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白鹭村——800年记忆

赣州风景不多但古事太多,古事多可以提升赣州的旅游价值,但也容易让旅行沉重。下面,我们就去一个风景多的地方轻松一下。那是个可与徽州古村媲美的客家村落,在赣县与兴国、万安两县的交界处,叫白鹭村。

赣县白鹭村——800年记忆

从赣州市区去白鹭村要先过贡水到赣县县城,那里新建了一座客家博物馆,有空可以去看看。从赣县沿323国道继续向东北方向走,到江口镇前转入去兴国的省道向北行,快到南塘镇时路边有指示牌,按指示左转入县道继续向北走,先到田村镇。田村镇中也有成片的老房子,当然质量不如白鹭。进白鹭村前的一段公路正处在白鹭村正面的高处,这是俯瞰村景的好地方,可停车拍照,坐长途车来的人就应在这里下车,因这里距村已很近,看完村景后一下坡便进了村。白鹭村建在对面的山场里,连片的马头墙和突起的众多牌坊式门楼勾勒出村落美丽的轮廓,与徽州村落不同的是,那里是黛瓦白粉墙,这里则是灰碣瓦灰砖墙,这使白鹭村没有徽州村落醒目,但多了一分含蓄。

弯曲的鹭溪在村里缓缓流过,岸边巨树竹丛掩映,枯水季节,溪边还浮出块块白沙洲。白蜀村中的民居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形式接近于长江流域的民居,客家民居的一大特点是家祠一体,中轴线上的厅堂特别是祖堂一般是祭祖等活动专用的,不兼做起居厅、客厅使用。白鹭的民居中正厅有祖宗神,可当祖堂使用,但也兼做客厅起居厅。客家民居的另一大特点是它与周边地区的民居形式均有过渡性。白鹭村在客地中靠北,相对接近湘赣民系,故民居的特征便介乎于客居与相邻民居之间。

赣县白鹭村——800年记忆

众多的三合院、四合院及几座专用的祠堂排在一起,中间留出数条纵横街巷,可能是在山体、坡地的作用下,街巷有弯曲、起伏,两侧的灰砖墙上不时有各式马头墙高起,还有精致高大的砖雕门楼,走在里面人会感到非常舒适。村中门楼最大、最精美、最有名的祠堂是王太夫人祠,王太夫人是清乾隆年间人,当年她在村中办义学、义仓,深得村人敬仰,故建大祠纪念她。前两年,她的事迹被拍在电视剧《白鹭谣》中,而她的传统今天也在延续,村中有村级的民间助学基金。

赣县白鹭村——800年记忆

一座衙门式入口的祠堂书升堂也是专祀型祠堂,祭祀的是一位精通易学的风水先生,赣南是风水学发展、流传的重地,有学问的风水师同时也是民间理学家,如风水学宗师杨筠松可能还会一些医术、防灾术,故人称杨救贫。专事建筑业的如南康人雷发达一家,长年是清廷的御用大匠,清宫、清陵、圆明园等都是他家人的作品,人称“样式雷”,这些人是很受社会尊重,很有社会地位的。对于白鹭村来讲。村中有大风水师,村子的风水自然好,村后有“五龙山形”,村前溪流出村前有“狮蹲、象跃”二山把住水口,村子所在地便是“藏风纳气”的佳地。

赣县白鹭村——800年记忆

一座红麻石雕琢的门楼门前有抱鼓石的祠堂称“四逸堂”,奉祀的是一位清代武将。太平天国末期一支太平军转战到赣州于都一带,此人参与了攻击这支太平军的战斗,有功,升了官领了赏,便建起这座府祠一体的大宅。其实,以洪秀全为首的早期建立太平天国的那群人多为客家人,是从广东迁至广西的。的确,太平军干了不少不得人心的事,太平天国亡就亡在自己腐化和来自民间强大的反对力量的围攻和蚕食,民间力量有来自清政府的组织指派,也有大量来自民间自发的保卫家园的本能,人在保护家园时是顾不上客家人不打客家人的。

赣县白鹭村——800年记忆

拥有安定的家园是绝大多数人最根本的心愿,这一点客家人感触尤深,所以一旦他们拥有了家园,他们都会不惜财力把家园建得尽量地美,对家园开基的祖先也格外崇敬。白鹭村人绝大部分姓钟,奉钟绍京为远祖。钟绍京,唐代兴国县人,据传是三国魏国太傅、大书法家钟繇之后,自身也是大书法家。武则天执政末期,他的官职是宫苑总监,故他后来在支持李隆基搞政变杀韦后中能起到巨大作用,李隆基登基后,他被封中书令、公爵,世称中国历史上南人第一宰相。

赣县白鹭村——800年记忆

白鹭村的开基祖钟舆为钟绍京16世孙,相传他一日放鸭至此,露宿溪边,夜梦白鹭飞来与他共栖于此,便决定将家迁来此地,那时是南宋绍兴年间,经世代繁衍、营建、今日白鹭村已有800多年历史,村中建筑多为明清构造。除民居和祠堂外,白鹭村还有几座神庙,高处的一座“福神庙”中有壁画、塑像,坐在椅子上的小神像是节日游神时抬出去游行用的。苏维埃时期,毛泽东、朱德等人在庙中开过会,在村中也住了儿天。村中至今留有许多古老的客家民俗,如抢打轿、烧瓦塔、迎彩灯等,还有木偶、东川戏,游人多时村民会为人们演示,游人也可参与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