜艇都能够通过撞击,用自身的质量突破大约3英尺,约1米厚的冰层,而一些经过了加强处理的潜艇则可以突破约9英尺的冰盖。常规潜艇由于需要上浮通气,进行充电,所以缺乏长时间冰下行动的能力,这就促成了核动力潜艇的出现。

然而,常规武器在北极这样的极端自然环境中活动的时候,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它也有“怕”的一面,这就是动力潜艇常常需要寻找特定的适合上浮区域——冰层与冰层之间的裂缝、冰层之间的开阔“冰间湖”等。一旦通过卫星定位、地理地图等方式找到了这种特殊水域,也就意味着潜艇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去破开冰层,从而为战术打击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军事活动中通常是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能够找到合适的上浮水域的,这时候,就要依赖潜艇强大的破冰上浮系统了。这一套操作基本是这样的:首先,利用传感器、探测仪等设备对目标冰层进行探查,分析冰层各个部位的薄厚程度,然后通过计算得出最佳的破冰位置。此时,潜艇就有两个选择:如果目标冰层相对较薄,那么就可以直接快速上浮,用“暴力手段”直接把冰盖撞碎;而当冰层比较厚时,就需要潜艇先缓慢上浮,直到潜艇上壳顶住冰层为止,然后再调节压载舱,慢慢增大潜艇的浮力,喷出空气,最后利用浮力把“头上”的冰层顶开。相比较而言,第一个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但是容易对潜艇造成影响,如果出现计算分析失误,潜艇一头撞在比预料中厚得多的冰块上,就会对壳体造成损害。而第二种“静态加载”的好处是比较安全,但破冰过程慢,需要提前部署。

这样看来,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潜伏在北极冰盖之下的动力潜艇都能够顺利地破开冰层的阻碍,完成自己的任务。如果是非战争时期,潜艇还可以申请国家破冰船的帮助。总而言之,无论是俄罗斯的潜艇还是美国的潜艇,都是不需要害怕厚厚的冰面的!


科罗廖夫


世界公认的破冰能力最强的国家当属俄罗斯的核动力破冰船,但是不要忘记了俄罗斯也是世界最强使用核潜艇在北极地区能够突破冰面上浮并发射导弹的国家,不过美国虽然也有能力这个能力,但是跟俄罗斯这个靠近北极的国家来说还是差了一大截,虽然两国都可以突破冰面发射导弹,但是几十年来美俄两大强国仍然没有突破导弹在水下直接发射的先列,因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俄罗斯还是美国,都不具备北极厚冰层下发射导弹的能力,也就是题目中说的害怕的意思。

美俄在北极的争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不仅表现在水上舰艇的争夺,更多的已经转移到冰下潜艇的争夺了,所以美俄为了通过潜艇冰下争夺自己的利益。大家都知道在北极活动的一般都是核潜艇,携带大量核导弹,如果在冰下发射风险是极高的,而且导弹的弹头并不具备破冰的能力,要是想在微小的弹头上加上破冰能力的设计,基本无法实现,所以才想出了通过核潜艇率先突破冰层,上浮至冰层之上进行导弹的发射把危险系数降到最低。因此美俄相继对自己的潜艇进行了改装,为了能够是潜艇突破冰面发射导弹也是不遗余力,例如俄罗斯新型潜艇北风之神级核潜艇根本都不怕结冰的港口,可以实现随意的停靠,俄罗斯的多型潜艇都能破冰(德尔塔级、台风级等)可见能力是多么的强大。美国也是紧随其后,使用海狼级和洛杉矶潜艇成功完成多次破冰发射导弹的演习。不过也有尴尬的时刻就是美国的海狼级核潜艇在突破冰面的时候被卡住的情况,这着实让俄罗斯狠狠的嘲笑了美国一次,不过后期经过改进,已经解决了问题。美俄的潜艇都是的上围壳都是经过加固的特殊材料制造而成,在加上潜艇本身的材料都是昂贵的金属制造,又结合了鲸背相关原理设计出了适合破冰而出的潜艇,让潜艇成为了可以破冰而出发射导弹的利器。

