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用的炮彈大多是圓球狀的,其內部結構是什麼情況?

維奧


這個原理是炮彈上有個捻,在點燃火藥後引燃炮彈的捻,然後炮彈出膛後一定時間(捻燒完了)就會爆炸。

至於圓形,是最早炮彈不會爆炸,所以追求的事快速的裝填(圓形的只要對準後塞進去就好,其他形狀的得找正反方向)。其後的空心圓蛋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改進的。當進入熱兵器時代後,人們開始追求槍彈的空氣 動力設計了。

炮彈是指口徑在20mm以上,利用火炮發射,完成殺傷,爆破,侵徹及或其他戰術目的作用的彈藥。通常包括風帽、彈丸(戰鬥部)、引信、彈帶、底火和藥筒(內裝發射藥)等幾部分。

根據裝彈方法,分成定裝彈和分裝彈兩種,定裝彈將彈丸和藥筒合一,裝填時,彈丸和藥筒一起裝填;而分裝彈在裝填時先裝填彈丸,再裝填藥筒。

實心炮彈是當時最常見的一種彈藥,約佔各國軍隊彈藥配給和使用總量的70%~80%。這種炮彈的結構極其簡單,一個固體的鐵球而已。相比其他彈藥,實心炮彈的最大優點就是加工工藝簡單,材料成本也不高,易於生產和迅速補充。而且實心的炮彈穿透力很好。

在戰場上,實心炮彈適於射擊各類目標,不僅可以殺傷人員和馬匹,而且可以破壞稜堡等野戰防禦工事。因為其彈道低伸,造成的毀傷呈線性,所以密集的步兵縱隊和步兵方陣往往是比較有價值的射擊目標。

而隊形單薄的步兵橫隊和騎兵則不宜於使用此類炮彈。據記載,實心炮彈可以輕而易舉地打穿20排步兵的縱隊。而且,在較硬地面上的跳彈仍然具有一定的殺傷力。不過,實心炮彈的缺點也很明顯:低平的彈道使其很難有效地打擊位於山坡反斜面處的敵方單位。








刀v鋒


火炮初期,炮彈有三種,一種是散花彈,一種是實心彈,一種是開花彈。

散花彈就是火炮炮彈其實就是一大堆槍沙,相當於今天的滾珠,太平天國攻打長沙的什麼什麼天王和努爾哈赤都是死於這種炮,拿破崙平叛的火炮也是這種炮。這種炮一打就是一大片,對於密集隊形進攻的敵方有足夠的殺傷力,屬於防守用火炮。

開花彈相當於一個地雷,它是一個球,裡面裝滿炸藥,用火點燃導火索後發射出去,落到敵方陣地上再爆炸,用來攻打城牆或城牆後面的敵軍,屬於進攻力量。

實心炮彈相當於今天的動能彈,主要是打艦船的,也是一個大鐵球,那個時候艦船都是木板的,這種炮彈打到木板上立馬粉碎,所以艦炮用這種炮彈打那個時候的軍艦非常有效。


觀上靈雲


甲午戰爭一般指的是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大清帝國與日本帝國之間展開的一場戰爭,史稱“中日甲午戰爭”,這場戰爭屬於近代戰爭,在鴉片戰爭中常見的圓球狀前裝式炮彈早已淘汰,中日雙方軍隊不論是在海上還是陸地上開展的作戰行動中所使用的火炮均為後膛裝填式的現代火炮,因此大多數炮彈也均為錐形定裝彈或分裝彈,而不是圓球狀。

尤其是日軍,不但火炮的樣式全部為現代化設計,而且炮彈中所填充的炸藥已經由黑火藥改為“苦味酸”炸藥,該型炸藥自發明以後首次用於實戰,同口徑的火炮其發射的炮彈的威力遠遠超過清軍,甚至遠遠超過大清在內的所有列強國家的火炮!這也是甲午戰爭中的大東溝海戰清軍艦隊不敵日軍艦隊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戰中清軍艦隻炮火多次命中日軍艦隻,但是均未造成重大殺傷,進而未能擊沉一艘敵艦,而日軍艦隻火炮哪怕命中清軍艦隻一發就足以引起目標發生災難性後果,這就是先進武器對落後武器產生的壓倒性優勢。

