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誰能堪稱京劇大師?

娛樂小練兒


看了以後說兩句:自四大名旦四大鬚生之後,只出現一個張君秋大師了,能成為開宗立派的大師,首先要會幾百出戏,會改編或移植其它兄弟劇種並改為京劇流傳廣泛且形成自身流派可稱為大師,餘者也就是著名京劇演員了,如趙燕俠譚元壽等只是繼承和發展了京劇事業,但遠遠沒有大師們的影響力大,所以近幾十年來從末出現大師了。說您會十幾出或幾十出戏,那是您吃飯的傢伙,您要不會怎好意思說自己是京劇演員,有的票友都會唱上幾十段。


會走的魚9


講到這個東西,真的很心傷。我一直再說郭德綱的京劇會帶歪京劇。雖然是毫無問題,但其中也透出了濃濃的無奈。因為京劇現在真的看不太到什麼非常硬的角。

可能很多人要說,老生有麒派陳少雲,楊派有張克,奚派張建國,譚派有譚元壽,言派任德川,馬派張學津,等等。包括,李軍,王佩瑜,朱寶光,馬長禮,楊乃彭,等等一些名家吧。旦角,也有包括梅派的李勝素,史敏,程派的張火丁,遲小秋,我對旦角瞭解不多,就不多講了。老旦,大家李巖鳴,王玉敏。名家袁慧琴,康靜等等。花臉的孟廣祿,康萬生等。有這麼多名角,怎麼就不行了呢?

實際上,這其中的問題非常大,好的演員確實相比大眾來說衣食無憂,收入也不差。這也導致了很多演員成名之後忙於各種應酬,各種演出,真心弄藝術的時間少之又少。做角算是到頭了,想開一派,真的相距甚遠。而差的市京劇院的,很多演員確實處境堪憂,沒有穩定的收入,讓很多實力派演員無法堅持下去,他們倒有時間研究京劇,可是他們沒有收入保障,為了養家餬口,很多人不得不放棄這行當,另謀高就。使得本就不是特別景氣的京劇界,流逝了太多的人才。

這種情況下,惡性循環,越是沒有錢,越是學的人少,越是沒有人才,越是出不了戲,越是出不了戲,越是市場不好。長此以往,真的,要出大問題。別說發揚了,估計連傳承也會一天天的敗落。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國家開始了基礎的建設,從小開始培養演員,開始扶持保護這門藝術。希望通過一定時間的休養生息,人才培養,能夠再創輝煌,出一些真正的大師,衍生新的流派。

而且,現在像裴豔玲他們也開始籌備商演,用票房說話。裴老才是真正的京劇大拿,雖然是梆子出生,但是她的京劇絕對不含糊,俊俏的緊,她對於藝術,也是真的嚴苛。我想她挑班,會有好的效果。期待越來越多的劇團自負盈虧,有動力有壓力,出角,出大師,不是不可能的。

加油京劇!!!


天際白痕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明白兩個問題,一是何謂“當代”?也就當代指的是那個時間段。是指現在健在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還是建國之後,抑或是改革開放之後。不同的定義,會有不同的內容。二是,何謂“大師”,不同的定義,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先說“大師”,現在,被稱為大師的有很多。多了,就不值錢了。什麼是大師?恐怕誰也沒有確切的定義。我們可以按戲劇形成流派的特點來比照一下。演員形成流派,一般公認的要符合三個條件,一是有著不同於他人的個性特點,二是這種特點為廣大觀眾所普遍認同,三是有人傳承。比如京劇梅派的特點,就是雍榮華貴,中正平和。這一點,為觀眾們廣泛認同。梅派有許多傳人。比如杜近芳,言慧珠,梅葆玖等。

流派的形成,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的結果。以此而論,能稱為京劇大師的人,必然是在京劇的發展中,做出貢獻的人。他們必須有精湛的藝術功力,除此之外,還要對京劇的藝術形成和表現手法有所創新。他們創新的結果還要為觀眾所接受,成為藝術新的表現形式。只有這樣的人,才可以稱為大師。

京劇從徽班進京算起,才二百多年的歷史。在其發展過程中,曾經有過大師輩出的階段。有名的比如程長庚,譚鑫培等,他們能成為大師,除了對前輩藝術的傳承之外,更重要的是藝術創新。到餘叔巖時代,有了四大鬚生,先是“餘言高馬”,後到“馬譚奚楊”,這是京劇史上群雄並起,大師名家輩出的時候。所有形成流派的人物,都是宗師級的人物。前後“四大鬚生”的七位老先生,都可稱之為大師級的人物。

