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用的炮弹大多是圆球状的,其内部结构是什么情况?

维奥


这个原理是炮弹上有个捻,在点燃火药后引燃炮弹的捻,然后炮弹出膛后一定时间(捻烧完了)就会爆炸。

至于圆形,是最早炮弹不会爆炸,所以追求的事快速的装填(圆形的只要对准后塞进去就好,其他形状的得找正反方向)。其后的空心圆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的。当进入热兵器时代后,人们开始追求枪弹的空气 动力设计了。

炮弹是指口径在20mm以上,利用火炮发射,完成杀伤,爆破,侵彻及或其他战术目的作用的弹药。通常包括风帽、弹丸(战斗部)、引信、弹带、底火和药筒(内装发射药)等几部分。

根据装弹方法,分成定装弹和分装弹两种,定装弹将弹丸和药筒合一,装填时,弹丸和药筒一起装填;而分装弹在装填时先装填弹丸,再装填药筒。

实心炮弹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弹药,约占各国军队弹药配给和使用总量的70%~80%。这种炮弹的结构极其简单,一个固体的铁球而已。相比其他弹药,实心炮弹的最大优点就是加工工艺简单,材料成本也不高,易于生产和迅速补充。而且实心的炮弹穿透力很好。

在战场上,实心炮弹适于射击各类目标,不仅可以杀伤人员和马匹,而且可以破坏棱堡等野战防御工事。因为其弹道低伸,造成的毁伤呈线性,所以密集的步兵纵队和步兵方阵往往是比较有价值的射击目标。

而队形单薄的步兵横队和骑兵则不宜于使用此类炮弹。据记载,实心炮弹可以轻而易举地打穿20排步兵的纵队。而且,在较硬地面上的跳弹仍然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不过,实心炮弹的缺点也很明显:低平的弹道使其很难有效地打击位于山坡反斜面处的敌方单位。








刀v锋


火炮初期,炮弹有三种,一种是散花弹,一种是实心弹,一种是开花弹。

散花弹就是火炮炮弹其实就是一大堆枪沙,相当于今天的滚珠,太平天国攻打长沙的什么什么天王和努尔哈赤都是死于这种炮,拿破仑平叛的火炮也是这种炮。这种炮一打就是一大片,对于密集队形进攻的敌方有足够的杀伤力,属于防守用火炮。

开花弹相当于一个地雷,它是一个球,里面装满炸药,用火点燃导火索后发射出去,落到敌方阵地上再爆炸,用来攻打城墙或城墙后面的敌军,属于进攻力量。

实心炮弹相当于今天的动能弹,主要是打舰船的,也是一个大铁球,那个时候舰船都是木板的,这种炮弹打到木板上立马粉碎,所以舰炮用这种炮弹打那个时候的军舰非常有效。


观上灵云


甲午战争一般指的是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大清帝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展开的一场战争,史称“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属于近代战争,在鸦片战争中常见的圆球状前装式炮弹早已淘汰,中日双方军队不论是在海上还是陆地上开展的作战行动中所使用的火炮均为后膛装填式的现代火炮,因此大多数炮弹也均为锥形定装弹或分装弹,而不是圆球状。

尤其是日军,不但火炮的样式全部为现代化设计,而且炮弹中所填充的炸药已经由黑火药改为“苦味酸”炸药,该型炸药自发明以后首次用于实战,同口径的火炮其发射的炮弹的威力远远超过清军,甚至远远超过大清在内的所有列强国家的火炮!这也是甲午战争中的大东沟海战清军舰队不敌日军舰队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战中清军舰只炮火多次命中日军舰只,但是均未造成重大杀伤,进而未能击沉一艘敌舰,而日军舰只火炮哪怕命中清军舰只一发就足以引起目标发生灾难性后果,这就是先进武器对落后武器产生的压倒性优势。

▼下图为甲午战争时期清军装备的克虏伯后装式火炮,该炮综合性能远比日军先进,但是炮弹威力远远逊于日军,舰炮同样如此。

甲午战争爆发以前,西方各列强国家便已完成前装式落后火炮的淘汰,炮弹内也全部使用以“苦味酸”为代表的炸药做为装药,而励精图治争做强国的清日两个东方古帝国也不甘其后,争相从西方国家采购各类先进武器装备,两国军购表中又以先进火炮和军舰为主,大清甚至建设了一支吨位排名世界第二的强大海军,所以甲午战争中不会再出现题主所感兴趣的圆球状炮弹了。

不过没有关系,题主千万不要以自己历史盲和军事盲的学渣身份而感到自卑,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求知欲,知识就会不断积累。下面我们将错就错,来学习一些关于“圆球状”炮弹的知识,作者就以最著名的、最具代表性的阿姆斯特朗炮为例行进解说吧。

