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过年越来越冷清了?30年前农村是这样过年的

时间就像是脱缰的野马,苦苦挽留中我们80后还是即将奔四了。一直有个疑问,是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童心被丢的干干净净了?过年已经单纯的是小孩子们的事了,年味儿也只是在记忆里偶尔翻出来慢慢回味。早上逛了一圈街道,没有半点快过年的景象,零下六度的低温让街道和超市格外冷清,除了三五个被羽绒服裹得严实的大爷大妈拎着塑料袋买菜,就剩下骑着电三轮送货的商贩穿梭大街小巷,年是这些人在过么?寒冷让人格外想家,萧条的冷清大街不适合逗留,还是屋里拿架着烧水壶的炉子更有吸引力,没人再为过年而拥挤了。翘个二郎腿,泡一杯菊花茶,点一支香烟,重温一下儿时的过年记忆。

为什么现在过年越来越冷清了?30年前农村是这样过年的


三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应该快七岁了,屁颠屁颠的跟着大人们转,时不时地挡住了突然转身的忙碌的人,被吼一嗓子或者推一把,不哭不闹,继续跟着。过了腊八就是年,那会儿农村应该是很忙了,家家户户都在收拾准备,就为了热热闹闹的过几天年。那时候的人穷,但爱热闹,一年之中的大节小节绝不随便对付过去,得有相当严格的仪式,哪怕是一碗酸菜一碗炒腊肉,一定是要摆好桌子,全家老小一个不落的按辈分坐在一起。不分穷富,都是中国人,过节得有个过节的样子,是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对人生的诠释,对子女的文化传承。

为什么现在过年越来越冷清了?30年前农村是这样过年的


过完腊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溜酒了,自家酿造的纯粮食酒,过年桌上必备的圣物,敬天敬地敬祖先。扒开一层层塑料布盖着的酒窖,一阵清香的有点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还在冒着泡泡的酒窖添加些秸秆玉米芯,用一根结实的木棍搅得均匀了,得累出两身热汗。支一口大地锅,再架上去了底一样的木缸,把酒糟铲进来一层一层的蓬松的铺好,放上接酒的专用溜槽,再架上干净的天锅,加冷水,烧大火。刚出来的酒头子要一杯敬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二杯敬地,期待五谷丰登,三杯敬杜康,让粮食变成香醇的美酒,四杯敬祖先,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健康。基本上有老人的家家都酿酒,这是个慢活,没个两三天那一池子酒糟变不成几大坛子酒的。小孩子就喜欢烧大火,用铲子把碳火弄出来埋进土里,过年后还要上学,这是我们那个年代取暖的好材料。

为什么现在过年越来越冷清了?30年前农村是这样过年的


酿好了美酒,就要准备杀猪了,这也是小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事。早早就烧一锅热水,等杀猪匠和左邻右舍的都到齐了,先吃两碗干玉米粥,逮大猪是体力活,饿着肚子没劲。一声吆喝,胆大有经验的最先跳进猪圈,瞅准机会一把抓住猪尾巴,要用力的提起来,猪后腿落不了地就没劲跑了,然后用绳子捆了抬出来。很奇怪,以前的猪呀鸡呀啥的,都是很怕人的,想把它逮住了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今的鸡都敢跳起来在你碗里啄食,猪很听话,打开圈门,自己就走出来了。杀猪就要吃杀猪饭,满桌子满碗的都是新鲜肉,吃的人满嘴流油,说真的,那个年代那个年龄,吃肉都能吃饱,不会觉得腻人。小孩子还可以玩猪尿泡,先用水撑开,再用圆珠笔筒吹,像气球一样拍着玩。

为什么现在过年越来越冷清了?30年前农村是这样过年的


接下来就是准备柴火了,因为过年期间不能动刀动斧的,所以柴火最少要能管到正月十五。过年都是烧的干柴,烟小火旺,寓意红火。大人们负责从山上往回扛,我觉得背柴和挑柴只是电视里面糊弄人的,现实中捆起来用肩扛是最轻松的,力气大的两三百斤一捆,走累了往地上一杵就歇息,很方便的,为什么要挑或者背呢?现实中我也没见过谁挑柴背柴的,不实用。我们孩子就负责剁柴,兄弟三个一人一捆轮流着来,从早到晚的也得三两天才能弄完,这是最不好玩的几天,手腕都酸痛,手掌都磨起水泡。这是该做的,家长不会心痛的,没有溺爱的年代,孩子是干家务的帮手,过年本来就忙,没人会陪你玩,同时必须要干活,哪家的孩子会干活家长脸上有光,心里也踏实,即便是考不上学,回来也能做农活,不至于饿死。

