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如何治療和自我調養?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縮(數量減少,功能下降)為主要表現,常伴有腸上皮化生及炎性反應,甚至有伴隨不典型增生。

本病的發生率及萎縮程度與年齡正相關,故有人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中老年胃粘膜的退行性變,是一種“半生理”現象

慢性萎縮性胃炎,如何治療和自我調養?

臨床表現多為食慾減退、噁心、噯氣、上腹部飽脹或鈍痛等,屬於中醫胃脘痛或胃痞症的範疇;有一定的癌變幾率。世衛組織將其列為胃癌前狀態,尤其是伴有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變幾率更大。

由於其症狀沒有特異性,容易被忽視,加之許多病人拒絕胃鏡,所以往往會錯過治療的“不可逆轉點”,貽誤最佳治療時機。

由於本病發病率高,且臨床上常反覆發作,不易治癒,又與胃癌的發生關係密切,所以要引起醫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視。

萎縮性胃炎若任其發展,部分患者必將進展為胃癌,因此,適當干預、必要的治療、及時阻止相當重要。談談萎縮性胃炎的治療。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進展和演變受多種因素影響

  •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引起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的重要因素;
  • 長期服用損害胃黏膜的藥物,
  • 吸菸,飲酒,
  • 缺乏新鮮蔬菜、水果,
  • 經常食用黴變、醃製、燻烤和油炸等食物,
  • 過多攝入食鹽,
  • 有胃癌家族史...

以上因素均可增加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病風險或加重慢性萎縮性胃炎甚至增加癌變的可能。

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就是根據以上幾方面來進行的,輕度萎縮、輕度腸化去除損害因素後能夠逆轉;

但中重度慢性萎縮性胃炎,尤其合併中重度腸化生、出現異型增生者發生胃癌的危險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必須重視,要及時進行干預,但也不必過於焦慮,絕大多數患者經過適當治療後病情能夠穩定,進展為胃癌者較少。

慢性萎縮性胃炎,如何治療和自我調養?

萎縮性胃炎並非不可逆轉

對萎縮性胃炎,西醫一向是認為不可逆轉的,而中醫經過2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療效。北京中醫醫院李乾構教授認為,通過中醫治療一部分患者得到痊癒,只是療程緩慢,要3-6個月。

雖然萎縮性胃炎被治癒的患者還不是很多,但中醫研究的結果可以證明,西醫認為的“不可逆轉”是不確切的,不科學的,只是療程的相對長短而已。

這裡指的治癒不僅是症狀的改變,而且萎縮的黏膜腺體恢復了正常,不再萎縮,並經過胃鏡檢查或病理切片證實是病癒。

中醫的治療方法是針對此類患者脾胃虛弱,肝鬱氣滯及幽門螺桿菌等不同病因辨證施治。

李乾構教授認為,萎縮性胃炎演化成癌症,一般需要同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50歲以上的年齡+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重度不典型增生。

所以,患者不必憂心忡忡,積極治療還是可以逆轉的,尤其對於比較年輕的患者。

但是,由於萎縮性胃炎發病率高,且常伴有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變,有一定幾率癌變,所以應定期隨訪複查。

慢性萎縮性胃炎,如何治療和自我調養?

改變生活習慣去除病因很重要

● 儘量避免對胃有損害的藥物;

● 戒菸、戒酒;

● 健康飲食:低鹽,飲食中增加新鮮蔬菜等,避免刺激性食物和不消化食物,避免黴變、醃製、燻烤和油炸等食物;

●規律飲食:三餐要規律,進食八分飽,避免過飢、過飽;

● 適當運動。

必須根除幽門螺桿菌!

現代醫學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及癌前病變的治療主要是:根除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改善胃動力、抑制膽汁返流等方法。

據研究根除幽門螺桿菌後能夠部分逆轉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當然逆轉是有個過程,逆轉萎縮至少需要1年以上的時間,腸化逆轉則需要3~5年時間。

而萎縮、腸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難以逆轉了,但根除幽門螺桿菌後仍然能夠穩定病情,減少胃癌的發病率。

幽門螺桿菌是經口感染的,在人群之間容易傳染,目前公認幽門螺桿菌相關的胃炎是感染性疾病是傳染性疾病。

因此,主張二年一次檢測幽門螺桿菌,以明確有無再感染,若再次感染幽門螺桿菌必須再次予以根除。

單純檢測幽門螺桿菌首先推薦用C13或C14呼氣試驗。

慢性萎縮性胃炎,如何治療和自我調養?