在“四大鬚生”之後,又有了“四大名旦”。之所以,鬚生在前,名旦在後,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發展的狀況。傳統社會是男權社會,戲劇故事中的主角是以男性為主的,所以,才有四大鬚生。而進入現代社會之後,女性的權力逐漸提高。女性角色在戲劇中的分量不斷增加,也正因此,才有了京劇中的“四大名旦”。

梅蘭芳能面這一代宗師,四大名旦之首,與他的改革創新精神直接相聯繫。以前,戲劇表現形式是,男角唱的時候,女角是坐著不動的。梅蘭芳的合作者齊如山是留過洋的學者,看過西方戲劇,建議梅蘭芳借鑑西方戲劇的表現形式。於是,梅蘭芳在演《武家坡》薛平貴在窯外唱的時候,他就加了進動作,表現王寶釧的內心活動。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良好的反響。這就是創新。正是有了這種創新精神,京劇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體系更加完備。

與梅蘭芳同時的“四大名旦”,都是這種具有精湛的藝術修養,又具有創新精神的人。

四大名旦之後,又有“四小名旦”之稱。他們也是當時京劇行中的皎皎者。但最終形成自己流派,與四大名旦並駕齊驅的,只有張君秋的張派一家。

建國之後形成流派的,除了張派之外,還有趙燕俠的“趙派”,關肅霜的“關派”。但這兩派的影響力比起張派來,似乎差了不少。

張趙關的形成流派,都與創新有關。張派是在梅的基礎上,揉進四大名旦中其它幾派的優點,而形成的。關肅霜,趙燕俠都是天才的藝術家。她們都是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豐富了旦角的表現形式。比如,以前的旦角中的青衣,只能表演性格比較沉穩的人物。花旦表現比較活潑的人物,武旦表現女性英武的形象,人物性格是單一的。梅蘭芳創造了花衫的行當,其實就是把大青衣和武旦合在一個人的身上。比如《穆桂英掛帥》就是這樣。

關肅霜的《鐵弓緣》中,女主角陳秀英出場的時候,是花旦,上陣打仗的時候是武旦,僑裝改扮之後,是武小生。這樣,在一個人物身上,體現出性格的多樣性,身份的多樣性。因此,像《鐵弓緣》這樣的戲,沒有多方面跨行當的藝術才能,是演不了的。或許這也是關派、趙派不如張派紅火的原因之一。

關肅霜的《鐵弓緣》

《辛安驛》

到現在,有許多京劇從業者,在傳承著我們的國粹文化。當代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中,藝術精湛,藝德高尚的人比比皆是,比如梅派的李勝素,史依弘,馬派的朱強,譚派的譚元壽、譚孝增,裘派的孟廣祿,袁派的楊赤等等,都是很優秀的京劇演員,表演藝術家,但說到大師,恐怕很難稱的上了。

當代京劇沒有大師,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一個事物的發展,都不會是無限的。京劇到梅蘭芳張君秋的時代,基本上已經到頂峰了。他的藝術形式已經很完備了,很難再有所創新了。現在的藝術家能把大師的藝術傳承下去,已經就很不錯了。要想超越,已經是千難萬難了。

我們希望未來還會有京劇藝術大師的出現。


七月流火140400643


當代,優秀的京劇藝術家很多,但是大師級別的,個人認為沒有,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也很難再出現大師級的京劇藝術家。

京劇出現大師的年代,正是京劇最輝煌的年代,想當年,四大鬚生,都有許多人不服氣,蓋叫天,麒麟童,李少春,言菊朋,哪個不知?四大名旦,也不敢說藝壓梨園。來自最高層人物的喜愛,來自最底層群眾的捧場,加之其他的娛樂方式較少,而且多數上不得檯面(那時,相聲、曲藝,完全構不成對京劇的一點點威脅),有興趣的朋友,去看看電影《霸王別姬》,多少給你一點啟示。

解放後,隨著經濟、文化(包括影視、歌曲)、體育等多方面的高速發展,京劇一家獨大的局面一去不返。

文革期間,拋開政治原因,單就藝術角度來看,現代京劇樣板戲,為京劇注入了一些新鮮血液,風靡全國,那也是一個文化娛樂相對匱乏的年代,每個人都會哼唱幾句現代京劇,成為了京劇發展史上的最後一個高潮。

再後來,改革開放之後,隨著更多外來藝術的進入,京劇的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年青人的生活節奏加快,吸引眼球的東西漸多。