▼下圖為甲午戰爭時期清軍裝備的克虜伯後裝式火炮,該炮綜合性能遠比日軍先進,但是炮彈威力遠遠遜於日軍,艦炮同樣如此。

甲午戰爭爆發以前,西方各列強國家便已完成前裝式落後火炮的淘汰,炮彈內也全部使用以“苦味酸”為代表的炸藥做為裝藥,而勵精圖治爭做強國的清日兩個東方古帝國也不甘其後,爭相從西方國家採購各類先進武器裝備,兩國軍購表中又以先進火炮和軍艦為主,大清甚至建設了一支噸位排名世界第二的強大海軍,所以甲午戰爭中不會再出現題主所感興趣的圓球狀炮彈了。

不過沒有關係,題主千萬不要以自己歷史盲和軍事盲的學渣身份而感到自卑,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有求知慾,知識就會不斷積累。下面我們將錯就錯,來學習一些關於“圓球狀”炮彈的知識,作者就以最著名的、最具代表性的阿姆斯特朗炮為例行進解說吧。

阿姆斯特朗炮由英國威廉姆·阿姆斯特朗爵士於1855年設計的一種前裝式大型線膛加農炮,是前裝式火炮的巔峰製作,由於炮膛內刻有數條膛線,這對於火炮射擊精度的提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下圖為大沽炮臺遺址展示的阿姆斯特朗前裝式火炮,該炮在旋轉時需要16名士兵或數只大牲口來拉動。

圓球狀炮彈的種類、結構以及用途

前裝式的阿姆斯特朗炮所使用的彈藥就是題主最感興趣的“圓球狀”炮彈(圓柱錐形米涅彈發明之前),彈種主要分為實心彈、榴彈(我國習慣稱之為開花彈)、霰彈(重型/輕型霰彈),限於篇幅,本文只講解實心彈和榴彈。

實心炮彈

實心彈是當時以阿姆斯特朗炮為代表的前裝式火炮最常用的一種彈藥,約佔各國軍隊彈藥配給和使用總量的70%~80%。這種炮彈的結構看似簡單,從形態上看它只是一個圓形鐵球而已,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

由於阿姆斯特朗炮已經開始採用膛線技術來解決火炮的射擊精度和射程,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線膛磨損。即便是圓球狀的鋼製彈丸在擊發時與膛線發生高速摩擦,隨著開火次數的疊加,膛線將會逐漸被磨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阿姆斯特朗爵士提出在實心彈的表面附著一層軟質金屬銅的辦法,以達到減小磨膛線的效果,至此“全銅被甲彈”概念開始問世。然而18世紀之時人類的生產力依舊十分有限,昂貴的黃銅難以普及到用於戰爭的彈藥上,因此將炮彈表面上的軟質金屬附著層材質改為價格相對低廉的鉛。所以圓球狀實心彈的結構為兩層,彈體為鑄造鋼,彈殼為金屬鉛。實心彈的用途類似於現在的穿甲彈,主要用來攻擊敵方城牆、工事、艦船等堅固目標。

▼下圖為阿姆斯特朗艦炮所使用的圓球狀實心彈。

榴彈

前裝式球形榴彈的結構並不複雜,原因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人類發明的炸藥還沒有被應用到戰爭中,不論是火炮的發射藥還是炮彈的裝藥均為黑火藥,因此沒有複雜的炮彈結構,更沒有複雜的機械引信。

圓球狀榴彈的結構由四部分,即彈體、覆鉛層、裝藥、引信。彈體材質為鑄鐵,彈體內的構造為中空,我們姑且稱其為彈腔吧,彈腔可容納一定數量的黑火藥做為裝藥,彈體留有一個孔,這個孔的作用是用來為彈腔填充裝藥和安裝引信,彈體覆一層金屬鉛,這就是球形榴彈的基本結構,本質上它就是一個鐵殼的大鞭炮,它的用途與現在的榴彈是一樣的,均為以爆炸的形式釋放能量產生殺傷,主要用來攻擊敵方集群生動目標以及其他適宜用爆炸方式摧毀的目標。

