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杀明使臣,朱元璋大怒举兵10万远征日本,刘伯温为何以死相谏?

王昆立


公元1368年,40岁的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后在南京称帝,史称明太祖。



(朱元璋)

就在老朱称帝的第二年(1369年),他雄心勃勃欲发兵10万灭了日本,当时谋士刘伯温却死活不让他讨伐日本。

朱元璋为何打算灭掉日本?刘伯温为何要死谏不许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话说老朱称帝的第二年(1369年),鉴于日本浪人和倭寇不断侵扰明朝海防和边民,老朱派朝中大臣杨载为特使组团去日本下诏书,意思是“让日本国王管好自己的人,不要总是骚扰明朝。”

当时怀良亲王是日本的国王,过去日本是中国的藩属国,到了元朝统治时,忽必烈曾多次征服日本,但都以失败告终。



(忽必烈)

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蒙古人不适合于海上登陆作战,蒙古骑兵不能发挥优势,以及后勤供应问题等等。

忽必烈“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日本面前破灭,这也是蒙古扩张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结果。基于这种情况,朱元璋称帝后,日本国王根本不把老朱放在眼中。

老朱本来派使者去日本协商解决“海盗”问题,这本是两国之间正常的外交礼仪,然而日本国王看罢诏书勃然大怒,当场斩了五位特使。

有道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况且明朝又没和日本发生战争,日本国王这种举动令人匪夷所思。究其原因就是曾经战胜了号称“沙漠风暴”的蒙古铁骑,认为朱元璋比不过忽必烈。

其他明朝特使被怀良乱棍打出,日本倭寇依然横行于山东、浙江、福建沿海一带。



(倭寇)

使者狼狈地逃了回来,朱元璋很生气,但考虑到刚称帝不久,北方元朝势力依然存在,不得不隐忍了下来。

日本从古至今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国家,当时朱元璋如何发兵教训一下日本就好了。

但是每逢老朱要讨伐日本时,刘伯温就从中阻拦。当然有大明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是刘伯温考虑首先应该把元顺帝赶到漠北,老刘担心南北同时开战明朝负担不起。

朱元璋的爆脾气大家都知道,他不甘于日本人的欺负,在明朝稳定下来后,于1381年下战书要教训日本,欲发兵十万远征日本。

老朱先礼后兵,遣使下书责备怀良没有管好臣民,说要征讨日本。

怀良根本不怕威胁,直接回书道:“你敢打我就让大明军队葬身鱼腹!”老朱得到日本强硬的回答很生气,此时刘伯温前来为老朱降温。



(刘伯温)

老刘语重心长说道:“日本弹丸小国,孤悬海上,地势狭长,大明的军队基本都是陆军,海上作战经验少。

再就是日本资源匮乏,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即便能打败他又能得到多少资源呢?再者说了,攻下日本后还要派人管理,得不偿失啊!

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何必取一小小倭国?

朱元璋听了老刘的话,觉得言之有理,得到的不足抵顶开支,加上想起元朝远征日本没取得胜利,老朱消了火,放弃了攻打日本的念头。假如那时朱元璋不听刘伯温的话,也许日本早就灭了。


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生气归生气,但是他不需要人劝,因为他自己明白该怎么做。如果用得着刘伯温死谏,那也太看不起朱元璋了吧。


朱元璋确实非常痛恨日本人,不然他也不会再《皇明祖训》中明确日本属于“不征之国”。何为“不征之国”?那就是以后的皇子皇孙们不要去和日本交战。他对于这个不征日本的理由是,日本国阴险狡诈,谋为不轨,所以要离这个国家远点,最好老死不相往来。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如此痛恨日本人呢,真的只是因为把他的使臣杀了吗?确实,朱元璋在登基之初,派了大量的使臣到周边国家,通告他们皇帝轮到咱老朱家做了,想要让他们都来朝贡,以建立起一套朝贡体系。结果当时日本人正打仗呢,分了北边一个南边一个。结果他的使臣到了南边那个天皇呢,被一个亲王给杀了。


但其实这个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倭寇经常骚扰明朝的沿线,烧杀抢劫,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朱元璋很头疼。朱元璋呢就派人去告诉日本国王,让他管好手下这帮浪人。当然朱元璋这种狠人,最后肯定要威胁一句,再不管束好,他就要大军压境了。

可是呢,人家日本浪人还真就硬气,直接来明朝在国书上说:“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这下子可把朱元璋气坏了,好小子你敢这么和大哥说话,欠收拾吧!