阿姆斯特朗炮由英国威廉姆·阿姆斯特朗爵士于1855年设计的一种前装式大型线膛加农炮,是前装式火炮的巅峰制作,由于炮膛内刻有数条膛线,这对于火炮射击精度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图为大沽炮台遗址展示的阿姆斯特朗前装式火炮,该炮在旋转时需要16名士兵或数只大牲口来拉动。

圆球状炮弹的种类、结构以及用途

前装式的阿姆斯特朗炮所使用的弹药就是题主最感兴趣的“圆球状”炮弹(圆柱锥形米涅弹发明之前),弹种主要分为实心弹、榴弹(我国习惯称之为开花弹)、霰弹(重型/轻型霰弹),限于篇幅,本文只讲解实心弹和榴弹。

实心炮弹

实心弹是当时以阿姆斯特朗炮为代表的前装式火炮最常用的一种弹药,约占各国军队弹药配给和使用总量的70%~80%。这种炮弹的结构看似简单,从形态上看它只是一个圆形铁球而已,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由于阿姆斯特朗炮已经开始采用膛线技术来解决火炮的射击精度和射程,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线膛磨损。即便是圆球状的钢制弹丸在击发时与膛线发生高速摩擦,随着开火次数的叠加,膛线将会逐渐被磨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姆斯特朗爵士提出在实心弹的表面附着一层软质金属铜的办法,以达到减小磨膛线的效果,至此“全铜被甲弹”概念开始问世。然而18世纪之时人类的生产力依旧十分有限,昂贵的黄铜难以普及到用于战争的弹药上,因此将炮弹表面上的软质金属附着层材质改为价格相对低廉的铅。所以圆球状实心弹的结构为两层,弹体为铸造钢,弹壳为金属铅。实心弹的用途类似于现在的穿甲弹,主要用来攻击敌方城墙、工事、舰船等坚固目标。

▼下图为阿姆斯特朗舰炮所使用的圆球状实心弹。

榴弹

前装式球形榴弹的结构并不复杂,原因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发明的炸药还没有被应用到战争中,不论是火炮的发射药还是炮弹的装药均为黑火药,因此没有复杂的炮弹结构,更没有复杂的机械引信。

圆球状榴弹的结构由四部分,即弹体、覆铅层、装药、引信。弹体材质为铸铁,弹体内的构造为中空,我们姑且称其为弹腔吧,弹腔可容纳一定数量的黑火药做为装药,弹体留有一个孔,这个孔的作用是用来为弹腔填充装药和安装引信,弹体覆一层金属铅,这就是球形榴弹的基本结构,本质上它就是一个铁壳的大鞭炮,它的用途与现在的榴弹是一样的,均为以爆炸的形式释放能量产生杀伤,主要用来攻击敌方集群生动目标以及其他适宜用爆炸方式摧毁的目标。

我们着重讲一讲那个时代的炮弹引信:由于触发式机械引信尚未发明,而榴弹则需要一个引爆装置,因此人们只能采用一种“引线”来做为榴弹的引信。引线插在炮弹弹体上的孔,与弹体内的装药直接接触,当火炮击发时发射药会点燃这跟引线,而引线则在炮弹飞行过程中继续燃烧,当引线燃尽时点燃弹体内的黑火药,炮弹即被引爆。

这根“引线”的材质为易燃和耐燃的亚麻包裹黑火药,形态犹如雪茄,在安装到弹体上之前需要根据目标距离来计算燃烧速度,然后进行裁剪,最后将裁剪好的引线插入弹体中,它是现代炮弹引信的雏形。

▼下图为阿姆斯特朗炮所使用的圆球形榴弹,红色箭头指示的孔就是插入引信用的。

前装式火炮在使用球形炮弹做为弹药时的操作方法

虽然前装式火炮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属于极其原始的武器,但是它的操作流程与现代火炮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同样需要精确的计算和规范的操作才能发挥出“战争之神”应有的震慑力。

我们首先来学习使用实心弹行进射击的知识,火炮仍然以阿姆斯特朗前装炮为例。射击实心弹的的操作规程相对简单,第一步:炮击前的准备,炮兵需要在军官的指挥下将火炮展开,然后准备弹药,同时参谋军官需要对目标进行射击诸元的计算。比如目标出现后参谋军官开始测量相对距离,假设测得距离为800米时军官需要下达“直瞄攻击准备”的口令,若测得距离为1600米时则下达“曲射攻击准备”的口令,并在计算出射击诸元后下达“仰角12度”和“1号药装填”口令。