我們著重講一講那個時代的炮彈引信:由於觸發式機械引信尚未發明,而榴彈則需要一個引爆裝置,因此人們只能採用一種“引線”來做為榴彈的引信。引線插在炮彈彈體上的孔,與彈體內的裝藥直接接觸,當火炮擊發時發射藥會點燃這跟引線,而引線則在炮彈飛行過程中繼續燃燒,當引線燃盡時點燃彈體內的黑火藥,炮彈即被引爆。

這根“引線”的材質為易燃和耐燃的亞麻包裹黑火藥,形態猶如雪茄,在安裝到彈體上之前需要根據目標距離來計算燃燒速度,然後進行裁剪,最後將裁剪好的引線插入彈體中,它是現代炮彈引信的雛形。

▼下圖為阿姆斯特朗炮所使用的圓球形榴彈,紅色箭頭指示的孔就是插入引信用的。

前裝式火炮在使用球形炮彈做為彈藥時的操作方法

雖然前裝式火炮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屬於極其原始的武器,但是它的操作流程與現代火炮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同樣需要精確的計算和規範的操作才能發揮出“戰爭之神”應有的震懾力。

我們首先來學習使用實心彈行進射擊的知識,火炮仍然以阿姆斯特朗前裝炮為例。射擊實心彈的的操作規程相對簡單,第一步:炮擊前的準備,炮兵需要在軍官的指揮下將火炮展開,然後準備彈藥,同時參謀軍官需要對目標進行射擊諸元的計算。比如目標出現後參謀軍官開始測量相對距離,假設測得距離為800米時軍官需要下達“直瞄攻擊準備”的口令,若測得距離為1600米時則下達“曲射攻擊準備”的口令,並在計算出射擊諸元后下達“仰角12度”和“1號藥裝填”口令。

▼下圖為正在裝填前裝式阿姆斯特朗炮的英國炮兵。

第二步:彈藥裝填,炮兵接到指令以後開始裝填火炮,首先火炮搖至俯角-5度,然後按照指令將1號藥的發射藥包塞進炮口,接著由2~4名炮兵協同使用撐杆將藥包撐進炮膛,隨後將實心彈塞入炮口,再用撐杆用力推彈入膛。最後炮長搬開擊發扳機,用探針從炮膛火眼通入炮膛內刺破藥包,拔出探針後在火眼處傾倒黑火藥,最後向軍官報告“裝填完畢”。

第三步:實施炮擊,軍官下達“開火”口令後炮長拉動炮繩釋放扳機,扳機上的火石擊在火眼上點燃黑火藥,火炮擊發。

第四步:清膛,火炮擊發完畢後炮兵需將炮身搖至裝填時的-5度位置,然後使用清膛棒伸入炮膛內將殘留的火藥殘渣以及掛在膛線上的鉛渣清理一下,至此一發圓球形實心彈射擊流程就操作完成了。

▼下圖為鴉片戰爭期間發生炸膛事故的大清大沽口炮臺一門阿姆斯特朗前裝炮,由於清軍平時疏於訓練,導致戰時官兵慌亂,連續開火15炮都不進行清膛,最後導致炸膛事故的發生。

榴彈的射擊流程與實心彈基本相同,區別在於參謀軍官需要為榴彈的引信計算時間,炮長需要根據軍官的計算結果設定榴彈的起爆時間,也就是裁剪引信啦。

假設參謀軍官測得目標距離為2400米,火炮的炮彈初速為300米/秒,引信的總長為200毫米,燃燒速率為5毫米/秒,根據計算得到如下參數:第一、炮彈從開炮飛行至目標位置時需耗時約8秒;第二,引信因裁剪為40毫米,8秒以後剛好燃盡引爆炮彈。

