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听大臣之言把功臣商鞅杀死并灭族无姓?

2218992768


春秋战国,乱世枭雄,直至秦国横扫六合,平静宇内,天下才一统,秦国的强大多归功于变法,法家商鞅,变法助秦孝公壮大秦国。

可商鞅却被秦惠王处死,原因究竟是什么?

商鞅年轻时习刑名法术之学科,后侍奉当时魏国国相公叔痤,公叔痤赏识商鞅的才华,于病重时,向魏惠王举荐了他。

同时和魏惠王言及不用必杀之言,而魏惠王确认为他是因为病入膏肓的语无伦次,不以采纳,后商鞅于秦国变法,使得秦国空前绝后的强大,为以后扫平六国奠定了基础,以《垦草令》为序幕展开了变法。

商鞅的变法固然使得秦国强大起来,同时也触犯了一部分朝内人物的利益,为人嫉妒,所谓功高震主也是如此。

首先他的军功改革,直接让贵族们的铁饭碗儿丢了,大家对其肯定是恨之入骨。但是之前有秦孝公保他,大家无可奈何。

但是秦孝公死后,这事情可就麻烦了。

新上位的秦惠王远没有秦孝公的权威,他不仅压不住这些老贵族,还得要依靠他们。所以,他保不了商鞅。所以商鞅之死,算得上是政治牺牲。

当然,秦惠王也不想保护他,本就和商鞅有隙。

商鞅是法家,提倡依法治国,法不容情,对王公贵族一样视之。当时还是太子的嬴驷好死不死的触犯了禁令,按律要处以刑罚。

但是考虑到太子时未来的国君,身体是国家的,不好上刑,万一搞坏了,是国家的损失。于是就以老师教导不利为由,对嬴驷老师公子虔施以墨刑,割掉了他的鼻子。

这让嬴驷很是不爽!

当然,公子虔更是恨之骨,新主上任后,便想要借此机会除掉他,对于老师的复仇,嬴驷也是很支持。

当时商鞅欲回魏国,却被魏王拒在边境,被迫回来的封邑商。

欲发动邑兵攻打郑县,奈何秦国之强不是区区邑兵可以憾动的,所以兵败如山倒,死于阵前,而后尸身被带回咸阳,车裂于众人之前,而后被株连九族。

商鞅最成功的地方是遇明主成就了自己,最失败的是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却不懂得明哲保身之道,功高震主,最后发动邑兵谋反更是自寻死路,虽是被迫,但无论怎样,犯上谋逆都是最为君上所不容,是故落得车裂之刑,九族尽诛之祸。

值得一提的是,商鞅虽死,但其变法成果却并未被君主推翻,依旧沿用。

这也是秦惠文王杀他的一个重要原因,“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经过二十年的变法,商鞅之法已经深入人心,即使商鞅死了也不会开倒车,所以商鞅也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

此时不死,更待何时?


白话历史君


商鞅通过变法,让秦国从一个任人欺辱的小国变成了兵强马壮的泱泱大国。秦孝公一死,商鞅便被秦惠文王以谋反罪论处,被五马分尸了。

为何秦惠文王要听从大臣之言,杀死这个对秦国有大功的商鞅呢?有书君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商鞅的变法触动了士族的利益。

商鞅的变法改革革的是祖宗的旧法,取消世袭,土地所有权私有化,以军功论爵,大大损害了秦国的士族利益。

因为变法拥有秦孝公这个当权者的全力支持,士族阶级是隐忍不敢言,当失去秦孝公这个大靠山,士族阶级定会狠狠地报复。

士族势力根深蒂固,秦惠文王刚即位,根基未稳,必须借助士族的力量来站稳脚跟,为了安抚他们,只能牺牲掉商鞅。

二,商鞅得罪过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还是世子的时候曾犯了法,商鞅正好为了新法实施树立威信,以太子不便受罚。

用墨刑处罚了他的老师公子虔,后公子虔又一次犯法,商鞅割掉了他的鼻子,这些都是秦惠文王亲自经历,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公子虔及他的弟子门客对商鞅恨之入骨,时刻准备着伺机反扑。

三,商鞅性格刻薄寡恩,又贪恋权势。

商鞅为了进行彻底的改革,用严酷的刑罚惩处反对者,可谓毫不留情。士族阶级恨他,百姓们怕他。

秦孝公为了变法更好地推行,让商鞅独掌了秦国的军政大权,独断专行。每次出行仪仗比秦王的都大,势头盖过了刚即位的秦惠文王。

“百姓只知有商君而不知有君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文王不允许这样的局面继续存在。