其实美俄两国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发展,已经具备了在北极具备很强的争夺能力。但是有一点也他们至今无法突破就是潜艇在水下的通讯技术,因为水下本深对电磁信号和通选的影响都十分的大,在加上几米的厚冰层,虽然为潜艇的隐蔽提供的有力条件,但是对于要执行任务的潜艇在接受的信号的时候也是极大的挑战,而随意的破冰而出依然容易暴露自己,所以未来潜艇的在水下通讯的难题仍然是世界主要大国需要突破的难点。

总之不管是俄罗斯和美国的潜艇发射导弹,都是惧怕那层厚厚的冰层的,而且也是选择性的突破冰面才能发射导弹,其他国家潜艇是不具备这样特殊的技能的,这就是美俄两国在北极争夺战发展起来的高难度动作,奉劝他国切勿模仿,以免丢人现眼。


蓝海梦想666


核潜艇在发射导弹前当然要进行破冰作业,否则导弹本身无法穿过厚重的冰层,即便穿过冰层后也会严重损坏。下图为破冰上浮后的941型“台风”级战略导弹核潜艇,可以看到破除的冰层厚度比一个人还要高不少,“台风”级的破冰厚度据说可以达到近3米。

北极历来是个好地方,控制了北极地区就等于掌握了北极航线、北极的各种资源,更重要的北极是一个美苏(俄)互射弹道导弹的好地方。所以自冷战开始美苏就围绕着北极展开水上或水下的斗争。然而北极这个地方自然环境是很恶劣的,冬季的北冰洋超过73%的面积被冰层覆盖,即便是夏季也达到57%,所以美苏两国非常注重破冰船的建造,而且潜艇在设计的时候都要具备北极破冰能力。

核潜艇出航有时候会跟着破冰船帮助其破冰,但是并不常见或者说破冰船只是为核潜艇水面航行扫除障碍而已,一旦核潜艇下潜开始执行任务就不会跟随破冰船,因为破冰船的目标实在太大了。下图为俄罗斯“伊利亚·穆罗梅茨”号破冰船为“尤里多尔戈鲁基”号战略导弹核潜艇进行破冰领航

不管是攻击型核潜艇还是弹道导弹核潜艇执行军事任务的时候必须要依赖自身的破冰能力。由于北极冰层的厚度实在是太厚,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弹道导弹如果直接从冰层下发射很可能根本穿不透冰层,即便穿透了也会造成导弹损伤,所以在北冰洋地区发射弹道导弹导弹通常是破冰上浮到水面进行发射。有一部电影大家可以看一下《K-19寡妇制造者》,这个电影中就有K-19在北冰洋破冰后水面发射弹道导弹的场景。

美苏(俄)的核潜艇设计的时候都专门考虑过北极破冰,指挥围壳、潜艇上部壳体、艉舵和艏部的声呐罩都是经过专门的结构优化和加固。而且核潜艇自身的排水量和储备浮力也极其巨大,核潜艇的储备浮力都在20%以上,利用自身极大的储备浮力冲击冰层达到破冰的下过,一般储备浮力越大破冰能力越厚。“台风”级核潜艇的破冰能力是各潜艇中最高的,达到3米厚,而美俄其他核潜艇的破冰能力一般不会低于1米。


雏菊西瓜Peterpan


的确从核潜艇诞生开始,像美苏两国就已经开始在北极海域航行来宣誓自己的主权的同时还能够威慑到对手,毕竟在北极海域发射弹道导弹对于美苏乃至现在的美俄都有很大的威慑性,所以在苏联解体后,作为距离北极最近的国家之一,俄罗斯一直没有放弃对北极海域的掌控权,并且在近几年俄罗斯的海军实力重新开始恢复后,俄罗斯将自家最新的战略核潜艇和攻击核潜艇都派遣到北极海域进行常规战备巡逻任务。

其次因为北极海域的特殊性,厚厚的冰层可以隔绝潜艇的噪音和雷达以及红外发射信号,让别国反潜力量无从下手,所以像距离北极很近的苏联到如今的俄罗斯都一直很重视潜艇的破冰能力。

