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想效仿商鞅在楚国变法,为何会失败?

资深人士说文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我认为变法失败有以下两点原因:

楚王对于变法并不热衷

当年的楚国算是强国,楚王对于自己的实力也是有自信的,所以对于当时屈原提出的那几条有利于国家的变法内容从内心来讲并不是很热衷和支持,但当年商鞅变法是得到秦孝公的鼎力支持的,君臣一条心变法才能成功。就好比你想在公司搞些改革,CEO对于你的意见觉得可干可不干,没了领导的全力支持,但凡事情推进中遇到困难,那失败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触动贵族利益

楚国的国家实力是来源于国内贵族的,屈原的变法完全是冲着削弱贵族手中权利去的,但是楚国的贵族关系盘根错节,甚至国家出兵打仗都需要贵族出钱出力。

但秦国不同,虽然初期也受贵族影响,但是他的国家实力并不是靠贵族组成,所以这个也是商鞅变法成功原因,试想屈原变法,领导态度模棱两可,贵族随时打小报告想取消变法,这样的环境根本不可能变法成功

综上,屈原想效仿商鞅在楚国推行变法是会注定失败的


历史之殇以之为鉴


很多个夜晚,屈原就与楚怀王一起,商讨在楚国实施变法的可能性,商讨变法的具体内容和推行方法。 宫廷上下官员们经常看见,屈原行色匆匆地进入楚怀王的内宫,楚怀王退下武士和侍者,与屈原闭门密谈。屈原与楚怀王之间关系的空前密切引起了官员们的高度警觉。很快,有关屈原已经拟就一套变法方案,楚怀王已经同意推行的消息在宫廷内不胫而走。

屈原变法

楚国宫廷内顿时议论纷纷,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着、猜测着:屈原究竟有没有这样大的职权,来主持变法事宜? 屈原的这套变法主张究竟冲着何人而来,企图达到什么目的?屈原是不是正在假借楚怀王的信任, 通过推行变法而抬高自己的地位?

在屈原的变法主张还没有公布之时,有人已经按捺不住了,他们四处打听,刺探消息,以便及时寻找对策。有人则互相串连,结成某种同盟,相约不论屈原的变法如何,都要采取一切手段予以抵制。可以说,变法主张尚未施行,屈原已经遭受了天大的压力。

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的某一天,郢都内鼓磬齐鸣,楚怀王诏令下达,官臣及百姓侧耳倾听。楚王怀认可的屈原的变法主张,由此全盘推出。其主要内容:

一是尊崇国君,即把尊重一国之主写入法令,突出国君的绝对权威;

二是推行法制,即制订一整套完整的国家法制,形成文字,代替原先依习惯行事的做法;

三是开放言路,重用贤人,即主张言论自由,并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提拔到重要职位上来,不论他原先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改变他的身份,以推翻长期以来“世亲”嫡长继承的制度,改变贵族擅权的局面。 同时让那些无能无用之人让出官位,彻底革除私下谋权的庸俗风气;

四是富国强兵,训练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

五是主张联齐抗秦,远交近攻的外交和军事策略,即主动与齐国结盟,以对付越来越强大的秦国。对于齐国,还应该采取目前阶段与之结交,利用它的力量消灭秦国,最终仍将它吞并统一的总体策略。

毫无疑问,这五大变法主张,集中体现了屈原打破旧的体制枷锁,一切服从富国强兵、统一天下这一最终目标的思想。

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云:“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这阐明了他勇于面对现实、为推动变法不惜自己,并希望自己能骑上一匹驰骋千里的骏马,开辟一条振兴楚国新路的强烈愿望。

然而,正如所料,屈原的变法主张一经推出,宫中大小官臣尤其是贵族们吓坏了,他们认定,必须阻止这种伤及自身利益的变法运动,甚至诋毁屈原,加罪屈原。 一时间,前来向楚怀王诉说不满,要求马上停止变法的官员为数甚众,有的人甚至提出要处置屈原。

屈原没有顾及自己的生死安危, 只担心变法之事会不会因此而夭折。 他知道,这五条变法主张,每一条都是重要的,都是互相关联、必不可少的。 假如放弃或改变了某一条,整个变法大事都会流于失败。 因此,在那几天里,他利用各种机会,在各种场合,向众官员解释变法主张的重要和迫切,分析变法条文,说明制订它们的理由。 那段时间的屈原疲惫不堪,可他始终坚持着,以实际行动捍卫着变法的成果。

