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農產品已經生產過剩,明年應該怎麼幹?

鄉村振興產業策劃辦


這個問題提得好,有些農產品已經生產過剩,這直接導致了2019年的,從水果到蔬菜的嚴重滯銷。值得我們農人好好思索與面對,更需政府宏觀部門去研究和提出解決之道。在這裡豐哥僅提個人意見,以供大家參考。

一、是哪些農產品已經生產過剩?作者提問題還是比較嚴謹的,用了有些。這說明並不是所有的農產品。都已經生產過剩,而是一部份農產品出現供大與求,從而導致過剩。從我瞭解的情況看,大田作物目前並不存在過剩一說,如水稻、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因國家在對這些產品進行收儲,所以不用擔心銷售及價格,一切有國家買單。過剩的主要是蔬菜及水果的一些經濟類品種,如今年的砂糖桔、蘋果,辣椒、青菜等。我們農人要理智分析與研究,你所在的區域,具體的過剩品種,以作來年生產參考。

二、生產過剩的具體原因。這一點不能簡單地說成供大與求,我們同樣要加以分析。個人認為過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局部區域的生產過剩。即有些品種在當地是過剩了,但在全國範圍未必,過剩主要是因為沒有打開有需求的市場。如我們這的冬瓜就是明顯的例子,本地因為種植多,本地市場無法消化。而其它市場明顯短缺,後採購商聞訊過來,一度出現價格上揚。

2、局部時間的過剩。一個品種因過剩而產生的滯銷,並不是整個作物生長季,而是在某個時間節點。今年的辣椒就是明顯的例子,年後高峰期一椒難求,價格高至五六元一市斤,而年末低谷時無人問津,價格跌至幾毛錢。

3、品質不好的過剩。這個該很好理解,冰糖橙就是很好的例子。都說冰糖橙過剩,可你看見人家褚橙過剩嗎,人家也是冰糖橙,可他不但不過剩,還一橙難求。什麼原因,品質與品牌的原因。

4、

全國範圍內的生產過剩。在水果行業,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在逐年擴種的情況下,象有些品種確實已經供大與求了。最典型的該是蘋果,連地產大佬潘石屹都盤活不了的蘋果,你說不過剩我還真不信。當然本人不是農業專家,不能妄下斷言,還有哪些農產品已全國範圍內過剩。這有待政府相關部去統計並給出明確答案。

三、明年的具體應對措施,把生產過剩的原因找到了,我們農業生產者就可以有的放矢,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從而獲取好的收益。個人認為明年應該這樣幹:

1、分期分批上市。針對不同時間點的過剩,我們要根據實際,分期分批種植,這一點在蔬菜上尤為重要。這樣可有助規避風險,並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我有個朋友,每年種三十畝甜瓜,本地甜瓜為避開梅雨季節,主要為麥後種。這導至八月初甜瓜供大與求,價格很不好。而他呢,從四月開始,分二十天一期,每期五六畝地,一直種到七月,而他的瓜從六月底開始上市,趕到國慶節都能均衡供應,並取得不錯的經濟效益。他明年準備投資建冷棚,再加一個批次。我認為這樣的方法很實用。

2、走出去,尋找合適的銷售市場。如果一種農產品在本地達到一定的規模,即局部區域出現過剩,這時我們的農戶要膽子放大一點,向外地市場發展。現今的國家政策好,高速農產品全程不收費,500公里內可在一天內到達,距離沒那麼可怕。同樣就是我這位朋友,在高峰期,價格處於低谷時,他不但把自己的甜瓜賣到省城和兄弟城市,而且還收購農戶的甜瓜去外地賣。外地的客商看他的產品好賣,都份份開車到家裡來收。現在每年他基本不出門,在家裡甜瓜就被人收了。

3、好的農產品,在現今的中國基本是不愁賣的,過剩的主要就是那些,只有產量而沒有質量的農產品。所以我們農人要摒棄,只注重產量而不注重質量的意識,想盡各種辦法狠抓產品質量。要儘量做到種一行,就精一行,把農產品的靈魂種出來。即品相與口感,這兩點才是農產品的關鍵。