所以軍官在下達“裝填”口令之前需要先下達“引信40”的口令,炮長接令後立即從引信盒內拿出一根或數根雪茄狀的引信,然後用鋼板尺在引信上量出長度為40毫米的位置,再用鉛筆畫上記號遞給一炮手,該炮手使用裁剪器像剪雪茄那樣咔嚓一刀從記號處將引信裁剪好遞給二炮手,該炮手接過引信將它壓在榴彈彈體上的留孔上,接著用木錘子一錘將其敲入彈體內,接下來的步驟就與打實心彈一樣了。

▼下圖為現代高檔奢華的雪茄裁剪器,它源自於前裝炮時代的圓球狀炮彈引信裁剪器,甚至雪茄盒都是從引信盒發展而來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甲午戰爭時期使用圓球狀炮彈的前裝式火炮已經淘汰了,不會出現“大多是”的現象,而以阿姆斯特朗前裝式線膛炮為代表的火炮才使用圓球狀炮彈,但是它們的鼎盛時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之後便前裝式線膛炮開始使用形態類似於“米涅彈”的錐形彈了,因此在甲午戰爭中使用圓球形炮彈的前裝式火炮已不多見。文章最後再給題主普及一個知識點:甲午戰爭的結束標誌著世界火炮彈藥的裝藥正式從黑火藥時代進入炸藥時代,19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中則開始使用TNT炸藥逐步取代苦味酸炸藥作為彈藥裝藥,直到現在。

▼下圖為日本海軍使用苦味酸炸藥作為裝藥的炮彈,北洋水師就是被它打敗的。


兵器知識譜


首先要說一點是,甲午戰爭是指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和日本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已經是19世紀晚期了。再過20年就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所以“使用的炮彈大多是圓球狀的”論斷本身是錯誤的!

參加海戰的北洋水師轄下最老的炮艇也是同治八年1869年下水的“湄雲艦”了。

這是一艘木製蒸汽訓練艦,上面有三門炮分別是一門160mm威亞維亞沙炮和兩門120mm威亞維亞沙炮。

即便是最老的船上最老的炮際上已經是也是後裝炮了。並不是球形的炮彈。

這點還是先弄清楚吧。

至於球形炮彈,實際上在1850年以後就很少使用了。

但是並不妨礙我們簡單的說下球形炮彈。

如上圖,球形炮彈如果裡面要裝藥的話,就會鑄造一個空心球體,在球體外面留出一個孔。將炸藥從孔中填充進去就可以了。

填充後用軟木頭塞子將孔堵上,在軟木塞中央插入一根引信。

在開炮的時候適當的剪裁引信的長度,這樣可以做到落地或者是在空中開花。

從結構上來說其實就是一個空心鐵球。也就真的沒太多可說的內容了。

至於很多人說的鑄鐵的時候會不會爆炸,呵呵。鑄鐵球的時候不加炸藥就不會爆炸了。


軍武數據庫


又是一個扯淡的軍盲標題!甲午戰爭時期火炮早就是近現代的線膛後裝火炮了,哪來的圓形炮彈!真是無知者無畏!🤣🤣🤣


曉林158238475


甲午戰爭中使用的火炮已經不再是早期前裝滑膛加農炮了(紅衣大炮就屬於前裝滑膛加農炮)當時中日的岸炮和艦炮均為後裝火炮,並且使用的是金屬定裝彈藥。口徑較小的炮使用一體定裝彈藥,口徑較大的岸防炮或者艦炮則使用分體定裝彈藥。當時的定裝彈藥是尖頭並且帶有觸發引信的彈藥和尖頭穿甲彈,並不是早期的球形鑄鐵彈藥或者球形開花彈。


