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说“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啥意思?有道理吗?

梨频道


七月十五前后如果大旱,大涝,一般玉米,花生,大豆正是吹仁的时候旱也不行,涝也不行,八月十五前后正是收获的时候,旱了可以晒干作物!涝了,一年的收成也就发芽,发霉!所以说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这句农语是以中原地带而讲!对于南方,西北,东北的农民,不适合,当然他们的农语也不适合中原地区!比如二十四节气歌,只适合中原,


大雪小雪又一年大街小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今年中元节是8月15日,正处在立秋与处暑两个节气之间。


立秋即秋季开始,太阳开始南移,热暖空气将被带走。如果暖空气走的快,干冷天气就来的快,相反,暖空气走的漫,干冷空气来的也漫,冷热空气的对峙就容易出现降雨天气。


在七月十五之前,如果降雨量大,秋庄稼就会出现地涝情,如果降雨量适中,庄稼自然受益,如果立秋后立马变凉,干旱就会来临,庄稼会出现早情。七月十五定旱涝就是这个意思,是有道理的。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古代农民为庆丰收,表达喜悦心情,在月圆的中秋夜祭月感谢上苍的恩赐。由此可见,每年的秋季庄稼是否能够取得丰收,在中秋节就能看的出来了。所以,八月十五定收成就是这个意思,是有道理的。


心累力乏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以前水利工程落后,灌溉条件差,在自然降水条件下如果遇上干旱年份,农历七月半无有效降水部分作物打蔫甚至枯死。今年的旱情很能说明问题。江淮之间栽插的水稻与浇过一次水的直播稻,如果七月半发生有效降水,即使叶子蔫了也可以达80/100的收成,而旱直播的稻子会绝收,因为一直缺水,此时才刚分蘖,来不及孕穗灌浆等环节气温就会降下来。皖东谚语:大旱不过七月半。中元节后夏季接近尾声秋天即将到来,随着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移,大气环流发生变化的可能性非常大,此时降水可能增多,伏旱连秋旱的年份极少出现。

八月十五中秋节,秋高气爽气温宜人。正值秋分前后,作物已经成熟或即将成熟,谚语云,秋分不分拿刀割根。丰收近在咫尺。把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寓意就在于此。

七月十五,庄稼所能忍受的干旱极限。八月十五,五谷呈祥。


大老呆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这是一句流传民间很多年的谚语,它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这天,可以判断以后的日子是旱是涝,庄稼成熟与收获的日子好坏。为什么广大农民都关心这两个日子呢?因为辛辛苦苦干一年,是关系到庄稼成熟、收获的大事啊!



七月十五日是民间中元节,俗称“鬼节” ,是祭祀逝去亲人的日子。但是这天的天气颇令人关注。常言道:“七月十五响雷公,大雨满到平天沟。”意思是说,七月十五日这天,如果打雷下雨的话,之后的日子可以多雨降临,雨水多到沟满库满,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花生、玉米、小米、高粱、红薯等正是成熟的季节,多雨影响下,不能很好的成熟,可能收成降低很多。还有一句谚语说:“七月十五落一沟,毛毛细雨滴到秋。” 意思是说七月十五日这天下小雨,可能毛毛细雨可能要相伴到秋收时节,那对庄稼的成熟也不好,降产减收是肯定的。所以,广大农民认为,七月十五日这天晴朗天气为好,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顺利成熟,才能有好的收成。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俗称“团圆节”, 是广大城乡居民团聚的日子。这天的天气情况不只是关系到大家团圆时方便不方便,也不只是关系到大家晚上能不能看见圆月,更关系到秋收日子的好与坏呢。在我们老家,有这样一种说法:“八月十五尝新节,新鲜大米喜悦悦!”最早的大米中秋时能吃,尝新之后就要大量收获水稻和其它粮食作物了。八月十五日之后,就要正式开启收获繁忙季与秋播种植季了,没有好的天气如何能行呢?



虽然这只是一句民间谚语,可能当今很多远离农村、农业、农民的年轻人不一定相信,觉得没有那么神奇。但是,这毕竟是先辈农民经过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一直流传不息,说一点没有道理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不准确的话,早就不会流传了。至少,它们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贵州山妹妹


其实所谓的一些农村老俗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就比如说咱们今天要聊的这一句“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因为咱们国家目前来说除了东南沿海的部分地区,其他的很大一些地区农民户口的人还是要占大多数,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要出台政策保护18亿亩基本农田的根本原因,其目的是保障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就保护了农民最根本的生存权利。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这句话咱们要分开来说,因为农历七月十五和农历的八月十五都是两个特殊的节日,但是在农业生产上边来说,这两个并非仅仅是节日这样简单。下边我就简单地谈一下,我对于这两句话的个人理解,希望不正确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七月十五定旱涝

农历七月十五是咱们常说的中元节,一般来说中元节的时间范畴都会在阳历的8月中下旬,也就是说在立秋之后,因为咱们都知道,一般立秋的日子都在阳历8月的7号到9号之间。之所以说农历七月十五这几天定旱涝,实际上是和我国中原大部分地区的气候规律有关系。