到了網絡時代,更多的人以自我為中心,什麼大師都不構成對他們的巨大影響,哪怕是偶像,也是三天兩頭可以隨便更換的,今天劉德華,明天就是馬德華。

在這樣的土壤裡,再出現京劇大師,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實事求是講,當代,有許多藝術水平高超的京劇名家,各大流派,都有著名的傳人。這些傳人,較好地繼承了各家的藝術,並且有一定程度的發揚,但是,並沒有質的超越,現在,更無人敢自稱流派,因為從藝術與市場的角度來看,那可能就是自掘墳墓。

嚴格講,京劇行業是一個非常嚴格非常規矩的行業,值得尊重,不象其他的行業,隨便出來一個人,就敢自稱大師,那些不值錢的大師,除了騙權的本事,其他方面,鮮有作為。

在這一點上,本人倒是有點欽佩郭德綱,以郭德綱的影響力,自稱大師,也會有許多人捧場,但是郭德綱比較嚴格地遵守相聲界的規矩,從非著名相聲演員啟航,到現在被稱著名相聲演員,名副其實,還沒有看到他被稱大師的跡象。

個人喜歡的京劇名家倒是有不少:張火丁、於魁智、王佩瑜、張建國、楊赤等,本人都曾聽過現場。

京劇發展,已經達到過巔峰,很難再超越。

期待現在的藝術家們,好好地繼承就行了,不要期待成為大師,藝人,就是很好的稱謂。

同時,對於那些扭屁股唱歌的,我從來只認為他們是小丑,不是藝人。


關注行學組,給你不一樣的觀點。


行學組


說說我的看法。

中國象棋有“大師”稱號,條件是在全國個人賽甲組獲得前十六名。京劇是表演藝術,不是競技體育,很難界定“京劇大師”的資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評判標準,而且難免摻雜個人好惡。其實,200多年的京劇史,真正堪稱“大師”的只有譚鑫培、餘叔巖、楊小樓、梅蘭芳等,不過寥寥數人而已。其餘大多是“一白遮百醜”的各抱一角,冠以“藝術家”足矣。

大師必須對京劇,至少對本行當具有劃時代、里程碑式的創造性貢獻,才能算是“堪稱”。放眼當今京劇京劇界,可以武斷的說:京劇無大師。

得此結論有以下幾個理由:

1:沒有新的流派

近60餘年,京劇再沒有誕生新的流派。張君秋先生的張派似乎是最後一個公認的具有影響力的流派了。餘者如趙燕俠的“趙派”,關肅霜的“關派”,從影響力到藝術、傳承,稱“派”很勉強。沒有成派,其實也就是演員沒有自己的藝術特色,何來大師?

2:“一招鮮”不算大師

張君秋的張派影響甚大,可算“四大名旦”之後第一旦,但似乎稱為加定語的“唱功大師”更為恰當。平心而論,張先生的“念、做、打”甚是平平,“做、打”水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類似還有老旦的李多爺。而當今演員功力能達張、李二位十分之一者,已屬鳳毛麟角,何來大師?

3:浮躁的氛圍

藝術從來都是“取巧者”眾,“求道者”寡。前者左右逢源名利雙收,後者上下求索困苦潦倒。靠炒作就能大紅大紫,誰還願意起早貪黑的練功?在急功近利、投機鑽營盛行的氛圍下,何來大師?

4:安逸喪失上進心

身在國有院團,不論是演出還是創新,絕不是演員一個人就能做主的。在領導安排、上級審查、背景靠山、論資排輩等一系列藝術以外的無形束縛下,演員更多的選擇“到年頭漲級別,到日子發工資”的安逸生活,即是無奈之舉,也是人性使然。上進心在無數次碰壁後早已蕩然無存,何來大師?

5:汗水堆不出來大師

單靠苦練出不來大師,天賦之外,機緣至關重要。每個成功人士背後,都有一群默默奉獻的人在支持著他。以梅蘭芳大師來講,齊如山等“梅黨”在財力、物力、外交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絕對功不可沒。現在還有誰願意單純的處出於藝術愛好,而甘為他人作嫁衣裳?獨木不成林,何來大師?

