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二月没九,饿死猪狗”是啥意思?今年二月有九吗?

农夫老岳


今年二月有九!

农村俗语真多啊!哪个俗语都有它的来历,看俗语,也许长知识,其实也挺有趣的!

咱进入主题吧!农村俗语,二月没九,饿死猪狗,啥意思,很有意思!

在农村,都是按季节推算,种地,摘梨,收割粮食等工作的!

至于二月没九饿死猪狗,这句话意味着是这样的意思,在我们大西北,在九里种庄稼,长势好,好收成,今年鼠年,也就是2020年二月有九,正是种庄稼的好季节,也意味着今年农民有个好收成!

至于,农村俗语二月没九,饿死猪狗,就这个意思!

今年二月肯定有九!


王兴菊979


有这个农谚,但经过我多年的观察在我们当地不是很准。我的探讨,今年是个旱年,需要再观察春甲子是否下雨。有农谚:春甲子有雨旱过千里,夏甲子有雨遍地行船,秋甲子有雨活头生耳,冬甲子有雨冻死牛羊。这个比较准确。谢谢!


梦中晴雨


“二月没九,饿死猪狗”,是我国农村长期流传的一种谚语,也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对农耕社会的经验总结。

“九”,即数九的意思。每年从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当天开始数九,从“一九”数到“九九”,一共八十一天。期间由寒转暖,寒消暖长,过了九九八十一天,就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这儿所指的二月是农历二月,并非阳历二月。

大家知道,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和二十四个节气是密切相关的。在我国北方有“清明蜀黍(即高粱)谷雨谷”的说法(即在清明前后种高粱,谷雨前后播谷子),而我国的南方也进入了稻谷插秧的季节。如果在农历二月底之前“数九”就结束了,那就说明春天来的比较早。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不单单是万木争荣,百花争艳,而且地里的害虫也会早早的繁殖。对农作物来说,最害怕遇上“倒春寒”和虫灾。假如遇上“倒春寒”或虫灾虫害,农作物必然减产,粮食欠收,人都吃不饱肚子,也就舍不得再把口粮用来喂猪喂狗了。

今年是庚子年,农历的二月十八是“九九”的第九天,二月十九就出“九”了,离春分节气还有八天;农历的三月十二才是清明节气。

今年的春天结束的比较晚,自然不在此谚语的经验之谈之列,应该又是个丰收年,无需多虑。


中华文化传播人


在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中,古人对于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都总结出了谚语。在这么多谚语中,有一句俗语叫做“二月没九,饿死猪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19年的2月有“九”吗?

首先,这里这个二月,值得不是阳历二月,而是农历二月。农历是根据月球围绕地球的时间来计算的。但因为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算下来一年只有355天左右,和365天差了10天。为了弥补农历的不足,古人就有了24节气。在农村的谚语俗语中的年月都是值的农历,因为从事农业生产都是以农历和二十四节气为参考。

这句谚语中的这个九指的就是“数九”中的九。说到数九,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我们小学的时候,可能就在课本上学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归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就是说,从冬至那天开始数,数完九九八十一天后,就可以开始下地干活了,人们也就开始了一年的农耕生活。

二月没九,就指的是节气比较靠前,春天来早了,气温回温过早,会使病虫害的卵和蛹早早孵化长大。而这时候庄稼苗还处于幼苗阶段,抵抗不了病虫害的侵蚀,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庄稼的生长和收成。如果这时候再碰上一个倒春寒,庄稼就更没有收成了,猪狗也就没吃的了。所以用饿死猪狗来形容,还是很形象的。

那么这句谚语准不准呢?我们拿2018年来说,2018年的冬九是从2017年12月22日到2018年3月12日,在3月12就已经“出九”。而2018年的农历二月却是从3月17日开始,也就是冬九结束四五天后才是农历二月。在这一年,三四月份甘肃等地区遭受了倒春寒,使正在开花的果树受灾严重,甚至绝收。并且2018年的倒春寒很是厉害,有点地区四月还出现了下雪降温,导致夏收小麦时很多地区严重减产。并且,当年秋季玉米的收成也是不如上一年。从这一角度来说,这句谚语还是有一定的准确性的。