不过朱元璋转念一想,这大明王朝还刚刚建立,正是百废俱兴的时候,要是兴师远征,更何况还要跨海,还真有些力不从心呐,万一要是伤了大明王朝的元气,那就不划算了。

是人都会放狠话,只是有的人放狠话自己都信了,脑子一热就啥了不顾了。但是朱元璋绝对不可能是这样的人,他能从一个无依无靠的混混打下这么一片江山,靠的是心思缜密,极少有冒险之举。对于这么大的基业,他几十年来就想着怎么流传百世呢,怎么真的会劳师远征呢?不仅自己不会,他这不是还让子孙后代都别和日本玩呢。


邯郸醉


明朝初立,万邦来朝,朱元璋将日本列为十五不征之国之列的遗诏中,劝子孙万不能“倚国强,而贪一时之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



当年日本倚仗天然的地理优势,不将明朝放在眼里。当年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建立大明时,派了两名使者前去日本,想要日本归顺。但日本根本不当回事,还把一名使者杀了。

朱元璋大怒,想要讨伐日本,但是刘伯温制止。他反对的理由如下

一:要想征讨日本,必须组建海军,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因为日本四环环海,属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另外日本民风彪悍,也很难让其屈服。朱元璋刚刚建立帝王,百废待兴,真正去打日本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二:日本弹丸小国,尚未开化,且物产匮乏,劳师远征得不偿失

按照古代人的那些远射炮来说,打日本的确是没必要的,而且弹丸小国,也是折腾不出大动静来。

三:日本国力有限,根本不会成为大明的对手

即使打下了日本,也没办法统治,因为日本风俗文化不了解,如果统治不得力,容易引起动乱,那样就鞭长莫及无法救援了。


撩想意中人


刘伯温可没有拦着!这锅刘伯温不背

明朝建立后,由于日本擅杀明朝使者,让朱元璋十分恼怒,他的确动过征伐日本的心思,但最后是他自己放弃了,原因是当时明军主力正在北方和北元打仗,元朝在云南的势力也还没有彻底平定,明廷没有精力去对付日本,并不是因为刘伯温的劝阻,征日这个事刘伯温压根没有掺和,因为刘伯温早就去世了。

(刘基,字伯温,朱元璋表示要征日是在1381年,而刘伯温早在1375年就去世了)

1368年明朝建立,次年,明政府就派出使节杨载出使日本,要求日本国王向明朝朝贡。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代,在明使在到达日本之后,误将南朝权臣怀良亲王当成日本国王,要求其称臣纳贡并消除倭寇。

由于之前的元寇入侵,日本人对于明使的来访非常警惕。日本在隋唐之后效仿中原,建立自己的帝王体系,有自己的皇帝(日本天皇),当年忽必烈让日本称臣日本人就没有同意,因此怀良亲王也拒绝了明朝称臣纳贡的要求,并以明使无礼为由拘禁主使杨载和副使吴文华长达两个月之久,并斩杀其余五人。

眼见第一波使节团出使失败,明朝又派出了第二波使团,以赵秩为主使出使日本。

赵秩在抵达日本后,说服了怀良亲王放还被倭寇掠夺的沿海人口,怀良亲王还同意了围剿倭寇的要求。

不过怀良亲王并没有恪守承诺,倭寇仍然以九州为基地,肆意骚扰明朝东南沿海一带。因此在1381年,明朝又派出第三波使团责备良怀,朱元璋在诏书中威胁将要出征日本。(明太祖朱元璋)

此时怀良亲王已经失势隐退,不再掌权,而接到诏书的应该九州地方的大名,他们则假借怀良之名回复了明朝一封国书: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