且秦国的变法已经进行了二十年,没有了商鞅也会成功地施行着。

此时的商鞅显然成了弃子,各方势力的矛头都指向他。

变法已经深入人心,一代名相商鞅虽落得身死族灭,但秦国的改革并未停止,秦惠文王依旧延用着新法,秦国国力也在一直不断地提加强。

商鞅为变法而死,死在了自己的刑罚之下,,也算死得其所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关于这个问题,做两个澄清:

1、秦惠文王并没有杀死商鞅,商鞅反攻咸阳时战死;

2、商鞅战死时,秦惠王还没有亲政;

3、商鞅是因为造反罪被族灭,是确凿证据,是依法处置的,并非我们误认的是守旧派随意所杀。


秦惠王杀商鞅?你必须了解的

1、秦孝公死后,即位的秦惠王尚未亲政,直到第三年才亲政。《史记 六国年表》秦惠王三年:

“王冠。拔韩宜阳。”

对比下秦始皇亲政时的记录:

“己酉,王冠,带剑”

可见秦惠王是在即位第三年才开始亲征的。逮捕商鞅的决策不是他做出的。从秦小主夫人、秦昭王时的宣太后和秦始皇时的赵姬等情况来看,应该是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做出的决策。

2、商鞅是战死的,不是被公开处死。《史记 商君列传》: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车裂的是商鞅的尸体。

3、族灭商鞅是依照秦法进行的,是以造反罪处置,证据确凿。商鞅被族灭,不是因为商鞅被诬告。嬴虔等公室诬告商鞅,并不是商鞅被以谋反族灭的原因。商鞅的谋反行为才是商鞅被车裂、族灭的原因。

《秦本纪》: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因以为反”,意思是因此而反。上面的整句话意思就很明确:商鞅逃亡,因此而反,最后被车裂。

《商君列传》: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商鞅在逃跑到魏国被拒绝后,回到封地商邑,和部下发动商邑并攻打郑县,最后在郑县黾池和秦兵的作战中战死。

攻打郑县,和秦兵作战,这就是商鞅造反的行为事实。商鞅为什么要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原因不明。

赢虔告发商鞅谋反——朝廷发吏捉捕商鞅——商鞅拒绝捉捕,意图逃跑到魏国——魏国拒绝接纳商鞅——商鞅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商鞅和秦兵作战,死在郑县——商鞅背叛造反,被车裂尸体。这就是商鞅之死的整个过程。

从被告谋反,到率军攻打,商鞅自己坐实了谋反之罪。因此,商鞅之罪是依照秦律审判的,并非诬告。

4、商鞅的商邑距离楚国这么近,为何不逃跑到楚国?魏国不接纳商鞅,商鞅为什么不从商邑跑到楚国,而是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要知道,作为商鞅变法的重要参与人物尸子可是逃到了楚国。

原因在《楚世家》里记载:

“三十年,秦封卫鞅於商,南侵楚。”

这说明了商鞅和楚国关系不好。春秋时期秦国和楚国关系非常的好,从来就没有战争。秦孝公、秦惠王早期事,秦国和楚国关系也不错。商鞅很有可能是第一个攻打楚国的秦国封君。

秦楚友好的历史传统,商鞅和楚国关系恶劣,应该是商鞅没有逃跑到楚国的原因。


总结:

商鞅之死,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是秦国薄情寡义的表现。但商鞅是因为造反而死,不能说是秦国冤杀他。商鞅谋反,有确凿的证据,有商鞅自己的行为去坐实。

当时秦惠王并没有亲政,秦国应当是由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决策。秦惠王并无决策权。

嬴虔告发商鞅造反,商鞅发动商邑兵攻打郑县,坐实造反罪名。商鞅的行为让人奇怪。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强大,身为太子的赢驷为何在继位后杀了这位大功臣?

从史书上的说法,是因为秦惠文王继位之后,有一个名叫公子虔的人告发商鞅说“商鞅准备谋反”,所以他就命人逮捕商鞅,商鞅本来要逃的,但是没有成功,就与秦军打了起来,结果兵败身亡,其尸体被秦惠文王下令五马分尸并且诛了全族。



商鞅是否真的有谋反之意,尚不可知,但秦惠文王却有不得不杀他的理由!