那几天,被众官员包围着的楚怀王没有时间接见屈原。很想得到楚怀王促膝之谈的屈原,好几次想叩见楚怀王,但楚怀王都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了屈原的请求。屈原知道楚怀王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所以他很想知道楚怀王那儿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屈原太了解楚怀王的脾性了,爱听谗言,耳根较软,拿不定主意,患得患失,是他最致命的弱点。

变法,有时是要付沉重代价的。且不说商鞅最后落了个死无全尸的悲惨结局,在楚国历史上,也有一个名叫吴起的改革家为变法牺牲了性命。 屈原变法之前五十年,楚悼王起用著名军事家吴起进行变法。 吴起的变法内容主要是废除部分贵族特权,奖励有功人员,壮大军队实力。 这些变法主张收到了很快的效果,大大促进了楚国实力的增长。 但正是因为吴起的变法行为损害了楚国贵族们的利益,楚悼王一去世,楚国的贵族们马上联合起来,迫害吴起。

此时的吴起已落到孤立无援的地步,身边连一兵一卒都没有。 无奈之下,他只好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痛哭,希望以此求得避祸。 然而,贵族手下的军队朝他射来一阵乱箭,吴起被活活射死,尸体与楚悼王的尸体钉在了一起!

前人付出的代价屈原当然一清二楚,但他认为,既然已经抱定宗旨,那就只有坚持到底。可是,对于变法之事,楚怀王到底还支不支持?

楚怀王十一年真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强大的秦国大举攻打魏国,实力只能算是中流的魏国形势吃紧, 急忙向诸侯各国求援。 对于越来越不可一世的秦国, 各诸侯国早有联合遏制之心。 很快,楚、魏、赵、燕、齐五国结成了军事同盟, 楚国再次担任协调各国抗秦军队的“从约长”。 然而,秦国的军力实在强大,加上五国在联合作战上仍有不少缺陷,最终以秦国击退五国联军后, 退守原地告终。

其实,即使在楚国宫廷内部,官臣中间对于强大秦国的态度也各有差别。 以屈原为代表的自然是抗秦派,认为秦国是楚国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最大障碍。富国强兵的最终目的,就是战胜秦国,统一天下。

也有另外一些人却属于亲秦派,认为秦国过于强大,与之硬拼只能遭受灭顶之灾,惟有求和,方能获得一块生存之地,让楚国的子孙继续繁衍生息。 亲秦派甚至还认为,强大秦国的存在有益于楚国,能让秦国与另外的五国作战,以至吞并它们,并代替楚国灭掉诸侯国家,完成楚国不能完成的事情。 至于最终结局,有可能会产生秦、楚并存的局面,但这用不着过于担心,为什么一定要统一天下呢? 与秦国并存不是更好吗?

显然,对于亲秦派的说法屈原非常反感,他认为,秦国怀有虎狼之心,听任其吞并各国,其实是在姑息养奸,一旦它的势力无限制地扩大,到头来必定会对楚国下手。 至于说秦、楚可能并存,绝对是无稽之谈。 惟一的方法只能是壮大自己,战胜秦国,方可使天下太平。

然而,论点荒谬的亲秦派在楚国宫廷内竟很有势力,这一派的拥护者数量还相当庞大,担任楚国大夫的邵滑就是其中的代表。不要小看了邵滑,他可是楚怀王时期,楚国三大家族中的重臣,掌管着楚国的外交事务,权倾一时。 秦国进攻魏国之时,有人向邵滑建议,应该由他向楚怀王提出主张,以精锐之师讨伐秦国,为魏国解围,竟被邵滑一口拒绝。

很可能,正是邵滑为首的亲秦派对于秦国犹豫不决的态度,使得楚国在担任五国“从约长”时,派出的军队根本不是最善战的精锐之师,军心也涣散得很。 掌管一国外交的竟是亲秦派,楚国怎敢对秦国强硬呢?邵滑之流当然非常不屑于抗秦派的主张。 屈原的变法主张一经推行,使得他们开始痛恨起屈原来。 而秦国的反复入侵也没有让亲秦派有所收敛,由于害怕强大的秦国,亲秦派的势力反而更加壮大了。 他们轮番向楚怀王游说,使用巧妙的说法,让楚怀王放弃与秦国为敌的想法。