那么2019年有没有“九”呢?我们来算一算。2019年的冬至是阴历的十一月十六日,腊月加正月六十天,十一月有九的日子是十四天,也就是说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三个月一共有九的日子加起来是七十四天,这样算来,过了年的二月肯定还有九,大家就不用太担心了。

不过,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古人那时候还是有一定的改进的。对于过去种地的人来说,一旦遇到了粮食歉收,那一年的日子一定不会太好过。但是现在,科技不断进步,加上农业生产的影响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大了,即使真的出现了粮食减产的现象,也不会像谚语里说的那样,对农户的影响那么大,以至于猪狗都会饿死了。




地中海老狐狸


这句俗语的意思很简单:如果一月(农历)将“九”过完的话,那么二月份(农历)就会没“九”了。一旦二月份没“九”了,那么,当年的粮食收成会很差,连猪狗都会饿死。

那么,“数九”应该怎么数呢?

“数九”是从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共九个“九”、八十一天。一般情况下,人们为了容易“数九”,就会把“冬至”这一天当做一“九”的第一天

而每年的冬至日,时间都在农历的十一月份,但具体日期难以确定。不过,冬至一般都在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那么,哪一年的农历二月没有“九”呢?

我查阅了万年历,2018年的农历二月就没有“九”!当年的数九开始日为农历(公历2017年12月22日)的十一月初五,结束日为农历的正月二十五(公历2018年3月12日),因此,2018年的农历二月就没有“九”!



那么,2018年的粮食收成又如何呢?

据相关资料表明,2018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65789万吨!按照全国14亿人口计算,平均一个人也有近500斤粮食!这么多粮食怎么会“饿死猪狗”呢!?况且,人们除了食用粮食之外,还会食用大量的副食品或水果、蔬菜呢!



当然,这句俗语来自于古代。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大都靠天吃饭,别说二月无“九”,就是有“九”,粮食产量也不会太高,也一样会有“饿死猪狗”的风险呢!

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说过,在风调雨顺的年景里,我们家的小麦产量也不会超过300斤!全家种四亩小麦,总产量一千来斤,要供七八口人吃饭,能吃饱吗?因此,在旧社会,丰年也是“歉年”!


不过,现在好了。纵然年年有自然灾害,但自然灾害都是局部现象。总有地方的粮食收成会非常好,况且,大部分地区都有余粮。根本不用担心饿肚子的情况出现。因此,关心二月有没有“九”就是多余的!还不如关心如何致富呢!

最后,我要告诉你:今年的农历二月有“九”!


好啦!就说这么多吧!总而言之,这句俗语来自于古代的说法。对于今天来说已实无意义!况且,仅仅靠二月有没有“九”来预测当年的收成纯属片面之词。为何要相信这些呢?


老胡说三农


二月没九,饿死猪狗。这字面意思好理解,即在阴历二月里,从上年冬至日数起,数到九九八十一日还不到二月,就是二月没九。二月没九是因,饿死猪狗是果,意即在二月没九的年纷,天气会有异常,影响农业收成,人都缺粮受饿了,顾不上喂猪狗了,就会有饿死猪狗的现象。其意在说这年份,天气有异常,会影响农耕,要重视,要预防,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这是古人预测,未必有准,现今社会,科技进步了,农业占比轻了,不算最重要了,但引起警觉是有必要的,做到防患未然最好。

上年是十一月二十七日交冬至,今年正月小,数到正月廿九才得六十三天,七九六十三,八九,九九都在二月内,所以今年二月必有九,而且有两九,不是二月没九。

如果上年冬至是在十一月上旬即初九前交,就会出现二月没九的现象,在中旬交冬必有一九,在下旬交冬会有二九。二月有九没九一看冬至在十一月上中下旬交就清楚了。


树德汉硕


这句谚语中的这个九指的就是“数九”中的九。说到数九,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我们小学的时候,可能就在课本上学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归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就是说,从冬至那天开始数,数完九九八十一天后,就可以开始下地干活了,人们也就开始了一年的农耕生活。