  1. 两人之间有前仇新恨。新恨嘛?不多讲,无非就是谋反之意;而前仇,则是在上一任国君秦孝公时,商鞅大举进行变法时,身为太子的赢驷触犯了商鞅制定的律法,而商鞅丝毫不讲情面,处罚了太子和太子的老师,太子被迫流放,而太子傅也被挖去了鼻子。这个梁子就此结下了。太子赢驷继位后,必然会对商鞅进行报复。


  2. 秦惠文王转移视线的有心之举。商鞅的变法的确使秦国的国力更加强盛了,但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新的矛盾已在形成之中,贵族阶层视商鞅为“眼中钉、肉中刺”,而秦惠文王正好顺应了这种情绪的发展,把商鞅杀死,即稳定了贵族阶层的情绪,又能继续开展变法,树立自己的威信,何乐而不为?

  3. 秦惠文王加强自己权力的有力举措。商鞅在秦孝公时期受到重要,又因为变法的成功,在民众之中拥有了威信,受到了秦国子民的拥护,手上有握有重权,新王继位,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必然要对商鞅进行打压了,正好借着属下大臣告发商鞅谋反这件事彻底解决了这个隐患,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综上所述,秦惠文王杀死商鞅对他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反正他继续沿用了商鞅的变法,使秦国继续走在强大的路上。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自我!


xiaoZ弹史


看许多答案里说,秦惠文王与商鞅之间有过节,即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曾拿不守法的秦惠文王开刀,但笔者认为,作为一代雄主的秦惠文王并不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

君主的行为逻辑,是基于政治考量的。

新君嗣立下的政治危机

惠文王即位之后的秦国,正是旧时代分封贵族们集合反扑的时期,诸如甘龙、赢虔等,他们代表的是旧制度下封建主的利益,而商鞅变法,不仅剥夺了封君的封地实权,还将其治下之民解放成自由民,这样的政策能不得罪人么?

历来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变法前的政府本身就是旧制度的化身,旧制度被废除了,那些支撑政权统治的势力基础势必会倾覆这个不再代表其利益的政府。

而新君嗣立,恰好是蛰伏已久的旧势力反扑的大好时机。比如吴起变法时,楚悼王一死,楚国贵族们在国君灵堂上乱箭就把吴起给射死了。可见夺人衣食,乃是生死大仇,一刻也不能忍啊。

惠文王当时面临的也是这个问题,只是秦国的封君们比较克制,他们并不强烈反对变法。毕竟十几年变法的成果,使得秦国中央的权威和公信力空前高涨,秦国臣民们不再是如其他六国那般眼中先有封君,还才轮到国君。

但毕竟这些人,代表的不仅仅是旧时代制度的利益,还有着秦王正统的要义,毕竟你家秦王也周天子的封君而已,秦国大小封君们基本都是嬴氏子弟,如果全然不顾这些人的怒气,继续让商鞅成为这个国家政治的实权人物,那估计什么时候就发生煽动变乱的事情了。

惠文王当然不会愿意看到这种事情的发生,但他本人也是支持新法的,毕竟新法的成效摆在那里。要堵住这些人的嘴,又能把蛋糕分好,前提也只有牺牲掉商鞅了。商鞅死了,大家也就没有口实了,然后再来一套这种方案,大家都能继承新的爵位制度,地位和权力依然还是能保障的,自然也就没人敢有怨言了。

商鞅成为了秦国当时仅存的实权封君

商鞅变法的时候太狠了,其深得法家之精髓,公子虔都被逼迫得7年闭门不出,大小风封君被一网打尽,而商鞅在南面坐拥15邑称君,这本身就是对变法最大的讽刺。


既然要将变法贯彻到底,那商鞅这个封君势必要铲除,不然这样的变法,又有什么意义?

