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為什麼稱為三千歲?

田長松


劉墉敢稱三千歲?三個王爺千歲相加之和?這必須是野史!

劉墉是大學士劉統勳的兒子,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在書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用墨厚重,由此世人便稱他為“濃墨宰相”。

劉墉與紀昀紀曉嵐、 和珅並稱為乾隆朝三大中堂,三人之中劉墉的段子雖然不是最濃墨重彩的一個,但也頗具喜劇感,人們還給他起了一個特別的稱呼叫“劉羅鍋”。

而且還有民間相傳,劉墉是太后的乾兒子,並稱之為三千歲。其實這只是個野史罷了,歷史上並有真實記載關於劉墉稱為三千歲這件事,除非他活膩歪了。

野史段子關於劉墉為什麼稱三千歲的說法,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電視劇中出現的狗血劇情。

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是大清王朝的一位難得的兩朝元老,為人正直,對朝廷可謂是忠心耿耿,絕無二心。

年邁的劉統勳深知自己已經力不從心,再難為朝廷效自己的微薄之力了,所以便向乾隆皇帝遞交了自己的退休申請。

乾隆皇帝看了劉統勳的申請後,想要挽留劉統勳,可是劉統勳已下定決心退休,所以只好批准了他的申請,並對劉統勳好好撫卹一番。之後乾隆皇帝便隨口對劉統勳說:“你的忠心我知道,但是日後你的兒子們對朝廷不忠該怎麼辦?”

劉統勳聽了乾隆的話後,便知皇帝懷疑他有不二之心。可是劉統勳這個人本來就是個清正廉潔之人,對於皇帝可以說是忠心耿耿、剛正不阿,但不懂得變通的劉統勳回到家為了向皇帝證明自己的忠心,於是就把他的三個兒子召集過來,然後拿出鍘刀,二話不說就要鍘兒子的狗頭。

都說虎毒不食子,可是這劉統勳居然要鍘自家兒子的頭。劉墉的大哥和二哥都信奉“君臣之命”,所以沒一會兒就人頭落地了,輪到劉墉時劉統勳才發現人已經無影無蹤了。

其實劉墉看到此場景時早就被嚇得當場就溜了,慌不擇路地往家門外跑去,不遠處便看到太后的鑾駕隊伍,急病亂投醫,也不管不顧,飛奔著向去太后轎子面前,噗通跪下,求太后救他一命。

太后見到此場景後就問劉墉何事如此慌張,劉墉一五一十的把事情的前因後果向太后說明,太后聽後便明白其中緣故,原來劉統勳閒來無事在家鍘兒子玩,而且這件事還與兒子乾隆皇帝有關,一聽馬上火了。

於是馬上移駕回宮,把乾隆皇帝叫來臭罵了一頓,隨後便親自封劉墉為“御兒幹殿下”,又封“三千歲”,意思是以後劉墉就是皇帝的幹兄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殺的。

第二版本比第一版本更為奇葩,說的是劉統勳的大兒子和二兒子觸犯法律,被劉統勳知道後一氣之下就將兩人都用鍘刀鍘了。

劉墉是家裡的老三,從小就很聰明也很頑皮,但他知道兩個哥哥都被父親鍘死了,所以他就很害怕自己也被鍘上那麼一下。

一次偶然機會,劉墉出去玩耍,這傢伙太頑皮,不小心就撞到了太后去廟裡燒香還願回宮的隊伍,於是就驚動了太后,劉墉被帶到太后面前,太后一問就便知劉墉是大清忠臣劉統勳的三兒子。

太后知道劉統勳親自把自己的大兒子和二兒子鍘死了,所以有點心疼劉墉這個可憐的孩子。心中不免產生了想要保住劉墉的想法,於是出了幾個問題考劉墉,聰明的劉墉回答的非常好,而且也讓太后很滿意,於是當場就封劉墉為“御兒幹殿下,敕封三千歲,見官大一級”!