二月没九,就指的是节气比较靠前,春天来早了,气温回温过早,会使病虫害的卵和蛹早早孵化长大。而这时候庄稼苗还处于幼苗阶段,抵抗不了病虫害的侵蚀,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庄稼的生长和收成。如果这时候再碰上一个倒春寒,庄稼就更没有收成了,猪狗也就没吃的了。所以用饿死猪狗来形容,还是很形象的。


A劈裡啪啦


农民在漫长的农耕生产中,总结出许多农业生产的俗语,并通过民间人士的语言组织,而朗朗上口,流传至今。这是因为过去农民耕种田地,靠天吃饭,借助古人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和当地老人总结出的农谚预判天气和进行有效的农耕生产。

可以说,古人总结出的农耕二十四节气,长期以来指导着农民耕种,直至今天依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农村老俗语所说的“二月没九,饿死猪狗”究竟如何理解,对于指导今天的农业生产还有没有意义呢?作为“三农”领域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结合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大家分享如下:

第一,“二月没有九”的含义。

大家知道,过去农民种地靠天吃饭,这是缺乏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但古人们在漫长的农耕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生产规律,其中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意义十分重大。而农村老俗语所说的“二月没有九”,这是指从节气的冬至日算起,每隔九天为“一九”,一直到九九八十一天为至;那到二月时,九九八十一天到底有没有延伸到二月,要看当年节气的日子更替。

这里必须说明,这里的二月是指农历二月,并非公历二月。

第二,“二月没九,饿死猪狗”的意思。

按照过去流传下来的经验,如果当年农历二月里,“九九”没有延续到二月,那靠天耕作的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就会大受影响,这极有可能使田地受灾,粮食减产,人们吃不饱,喝不足,家养的猪、狗等牲畜和家禽就会被饿死,这就是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我们知道,2019年的冬至为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 算到2020年农历二月的九九八十一天,是含有“九”的年份,

所以预示着2020年应是丰收年,不会存在饿死家禽和牲畜的现象。

第三,这句话说明的问题。

过去,各地农耕生产条件极差,冬天十分寒冷,时间进入农历二月还依然寒冷,这时“九九”却没有延续到二月,就在正月就结束了,这时天气从二月开始,北方农村就进入春暖花开时节,这样,春天来得早,田地里的害虫没有被冻死。天气暖和,害虫复活,在田间到处肆虐,庄稼被害虫侵袭,收成难以保证。

第四,这句老俗语对现在农业生产启示。

实事求是地说,这句农村老俗语对指导过去的农耕生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现在,天气变暖,即使正处“三九”时,天气也不会很冷。在这样的情况,现代农耕科技水平提高,各种农业科技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靠天气的状况。即使遇到自然灾害天气,现代农业科技可作为有效补充御防,或进行灾害急救,使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

总之,这句农村老俗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对于指导现代的农业生产,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这也正好说明了,时间流逝变化,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农民进行农耕生产的实际也随着变化,而不断适应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才能做好农业生产。因此,这句农村老俗语,对于指导现在的农业生产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乡村关中


对于我国的节气,或者是天气情况的农村俗语非常的多,这些农村属于对于农业的生产或者是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至少这些农村俗语是祖祖辈辈经过长时间的农业生产或者是天气观察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够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状况,尽管不是千篇一律的事情,但是概率性发生是非常大的。毕竟过去没有现在高科技的天气预报,只能够靠人们长时间的经验观察总结留给后人作为参考的依据,或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依据。



农村俗语:“二月没九,饿死猪狗。”从字的表面意思不是特别的好理解,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九字,一般不知道这个字是啥意思?是指的哪个九?其实这里的2月是指的我国的农历的2月份,这里的酒就是指的数九天气的那个九。这样就是大家就理解了,如果农历2月份没有数九天气,那么就会出现狗猪会被饿死的现象。

