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中神祕的動物紋飾(下)

臺灣學者李濟認為它是《山海經》中提到的肥遺。肥遺是旱災的徵兆,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又北百八十里,曰渾夕之山,無草木,多銅玉。囂水出焉,而西北流注於海。

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肥遺出現的地方則預示著旱災的出現。與肥遺功能相似的還有肥璭,

青銅器中神秘的動物紋飾(下)

據《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璭,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肥璭形態類似蛇形,其功能與肥遺類似,它的出現也預示著旱災。

此外,《山海經》中還有肥遺鳥,據《山海經·西山經》記載:“又西七十里,曰英山。……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

肥遺鳥形狀類似鵪鶉,毛色為黃色,長著紅色的嘴,它具有藥用價值可以治療疾病。

夔紋是青銅裝飾的重要紋樣,近似蛇形,多為一角、一足,也有雙足的,低首口微微張開,尾上卷。對於夔《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


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總體看青銅器中夔的形態表現豐富,早期多為青銅器的附屬紋樣,和饕餮紋同時出現,後期夔紋逐漸幾何化,逐漸變為主題紋樣。除前文提到青銅器中異獸裝飾紋樣外,在青銅器的造型上也有以人面獸身合體異獸形態。如現藏美國佛利爾藝術博物館藏安陽殷墟出土的人面龍身盉,盉蓋做雙角人面形,盉體蟠繞一龍,盉整體像形態為人面龍身的異獸。

這種形象在《山海經》中多有記載,如雷神的形象,據《山海經·海內東經》記載:“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此外《海外北經》中記載的異獸燭陰形象: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息為風。不飲,不食,不息。身長千里,在無啟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可見《山海經》中記載的雷神、燭陰與這個青銅器上的人面獸身異獸圖像基本相似。

青銅器中神秘的動物紋飾(下)

此外蘇埠屯人面銅鉞,五官表情誇張,張口怒目,神情威嚴,此鉞雖以人面表現,卻是由商周時期饕餮紋圖案化演變而來,其形象均帶有莊嚴、神秘的氣氛。從總體來看青銅器中的很多異獸裝飾形態,都能在《山海經》找到依據或某些痕跡。

儘管青銅動物裝飾並不能完全與《山海經》所記載的異獸形象完全一致,但這也恰好說明,早期裝飾形態中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在當時神秘社會思維背景下,把自己的想象與現實存在動物相結合,幻化出眾多奇異的異獸動物形象,從而營造出一幅幻麗多姿的神秘異獸世界。

後續文章中繼續介紹青銅器相關內容,幫大家更好的學習,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