立秋这一天,太阳黄经135度,之后我们北方地区的气候开始慢慢地向冬天靠拢。就拿我们汉中地区来说,因为我们汉中地区每年降雨量比较丰富,所以相对于和我们临近的关东平原和河南平原来说,更加显现出我们地域生态上的优势。但是要知道在关中平原和河南地区,立秋之后,太阳开始向南回归线靠拢,随着太阳的南移,带走的还有从海洋那边带过来的热暖空气,这些空气当中带有大量的水分,也就是我们降雨的根本。

如果暖空气向南方回退的速度非常快,也就是说,北方地区很快就被西北高原的干冷空气所占领,那么很显然今年的降雨量就比较少,自然天气比较干旱。如果今年的暖空气回退的速度比较慢,冷空气表现的不是那样强势,那么冷暖气流就会形成一个阶段的对峙,这样一来这个地区就会出现持续性的降雨。就像我们汉中地区因为盆地的缘故,今年冷暖气流在秦巴之间反复博弈,因而今年汉中降雨天气尤其频繁。

八月十五定收成

“八月十五定收成”这句话是实际意思就更加直白了,说的是收成好不好,就看八月十五。再次拿我们汉中地区来举例,因为咱们都知道小麦种植的时间一般是在10月上旬之前就要完成。而每年的八月十五左右,正是收获水稻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最怕出现连续性的降雨,否则的话水稻很容易在田里出现倒伏,而且今年汉中地区降雨量太多,水稻分蘖过旺,而且出现的灰稻谷非常严重,本身今年水稻的产量就不会太高。如果八月十五左右再频道降雨的话,会有以下两个影响:第1个是影响水稻的收获,第2个是可能推迟接下来小麦或者油菜的播种,无论是上述当中的哪一个,对农民朋友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于“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的一点个人看法,参考了网上的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到农民朋友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句农村老话。如果有不同看法的,也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悠然智在UNIJOY


这个农谚指的中国农历,试想这是古人几千年的总结和结论,非常准确。因为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暖气流就没有那么活跃了,台风就基本上没有了,冷空气还在准备,予备当中,天空中气流相对平稳啦,所以是涝年呢,是旱年呢,就决定啦,到农历八月十五日,各种农作物都结满了果实,快到了收获季节,收什么,不收什么,都看准啦,农谚是非常有道理的。


立志莫言


农村老话“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啥意思?如果你是个农村人这是最容易明白的大实话,有道理,没毛病。


先说“七月十五定旱涝”。按照我国农耕文化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而论,每年到了农历的七月十五就已经过了立秋节气,炎热的夏季将近结束。也就是说一年中雨水的大小已见分晓,科学地讲,这时候受台风形成影响农业的机率已经变小。

农村谚语“发不发,(发指发生洪水)全在六月二十八”,还有“六月十三,淋道不干”,农历六月应该是雨水最多的。到了农历六月二十八这几天,是洪涝灾害易发期,如果持续出现大暴雨很可能会引发洪涝灾害。那么到了七月十五以后,出现强对流天气下暴雨的概率已经变小,一年的雨水大小,是旱是涝基本定型。


再来说“八月十五定收成”,也叫“八月十五看收成”。由于过去我国传统农业比较落后,农民只种一季的庄稼。如常见的玉米、谷子、大豆、高梁只种一季,春种秋收。到了农历的八月十五节气,多数庄稼已经收获完毕,进入打场贮存阶段,收成好赖,自然分晓。

“八月十五定收成”这句老话,用到现在的物候农业也有道理。即便现在种植的夏季作物,到了八月十五虽然有的还没有完全成熟,像今年的夏玉米、麦茬大豆等等,但已进入乳熟期或腊熟期,一年的收成基本定局。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这句农村老话是很有道理的大实话,明白话。

如果认同我的回答,希望关注和支持,谢谢!再会!


乡野老农


这句老话的意思是:无论当年是遭遇旱灾或者涝灾,过了七月十五这一天都会结束,也就是说有了结果;无论当季的收成是好是坏,过了八月十五这一天就会有定论,也就是说能够看出结果了。这是农民朋友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

至于说有没有道理,要辩证地去看。

一般情况下,过了七月十五后,暖湿气流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而渐渐消退,出现涝灾的概率会大大降低,所以,当年是涝是旱已基本有了“眉目”,如果在七月十五前经常下雨的话,就是“涝年”;如果七月十五前不怎么下雨的话就是“旱年”。不过,也有到了八月份出现连绵雨水的时候,因此,“七月十五定旱涝”的表述有些绝对。

而“八月十五定收成”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过了八月十五后,已到深秋季节,当季的庄稼就要成熟,如果过了八月十五有些庄稼还没有成熟的话,那基本上是要歉收的。很难再期望这些庄稼能给个好的收成了。