從此之後人們就認為劉墉是乾隆皇帝的幹兄弟,於是就稱劉墉為三千歲。

以上兩個版本的故事就是劉墉稱三千歲的原因,但這兩個故事都只是民間傳說,是野的不能再野的段子了,任何歷史記載中,劉統勳並沒有遞交退休申請,也沒有親自鍘兒子這種劇情。


歷來現實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清朝乾隆時期曾任吏部尚書,兼理國子監事務。劉墉還是個書法家,據說他作的扇面在當時可是“搶手貨”。關於劉墉為什麼被稱為三千歲?其實只是一段野史傳聞!


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是大清的三朝元老,任御使言官一職,為人剛正不阿,對大清朝忠心耿耿。他的大兒子因為犯法,被劉統勳知道後,為顯示自己的剛正不阿,親手用鍘刀鍘死了大兒子。後來他的二兒子又觸犯法律,劉統勳又親手鍘死了二兒子。

劉墉是家裡老三,當時還小,但是很頑皮也很聰明,因為知道前面兩個哥哥都是被自己父親鍘死了,所以很怕他父親。

一天,劉墉出門去玩,正好碰到皇太后去廟裡燒香還願,劉墉由於頑皮不小心衝撞了太后的道隊,驚動了太后,於是劉墉被御前侍衛帶到太后面前問話,太后一問之下知道了這孩子是大清忠良劉統勳的小兒子,當然太后也知道劉統勳親手鍘死自己大兒子,二兒子的事,所以對眼前的劉墉十分疼愛,於是萌生了想認劉墉為乾兒子的想法。但是太后又不想讓劉墉有不勞而獲的想法,所以就出了幾道難題給劉墉答,聰明的劉墉都能對答如流,這讓太后更加歡喜了,於是當場就封劉墉為“御兒幹殿下,敕封三千歲,見官大一級”!


從此劉墉就被人稱為三千歲,也成了乾隆的幹兄弟!只不過這些只是民間野史傳聞,至於真假就不得而知了!


唐古看今


據民間傳說,劉墉的父親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忠心,先後殺了倆兒子。等到殺劉墉的時候被太后攔了下來,感慨過後認劉墉為御兒幹殿下,後來就有了三千歲的稱號。



歷史上劉墉不是什麼好人,也不是什麼壞人,對於和珅的態度是“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說白了就是表面上恭維,其實私底下跟和珅不是一種人。因為當時和珅深受皇帝的信任,自己也只好圓滑著點來,不然得罪了和珅,不會有好果子吃。

清代的昭槤歸納這個人是說“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可以說在官場上可軟可硬,他可以為了一時的不快說個明白,也可以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憋著不說。這樣的人你看似對他很瞭解,但其實城府很深。對你展示的也只是他的表面而已,否則他就不會在官場上混的這麼風生水起,雖不比和珅,但在和珅死後也逍遙了一番。


鐵馬冰河403


首先說這個事情是野史,真實歷史上的劉墉並沒有這種“三千歲”的封號。


相傳兩朝元老劉統勳為朝廷效力多年,自覺力有不逮,便想著急流勇退,向乾隆皇帝遞交了退休申請。

乾隆皇帝看了申請,挽留不過,便大加撫卹一番,末了卻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了一句:

“老大人勞苦功高,忠誠朕非常放心,但日後您的兒子若是打著你的旗號造反可如何是好呢?”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劉統勳覺得這是皇帝對自己不放心啊!

於是他立馬回去,拿出鍘刀,把包括劉墉在內的三個兒子叫了過來。

社會我劉哥,人狠話不多,扳開鍘刀就要鍘兒子,合著他們家兒子還沒大白菜值錢。

於是劉墉的大哥和二哥信奉“君臣父子”,沒一會兒就人頭落地了,該到鍘劉墉時,劉統勳發現人不見了。

劉墉撒丫子跑出大門,慌不擇路,就看不遠處太后鑾駕隊伍,暗自慶幸,趕上去一頭跪在太后轎子前面求太后救他一命。

太后得知劉統勳沒事兒在家鍘兒子玩,再一聽,是兒子乾隆皇帝的命令,立馬就火了。


這老太太就是曾經的甄嬛啊,立馬回宮把乾隆皇帝叫過來一頓臭罵,然後親自封劉墉為“御兒幹殿下”,又封“三千歲”,意思就是說,以後劉墉是你幹兄弟,不能隨便殺。

這就是故事全過程,不過畢竟是野史,其實劉統勳從來沒有辭過職,而是死在了早朝的路上,所以這個故事的大前提都不成立,也就沒有後面的劉墉被封三千歲的事情了。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野史:乾隆誤會中堂劉統勳有以謀私。劉統勳為官清廉但是不知通,為自證清白要將三個兒子一一用鍘刀鍘死。大兒子二兒子都被劉統勳“君臣父子”的倫理規矩套住,被迫過來受死。