大家都知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就是说了,三九年寒田是最冷的天气。我国的数九的天气不一定是从冬至那一天开始,作为一九的第1天,以后每隔9天就是一个九。我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桃花开。”从这个数九歌里就可以知道到了哪九的天气的寒冷的状况。

数九天气总共是九九八十一天,根据这个时间的推算,从冬至开始到2020年九九的最后一天为农历的2月18日,就是说今年2020年农历的2月份有九。如果说农历2月份没有数九天气的话,立春的日子就非常的早,也就是春天来的非常的早。这样就会出现倒催寒的现象非常严重,一旦倒退寒的现象持续时间长,这使得农作物开花发芽受到冻害非常严重,以至于造成农作物减产。



如果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或者出现绝收的现象,这样就会使得猪狗没有粮食吃了那就会被饿死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这种现象指的是过去的人们比较贫穷的社会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那个时候农业技术非常的差,没有现在的科学种植技术造成了粮食的亩产量非常的低,一般每年生产的粮食还不够人类消费的那个时候,尤其是在冬天好多人都挨饿受冻,更别说猪狗能有吃的东西了。

对于现在社会农业科学种植非常的发达,尤其是农药、化肥、种子使得农作物的亩产量非常的高,也就是现在社会上粮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行情,造成了粮食价格非常的低廉。所以现在即便是一年内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也不会出现过去挨饿受冻的现象,也不会造成猪狗会被饿死的现象。

2018年2月份就没有数九的天气,结果春季遇到了严重的倒春寒,造成了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特别是水果减产力度非常的大,以至于2019年春季水果、蔬菜价格大幅度的上涨。2019年2月份有数九的天气,结果2019年水果、蔬菜、粮食出现了大丰收,这也使得秋季的水果、蔬菜、粮食价格非常的便宜,好多出现了滞销的行情。



总之,对于农历2月份没有九只是说明了春天来的非常的早,以至于造成倒春寒的现象非常严重,也使得农业会出现减产的现象,最终会造成猪狗没得吃饿死的现象。当然,现在社会这句俗语只是一个形容而已,描述了农历2月没有九会出现的严重的自然灾害。今年天气总体上来说也不是太好,毕竟2019年冬季是一个暖冬的现象,会造成今年春季倒春寒发生的概率非常的大,而且会出现病虫害也是非常严重的。一句农村的俗语需要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来决定,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因为气候的变化每年是不固定的,尤其现在的社会大气污染比较严重,造成了气候变暖,以至于天气变化无常。


三农一姐


字面意思解释,“二月没九,饿死鸡狗”,就是说二月份要是没有“九”,家里的鸡啊狗啊就没饭吃,得饿肚子。至于什么是九?冬季的三九天,就是九。古代人计算冬季长短,是用“九”来计的,从冬至开始数九,数完九个“九”,就到了春天。一般情况下,得数到农历2月才开春,可要是农历一月就把“九”数完了,那可就麻烦了。

按说开春早一些,气温回暖快些,能更早种上庄稼,这应该是件好事,农民朋友们却不这么认为。如果天气回暖太快,庄稼是能早点种了,但病虫害和杂草呢?低气温持续时间比较长能冻死地里的害虫,也能阻止杂草生长抢夺庄稼的营养,早开春了,万物复苏,这个“万物”里面可不只是农民种的庄稼。

翻翻今年的农历,二月份刚好到“九九”。这样看来农民朋友们不用担心今年庄稼收成不好了,过年的时候也能安心的过了。在农村,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开春之后的收成问题了,今年的收成好日子过得就好,收成不好就又要白忙活一年了。

另一句关于收成的俗语是“六月入秋,两头不收”,这话就很好理解了,农历六月就入秋说明这一年天凉的早,粮食收成肯定不会好。在农村生活过的孩子都知道,粮食一年里分为夏收和秋收,如果入秋太早,夏收的粮食因为高温的时间短,生长时间不够,产量会大幅降低。秋收的粮食会因为降温早,没有充分的时间生长,而且昼夜温差不够大,同样会导致粮食减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