合理使用胃黏膜保護劑

胃黏膜保護劑具有:預防和治療胃黏膜損傷,保護胃黏膜,增加胃黏膜血流,可增強胃黏膜屏障;促進上皮的生長和組織修復,對糜爛、潰瘍有癒合作用。

目前,胃黏膜保護劑眾多,比如:硫糖鋁、替瑞普酮、尿囊素鋁、瑞巴派特、複方谷氨醯胺顆粒、鋁碳酸鎂片、伊索拉定、多種秘製劑、米索前列醇、吉法酯片、麥滋林、康復新等等,這些胃黏膜保護劑雖然都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但也是各有其特點。

如:

康復新液,主要是促進創面肉芽組織生長,促進新血管形成,對糜爛、潰瘍初期癒合比較好。

鋁碳酸鎂片,能夠吸附、結合膽汁酸,對膽汁反流性胃炎效果較好。

瑞巴派特、複方谷氨醯胺顆粒具有抗炎作用,可減輕胃黏膜的炎症。

對萎縮、腸化來講,所選擇的胃黏膜保護劑最好能改善胃黏膜血流、促進內源性前列腺素、上皮生長因子合成,這樣不僅能保護胃黏膜,還能促進胃黏膜的修復,我比較推崇:尿囊素鋁、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吉法酯片等等。


慢性萎縮性胃炎,如何治療和自我調養?

補充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

臨床上還使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如:維生素C和B2、葉酸、β-胡蘿蔔素等,作為治療萎縮、腸化、異型增生的手段。

葉酸缺乏引起腫瘤的原因可能與葉酸能夠穩定DNA,防止細胞癌變有關。葉酸能夠維持DNA甲基化,如果甲基化水平低,癌基因就容易活化,從而促發癌症的發生。葉酸可抑制癌基因活化而起到防止癌變作用。

研究證實,具較高葉酸水平者發生胃癌的概率是低葉酸水平人群的33%。葉酸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10年研究和應用證實,葉酸可改善胃粘膜組織學狀態,使胃癌發生率明顯降低。

因此,適量補充葉酸可改善慢性萎縮性胃炎組織病理狀態而減少胃癌的發生。

目前一般認為中、重度萎縮性胃炎尤其伴有中重度腸化生患者需要補充葉酸。但對已經確診為胃癌的患者,不能再使用葉酸干預,因為葉酸與DNA合成有密切關係,反而有可能會加快癌細胞的合成,使腫瘤生長加速。

定期胃鏡隨訪

現代醫學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及癌前病變處理的另一條重要措施就是:定期胃鏡隨訪並活檢病理檢查。

我國慢性胃炎指南指出:

1)不伴有腸化和上皮內瘤變的萎縮性胃炎患者可酌情進行內鏡和病理隨訪。

2)中一重度萎縮或伴有腸化的萎縮性胃炎患者應1年左右隨訪一次。

3)萎縮性胃炎伴有低級別上皮內瘤變並證明此標本並非來源於癌旁者,視內鏡和臨床情況每6個月左右隨訪一次;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需立即複查胃鏡和病理,證實後行內鏡下治療或手術治療。

定期胃鏡隨訪的目的就是監測病情的變化,及早發現胃癌前病變——異型增生,在發展到胃癌前最後一步及時予以阻止,防止胃癌發生。

慢性萎縮性胃炎,如何治療和自我調養?

若萎縮繼續進展就可能發生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這是胃癌前病變。

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需立即複查胃鏡和病理,證實後行內鏡下治療,這就是胃黏膜剝離術(ESD)。

不僅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需要立即行ESD術,即使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在某些情況下也需要行ESD術。

哪些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需要手術?

重度異型增生短期內進展為胃癌的風險高,就要考慮進行胃鏡下黏膜切除或手術的治療;輕、中度異型增生需要定期進行胃鏡病理檢查,密切監測隨訪,以篩查早期胃癌,積極治療以減少胃癌發生。

慢性萎縮性胃炎,如何治療和自我調養?

根據大量對胃黏膜剝離術(ESD)術後標本的研究,即使術前胃鏡活檢病理是低級別上皮內瘤變,但病變≥10mm、表面變化多樣(發紅、結節、凹陷和糜爛)、病灶邊界清楚,ESD術後很可能病理升級,就是這些病灶很有可能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或早癌,宜儘早作胃鏡下ESD術治療。

ESD術是阻止萎縮、腸化演變成胃癌的最後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