不消说,放弃与秦国为敌,反而采取与秦国讲和,甚至甘愿听凭秦国的方法,楚国的富国强兵也就失去了紧迫性,屈原的变法主张也就变得可有可无。 亲秦派如此迂回曲折、挖空心思,连富有想像力的屈原也没有想到。

就是说,屈原的变法主张还没有全面推行之时,他的对立面已经开始对他下手了。



清水隐士


一想到屈原变法的失败,我就禁不住哭泣。那屈死在汨罗江的忠魂哟!令我黯然神伤而又肃然起敬。屈卿啊,我们中华儿女永远怀念您!

屈原其人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著名诗人、政治家,楚国人。学识渊博,深研兴衰之道,熟悉外交礼仪,强烈爱国,志向远大。

二十多年时,便受到楚王重用。楚王经常与他讨论国家大事,制定国策,并多次派他出使各诸侯国的外交使者。

但由于刚直不阿的性格,以及为国变法触及了贵族士大夫的利益,遭到陷害和排挤。一腔爱国之志却无法施展,唯有抱石沉入汨罗江以明心志。

楚国为什么要变法?

①楚国本为强国、大国。但正因为这样,就必然存在着隐患。楚国大夫、王公贵族们开始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公子哥们,坐享其成。全国上下,一片奢糜。旧法古制已成为国家发展和人们努力的严重障碍。

②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各诸侯国中的第一强国,大有吞并天下之势。

③楚怀王开始被推举为“合纵长”,共同对抗强秦。但由于各国皆惧怕秦国,各怀私心,致使“合纵”联盟失败。看来“合纵”是靠不住了,唯有自身强大,方可保楚国。

(楚怀王)

基于如此情形,楚怀王、屈原以及令尹昭阳便欲效仿商鞅变法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屈原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由于屈原变法与商鞅变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所以其内容也与商鞅变法大同小异。

①奖励农耕,为国增加赋税,藏富于民。

②奖励征战,加强军事战略装备,以使将士们充满动力。

③举贤能。招贤纳士,使百姓踊跃呈献富国强兵之策。

④反壅蔽(隔绝蒙蔽)。打通君臣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便于君王了解老百姓的心声 ,防止被奸佞所蒙蔽,偏听偏信。

⑤禁朋党。杜绝结党营私,狼狈为奸。以免持有不同政见的大臣受到大肆攻讦。

⑥命赏罚。 赏罚分明才会令行禁止。

⑦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向。

屈原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①屈原的变化内容触及了旧贵族、士大夫们的根本利益。

就比如“奖励农耕”和“奖励征战”吧。原来都是“世袭制”,他们的后代可以不用努力而坐享其成。而现在平民却可以通过农耕和军功获得爵位,这不是从他们手中“抢”果子吗?

再比如“举贤能”。唯才是举。以前从各级地方政府到朝廷都是士大夫及各级地方官员把持,现在只要有富国强兵的才干,就会受到重用。这样,“泥腿子”都可以翻身了,他们怎么办?

又比如“反壅蔽”,广开言路。那些贪桩枉法的士大夫们就更害怕了。他们怕自己私下的龌龊勾当被曝个底朝天。

凡此种种,他们对新法极为不满,认为伤害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于是联合起来反对变法。他们对屈原进行打压、诬陷。

②改革如果要成功,需要有一个痛苦磨难的前期。而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能与强秦抗衡。由于“合纵”的失败,贵族们早已惧怕秦国。他们认为:不与强秦抗衡不行吗?其他诸侯被消灭,唯楚与秦共存,这样不好吗?何苦要来个“痛苦”的变法?