虽然现在潜射技术的发展之下,潜艇可以在水深几十米的范围内发射包括弹道导弹或者常规的战术导弹,但是对于北极这个常年冰冻地区而言,由于其地理环境特别恶劣,所以潜射技术在北极这个拥有厚厚冰层的地区并不实用,毕竟面对几米厚的冰层,任何潜射导弹撞在上面不炸也得受损。正因为此,虽然有不少国家开始重视潜艇在北极海域的自由航行能力,但是在北极海域,俄罗斯凭借着地理优势和自身的军事优势,还是稳居第一的。而且俄罗斯近几年也在努力加强对北极海域的自由航行掌控权。

而核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如果遇到需要发射导弹时,采取的破冰手段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通过卫星侦察或者声呐探测的方式对潜艇前方或者上方的冰层厚度进行探测,如果冰层的厚度比较薄的话,那潜艇只需要借助自身的浮力快速上浮将不太厚的冰层挤破即可实现上浮;当然如果以前听探测到前方或者上方的冰层厚度很厚的时候,那就不能直接快速上浮来挤破冰层了,因为这样做很可能对潜艇自身的结构产生伤害。所以在这个时候潜艇就要先缓慢的上浮直到潜艇的围壳顶住冰层下方的时候,然后再慢慢调节潜艇的上升浮力,最后一点点的把厚厚的冰层挤破实现潜艇上浮。

但是这种上浮方式对潜艇自身的结构有很大的要求,所以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所谓的“鲸背效应”了,所谓的鲸背效应也是从生活在北极海域的鲸鱼身上得到的经验,因为鲸鱼需要定期上浮水面呼吸空气,所以生活在北极海域的鲸鱼如果遇到厚厚的冰层的时候,就会使用自己坚韧的鲸背挤压冰层从而成功破冰而出。所以人类发现了这一原理后对潜艇的围壳进行了仿鲸背的设计,并相应的加大了其结构强度,从而使得战略很潜艇在大部分冰层下都能够实现破冰而出。当然从潜艇利用自身的浮力破冰的原理来看,一般浮力更大的潜艇在自身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其破冰能力更强。像苏联时期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北风级战略核潜艇其满载排水量超过2万吨,所以面对3米厚的冰层其都能够实现破冰而出。

第二种:北极的冰层并不是几千米范围内都是连作一块的,所以在这些冰块之间总时有缝隙存在的,所以潜艇如果能够探测上上方的冰层有缝隙的视乎,就会借助冰层缝隙,很从容、几乎不费太大力气和时间实现破冰而出。常规动力潜艇受限于自身动力系统需要定期上浮充电的原因,缺乏长时间冰下航行的能力,所以在北极海域能够航行的目前仍旧只有核潜艇。

当然从核潜艇的破冰能力来说,目前俄罗斯还是处于世界第一地位的,这一点从前面说的台风级战略核潜艇可以从容破开厚达3米的冰层就可以看出俄系核潜艇的破冰能力。但是另外一边的美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其从一开始并不太注重潜艇的破冰能力,只是这几年俄罗斯开始重返北极后,美国被迫开始进入北极海域航行,但是受限于美国潜艇在破冰设计上的不足,美国有一艘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就曾在北极闹了一个很大的笑话。这艘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虽然利用围壳成功顶破了冰层,但是因为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在设计之初并没有利用“鲸背效应”加强艇身结构强度,再加之美系潜艇都是单壳体结构设计,在浮力储备上相比苏系差了很多,所以在艇背结构强度不足、储备浮力又不够的情况下,这艘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最后是在艇员利用电锯隔开冰块后才成功实现了上浮,更背点的是这一窘况还被附近巡逻的俄罗斯反潜巡逻机拍到。当然这只是和平时期的战备巡逻,如果是在战争中的话,这艘被冰层卡住的美国核潜艇就只能乖乖吃苏系反潜巡逻机的导弹攻击了。