▼下图为正在装填前装式阿姆斯特朗炮的英国炮兵。

第二步:弹药装填,炮兵接到指令以后开始装填火炮,首先火炮摇至俯角-5度,然后按照指令将1号药的发射药包塞进炮口,接着由2~4名炮兵协同使用撑杆将药包撑进炮膛,随后将实心弹塞入炮口,再用撑杆用力推弹入膛。最后炮长搬开击发扳机,用探针从炮膛火眼通入炮膛内刺破药包,拔出探针后在火眼处倾倒黑火药,最后向军官报告“装填完毕”。

第三步:实施炮击,军官下达“开火”口令后炮长拉动炮绳释放扳机,扳机上的火石击在火眼上点燃黑火药,火炮击发。

第四步:清膛,火炮击发完毕后炮兵需将炮身摇至装填时的-5度位置,然后使用清膛棒伸入炮膛内将残留的火药残渣以及挂在膛线上的铅渣清理一下,至此一发圆球形实心弹射击流程就操作完成了。

▼下图为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炸膛事故的大清大沽口炮台一门阿姆斯特朗前装炮,由于清军平时疏于训练,导致战时官兵慌乱,连续开火15炮都不进行清膛,最后导致炸膛事故的发生。

榴弹的射击流程与实心弹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参谋军官需要为榴弹的引信计算时间,炮长需要根据军官的计算结果设定榴弹的起爆时间,也就是裁剪引信啦。

假设参谋军官测得目标距离为2400米,火炮的炮弹初速为300米/秒,引信的总长为200毫米,燃烧速率为5毫米/秒,根据计算得到如下参数:第一、炮弹从开炮飞行至目标位置时需耗时约8秒;第二,引信因裁剪为40毫米,8秒以后刚好燃尽引爆炮弹。

所以军官在下达“装填”口令之前需要先下达“引信40”的口令,炮长接令后立即从引信盒内拿出一根或数根雪茄状的引信,然后用钢板尺在引信上量出长度为40毫米的位置,再用铅笔画上记号递给一炮手,该炮手使用裁剪器像剪雪茄那样咔嚓一刀从记号处将引信裁剪好递给二炮手,该炮手接过引信将它压在榴弹弹体上的留孔上,接着用木锤子一锤将其敲入弹体内,接下来的步骤就与打实心弹一样了。

▼下图为现代高档奢华的雪茄裁剪器,它源自于前装炮时代的圆球状炮弹引信裁剪器,甚至雪茄盒都是从引信盒发展而来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甲午战争时期使用圆球状炮弹的前装式火炮已经淘汰了,不会出现“大多是”的现象,而以阿姆斯特朗前装式线膛炮为代表的火炮才使用圆球状炮弹,但是它们的鼎盛时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之后便前装式线膛炮开始使用形态类似于“米涅弹”的锥形弹了,因此在甲午战争中使用圆球形炮弹的前装式火炮已不多见。文章最后再给题主普及一个知识点:甲午战争的结束标志着世界火炮弹药的装药正式从黑火药时代进入炸药时代,19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中则开始使用TNT炸药逐步取代苦味酸炸药作为弹药装药,直到现在。

▼下图为日本海军使用苦味酸炸药作为装药的炮弹,北洋水师就是被它打败的。


兵器知识谱


首先要说一点是,甲午战争是指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和日本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已经是19世纪晚期了。再过20年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所以“使用的炮弹大多是圆球状的”论断本身是错误的!

参加海战的北洋水师辖下最老的炮艇也是同治八年1869年下水的“湄云舰”了。

这是一艘木制蒸汽训练舰,上面有三门炮分别是一门160mm威亚维亚沙炮和两门120mm威亚维亚沙炮。

即便是最老的船上最老的炮际上已经是也是后装炮了。并不是球形的炮弹。

这点还是先弄清楚吧。

至于球形炮弹,实际上在1850年以后就很少使用了。

但是并不妨碍我们简单的说下球形炮弹。

如上图,球形炮弹如果里面要装药的话,就会铸造一个空心球体,在球体外面留出一个孔。将炸药从孔中填充进去就可以了。

填充后用软木头塞子将孔堵上,在软木塞中央插入一根引信。

在开炮的时候适当的剪裁引信的长度,这样可以做到落地或者是在空中开花。

从结构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空心铁球。也就真的没太多可说的内容了。

至于很多人说的铸铁的时候会不会爆炸,呵呵。铸铁球的时候不加炸药就不会爆炸了。


军武数据库


又是一个扯淡的军盲标题!甲午战争时期火炮早就是近现代的线膛后装火炮了,哪来的圆形炮弹!真是无知者无畏!🤣🤣🤣


晓林158238475


甲午战争中使用的火炮已经不再是早期前装滑膛加农炮了(红衣大炮就属于前装滑膛加农炮)当时中日的岸炮和舰炮均为后装火炮,并且使用的是金属定装弹药。口径较小的炮使用一体定装弹药,口径较大的岸防炮或者舰炮则使用分体定装弹药。当时的定装弹药是尖头并且带有触发引信的弹药和尖头穿甲弹,并不是早期的球形铸铁弹药或者球形开花弹。