品種選擇上要注意。說實話,很多的農人雖說種了一輩子的地,可你問他種的是什麼品種時,他都會說不知道。種子沒選好,要誤農一季啊,你自己都弄不清自己的品種有哪些優缺點,你怎麼可能種出好的農產品。

4、對全國範圍內確是過剩的農產品,要堅決少種或減少株數。菜農還好說,要轉變很容易,但對於果農就很難決擇了。畢竟果樹需幾年才掛果,要砍掉已掛果的果樹,這是要有極大的勇氣。但現實就是這樣殘酷,你越捨不得,你就越得不到。

大家可以反過來想,如果砍了一些,產品的價格與品質都上來了,收益不一定比沒砍的少。大家可以看看,褚老爺子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為了質量,他可以一下子砍了幾千顆冰糖橙,為了銷售,他砍掉了種了幾年的蘆柑。

5、做好產品的儲存,以不間斷的供應市場。很多農產品都是有保質期的,所以我們農民沒法,只有迅速低價賣出。如果我們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產品的保存方法,那麼我們就可以,在行情差時儘量少賣或不賣,而等價格好時再分批出售。

這方面我感覺北方的紅薯就做得好,很多人家裡有挖好的地窖,想盡各種方法把紅薯保存好。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農產品,都能做到妥善儲存,但是隻要我們積思廣益,一定能找到很好的解決方法。當然這一點有等於農業科技工作者與政府,畢竟農民個體辦法是不多的。

總之我們只要具體分析農產品產生過剩的原因,放棄一夜暴富的幻想控制種植規模,有針對性地做好來年種植安排,積極尋找不同的銷售渠道,我們就能找到應對生產過剩的方法,從農業生產中獲取適當的回報。希望政府及相關部門深入農村,瞭解農業,針對農業的特點,提出可行的支農方案。我相信我們的農業就會更美好


豐哥話三農


其實這個問題是老大難的問題 根本不好解決的 基層農民種什麼東西都是隨大溜 看什麼掙錢種什麼

我家河北南部農村 大概30年前 我們這流行種果樹 果樹種上了 等到結果後根本賣不出去 只是在當地消化 後來都又把果樹砍伐了 再後來流行了十幾年種棉花 (冀南棉海說的就是我們附近幾個縣城)但是種棉花太費事 後來大部分外出務工 又都種回了省事的小麥個玉米

最近這幾年村裡成立了農村合作社 合作社承包了村裡的一部分土地(幾千畝)我們村種植綠化樹苗(樹苗都長成大樹了也賣不出去)還有種白菜 種菠菜 種紅薯 不管種什麼沒見哪一年不滯銷的 都買不了好價錢

村裡的合作社幾千畝的規模都搞不清楚應該哪年種植什麼 咱們基層的農民更不行了 如果地不多的話 村裡人大部分種什麼 咱們也種什麼吧 起碼賣的時候不愁賣

我想以後咱們國家也像發達國家一樣了 土地全部機械化 大面積種植 到哪個時候大部分人也不種地了 那時候應該就好了





冀南小冰


在上海郊區農村,種植蔬菜水果,每到上市高峰,也會發生產地難賣,批發市場難批的情況。尤其是崇明柑橘、大白菜。青浦練塘茭白、白鶴蘿蔔。奉賢新場矮腳菜、金匯黃瓜、頭橋西紅柿、光明黃桃。浦東新區(原南匯)三墩8424西瓜、大團水蜜桃及大治河沿線桔子等。

現在有些農產品己經生產過剩,明年應該怎麼辦?

《例》

崇明柑橘是過剩嗎?

這些年來,相關政府部門一直在牽線搭橋,有一定規模的合作社,每年都會在市區各主要公園,設柑橘直銷點,銷售價兩塊。

合作社島上收購點,收購0.9元~1.1元/斤。但對本島、橫沙、長興島來說,基本上都是散戶果農,都是在自家自留地進行種植的,沒有一定的種植規範,採摘下來的橘子沒有分級歸類標準。

對合作社收購點來說,這種柑橘無法達到銷售標準,是壓價收的。商販出現了,0.5~0.7元/斤競價收購,果農是沒有辦法的,“賣一鈿、是一鈿”只好賣。

商販市場零售價,5元/3斤、10元/7斤叫賣,和公園直銷點2元/斤打起了價格戰,銷售市場份額佔有額,發生了變化。城市消費群體,對價格的需求是多層次的,大多數消費者對規格的大小無關緊要,價格才是他們最關心的。

▲ 崇明柑橘如果說,你銷售定價二元/斤,按照島上最低收購價0.9元/斤,幫助島上散戶果農,賣1.5/斤,這個銷售市場份額會分離嗎?