老胡也种过几十年的庄稼,有一些经验。记得有一年因为六月份遭遇了旱灾,所种的黄豆没怎么“长棵”。而到了七月中旬的时候,又遭遇了连阴雨天气,黄豆遇到雨水的滋润开始疯长。但到了八月十五的时候,黄豆荚果还都是瘪的。这样的黄豆是肯定不会再长饱满了。因为天气已开始转凉,黄豆的“机能”已开始“衰退”,给黄豆荚果供应养分的“通道”已渐渐关闭,所以,黄豆荚果已经没有机会再长饱满了。果然,当年的黄豆几乎绝收。

因此,可以说,“八月十五定收成”是非常有道理的。


综上所述,“七月十五定旱涝”说得有些绝对。因为曾经不断出现七月十五前不怎么下雨,而过了七月十五之后却经常下雨的现象。而“八月十五定收成”是经过历史不断验证过的结果,因此,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综合来说,这两句话是基本上有道理的。


老胡说三农


昨天去地里看了看春玉米是否已经成熟,途径路边那些夏玉米的时候,让我不仅吃了一惊,前些日子还只有齐腰高的多夏玉米,一夜间竟然齐刷刷的长起来了,而且看上去叶子和茎杆都很茂盛,远远看过去,绿油油的一片。

这一大片夏玉米,跟我们家的玉米地相邻,前些日子的时候,整个胶东大地可以说是严重干旱,山里的所有农作物几乎干焦了,农民们说花生叶子可以搓了当旱烟抽,一直到八月了,花生还没有长满垄。玉米更是不用说,随便去山里转一圈,简直是惨不忍睹,叶子干枯的打卷,就算是早晨也是枯黄色的。从播种上以后,就没有下过雨,眼瞅着今年的秋收要打水漂了。可是天无绝人之路,在七夕节的那几天,老天终于憋不住了。




七夕节离七月十五只差八天,所以说七月十五定旱涝还是有道理的。虽然说整个夏季一直在大旱,可是还没到七月十五呢,谁也不敢说今年夏天不会下雨。只要在七月十五以前下了雨,就不会影响今年农作物的收成。如果到了七月十五还没有下雨,那就基本可以说今年大旱。因为七月十五前后还在三伏天,三伏天就有下大雨的可能。所以说,只有到了七月十五才能定旱涝,起码从今年来看一点儿不差。

七夕节前后,胶东地区开始下雨,虽然说小雨不算太大,可连续几天阴雨连绵,加上那时候正好其他地区有台风,台风从我们这里擦边而过,没有造成任何损失,却给我们带来了渴盼已久的甘霖。喝饱了雨水的农作物,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迅速窜高起来。也就是短短的几天时间,我眼前的这些玉米长的一片茂盛,而且都已经长出了玉米棒子,眼看着丰收在即。

八月十五定收成的意思是,每年中秋节的时候,正是农民们秋收农忙的季节,北方农村的花生玉米地瓜,以及其他的农作物都到了收获的日子。一年的辛苦能否换来好收成,就看八月十五这几天了。因为所有的农作物都收回家了,长的好不好,收成如何,一目了然。不管好不好,只要到了八月十五,也不可能再长了,用农民的话说,已经定性了。


灵子


农村老话中有许多用来指导农事生产的农谚,都是经验和智慧的总结。这些老话判断农事的准确率还是挺高的,其中,也蕴藏了朴素的辩证道理和严谨的推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这句老话的意义。为此,我还特意去查了一下资料。网上涉及的不少,但真正深入的不多。我便自己斗胆分析一下,对与错,请予包涵。

七月十五定旱涝,为什么非是七月十五呢?其实,七月十五属于四季中的孟秋时节。此时,正是气候转向时,暖高压气流开始减弱冷,冷高压气流愈发增强,双方的争夺异常激烈,争夺的结果影响气候。立秋之后,逐渐告别高温的天气,降水变少是正常事情,也就是进入所谓的秋高气爽的天气中,此时如果暖冷高压气流纠缠,难分上下,就会引起温度的升高,俗称秋老虎的来临或引起降雨,高温与降水直接决定秋季的墒情,所以,到了七月十五基本能够判断接下来的旱涝。

七月十五之后,冷高压气流逐渐占据优势,秋季特征愈发明显起来。今年,本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干旱,庄稼受损非常严重,眼巴巴看着一季的播种就要成为泡影,台风利奇马的突然来访,从天普降了几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挽救了干渴的庄稼。因此,许多绝望的农人合不拢嘴,纷纷称赞说,真如这句俗语所说的,不到七月十五,还真不敢早早判断旱涝。

至于八月十五定丰收这句老话很容易理解。中秋时分,正是庄稼结籽或者成熟的时节。中秋节过后,北方的秋收工作陆续展开,一年的庄稼收成自然一清二楚。每年中秋节前后,我们当地就开始收花生,而后是玉米豆子和地瓜。整个秋季收割一直持续至霜降。

这两句农村老话,对气候和收成的判断是有着严谨的推理和科学道理的,小编的水平有限,分析过程中难免存在偏颇,还请朋友们多多指正。亲爱的朋友们,您们是怎么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