大師是歷史造就的,吹捧炒作只能喧囂一時。京劇不僅當下無大師,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也不可能出大師了。

明揚51,個人淺見,歡迎指正,期待關注。






明揚51


“當代”是個什麼概念?從1949年開始,還是以健在的人為標準?如果是後者,這個回答很簡單:當代沒有一人可稱京劇大師。甚至連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家都鳳毛麟角,如果說還有幾位京劇藝術家,那也是民國時期留給我們的“角兒”。例如:趙燕俠、杜近芳、裴豔玲…屈指可數。

看了一折子戲、聽了一流行名段就冠以大師名號,這是棒槌戲迷們的特徵;明知其藝術段位,也知真正大師是什麼標準,仍以“大師”謬稱,這是業界內部的諂媚和互捧行為。

在藝術形式紛繁五彩的時代,相對清末民初藝術形式單一而論,既沒有了出大師的藝術氛圍和環境,也沒有了市場需求的動力,更沒了那時“角兒”們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造詣。

從京劇“三鼎甲”到“四小名旦”,京劇出了很多位藝術大師、巨匠,但那已經是歷史了。我們有幸還能聽到他們留下來的錄音,已經是京劇擁躉們的幸事了。至於現在的京劇從業者,能把傳承的事情做好就很不錯了。(圖文無關)



琴島牧風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當代社會京劇大師可以講一個也沒有也稱不上京劇大師,京劇名家到也不少,那為什麼時代在發展就出不了一位京劇大師呢?所謂京劇大師稱得上傳承和繼承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勤學苦練在吸收傳統的基礎上結合了自己的自身特點創造發明了自己的一種京劇流派,你比如說;四大名旦,梅蘭芳京劇大師,程硯秋京劇大師,荀慧生京劇大師,尚小云京劇大師,後四大鬚生,楊寶森京劇大師,馬連良京劇大師,譚富英京劇大師,奚嘯伯京劇大師,以上這些京劇大師個個稱得上是京劇表演藝術家,然而為什麼現在的京劇演員夠不上大師和京劇表演藝術家嗎?主要是他們傳承和繼承前輩藝術家的精髓他們通過幾十年的舞臺生涯基本上能夠把前輩藝術家的精髓用於實踐成為了一名京劇名家。因而當前的形勢下京劇是不景氣的只有北京天津兩城市觀眾很興旺,要普及京劇藝術還需要兩代人的努力,等到普及京劇藝術京劇大師(京劇表演藝術家會層出不窮雨後春筍有許許多多京劇大師,我們要努力奮鬥把京劇藝術發揚光大燦爛輝煌。


戲迷阿德1


首先請弄清楚何為“大師”?何為“xx家”?先把概念整明白了;2.就目前國內的所有京劇演員,請問哪一位“成宗立派”了?又有誰有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代表作”?(目前在票友圈傳唱的只有張火丁的“江姐”)3.請問目前的“京劇大師”們,你們如果沒有國家補貼,實行“自負盈虧”,你們哪一個能養活“劇團”?哪一個能養活自己?4.現在的“京劇大師”們,充其量也就是傳唱(承)京劇的工作者,老祖宗創作的幾百上千出老戲,到今天反覆上演的也就那麼幾十出戏;5.宗上所述,學唱、二傳手者也能稱“大師”啊?難怪黃永玉老先生笑曰:“教授滿街走,大師多如狗”!6.究其根源,社會浮躁、人們“急功近利”。以前“京劇院”全國才有中國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和雲南京劇院三個。現在可好,連(縣)市級的小小京劇團也枉稱“京劇院”。真叫人苦笑不得,嗤之以鼻!7.目前國內活著的京劇演員(80歲以上者除外),最高、最佳稱其“著名京劇演員”就足矣了。


張景建707


“四大名旦”“四大鬚生”故後,京劇再無大師。現今只能說“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當然也有不少後起之秀。京劇成也程式化,敗也程式化。一招一式或每句唱腔均有出處,可改進不可顛覆,否則不是京劇;然與現實格格不入,這也是中青少年不愛看或不看的最大原因。試想一句唱腔可拖腔一兩分鐘,不會欣賞的就會放棄。京劇振興是不可能也無必要了。關鍵是保存,傳承,不使國粹消亡。因此,京劇從業者任重道遠。


用戶359307096118


這年頭是個人物就是大師,專家,著名等等。有用嗎?

過去叫角,叫老闆,一個後臺指著老闆吃飯呢,所以豫劇皇后陳素貞的座右銘是“藝不驚人死不休”,而後有位大師的座右銘是“戲比天大”,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座右銘就反應了一個一個時代對於藝術,技藝的的認可。

靠著年輕嗓子亮,身手敏捷翻跟頭,一招鮮吃遍天的不能稱之為大師,只能說有名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