劉墉比較機靈,為求活命倉皇逃跑,正好偶遇太后路過,央求太后救命,(劉墉當時應該是還是個小孩),太后責問乾隆為何逼迫劉統勳,並封劉墉為“太后御兒幹殿下”劉墉排行老三,又稱三千歲。讓劉統勳不再殺劉墉。


照照影視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主角便是劉墉,劉墉是劉統勳的第三和兒子,而劉統勳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個忠臣,劉墉在野史上曾被人們稱為三千歲,那這個三千歲到底有什麼來歷呢?

眾所周知,皇帝被稱為萬歲,而和皇帝有血緣關係的皇室中人,為了表示對他們的尊敬一般會稱為千歲,比如王爺、郡主都是千歲。那劉羅鍋的三千歲便是三個王爺三個郡主,是誰賦予他如此殊榮的,以下有兩個說法。

第一種,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年邁之時,覺得不能為皇帝效命了,想要回家去頤養天年,便去找皇帝辭職。皇帝就像現在的剝削工人的資本家一樣哪裡肯放人,面對劉統勳的說辭他處處刁難,劉統勳說:“陛下放寬心,縱使我劉統勳不在了,我的三個兒子也會誓死效忠於陛下的。”

皇帝又說:“愛卿啊,你的忠心朕自然是瞭解的,但是你都不在官場上了,你怎麼知道以後你的兒子是忠臣不是奸臣呢?沒有你,他們不聽話我可怎麼辦啊。”劉統勳犯難了,皇帝說的有道理啊,萬一我的兒子學壞把我的名聲都給敗壞了怎麼辦,最後他想了一個辦法,如果我沒有兒子那不就沒有這些破事了嗎?於是他就回家拿了鍘刀要把兒子們的頭鍘下來,大兒子二兒子都謹遵父為子綱的教誨,然後就嗚呼了,小兒子劉羅鍋嚇得跑了出去,正好碰上了太后,哭著向太后稟告,太后十分心疼,便直接任劉羅鍋為乾兒子封三千歲,地位在他爹之上,這就保全了他。


第二種,說因為劉墉的大哥二哥都相繼犯法,眼睛裡不容沙子的劉統勳便直接拿鍘刀把他們咔嚓了,這給劉墉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他處處小心害怕自己的父親把自己咔嚓了。一日,劉墉外出遊玩的時候不小心衝撞了太后的攆轎,劉墉十分害怕當下大哭起來,太后見他哭的這麼傷心便問原委,劉墉說害怕自己父親咔嚓了自己,還把大哥二哥的事情都告訴了太后,太后知道劉統勳是忠臣,對他的兒子也有好感,然後太后又隨便問了劉羅鍋幾個問題,劉羅鍋全部都流利的回答了出來,她十分的喜歡這個孩子,便當下收為義子,還封為三千歲,給劉墉安全感。


但正史上並沒有提過劉統勳辭職的事件,也沒有說過類似於劉羅鍋兩個哥哥被鍘死和他偶遇太后撿了一個三千歲的事兒。而且太后應該在宮裡頤養天年,一般不會出來瞎轉悠,就算出來轉悠恰巧碰上了哭的傷心的劉羅鍋也不能隨便給一個這麼大的榮耀,畢竟會關乎政治。

我們所知道的劉墉是一個有才識很幽默和紀曉嵐、和珅鬥了一輩子的人。他做書時喜歡用濃墨,所以也被稱為“濃墨宰相”,他的身形不太好,又被笑稱為劉羅鍋,但劉墉能夠在那樣的環境下善始善終就說明了他的智慧。