Mark42


首先得说一下甲午中日海战的时候,当时使用的都是后装炮的不是圆球形的圆球形的,那都属于前装炮的时代。

尤其是当时的日本人使用的都市中口径的速射炮,你想想速射炮那种射速,你要用个钱装炮弹,而且还是圆球形的那多麻烦。

不过你竟然提起这个问题的话,那我把两个时代的炮弹,都跟你说一下。

首先就是你说的这种圆球形的炮弹,你肯定是具体指的那种,就是有开花弹的时代。

圆球形的炮弹的分为两种,一种呢就是实心弹,还有一种就是开花弹,那种炮弹都很好理解,实心弹就是整体全都是铸铁打造的,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空间,炮弹射出去以后基本上就是一条线。

另外一种呢是开花的开花弹的炮弹中心填装的是炸药,有一点儿劲现代化炮弹的影子在里面,但是呢这种炮弹的隐性他不是说我们现在的那种触发式的隐性,而是需要人为地进行点燃,说白了就是一种炸弹,只不过给他安装了一个发射装置。

那个时候由于前装炮的炮弹,跟本身的大炮的口径有可能出现偏差,(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所以呢就会给他装一个木制的弹托。

不过后来这件事情基本上就得到解决,毕竟工业化的时代到来使得很多生产模式都发生了改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规模生产,得到了实现。

在这个时候,中日甲午海战所处的时期,正式第一次工业化革命结束之后,工业化开始得到普及的时代,此时前装炮已经开始出现前装炮出现的一个特点,不是说技术或者说发明究竟如何的先进,而是指工业生产实力能不能够达的到现如今任何一枚炮弹对于当时的人来讲都是一个完美的工艺品。

到了甲午中日海战的时候,这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所使用的火炮都是后装炮,而且还是那种尖头定时隐性的开花弹以及尖头的穿甲实心弹。

其实分别这件事情具体你只要记得两件事情就可以了,第一北洋水师的炮弹需要拿锉刀锉一下才能够使用,你想想如果是那种前装炮的话,炮弹的口径实际上比套管的口径要略小,这样的话前装炮的炮弹才能够顺着炮管放到炮身的最底端,而且这种出现的概率也不是百分之百,而北洋水师所使用的炮弹每个都需要拿锉刀锉一下,这证明,这是工业化结果所带来的批量的前装炮才会造成的结果。

第二点就是当时的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海战开始,以前紧急的从国外订购开花,但但是由于当时清政府长期疏于国是开花弹又是军需紧俏产品,所以国外短时间真的晕不来清政府,只能自己造,造了一个月的时间才造了30没开花弹,你要问我钱去哪儿了?没错,就是被慈禧拿过去修园子。

说到这里就想到评论区有人说过的,说当时日本研制出了新型的火药,所以会开花弹的威力比普通的开花弹威力要大,这一点纯粹是无稽之谈,当时的战舰使用的是先进的表面渗碳技术,这种技术的出现以及当时火炮技术的停滞不前,导致当时的火炮很难对战舰产生实质性的致命伤,什么意思就是你甭管多大口径的炮打到别人的身上,那只是可能造成重伤,不可能出现那种把敌方给击沉的这种现象。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中日甲午海战的时候,日本人派出的八艘战舰全部重伤却无一被击沉,这不是技术上面的问题,也不是说北洋水师买的战舰有问题,而是他们自己再拿到这款战舰的时候没有研究相应的战法去完成最后一击,简单来讲就是不会补刀,最后给了别人活活逃走的机会,这种事情你怪谁呀?

北洋水师也想训练,可炮弹跟不上,这能怎么办?钱去哪儿了?全给别人去修园子去了,你说这仗还怎么玩儿?到头来还命令这些战舰待在军港里面不出来,最后被人活活包了饺子。

可怜呐,曾经的亚洲第一战舰,却被日本人给做成渔港,那接着就是日本对于中国长达将近50年的屈辱史。

慈禧啊,千古罪人!


漩涡鸣人yy


提问的人去看看历史书再说吧!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已经用上克虏伯炮了!还球形炮弹,你以为这还是鸦片战争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