今天许多人都怀疑这篇国书到底是不是日本人写的,因为写的太好了,在文中日本暗讽明朝贪心不足,以大欺小,又表示自己虽然是蕞尔小国,但绝不会束手待戮,你有兴兵之道,我也有御敌之策,到时候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反正通篇文章就一个意思,你要和平我就给你和平,你要战争我就给你战争,我奉陪到底。

日本人这么大的勇气肯定不是梁静茹给的,而来自于两次战胜蒙古军的入侵。

当年忽必烈就要求日本向蒙古称臣,否则就兴兵来犯。当时控制日本政权的镰仓幕府第八代执权北条时宗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于是忽必烈前后两次攻打日本,日本史称“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以蒙古军的当时的战斗力而言,日本根本不是对手,但幸运地是蒙古两次入侵都遭遇恶劣天气,再加之准备不足,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而击败蒙古军的经历也让日本信心大增,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明朝称臣的要求,并表示不惧一战。

日本的回复让朱元璋很生气,但由于当时北元的威胁还很大,朱元璋不愿意再开战争,于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赦免了日本,之后朱元璋将日本列入15个“不征之国”名单中,下令后世子孙不得征讨。

(当时云南还在元朝末代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的控制之下,朱元璋没有精力去征讨日本)

所以没有攻打日本是朱元璋自己决定的,跟刘伯温没啥关系,刘伯温早在1375年就去世了,在征日问题上没有发表过任何言论,刘伯温表示这个锅他不能背。


千佛山车神


此文是,笔者此前的回答,希望系统不要误报。介于一些自以为是的家伙乱写,笔者就复制一遍笔者的看法。

现在人提起明代和日本对峙的时候,有些文章就做出一个假设和解释,为啥朱元璋没有远征日本,灭掉这个祸患呢?有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当时元末农民战争刚刚结束,需要修养生息。所以不对日本进行远征。说到这里,还有关于日本怀良亲王写给朱元璋的回信如何大逆不道。关于朱元璋之所以不灭掉日本的原因,有文章就直接退给刘伯温。是因为刘伯温劝阻朱元璋,因此才让日本逃过一劫。所谓的“书生误国”这样的观点就出来了。


然而,笔者竟然在《明史》的《刘基传》中找不到关于刘伯温阻拦朱元璋灭日本的证据。

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是,朱元璋是什么时候派人去日本的,《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二百一十,外国(三)《日本》列传中说朱元璋第一次派人去是洪武二年三月,第二次是洪武三年三月。两次派人去日本,都遇到了日本的怀良亲王(明史里面是良怀这个名字)。那这两次赴日谈判,和刘伯温有太多关系嘛?

首先说《明史》的《刘基传》,在《刘基传》中,没有说关于刘伯温对日本的看法。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功臣,刘基封诚意伯。此前,刘基一直在忙于国家基建工程,而且还得罪了李善长等人,让朱元璋生气,然后是刘基告老回乡。

既然是刘伯温劝阻朱元璋灭日本,那当事人朱元璋的传记中,肯定有关于这个的记载。在《明史》的太祖本纪第二,朱元璋的传记中,洪武二年,没有提到提到派人去日本这件事,但是有倭寇袭扰山东的这件事。常遇春取大同,是月,倭寇山东滨海郡县。(来自太祖本纪第二)到了洪武三年也是有类似的记载。到了洪武四年,有日本前来朝贡的记录了。这几年时间,也是没有一处地方说刘基劝说朱元璋征讨日本。

如果说洪武四年后,刘伯温在阻拦朱元璋的话,那就是奇怪的事情了。就在洪武四年,刘伯温退休回家,回乡后的刘伯温,连青田县令想见他一面,都要钓鱼执法。可见刘伯温不想在牵扯到官场是非之中了。又怎么可能去跟朱元璋说讨伐日本?