同时商鞅的功劳确实足够大,不仅变法使得积弱的秦国富国强兵,而且带兵尽收被魏国占据的西河之地,其政治威望太高了。作为新君的惠文王想要一展抱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商鞅这种老资历必定会成为掣肘。

所谓功高震主,并不是君主容不下功臣,而是当新嗣之君的政治威望不足以压服功臣的时候,就会出现极其尴尬的局面,好一点,君弱臣强,君主只能变成一个辅助角色,坏一些的话,君主就会变成个橡皮图章,这就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难以接受了。

所以当公子虔等告发商鞅谋反的时候,惠文王调查都不做,直接就下令逮捕商鞅。或许惠文王不会干掉商鞅,大抵会念其功劳定个流放之罪的,可是商鞅似乎心很虚,直接组织封地军队造反了,可他也不想想,在其主持变法下的秦国中央对国家的掌控不再是松散的分封制度,可以依靠封地之兵,游刃有余地等秦国组织各封君军队来镇压。而他要面对的是一个拥有高效组织,严密户籍制度的秦国中央。

所以商鞅的败亡,从其把“造反之罪”变为实际行动后,就已经注定了。真乃成也变法,亡也变法也!


江畔初见月


秦惠文王杀商鞅,大概有三点原因,一立威,二妥协,三报仇。

立威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的大臣要想为新君所用,要么本来就是新君的人,要么是圆滑世故,很快就转过了弯,该表忠心表忠心,该溜就溜,一点不含糊。像后来的张仪,知道秦武王不喜欢自己,立刻就跑到了魏国,玩弄列国于股掌之间。

但商鞅不是张仪这样的纵横家,他是锐意改革的法家,不仅不圆滑,还充满了锋芒,这种锋芒,放在跟他还有点对立的秦惠文王眼中,自然不爽。

国君初立,根基不稳,找一个大人物咔擦了自然能够立威,而要是这个大人物还让国君看不惯的话,那简直就是最佳人选,商鞅就是最佳人选。

妥协

商鞅的变法损害的主要就是旧贵族阶层的利益,贵族取消世袭,土地所有权不被承认,只唯军功论爵,世族元气大伤,怨气值也是满满的,但在秦孝公的压制下,世族有怨气却无处发泄,只能等待时机。

终于,新君即位新任皇帝上上来,被压制了差不多二十年的保守派看到了咸鱼翻身的希望,决定决一死战,于是倾巢而出向秦惠文王施压。

秦惠文王新君即位,根基不稳,帝王之术也远不及秦孝公炉火纯青,在保守派的重压下,自然兴起了杀商鞅暂平保守派怨气的想法。不过秦惠文王也不是善茬,从他后来的做法来看,说不定这时候他已经在谋划杀完商鞅后怎么收拾保守派了。

商君之法虽然伤封臣,但强君王,兴国家,秦惠文王杀其人而不废其法,自然是明白这些道理,所以这些保守派在他眼中,就是先满足然后趁其不备一举拔出的萝卜!

报仇

秦惠文王看不惯商鞅,除了商鞅威望高以外,还要最重要一点,两人是有仇怨的。

但凡变法,都是对旧制度的宣战,主持者必须锐如锋刃,才能破除一切阻碍,完成变法,也正是因为主持者的强硬,一旦变法失败,变法者往往都没有好下场,比如楚国的吴起变法,楚悼王一死,旧贵族反扑,吴起被射成了刺猬,连带着楚悼王也遭了殃。

强硬的商鞅在推行变法的时候,因为太子触犯了新法,直接重罚了太子的老师,这是在打太子的脸立威,虽然使得变法成效大为增加,但是太子的心情可想而知,要说他没有怨气,谁信呢?

严刑酷法

商鞅最后落得个作法自毙的下场,有他自己的原因,在他的改革中,除了君主,其他所有人都是输家。贵族不用说,就是普通民众,虽然可以取得田地,但是种了田就固定在当地,难以流动。

为了确定法度权威,商鞅实行残酷的法制,推行连坐制度等,让民众在律法下乖乖就范,听从国家号令,该种地种地,该出徭役出徭役,该从军从军,违者重罚。

在变法后的制度下,

秦国百姓只干两件事,不停种地为国家提供粮食和作为炮灰来给国君打仗,谁敢违反,等待他的就是残酷的刑罚。

在军功成为唯一上升路径的时候,秦国军队也展现出了彪悍的战斗力,这是百姓们的拼搏,也是秦国矛盾的体现。百姓生活太固定了,战争是唯一打破的方法,虽然比之前的没有好很多,但一旦到了和平年代,必须尽快增加其他渠道,不然国内的矛盾迅速激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帝国也将崩溃。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确定中央集权下的帝制框架,所以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好处的秦孝公对商鞅无比信任,但秦孝公去世得比较早,44岁就去世了。他的死,直接导致商鞅的靠山崩塌,商鞅也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输家。