▲ 為什麼要加價100% ?散戶果農的收購價到你市場零售價有50%以上的利潤還不夠消化嗎?做品牌賣2元/1斤,幫果農賣普通貨1.5元/斤,果農增收、城市居民實惠,我想這也是應該是政府相關部門很高興看見的一件事吧。

《各產地》

明年應該怎麼幹?

市場是關鍵,要把散戶農民組織起來,以農民為主體成立家庭農場,多個家庭農場成立合作社,迴歸生態種植,優化品種、提升品質,把農產品作為一個整體推向市場。

說句心裡話,“從田頭到餐桌”這條路,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多年的投入並不少,但類似這種繞開“市場”的做法,對當地合作社培育市場來說,是有點 “拔毛助長”的“嫌疑”。

崇明農產品多年來,在上海市場只是”天女散花“,根本沒有站穩腳跟,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市場怎麼做?》

不要去和別人唱對臺戲,市場這麼大,不要去搞價格戰,做好自己市場的事就行了。

請參閱12月27日悟空問答《農民想找北方水果店代理賣自己沃柑,該如何做?》

本文不針對任何企業與個人,切乎對號入座。


夢中翔之夢


現在有些農產品已經生產過剩,明年應該怎麼幹?

一、我國糧食總的供求依然保持偏緊格局,主糧品種供需較為寬鬆

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總體保持著比較好的發展勢頭,2019年的糧食總產量更是創下了歷史新高,達到66384萬噸,市場供應條件繼續改善。而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數據,小麥2019年產量為1.335億噸,同比增加216萬噸;2019/20年度小麥總消費量1.235億噸,同比減少532萬噸,包括食用消費、飼料及工業消費的用量都出現下降。綜合預計小麥產需結餘1000萬噸,再加上進口,年度內的供需結餘量預計達到1350萬噸,同比增加了829萬噸。從稻穀來看,2019年的產量約2.096億噸,同比減產252萬噸;預計2019/20年度稻穀總消費量1.941億噸,同比增加80萬噸,主要是飼料、工業用量有所增加,食用消費繼續減少;綜合預計年度內的產大於需1550萬噸。

二、國家應繼續引導種植結構優化調整,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滿足人們需求的多樣性出發,國家應繼續在2020年引導產區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比如優質稻穀,專用小麥等的面積應繼續增加;對一些非優勢產區,以及像華北地下水超採的區域、南方重金屬超標的區域,繼續加大休耕補貼的力度,讓土地休養生息。同時,繼續轉變、調整農業生產扶持政策,加大對規模化、機械化、組織化生產的扶持力度,提高生產者的比較效益,進而調動其種糧、生產的積極性。

三、農民應不斷提高市場化意識,選擇適銷對路的品種生產

無論是近年來國內糧食價格的總體下行,還是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波動幅度加大,農產品的市場活躍度增加,使得各個產業鏈條上的主體瞭解市場、調配資源的參與度更高。從農民來說,現在信息非常發達,現貨市場價格的變動不僅可以更加方便掌握,期貨市場的引領作用也逐漸在一些地區發揮著作用,比如雞蛋、紅棗、蘋果等的上市。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民要想保證收益、提高收益,就應該在生產上更貼近市場的需求。

四、加工企業引導扶持上游形成聯動,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剛才提到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需要協同發揮作用,才能互相帶動、共同更好的發展。多年來,農業作為基本,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近年來農民的種地收入縱向看是下降的,在市場環節中的弱勢地位比較明顯,參與感、話語權不強。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近些年來,國家也提出並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些企業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也作出了不錯的成效,較好地推進了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需求的對接。在這個過程中,也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感受到,只有種的好,才能賣得出、賣得好;加工企業能夠獲得更符合加工生產、更貼近市場需求的原料,獲得了更大的收益,進而才能更好地反哺第一產業。