Mark42


首先得說一下甲午中日海戰的時候,當時使用的都是後裝炮的不是圓球形的圓球形的,那都屬於前裝炮的時代。

尤其是當時的日本人使用的都市中口徑的速射炮,你想想速射炮那種射速,你要用個錢裝炮彈,而且還是圓球形的那多麻煩。

不過你竟然提起這個問題的話,那我把兩個時代的炮彈,都跟你說一下。

首先就是你說的這種圓球形的炮彈,你肯定是具體指的那種,就是有開花彈的時代。

圓球形的炮彈的分為兩種,一種呢就是實心彈,還有一種就是開花彈,那種炮彈都很好理解,實心彈就是整體全都是鑄鐵打造的,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空間,炮彈射出去以後基本上就是一條線。

另外一種呢是開花的開花彈的炮彈中心填裝的是炸藥,有一點兒勁現代化炮彈的影子在裡面,但是呢這種炮彈的隱性他不是說我們現在的那種觸發式的隱性,而是需要人為地進行點燃,說白了就是一種炸彈,只不過給他安裝了一個發射裝置。

那個時候由於前裝炮的炮彈,跟本身的大炮的口徑有可能出現偏差,(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所以呢就會給他裝一個木製的彈託。

不過後來這件事情基本上就得到解決,畢竟工業化的時代到來使得很多生產模式都發生了改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規模生產,得到了實現。

在這個時候,中日甲午海戰所處的時期,正式第一次工業化革命結束之後,工業化開始得到普及的時代,此時前裝炮已經開始出現前裝炮出現的一個特點,不是說技術或者說發明究竟如何的先進,而是指工業生產實力能不能夠達的到現如今任何一枚炮彈對於當時的人來講都是一個完美的工藝品。

到了甲午中日海戰的時候,這個時候中國和日本所使用的火炮都是後裝炮,而且還是那種尖頭定時隱性的開花彈以及尖頭的穿甲實心彈。

其實分別這件事情具體你只要記得兩件事情就可以了,第一北洋水師的炮彈需要拿銼刀銼一下才能夠使用,你想想如果是那種前裝炮的話,炮彈的口徑實際上比套管的口徑要略小,這樣的話前裝炮的炮彈才能夠順著炮管放到炮身的最底端,而且這種出現的概率也不是百分之百,而北洋水師所使用的炮彈每個都需要拿銼刀銼一下,這證明,這是工業化結果所帶來的批量的前裝炮才會造成的結果。

第二點就是當時的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海戰開始,以前緊急的從國外訂購開花,但但是由於當時清政府長期疏於國是開花彈又是軍需緊俏產品,所以國外短時間真的暈不來清政府,只能自己造,造了一個月的時間才造了30沒開花彈,你要問我錢去哪兒了?沒錯,就是被慈禧拿過去修園子。

說到這裡就想到評論區有人說過的,說當時日本研製出了新型的火藥,所以會開花彈的威力比普通的開花彈威力要大,這一點純粹是無稽之談,當時的戰艦使用的是先進的表面滲碳技術,這種技術的出現以及當時火炮技術的停滯不前,導致當時的火炮很難對戰艦產生實質性的致命傷,什麼意思就是你甭管多大口徑的炮打到別人的身上,那只是可能造成重傷,不可能出現那種把敵方給擊沉的這種現象。

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在中日甲午海戰的時候,日本人派出的八艘戰艦全部重傷卻無一被擊沉,這不是技術上面的問題,也不是說北洋水師買的戰艦有問題,而是他們自己再拿到這款戰艦的時候沒有研究相應的戰法去完成最後一擊,簡單來講就是不會補刀,最後給了別人活活逃走的機會,這種事情你怪誰呀?

北洋水師也想訓練,可炮彈跟不上,這能怎麼辦?錢去哪兒了?全給別人去修園子去了,你說這仗還怎麼玩兒?到頭來還命令這些戰艦待在軍港裡面不出來,最後被人活活包了餃子。

可憐吶,曾經的亞洲第一戰艦,卻被日本人給做成漁港,那接著就是日本對於中國長達將近50年的屈辱史。

慈禧啊,千古罪人!


漩渦鳴人yy


提問的人去看看歷史書再說吧!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已經用上克虜伯炮了!還球形炮彈,你以為這還是鴉片戰爭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