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态度坚决。他为了避免贵族们的干扰和阻挠,关在宫殿一个月不与卿大夫们见面;秦太子犯法当受“黥刑”,商鞅以太子老师代为受刑。

为平息贵族们的怨怒,秦孝公找了个借口车裂了商鞅。但新法保留了下来,并得以顺利实施。强大了秦国,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观楚怀王呢?他是个“软耳根子”。既想变法,又想维护士大夫们的既得利益。经不住谗言阿语,渐渐地疏远了屈原。屈原几次求见析法,楚怀王皆闭门不见。

所以,屈原变法还没有实施,就破产失败了,

五年后,因奸臣的陷害诋毁,屈原被流放到汉北。公元前292年,屈原被召回楚宫,但他仍坚持主张变法,二十多年后又被流放到湘南。

在湘南,他仍然抱着报国报民的热情,希望能重回楚宫,报效楚国。公元前278年,楚都城被秦攻破。支撑着屈原的精神支柱——国家,彻底坍塌了。

国破山河碎,屈原报国的希望从此泯灭。带着他那千古绝唱——《离骚》,走向汨罗江,以死殉国。留下了:

世人皆浊我独清。

世人皆醉我独醒。

的千古绝句!

屈原,留给了我们精神食粮——《离骚》这一千古绝唱,以及他那饱满的爱国主义热情,永远激励着我们。

我们不禁思索屈原变法失败的原因:楚怀王的怯懦和听信谗言,以及那些既得利益的上层社会阶层的阻挠,是屈原变法的根本原因。


衡阳泉湖人


秦国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而楚国楚怀王启用屈原变法,屈原效仿秦国的商鞅变法,结果却以失败告终。那么屈原变法的内容是什么?他的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秦国的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早在秦孝公之前,秦国已经经历了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的动荡,其国力大为削弱。魏国趁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而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 ,修养生息,并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不但没有成功,而且还耗费了大量的国力,使得秦国衰弱下来。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

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他国所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想要变法图强。他遇到了商鞅。

(二)商鞅变法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深得秦孝公的信任的左庶长商鞅先后两次在秦国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 秦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

(三)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合乎秦国当时的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2. 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国国君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其变法力度大,变法持续时间长,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 商鞅不顾个人安危,坚决变法不动摇,敢于同秦国旧势力作斗争,不畏惧,不退缩。
虽然,商鞅最后死于他自己所创立的法律,但是他的变法确实让秦国强大起来了,使得秦国的国力蒸蒸日上,为后续秦国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再看,楚国屈原变法

(一)屈原变法背景

楚国自楚肃王开始,经过将近60年的休养生息,到楚怀王当皇帝时,国势已经达到顶峰,与先后崛起的齐秦并列为三大强国,后楚威王灭越国,让楚国成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当时物产最丰富、人口最众多、军队最强盛的国家。

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很有资本的楚怀王任用屈原进行变法,一是想要有一番作为,二是不想被齐秦超越。

(二)屈原变法内容

第一,奖励耕战。奖励农耕,是为了增加赋税,富国富民,奖励征战是为了加强军事实力。商鞅和吴起的变法都是这一套路子。

第二,举贤能。招贤纳士,吸取人才为国出力。

第三,反壅蔽。

破除君臣、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障碍,要让楚王下达的命令准确即时的传达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时间把王宫下达的命令传达给广大百姓。

第四,禁朋党。鉴于楚国的贵胄和老世族往往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对不同政见的臣工大肆攻讦,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杜绝。

第五,明赏罚。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华,采用严格的律条来约束将士的功过。

第六,移风易俗。屈原对楚国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因此用法律的形式来约束楚国的不良之风。

屈原的这些变法内容堪称“美政”,如果一直持续下去的话,楚国将会更加的强大,但最终它却失败了。

(三)屈原变法失败原因

(1)缺少楚怀王坚定的支持

商鞅变法的成功离不开秦孝公坚定不移的支持,而屈原的变法,在刚开始虽然得到了楚怀王的支持,但随着变法的进一步深入,反对派抵制力量的日益强大,楚怀王最终也驾驭不了,只有牺牲屈原以此来安抚反对派,保住自己的王权,不得不终止变法。

(2)屈原自身准备不足

面对楚国旧贵族等反派势力的抵制,屈原没有事先准备好对策,缺乏有效的应对办法。

(3)变法急于求成

商鞅变法是分步骤逐步进行,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实现最终的目的,而屈原的变法,太着急,他想要一步到位,所以注定很难成功。