綜上所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國家在日前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也明確表示對三農工作的重視,在扶持力度加大的情況下,立足市場供求,合理調整生產結構,才能更好地保障收益。


糧小咖


我覺得您走入一個誤區,雖然大行情的確會影響個體種植戶的種植意向,但實際上真正影響大行情的事需求以及實際產量,對於個體農戶來說,影響雖然有,但還沒有到必須轉行、換種的地步。

就拿蘋果來說,因為2018年的極端天氣,在蘋果開花、坐果期間,全國的幾大蘋果產區遭遇颶風、冰雹天氣,導致全國的蘋果總產量下降20%以上,甚至還導致2019年上半年的蘋果漲到10一斤。而到了今年,並沒有出現一些極端天氣,蘋果產量恢復,價格也立馬跌下來了。

而一些農產品根本不存在產生過剩這一說,雖然現在的農產品種植還是以個體為主,但實際上我國的農作物總產量還真不是很高,只不過在一些局部地區扎堆種植,到了收穫的季節後給人的感覺好像是產能過剩。就拿紅薯來說,之前有很多種植戶把紅薯賣給養殖戶餵豬,今天非洲豬瘟兇猛就導致很多種植戶的紅薯賣不出去,如果我們不瞭解這個信息,那麼就會認為是紅薯的產能過剩,而實際上是它的市場需求量降低所致。

更重要的是,作為種植個體戶,像種植水果、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可不是你想改種就能改的,不然損失過大,還不如維持原狀呢。而自己作為種植戶,不管自己擁有多少耕地、產量有多少,對於整個市場的行情干擾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種也左右不了大勢,不種也對市場行情沒什麼影響,至於該怎麼辦,希望題主還是結合實際情況斟酌決定吧。


新農志


這幾年,農產品領域有個有趣的現象,一邊是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的局面不斷出現,一邊是上千噸牛奶倒水溝、大蔥免費送、優質包菜來餵豬的現象屢見不鮮。部分農產品價格呈現“過山車式”起伏,讓農民嚇破了膽。而對於農民來說,最怕的就是自己辛辛苦苦種植的農作物賣不出去或者賤賣。這幾年來,這種農產品滯銷的新聞屢見不鮮,幾乎年年都有。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個國內農產品滯銷的真實案例,簡單分析背後的原因及國外應對農產品滯銷的措施,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案例1:河南中牟縣 蘋果滯銷

2017年12月22日,河南中牟縣某老漢愁容滿面。他種植的萬斤蘋果滯銷堆在果林裡,眼看就要下雪,一下雪蘋果就會凍壞。老漢的兒子因車禍去世,兒媳離家出走,留下小孫女,老伴因家中變故精神失常。蘋果園全靠他一人在簡陋的草棚裡日夜看守,不想萬斤蘋果今年遭遇滯銷。

案例2:2017年6月15日,山東數百畝洋蔥滯銷1毛錢一斤賣不出的消息受到百萬網友關注。

案例3:2017年6月,湖南濮陽濮陽30萬斤土滯銷,3毛錢一斤賣不出。

案例4:2017年5月2日,山西呂梁中陽縣韓家山村,70歲老人長牛生含淚把400多斤的雞蛋推下懸崖

案例5:2017年3月,湖北江陵,35萬斤大蔥滯銷愁煞菜農,批發價低至2毛5

策略1:充分利用網絡

(1)農產品+電商平臺+網紅直播

(2)農產品+互聯網+認養農業

(3)農產品+可視化

現在隨著互聯網的日新月異發展,可以說互聯網逐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還不打算利用互聯網資源,那麼遲早也會與社會漸漸脫軌。互聯網不僅能幫助宣傳銷售還能獲取信息開拓市場。

策略2:農產品+社群

農產品通過社群提高銷量也早已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了。一群通過對農產品有著相同需求的人組成的群體,他們自然對農產品的需求也相同。

策略3:農產品+眾籌

通過眾籌平臺賣農產品已經是新農人常用手段,農產品+眾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農場品滯銷問題。

策略4:農產品+電商

現如今電商行業蒸蒸日上,而電商平臺推廣的花樣也層出不窮,什麼雙十一剁手節,雙十二年貨節等等,這些購物節都是很好推廣宣傳的方式。

簡單說農產品需要品牌化,精細化,就像過日子一樣,精打細算



張槐安


[現在有些農產品已經過剩,明年應該怎麼辦?]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不禁要問:農產品真的過剩了嗎?有人認為農產品賣不掉,是因為產品過剩這樣簡單嗎?但是實質上真的農產品會過剩了嗎?不是!