平沙趣说历史


秦孝公逝世后,公子虔派人诬告商鞅造反,商鞅陷入死局: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商鞅选择了后者,结果失败被杀,尸体被五马分尸,全族被杀光。如果秦惠文君信任商鞅的话,诬告之事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是他的态度模糊,导致商鞅铤而走险,最终身死族灭。那么秦惠文君为何非要治商鞅于死地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商鞅功高盖主,对国君权利构成威胁

随着商鞅变法的成功,商鞅的地位也在直线上升,全国上下到处都是商鞅的声音,秦君的形象反而减弱了不少,这是秦国国君不愿看到的现象。

据《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晚年一度想禅让给商鞅,这为商鞅最终悲剧埋下了伏笔。要知道,禅让是尧舜禹时代的事,商鞅给秦孝公讲王道之事时,孝公听得昏昏欲睡,说明秦孝公从不相信王道之说,重病之时反而拿王道来说事,

实质就是暗示后继者除掉商鞅(有人要跟自己抢王位,还不整死他!)

商鞅变法已经完成,对秦国已无大用;商鞅位高权重,对国君权利形成威胁,功高盖主,不得不死。

二、除灭商鞅一派,有利于缓和国内矛盾

商鞅变法触犯了老贵族的利益,老贵族虽然势衰,但实力仍不容小觑;商鞅重罚公子虔、公孙贾,导致二人心怀仇恨,久久萦绕心头,不能化解;商鞅执法严厉刻薄,曾有民众歌颂变法,也被商鞅处死。

秦国上下反对商鞅的声音都不少,如果不处置商鞅,矛盾只会越来越大。为缓和国内矛盾,商鞅不得不死。

三、秦惠文君对商鞅又恨又怕,缺乏安全感,除掉商鞅是出于报复心理

秦惠文君小时候触犯了秦法,商鞅处置起来毫不留私情,严刑惩治了他的老师,小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对商鞅是又怕又恨。随着年龄的增长,秦惠文君理解了商鞅的苦衷,对新法也很认可,可是这种又怕又恨的心理创伤却是始终难以抚平

看着昔日狂傲不可一世的商鞅倒霉,秦惠文君虽然心有愧疚,可是抵挡不住复仇的诱惑与快感。秦惠文君对商鞅的报复,说到底内心深处还是缺乏安全感,通过处分商鞅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小时候有心理阴影的人,大都会有这种行为。

综上所述,秦惠文君上位后商鞅必死无疑。


小杨品史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得罪了许多人,那么秦惠文王杀商鞅真的是因为听信了公子虔及甘龙等大臣之言吗?

个人认为并不是!

秦惠文王是秦国历史上十分有作为的一代君主,他在位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可以说,秦惠文王绝对是一代雄主,因此,在他看来,商鞅是必须死的,大臣们的进言,只是为自己杀商鞅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而已!

那么,为什么秦惠文王会认为商鞅必须死呢?

原因很简单,

其一:

商鞅变法使得商鞅在秦国拥有极高的人气,人们一度只知商君而不知有秦王,这是功高盖主,任何一位君王都不会允许这样的人存在。

其二:

商鞅变法时为了推行新法而得罪了身为太子的秦惠文王,嬴驷为太子时,一度触犯了禁条,商鞅以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的法规割了公子虔的鼻子。

其三:

到了秦惠文王继位时,商鞅变法已经基本完成,这时候商鞅存不存在已经变得不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在杀了商鞅后,秦惠文王并没有废黜商君之法的原因。

因此,从秦孝公去世时,商鞅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

大家觉得呢?


Mr这史香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嬴驷,秦国第一王,改“公”为“王”,这家伙在秦国历史上算得上数一数二的狠角色。

像这样的一代雄主,要杀商鞅,绝对不可能是因为大臣之言,而是出于秦惠文王自己的考量。

秦惠文王杀商鞅,是出于政治需要。

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非常大,没有商鞅,就不可能有后来一统中国的大秦,正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历代君主代代积累,终于积下累世之功,扫六合,平四海。

历史上的变法大多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商鞅的变法却是成功,这不得不说是秦国的幸运。

变法的本质就是改变原有的利益分配方式,消灭原有的既得利益者,产生新的收益阶层,商鞅的变法,极大的损害了秦国原有公族的利益。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公子嬴虔,因为太子触犯了法律,按律要对太子施以惩罚,但是这毕竟是太子,未来的国君,因此连商鞅也做了让步,改为惩罚太子的老师嬴虔。