小鎮月明


答:劉墉的父親為了表示對皇上的忠心,先後殺了自己的兩個兒子。當要殺劉時,太后起了愛慕之心,收了劉墉做了御兒幹殿下,固此劉墉就成了三千歲。


用戶7907603396097


劉統勳要退休,被皇帝(好像是乾隆)問“要是日後你的兒子不做忠臣,不就毀了你的名聲麼?”,劉統勳於是就當著皇帝面用鍘刀閘了兩個兒子,劉墉耍滑頭跑了,求太后救他,於是當了御兒幹殿下,敕封三千歲。


大理笑匠影視


這個說法是民間的杜撰,在歷史上這樣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劉墉的父親劉統勳

在說有關劉墉的這則野史時,我們不得不提一提劉墉的父親劉統勳。他於十七世紀九十年代末的時候出生,是山東人。在雍正二年的時候考取了進士的功名,在他有了為官的資格後,官運是一路亨通,曾擔任過刑部尚書,也擔任過工部尚書、甚至還做過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以及軍機大臣。因為為官清廉,又非常的忠誠於皇上,所以在後來的時候還成為了清朝的宰相。在他為官的這四十多年裡,非常的正直有膽識,而且他不論是出任什麼樣的官職,都能夠在那個位置上做出成績,做出水準,所以很受皇帝的喜愛和歡迎。

可好景不長的是,在乾隆三十八年的時候,劉統勳照例去紫禁城上早朝,可就在下人們抬著轎子的時候,越來越覺得不對經,忽然間轎子內出現了傾斜,就在此時,人們才發現坐在裡面的劉大人此時雙目緊閉,雖然在發現了情況,也有御醫趕來救治,可最終還是沒有將他救活。

乾隆皇帝在後來前往劉墉的家中對其進行悼念,在看到了宰相家中很是樸素,又想起了他以往的種種,便很是感動。據說乾隆在還沒有回到宮中的時候就掩面而泣,說自己又失去了一位重臣。

為了紀念劉統勳的功績和貢獻,乾隆皇帝特意將他列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

劉墉

他是劉統勳的長子,出生於十八世紀二十年代初,家裡的籍貫是如今的安徽碭山。被人們稱為清朝註明的書法家、政治家,是繼父親後的一代名相。

他是在乾隆十六年的時候考中進士,先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位。劉墉繼承了他父親的優點,不僅奉公守法,而且清正廉潔,曾多次被皇帝誇獎。而且劉墉在書法的造詣上也是很深的,所以人們也將其稱為是“濃墨宰相”。

民間的野史趣事

之所以會有劉墉被稱為九千歲這個梗,其實是因為一段野史,而這段野史擁有兩個版本。

  1. 版本一

這個版本說劉統勳因為年老,所以想要將自己的官位辭掉,可是他的這一舉動卻遭到了皇帝的反對,一時因為此時的皇帝急需人才,二是因為他捨不得這位和自己共事了多年的老臣。可是在看到他心意已決後,便也是答應了他的要求。

在送別劉統勳時,皇帝半開玩笑的問他:“你確實是一個大忠臣,你對於國家的貢獻我都是看在眼裡的,可若是你以後的孩子不忠於國家該怎麼辦?”

劉統勳以為皇帝是在懷疑自己的忠心,本就對皇帝忠心耿耿的他在回家後,二話沒說便將自己的兩個兒子給殺了,正當他準備殺劉墉的時候,卻發現劉墉早已經跑沒影了。

劉墉為了保命攔住了太后的聖駕,並向太后說明的原委,於是太后便當即下令封劉墉為“御兒幹殿下”,也就算是太后的乾兒子,這才使得他在後來保住了性命。

  1. 版本二

這個版本的大概意思是說劉統勳的兩個兒子觸及了國家的法律,被他自己親手給殺掉了。在太后聽說了這件事情後非常的可憐劉家。有一天,太后召見劉墉,為了考驗他的聰明程度,一直在問他問題,而劉墉也是對答如流,也正是如此得到了太后的喜愛,並一高興便封他為“御兒幹殿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