我們會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這樣的新聞報道:某某產區,蘋果堆成山,賣不出去,任憑腐爛;某某地方的白菜,一元錢能買一蛇皮袋子白菜等等,先說蘋果在一些地方市場上常年幾乎都在三四元或者是四五元一斤,而白菜在一些地方市場上,幾乎都在一二元一斤,哪有幾分錢一斤的買到白菜,蘋果幾毛錢一斤的?這就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想吃的買不到,想賣的賣不掉。

又比如在一些產茶區,新茶一開採,隨著茶葉陸續上市,不少茶農的茶葉沒有人要,茶葉多了。繼而新冒出來的茶芽在茶樹上漸漸變成了不值錢的老樹葉。而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人們沒有喝茶葉茶的習慣。因為茶葉在當地,過去一直是“奢侈品",試想如果讓這群龐大的消費者都能喝上茶葉茶,茶葉的需求量有多大?再看看,在超市裡那些如裝味精一般大小的袋子裡,幾克茶葉,卻標著十幾元的價格。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農產品是產能過剩了嗎?

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農產品過剩的問題呢?

就以白菜蘿蔔為例。有一個地區,整個一個村子的大片田地,曾經都種上了白菜蘿蔔,一眼望去,蔥綠一片都是肥壯的白菜,竄出土層的胖乎乎的蘿蔔。為什麼家家戶戶都種白菜蘿蔔了呢?因為頭年的一場旱災和凍害,讓蔬菜價格大幅上漲,種白菜蘿蔔的賺了一筆。第二年大家都種上了。因為白菜蘿蔔好種植,產量也不低,又不要什麼技術。結果怎麼樣?到收穫時的白菜價,十來斤的白菜,只值一、二毛錢。

這樣的情況說明了什麼?原因是農戶只能根據自已的那些“市場信息行情”,來擴大生產規模,出現了跟風生產,產品滯銷的問題。這種一陳不變的大規模的單一品種的生產,導致的滯銷,被掩蓋在了生產過剩的滯銷假象之下。產銷信息不對稱,缺乏種植計劃,導致週期性、地域性生產過剩。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沒有推銷出去。

但誰又來幫助銷售出去?是合作社,農協?還是其它經濟組織來幫助解決銷售難的問題?

如此看來,農產品的生產,需要將農戶組織起來,有規劃的生產,有組織的銷售,才能避免生產者以賭博性的心態生產,農產品的滯銷,不僅讓農戶生計受困,而且還有土地、水資源的浪費。但歸根結底解決“滯銷、過剩”,只靠農戶自已不行。

因而,面對現在有些農產品已經過剩這個問題,生產者獲得產銷信息再去做當是重要。





三農二哥


作為一名農民今天說說我的看法。

關於農產品過剩,我看來主要是特種種植類;經濟效益高的特色種植受衝擊比較大;如大棚蔬菜,瓜果類;蘋果,梨,桃。

任何農產品只要高收益,必然風險就高。個別年份滯銷是市場決定,產量過剩市場消化不了,必然價格低迷,銷售困難。咱老百姓跟風嚴重,效益好就一哄而上,結果導致產量過剩;再市場運作不暢通,導致穀賤傷農。

像我們這邊蘋果今年價格低迷,人們紛紛刨樹,我看來是衝動之舉。畢竟果樹栽植五六年才有產量才見效益,明年後年效益好了價高了,你再種又等五六年。古話說的好莊稼不收年年種。怎樣正確應對,有以下幾點;