很多人说商鞅被杀就是因为这件事,得罪了嬴虔,我的意见是这件事有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

嬴虔只是公族势力的其中一员,商鞅伤害的不仅仅是嬴虔一人的肉体,更多的是所有公族的经济利益,也就是土地。

秦孝公和商鞅是一对非常完美的CP,正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得以贯彻变法,变法最终取得成功。

等到秦惠文王上台,变法已经成功,秦国的国力正在上升,但是放眼望去,满朝都是充满怒气的公族权贵。

为了获得公族势力的支持,秦惠文王自然会将所有的锅都甩到商鞅身上,让商鞅去扛起所有公族的怒气,秦孝公不会这么做,是因为秦孝公需要商鞅来掌舵变法之船。而秦惠文王已经站在岸上,只要杀了商鞅,公族势力的怒气就会消退,进而团结在秦惠文王身边。

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但是并没有破坏变法,便是一个实例。

说明秦惠文王也知道商鞅的政策没有错,变法有利于秦国。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真正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秦孝公一死,商鞅及被以谋反罪论处,行五马分尸之刑,不能不说有点兔死狗烹的意味,但商鞅的死是必然的,不管他有没有谋反。商鞅原本是卫国公族,后来师从法家,游说列国寻找致仕机会,他先到了魏国,成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在临死时向魏王举荐商鞅,结果魏王兴致缺缺。他又建议魏王将商鞅杀死,魏王同样置之不理。

商鞅看得不到魏国的重用,就开始另谋出路,恰在此时,秦孝公广撒招贤令,然后商鞅就跑去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

为了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商鞅准备了三套方案:帝道、王道、霸道。秦孝公对帝道和王道不感兴趣,倒是很喜欢霸道。由此也能看出,秦孝公一开始找到就是能施霸道之术的人。

在秦孝公的授意和支持下,商鞅坚持“不法古,不循今”,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目的是为富国强兵。但是,从商鞅决定进行改革的那天起,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他必死的原因:

改革触动了贵族的利益。

商鞅的改革改变的是秦国的祖宗之法,那么那些既得利益者就会收到影响,而秦国的贵族就是已有之法的既得利益者,商鞅要打破这个格局,势必会惹怒贵族阶级,但是因为秦孝公的支持,贵族阶级也只能忍着。商鞅一旦失去秦孝公这个掌权人的支持,贵族阶级势必群起而攻之。

商鞅得罪了秦惠文王

商鞅变法,是一种全面彻底的变法,太子犯法,也必须收到处罚,所以在秦惠文王还是太小的时候,有一次到犯了法,商鞅并不通融,只是因为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便亲自受罚,就处罚了他的监管老师公子虔,而以墨刑处罚了他的授课老师公孙贾。何为墨刑,即在脸上刻字,涂上墨碳,一辈子除不掉。

这后面,公子虔又犯了一次法,被处以劓刑,即割掉了鼻子,为此公子虔八年不敢出门。

商鞅刻薄寡恩

刻薄寡恩几乎是改革家的共性,尤其是那种彻底的改革,要求改革家铁面无私,毫不留情,想一台毫无感情的机器。这样的人一旦失势,必然是墙倒众人推。贵族阶级对他恨之入骨,百姓害怕他,而他只是秦王手里的工具,这样一个人,是很难有好结果的。

商鞅迷恋权势不肯急流勇退

改革,在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时候,必然给另一部分人带来利益。商鞅变法的受益者既有秦王又有商鞅,商鞅,一个外来的辩士,成为秦国的左庶长,又成为大良造,权倾一时,如果秦王稍微弱一点,商鞅的势头就盖过了秦王,这样的存在,秦王不可能允许继续存在,而商鞅却不听从赵良的建议,及时隐退。

所以秦孝公一死,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商鞅,而且秦国的变法已经进行了二十年,它已经是成熟品,即便没有商鞅,变法也不会失败。所以商鞅实际上已经成了弃子。公子虔说他造反,他就是造反,秦惠文王乐的杀掉商鞅来取悦贵族们,顺便树立了威信。

商鞅师从法家,自然知道当初吴起在楚国变法的遭遇,然而商鞅却觉得自己比吴起幸运,或许能够有好的结果,然而,他和吴起一样,旧主一死,新主就要杀掉他们,不同的是,商鞅的确比吴起幸运,至少商鞅变法被执行了下去,而吴起变法却失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