魑魅涅槃


不怕,因为潜艇在发射导弹的时候不是直接在冰层下面发射的,而是需要先破开冰层后才能发射导弹,所以,潜艇想要在北极这个冰雪的世界里把导弹射出去,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破冰能力,其实对于大部分的潜艇来说,都能直接依靠艇身的撞击突破大约3英尺(即0.9米)厚的冰层,而一些经过了加强处理的潜艇,则是可以突破约9英尺(即2.7米)厚的冰层,只不过即使是这样,在破冰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非常小心,一旦出现意外,到倒霉的就是几十亿美军的潜艇以及上面的水兵了!其实

,潜艇在北极活动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上浮的,而是需要到特定的上浮区域,比如冰层之间的裂缝、冰间湖等,其实“冰间湖”这个概念最初就是来源于俄罗斯军方的一个专用术语“полынья”,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冰间湖(Polynya)”的意思,而所谓的冰间湖其实就是:一个存在于冰层之间的开阔水域,水面无冰或者仅有薄冰覆盖。包括冰间湖在内的特殊开放水域通常会有卫星进行图像分析预测,潜艇在出任务前的几天,或者是跟军方的停止通讯之前(即下沉后)就能得到相关的地理资料,从而帮助潜艇找到特定个开阔上浮水域!

当然,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上浮区域,那么就需要直接的暴力破冰了,而在破冰之前需要用到声呐、各种传感器(比如温度、压力传感器)等设备对冰层进行探测,分析数据后得出最佳的破冰位置,当然,确定了破冰位置之后也不是直接撞上去就行的,需要根据冰层的厚度来判断,

如果冰层不是很厚,那么潜艇可以直接快速上浮,通过高速撞击来破冰;而当冰层比较厚时,那么此时就不是直接快速撞上去了,而是先慢慢上浮,让围壳以及上壳体先接触,然后通过压载舱喷射压缩空气,慢慢增大潜艇的浮力,直到顶开上面的冰层,这个过程也叫做“静态加载”,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突破冰层浮出水面!


当然,如果不是战争时期,潜艇的破冰可以得到国家冰上中心的帮助,比如破冰船等,总之,潜艇想要在北极发射导弹,肯定不是直接在冰层下面发射的,需要靠艇身破开冰面后才能发射,也就不用担心导弹会撞到厚厚的冰面了!


哨兵ZH


必须得怕,那不是在水下,是在常年结冰的北极下啊!在北极发射并不代表在冰下发射啊!而且北极的水要干净得多,结的冰也硬的多。我想战斗民族再彪悍,俄罗斯也不会让潜艇和冰层对干吧!

战略导弹核潜艇能够在水下长时间潜航,也能够在冰下执行巡航任务,而且在冰下的隐蔽性要比在水下更好。水面舰艇、反潜直升机和反潜巡逻机等很难在冰面上使用声呐、拖曳声呐等其他反潜设备对潜艇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但是要想发射导弹,在冰下的潜艇就必须破冰而出。要想突破坚硬的冰层,潜艇就必须有足够的冲击力撞破冰层,想靠潜艇那层“薄薄”的壳很难做到。

不过,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鲸鱼每隔20~60分钟就必须上浮呼吸(喷潮),当鲸鱼上浮时,巨大的鲸鱼背能够为鲸鱼产生上浮力。潜艇专家便对潜艇的指挥台和上层建筑做了材料加强和防鲸鱼背处理,在破冰时取得了很好的“鲸背效应”,也就解决了潜艇破冰发射导弹的难题。仿生学在军事上还有很多的应用,比如飞行员的“抗荷服”就是模仿了长颈鹿调节血压,避免飞行员加速飞行时出现血管爆裂或脑出血;安装在舰船上的风暴预测仪就是根据水母能够预测风暴的特异功能,提前15小时接受到海上传来的次声波,避免舰船进入海上风暴中。

俄罗斯靠近北极,这一自然条件也使得俄罗斯积极发展冰下发射导弹。在导弹上安装小型火箭,导弹发射前小型火箭将冰层凿穿,这便可以让潜艇不用浮出水面,大大提高了潜艇在战时的生存能力。美国海浪级就因为没有破冰成功,导致了指挥台围壳卡住,动弹不得,当场被执行侦察的图-142巡逻机逮到;要是放在战时,这艘“康涅狄格”号早就和美国海军说拜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