提高質量;農產品過剩不可預見;提高自己果品質量才是王道,好的農產品銷售還是比較容易的。精細化管理在外在和內在農產品質量上多投入點精力,別怨天憂人。好酒不怕美巷子深,質量好的果子銷售要順利些。

銷售多頭並舉;前題高質量的產品客戶是認可的,是搶先收購的對象。網上自己銷售,可以嘗試網上開店,京東,淘寶,拼多多等;在頭條,抖音,火山,西瓜視頻,快手上多宣傳多展示水果生產過程及收穫過程,人們認知度高了,順便就能帶貨銷售了。

打造品牌,提高知明度;逐漸嘗試有機無公害生產。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會越來越注重農產品安全問題。有機無公害生產是必然趨勢。





田園夢想


對於有些農產品過剩這個問題,現在確實有些嚴重,我本人就是從事一些農產品銷售的,關於明年農產品出路提出以下建議:

1、瞭解市場需求量;認真對市場需求作出調查分析,減少一些過剩農產品生產,適當增加市場需求的農產品生產。

2、農產品的深加工;對一些農產品可以進行深加工,提升其產品價值,發揮最大產品優勢。

3、擴展農產品流通渠道;對於一些農產品銷售,有時間是缺乏流通渠道,流通渠道少也會導致農產品過剩。這個可以加大一些媒體的宣傳,比如“今日頭條”就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在媒體的幫助下能更好的解決農產品過剩問題。

4、降低農產品的成本;比如減少流通環節,實行農超對接等,這樣可以降低成本,增加銷量。

5、訂單制生產;可以與一些長期穩定的合作商簽訂協議、根據需求量進行生產調整。

以上是個人對農產品過剩的解決方案,希望天下沒有滯銷的農產品!





錦繡農園


農副產品生產過剩,農產品滯銷現象越來越常見。農產品因為門檻較低,一旦出現一年價格高的情況,接下來就是大量的種植和投訴,一年年的過山車,種植戶一直處於被動的狀態,怎麼才能避免農副產品過剩呢?

  • 時刻關注信息,瞭解種植規模

農副產品的種植是在一年的價格基礎上根據利潤增加種植面積的,當很多人看到高價格的農副產品時,信息已經滯後,很多人會盲目跟風,最終造成農副產品爛大街。時刻關注信息,主要關注某一產品的主產區的種植規模如果短期內不容易擴大的農副產品可持續種植,短期內能後迅速反彈的慎之又慎。

  • 延長產業鏈,深化加工模式

農副產品大多是初級產品,產值比較低,價格很容易受供需的影響。農產品通過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可以增加附加值。比如:土豆,每年新上市土豆直接好的價格在1元左右,如果通過加工製作成澱粉,價格就是3.5元,土豆渣還可以賣給飼料廠,再將土豆澱粉製作成粉條,又是美味的寬粉,價格是6元一斤。深化了加工模式,帶來了價值,土豆一年的銷售季節變化明顯,受供需關係很大,土豆粉的變化相對平穩,容易存放。

  • 改良品種,增加品質

農副產品的種植和銷售,品質是影響銷售的一個重要因素。種植的農副產品如果品種很長時間沒有改良,很容易造成擠壓和過剩。因此每年引進成熟的新產品種植,進入市場會很受歡迎。陝西是水果大省,所產的葡萄每年特別多,有一年種植出來的市場上滯銷,很多消費者反映沒有以前好吃了。種植時間久了,葡萄的品質減退了,後來經引進“戶太八號”一下反映明顯,農戶擴大了種植面積,每年還是需求旺盛。

  • 擴大銷售渠道,增加互聯網用戶

農副產品每年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銷售,很多的農副產品,產地都是等待客商收購或就近出售。造成客商在產地壓價收購,農戶種植不賺錢;就近自行出售,消費群體不多,農副產品過剩。現在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平臺,對農副產品的銷售都有扶持,可以利用其平臺的便利進行銷售。今年天水的蘋果是豐收了,今日頭條三農達人們紛紛到天上農戶家裡,進行蘋果銷售,有一天的量達到了2000單,一單都是5~10斤。短期內銷售了大量的農副產品。

還有更多解決農副產品過剩的辦法,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分享。特殊的農副產品還可以通過求助政府採購,知名媒體刊登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