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越大越不聽話”:問題很可能不在孩子,而是源於父母的自私

昨天,好朋友丹姐和我抱怨,說女兒越大越不聽話。

丹姐女兒讀高三,現在放寒假,但是很少在家溫習功課,三天兩頭出去和同學玩,而且都是以通知的形式告訴她,這讓丹姐非常生氣。

丹姐說,她對女兒是民主教育,因為她不想女兒和自己一樣,什麼事都必須經父母同意,感覺被父母控制著,但她覺得,自己民主教育很失敗。因為現在女兒眼裡根本沒有她這個媽媽,她也失去了做父母的威嚴。

在丹姐看來,女兒不該直接告知媽媽“我今天晚上和同學約好了一起吃飯,晚飯不在家吃了”,而是先和媽媽商量,然後經過媽媽同意後,才能約同學。

“女兒越大越不聽話”:問題很可能不在孩子,而是源於父母的自私

我問丹姐:“如果女兒和你商量,你會同意嗎?”

她說:“當然會同意。”

我又問她:“既然商量與否,結果都一樣,那你為什麼那麼在意這個形式呢?而你說的民主教育不就是讓她自己獨立,有事自己做決定嗎?”

丹姐沉默了一會兒說:“民主教育,並不是讓她眼裡沒有父母,心中無長輩。”

看得出,丹姐很生氣,她認為女兒之所以這樣不聽話,是因為自己太民主了。

但是,在我看來,丹姐生氣的並不是孩子眼裡沒有她,而是孩子的真正獨立。

就像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的:“一些家長無法忍受孩子的獨立傾向,無法忍受與孩子分離的規律”,於是會因此而生氣。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一起討論下,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

“女兒越大越不聽話”:問題很可能不在孩子,而是源於父母的自私

“女兒越大越不聽話”:問題很可能不在孩子,而是源於父母的自私

孩子長大了,有了獨立意識,渴望擁有自己的空間,對父母不再那麼依賴,更不會對父母言聽計從,而這就是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的開始,也是他們生氣的原因。

當然,這裡並不是要鼓勵孩子不聽話,而是想說,作為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和獨立,不能一直把他們當作小孩來對待,時時刻刻為他們的一切事情操心。

就像丹姐,她說自己對女兒是民主教育,但又因為女兒遇事沒和自己商量獨自做決定而生氣,這就說明她不能忍受孩子的獨立傾向,無法接受與孩子的分離。

丹姐嘴上說的是想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尊重孩子的自主決定,但心裡對這樣的獨立又充滿恐慌,進而用生氣來要求女兒“聽話”,只是這樣的做法無法找回那個聽話的乖孩子,因為女兒已經長大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必須接受孩子長大,逐漸獨立的現實。

“女兒越大越不聽話”:問題很可能不在孩子,而是源於父母的自私

“女兒越大越不聽話”:問題很可能不在孩子,而是源於父母的自私

父母越愛孩子,越願意為孩子付出,但是當孩子長大後,不再那麼需要父母時,父母內心會有失落感,這讓他們很難接受,於是父母會通過自我犧牲來勒索孩子的服從。

就像丹姐,她覺得自己相對於其他父母,已經很民主,且為女兒付出著時間和精力,但最後女兒“長大了,卻不聽話”,潛臺詞就是“我已經那麼民主,你怎麼不知道感恩?還不把我放在眼裡呢?”

我們看到,丹姐把自己對女兒的民主,當作控制女兒的籌碼,實則就是無法接受真正的民主。因為真正的民主,意味著女兒會自主決定,不再那麼依賴她。

其實,很多媽媽通過不斷挑孩子的錯,以證明他們離不開自己,就像武老師分析的那樣:“從意識上看,這些媽媽是擔心兒女成長得不夠健康,但其實,我想她們擔心的是兒女的獨立,是兒女與自己必然的分離。”

當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和自己分離的現實時,會有意無意地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以達到“挽留”的目的,而這樣的愛對孩子來說,就是密不透風的”愛”。

“女兒越大越不聽話”:問題很可能不在孩子,而是源於父母的自私

“女兒越大越不聽話”:問題很可能不在孩子,而是源於父母的自私

當父母覺得孩子大了不好管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無法接受孩子的獨立,於是用各種控制的愛,來“阻止”孩子長大。

丹姐就是用生氣來阻止女兒真正獨立,而生氣在丹姐心裡表明的是“我在乎你,才生氣;我愛你,才生氣”,但生氣在女兒看來,則是密不透風的“愛”。

丹姐希望女兒像小時候那樣需要自己,而女兒需要的是獨立,渴望自己的事自己做主,於是丹姐感到了極大的分離焦慮。

可見,密不透風的“愛”,源於父母無法接受與孩子的分離,說到底,就是父母的自私。

如果父母一再抗拒這種分離,那麼孩子就很可能用形式上的聽話來配合媽媽,但這種不是發自內心的“願意”,會阻斷父母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懂得分離。

“女兒越大越不聽話”:問題很可能不在孩子,而是源於父母的自私

“女兒越大越不聽話”:問題很可能不在孩子,而是源於父母的自私

前面說到,父母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其實是害怕孩子離開自己。但孩子的成長是必然的,父母要做的是,懂得分離。

首先,父母需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特別害怕孩子離開自己。

父母的自我反省很重要,因為在反省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瞭解自己的內心,還能夠逐漸意識到孩子與自己分離的必然。

當然,孩子長大不聽話,父母有責任去教育,但父母一定要先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不能接受孩子分離的現實,然後再處理孩子不聽話的問題。

“女兒越大越不聽話”:問題很可能不在孩子,而是源於父母的自私

其次,父母不要一直盯著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成長過程,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但父母不要一直盯著孩子的“問題”,一方面越盯著可能問題越嚴重,另一方面父母認為的“問題“未必是多大的問題,只要孩子守住“認真學習不做壞事”的底線,父母就可以稍微放鬆些,不要一直盯著問題,或一直找孩子談心。

當然,談心是雙向的,如果孩子特別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所感所想,父母就多多傾聽,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

“女兒越大越不聽話”:問題很可能不在孩子,而是源於父母的自私

再次,父母要把注意力從孩子身上逐漸轉到自己身上。

轉移注意力,並不是要父母不去管孩子,而是從意識層面告訴自己,孩子已經慢慢長大,時間和精力可以少投入些。

父母可以豐富自己的生活,比如注重自己的職業生涯、拓寬自己的人生關係,以及培養自己的各種興趣等等,總之,就是讓自己的生活更有趣,這樣就不會粘著孩子。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把自己的情感重心從孩子身上轉移到伴侶身上,讓伴侶來填補自己的情感空洞。

就像丹姐,她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自己說的民主和現實中做的不一樣,是不是不能接受女兒長大,不需要自己了。另外,她還可以試著不去把類似的問題“擴大化”,只要女兒安心學習,不做壞事就好。再有,她把自己的情感重心轉到老公身上,看看自己內心的焦慮會不會緩解。

“女兒越大越不聽話”:問題很可能不在孩子,而是源於父母的自私

總之,孩子長大了,會期待獨立空間,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腳,嘗試自己的力量,這是一個生命成長的必然規律。父母要做的是接受自己和孩子分離的必然,同時過好自己的生活。

很多父母之所以無法忍受孩子與自己分離,一個關鍵原因是,自己的生命已乏善可陳,無法活出自己,只能關注孩子,讓孩子替自己活著。

最後,用20世紀著名小說家、哲學家安•蘭德的話來結尾:“我以我的生命和對生命的愛發誓,我絕不為他人而活,也絕不要求他人為我而活。”

希望父母和孩子,都能活出自己!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