总的来说,屈原的变法改革触动了楚国权贵阶层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顽强抵抗。他们开始污蔑诋毁屈原,用尽一切办法阻挠屈原变法革新,而听信了谗言的楚怀王,也开始渐渐疏远屈原,让变法举步维艰,最终失败。

总结

屈原改革的失败,使得楚国断送掉了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楚国国势渐渐衰落下来。而这时,楚国西部的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家越来越强大,不断出兵攻打楚国。公元前278年,秦国攻陷郢都,并夺取了楚国西部的半壁江山。最终楚国灭亡了。

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结束了他的一生。


点点文史


秦孝公是千古明君,而且国家当时不改革就亡国,秦孝公深明此理。而屈原时代的楚国自国君到大臣昏庸腐化,大厦将焚,且屈原本人不容于官僚,即便屈原有比商鞅更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


浩浩和汤汤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第一次确立法治,虽然还有很多弊端,但整体上变法是成功的,确立了秦国的耕战制度,打破了以往贵族士大夫的升迁模式,同时制定定严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法律甚至管理到每个个人,同时奖励耕作和军功,鼓励百姓生产和作战,把整个秦国打造成一部战争机器,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贵族,商鞅却得到了秦孝公的绝对支持,这也是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但也注定了孝公死后商鞅的悲惨结局。

屈原则不同,一方面希望变法能够使楚国强大,但却没有实际的规划,从一开始就遭到贵族的反对,甚至连楚王也不支持。变法定会损害旧势力的利益,然则楚王本人就是守旧势力的代表,封建制度下一个无法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的变法注定不会成功,变法的背后是秦公和楚王关于国家前途认识的不同





沙信2007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子!公元前318年,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六国在合纵策士公孙衍的游说下,组成合纵联盟,推举楚怀王为约纵长,一致对抗秦国。六国联军在抗秦的函谷关一战,由于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都想以保存自身实力为主,不想主动进攻秦国消耗自己的有生力量,最终六国联军不战而退。这件事情让楚怀王知道,合纵抗秦这件事情不靠谱,唯有自身实力强才是硬道理,所以他开始重用屈原,认命其为左徒,分管国家内政和外交,进行变法图强

屈原"草宪变法"的主要内容:

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这个做法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但屈原遇到了"张仪"(连横策士)这个强劲的对手,使他的这个主张最终没能实现。

经济上:鼓励生产,以民为本。

政治上:限制贵族权利,加强王权。这一点因为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变法得到了极大的抵制。

人才上:任人唯贤、避免任人唯亲,把真正的人才选拔出来,反对贵族的世袭等

屈原以上的变法措施,基本上借鉴了秦国商鞅的一些做法,短时间内使楚国"国富强而法立,属贞臣而日娭"。但随着变法的深入,遭到旧贵族的强烈抵制,很快屈原就遭到楚怀王流放,变法也最终失败了。

屈原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缺少楚怀王坚定的支持: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背后有秦孝公坚定不移的支持。而屈原的变法,在刚开始虽然得到楚怀王的支持,但随着变法的深入,反对派抵制的力量日益强大,楚怀王最终也驾驭不了,只有牺牲了屈原,来安抚反对派,保住自己的王权,不得不终止变法。

(二)、屈原自身准备不足:

对旧贵族等反对派的抵制,没有事先准备好策略,缺乏有效的应对办法。

(三)、变法急于求成: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它是分步骤逐步进行,由易到难。屈原的变法,太着急,想要一步到位,所以很难成功。

综合以上分析,即使楚怀王重用屈原,他的变法也依然很难成功,所以楚国依然难逃被秦国灭亡的命运!但屈原在得知楚国被灭亡后,选择投河自尽,表现出来的爱国之情,直到今天依然被我们铭记!


历史的影子


屈原先生首先是看到了楚国的虚弱和对楚国存亡的殚精竭虑。

也就是说屈先生看到了楚国如果不变法,将必亡国。

可是,即便是屈先生有商鞅的国士之才,却没有遇到雄主,所以,注定了他变法的无疾而终!


qjb乔加贝


屈原就不是改革派,没有那能力,楚王也不是秦孝公。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一个巴掌都没有


一包麻辣片


触动旧贵族利益,反对变法,导致势单力孤,变法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