为什么现在过年越来越冷清了?30年前农村是这样过年的


然后就该准备过年期间的吃食了,玉米面小麦粉大米的都得备足。我家住在山上,山里只有破地,没有磨面的机器,要背到山下河道去磨。这是个见世面的机会,一定要跟着去的,也要背一点粮食的,五斤十斤的都行,反正是不能空手去。由于这个时间段比较忙,我们路远,天没亮就吃饭准备出发,一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抢着给人说好话要排在前面。这个时候最期盼的就是遇到亲戚或者朋友,不用说人家就会让你先磨,因为山高路远的不容易,要是运气不好,只能等,中午没饭吃,回来天都黑了,肚子饿又看不清路,感觉过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为什么现在过年越来越冷清了?30年前农村是这样过年的


这样忙活一阵子,也到了小年腊月二十四了,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满工,这是最迟的忙活过年的时间了。熬糖得一整天,做豆腐又得一天,还要一天时间来炸丸子做糕点。然后就该给祖先上坟了,最少要大半天时间,山里葬坟要请风水先生看地,不是很集中的,得满坡跑。直逼年关,还要给娘舅叔伯辞年,又得一整天。腊月二十八是穷人的最后一场集,得去转转,买点对联鞭炮,酱油味精的,几十里山路,来回得一天,晚上还要扫屋里的蜘蛛网老鼠屎的。二十九已经是农村人的新年了,杀鸡煮肉,再醒一大盆面团,把水缸里挑的满满的,再用漆树仔压的油做几十根蜡烛,洗干净衣服。

为什么现在过年越来越冷清了?30年前农村是这样过年的


大年三十是很忙的,早上都是统一的包包子,昨天的面团也该发好了,吃包子象征着团员,这包子一定要多做些。吃完饭要用红纸糊灯笼,贴对联,下午要吃团年饭,鱼要捞起来杀了,再煮两块腊肉。然后要给牛做顿饭吃,老话说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一顿饭,不能亏了耕地的牛。年夜饭正式开始做了,小孩子就可以放鞭炮玩了,对联一贴,家人就不能再出门了,最多就在院子里活动,一直到正月初五都不能出远门,拜年除外。

为什么现在过年越来越冷清了?30年前农村是这样过年的


吃年夜饭是有讲究的,饭菜上齐了,要先敬祖先,祖宗吃过了家人才能开吃。大鱼大肉的摆上桌子,这时的菜不能放绿色的香料,祖先是不吃荤腥的,从门外烧纸把先人请到饭桌上,还有的地方要去坟园往回背祖先,桌子只摆三个方向的椅子,对着门的一方点蜡烛,烧一炷香。为什么叫年夜饭?因为祖先要回来吃饭,天不黑是不敢回来的,一定要到鸡不叫狗不咬的晚上,我们家族那个时候都是快12点才吃年夜饭的。

为什么现在过年越来越冷清了?30年前农村是这样过年的


正月初一大清早要摆香案敬神的,还要看方位迎接财神,鞭炮一股脑的放。然后是包饺子,年前杀猪要留几斤新鲜肉的饺子里还要包几个硬币,谁吃到了就会发财。大人们换上干净的衣服,小孩子就会穿新衣服,这是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平时一年到头也买不到一套新衣服。吃完饺子又该忙活酒席了,左邻右舍的叫来坐一块,喝喝小酒,拉拉家常,今天在你家,明天在他家,一直要喝到初七八,这叫请春客。

为什么现在过年越来越冷清了?30年前农村是这样过年的


那个时候人虽然穷,但把过年看的很重,忙碌半个月就为了几天的清闲。不管是去再远的地方,过年必须得回来,万一没赶回来,过年要留个位子,还要盛一碗饭放那,也算是一家人团聚了。饭菜不丰盛,但一家人吃的热闹,吃的有年味儿。如今人动不动就是一桌子酒席,过年都懒得动弹,干脆到酒店包一桌,毫不相识的人挤在一家酒店,哪有什么过年的意思?城里人不上坟敬祖先,也不放鞭炮热闹,更是没有了挑水剁柴杀猪做豆腐的忙活场面,难怪街道上商场里会如此冷清。好怀念以前的过年场景,不是我们回不去了,我们的孩子完全也体会不到我们当初过年的景象,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热热闹闹的过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