肯定有人会质疑《明史》的证据,因为《明史》是清朝人编写的,矛盾地方不少。那我们就去看《明太祖实录》,里面关于两次派使者去日本的经历,也没有提到刘伯温劝朱元璋不要讨伐日本的。可见所谓的刘伯温劝朱元璋不要讨伐日本,十有八九是谣传。

再回头说一下日本的情况,当时日本是南北朝,怀良亲王是南朝天皇的儿子。为了对抗北朝,怀良到日本的九州岛地方去扩展南朝势力。洪武元年到洪武四年,虽然南朝方队北朝是有一定优势的,但这不代表就能吞并北朝。1375年,洪武八年,就在刘伯温被朱元璋毒杀的当年,南朝大将菊池武光病死,北朝一度打的怀良亲王要出逃九州岛。现在如此,更不用说之前,就算南朝或者怀良亲王对九州岛的控制了。这也正是洪武三年为啥怀良亲王对朱元璋服软的原因了吧。当时那个环境下,要是再招惹一个敌人,那真是吃错了药。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朱元璋虽然是乞丐皇帝出身,但是自从登基之后就是胸怀大志,也一直为自己的子民所考虑。比如说刚刚建立明朝,就给四周的邻居送去礼物和国书,以显示大明朝的风度。而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居,朱元璋自然没有忘掉。国书:

“圣旨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国书摘写)

当然朱元璋这个动作其实是别有深意,意思是告诉中国改朝换代了,周边小国家听话一点,该送礼的送礼该进贡的进贡。除此之外,还想看一下有没有元朝的余孽。像高丽这些小国家,接到国书之后,立刻送来大量的贡品。然而日本收到国书之后,不仅杀掉了前来送信的使臣,甚至还让使臣回去告诉朱元璋:日本不会进贡。

日本不进贡就算了,毕竟他们从元朝开始就和中国对着干。但是杀了朱元璋的使臣,就相当于是打朱元璋的脸。为了彰显自己的风度,他又派使臣第二次送去国书。这次没有杀掉时臣,只是在回信当中说到:你应该学会知足,已经有了这么大的领土。就算你们打过来,最后谁输谁赢还不知道。


朱元璋看到书信之后,立刻就是气不打一处来。准备组织几十万大军,打到日本的本土。其实在第一次来信的时候,朱元璋就想直接打过去。要不是刘伯温的劝诫,都没有第二回书信的事情。从第二封书信当中日本人的语气来看,刘伯温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拐了弯的劝他不要再打,中间到底是什么原因?

元朝的前车之鉴

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也曾经想攻打过日本。尤其是在第二次的时候,聚集了14万人,超过4000艘的战舰。虽然战前准备的很充分,可惜最后还是铩羽而归。本来都已经快要打到陆地上,但是在真正决战前的一天晚上,日本周边海域突然生起大风,最后造成元朝战舰损毁严重,不得不提前撤走。

其实第一次的时候,还没有真正见到大规模的敌人。就是因为海浪的问题,不得不打了一半便回来了。其实也怪不得元朝的部队,毕竟人家是草原汉子出身,让人家去打海仗,实在是有点难为人了。在经过两次失败之后,忽必烈也彻底放弃了对日本的征讨。


西北边患问题

朱元璋坐上皇位的时候,国家上下可谓是百废待兴。虽说是正统皇帝,但是下面难免还有一些前朝余孽。再加上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个朝代的边患大头。相对于明朝早期,沿海地区的倭寇问题,对于朱元璋来说还不是当务之急。

刘伯温第二次之所以能够劝得住朱元璋,还是多亏了当时边患地区再次告急。借了这个理由,才暂时拖缓了朱元璋攻打日本的打算。只是后来随着明朝的腐朽,海患问题才成为明朝最大的问题。

其实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前往日本?虽然和日本一直说着是一衣带水,但是中间毕竟隔着茫茫的大海。后来明朝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那也是宣扬国威,早已没有了朱元璋登基时期的锐利进取,对于曾经日本的侮辱早就抛之脑后。
如果他们还真的能记住朱元璋受到的屈辱,用郑和下西洋的武力,前去攻打日本,现在估计日本也就是我们的一个省份了。不过历史不容假设,毕竟就算是打了下来,没有大规模的军队驻扎,也很难进行管理。如果时间久了,说不准就成为了另外一个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