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魏秋盈


这个问题有趣。

实际上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很早,公元前二世纪或更早一些,棉花及棉纺织品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在宋以前,大 约有一千余年之久,棉花的种植始终是局限于边疆的少数民族之间,而未在中原地区 广泛传播。贵族当然用丝织品,寻常百姓衣料常用的是麻,衣不蔽体也是常有的。

宋代虽然广泛种植,但是纺织技术一直跟不上,所以人们的主要衣料还是粗布麻衣,直到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才最终改变了“丝麻棉”的比例。

历史上,中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寒潮南下,一直影响到海南。每一次寒潮都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那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呢?

流传一句话,唐代用麻,宋代用树皮。

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个,火墙取暖。

大户人家深宅大院,多空心的“夹墙”,也叫“火墙”,原理类似“炕”。

形如故宫,墙下挖有火道,加火的炭口设置在殿外的廊檐底下,炭火点燃之后,热气会顺着“夹墙”瞬间提升室内的温度。跟黄土高原的土炕差不多,不过因为添火的炭口设置在外边,室内空气好多了。

第二个,花椒墙。

古人认为花椒是防寒保暖的材料,把花椒捣碎,和泥,再挂上厚厚的毛毯,在屋里自然不觉冷了。

第三,穷人多穿“纸衣”。

其实古人也很前卫时髦的。这其实是无奈之举。

制作纸衣始于南北朝,唐宋时期,制纸衣、穿纸衣颇为流行。唐代用麻纸,抗老化;宋代用树皮纸,耐折磨。为御寒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纸裘”,是贫民子弟的必备之物。

第四,如果更揭不开锅的话,还有最后一个办法,阴阳相生。

这是个什么办法呢,说来搞笑。

古代一些贫寒的读书人,冬天太冷,手僵的握不住书本,怎么办呢?

史书记载,孙洙小时候家里穷,读书的时候手里常常握着一根木头,大冬天握着木头能取暖吗?当然不能了!

孙洙,觉得,金木水火土,木生火,自然就暖和了。

也是让人忍俊不禁了。但是足以说明孙洙读书的刻苦努力,孙洙后编写了《唐师三百首》,

脍炙人口,流传非常广。


良人说史


羊毛牛粘,我60多岁了,记得小时候七八岁,冬天在老家睡觉,奶奶说;那张大席也不知道几百年了,是用吗?鸡毛羊毛编制的,上面铺个单子特别暖和,还有我身上小时候穿的那种火龙衣,有100种不同的鸟兽编制的,也是麻线,和羊毛苇英纺城的,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我进城后,起码有七八家,来借,怕孩子不承人,还有一种猫头翁的鞋,后来就借丢了,据听说现在驻马店一带还有人会做会编。


马金驹


古人还是很聪明的。宋代以前没棉被,并不代表古人冬天就等着受冻,没棉被也可以用其他东西替代来作为御寒物品啦。



古代其实也有被子,只不过那时候还不叫被子,叫“衾”,衾和我们盖的被子样式是差不多的,夹层里面也可以放些保暖的料子。同样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

那么没有棉花,被子里面放些什么呢?其实还是有很多选择的,而富贵人家和普通百姓的做法又不一样。有钱人家,家里条件好,可以往被子里面塞些鹅毛、兔毛、羊毛等。这些物质还是很保暖的,我们今天的羽绒服之类的,使用的原材料也是动物的羽毛。



普通百姓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不过穷人也有穷人的办法,没有各种毛,干草、芦苇、柳絮等也是不错的选择,虽然燥了点,但是保暖效果还是有的,不够暖就加多点。而且天冷的时候,还可以利用炭火来保暖,虽然古代木柴也比较贵,但是勤快点,上山砍点也不至于没得用吧。



另外,古人经常劳作,身体素质相对也比较好,抵御寒冷的能力肯定也强一些,在御寒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身体弱的估计都被冻死了。


疯狂电磁炉


宋朝以前没棉被。因为虽然2000多年前棉花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边疆,实际上在边疆,棉织物出现得也非常早。但是在中原一直到公元9世纪的时候,贵族们还把棉花当做观赏花来种植,所以北方到了冬天那真是“狐裘不暖,锦衾薄”。

没有棉被不代表古人不盖被子。

“狐裘不暖,锦衾薄”里的“锦衾”就还是“锦缎被子”的意思,所以古人的被子,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还是比较奢侈的。虽然没有棉被,但是羽绒被、蚕丝被这些高档被子还是有的。

但是这些被子造价不菲,普通百姓家,哪怕时候个小富之家,能有个缎面做背面,麻布做里子就很不错了。用鸭胸脯上的绒毛做出的羽绒被其实还是比较奢侈的,不比加拿大鹅来得便宜,这种代价太奢侈了,更别提蚕丝了。

所以普通人家的被子的填充物还是以芦花和杨絮为主。这些东西廉价,但是要注意采集的时间,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天,错过了杨絮,还有芦花,但是连芦花都错过了,冬天就准备挨冻吧。

但是大冬天的取暖,古人还是比较有经验的,那就是靠“”取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木炭和煤的国家。汉朝的时候,古人就用煤炭烧饭、炼铁、取暖了。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煤炭,没有煤炭还有“卖炭翁”在山里烧木炭运到城里去卖。

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北方的主要燃料就已经被煤炭取代了,根据《宋会要·食货志》记载,在北宋的时候,煤炭买卖就已经成了官营项目,而且还设立了官仓贮碳,用于调节物价。大中祥符5年(1012年)12月6日,朝廷还要拿出40万秤(大概是1斤重),半价卖给穷人。当时煤炭多少钱呢?20个铜钱1斤。北宋的老百姓相对比较富足,普通人家到了大冬天,一家人围着火盆(富人用碳炉,穷人在家中挖个坑),把火烧得旺旺的。壶里热上小酒,笼屉里蒸上肉菜,手里抱着“汤婆子”(古代版的暖手宝)。这种小日子还颇符合今天求之不来的过年气氛。

但在“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杜甫流落蜀中的时候,没有火盆,没有肉,更没有热酒,暖身全得靠“娇儿”。

杜甫连屋上的三重茅都被寒风卷了去。更可气的还不止于此,“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床旧被子本来就盖了很多年,“娇儿”(虽然解释说是杜甫的儿子,但是在四川女孩子才叫娇娃),只因为睡姿不好,一脚蹬破了破麻布被里,杨絮一坨坨地散落出来,这日子没法过了。所以冬天的取暖方式还是需要注重,如果被子太久,就不建议做太剧烈运动取暖了。

年轻人火气重,钻进被子就暖和了,可是老年人,烫完脚进了被窝,一会脚又冷了,怎么办?所以年纪大的有钱有成就的老男人就喜欢娶个小老婆给自己暖被窝。唐玄宗之所以找胖胖的杨玉环,事实上就有这方面的考量。但是李隆基为了这个暖宝宝,代价的确有点大。


炒米视角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冬天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躺在温暖的棉被里,舒舒服服地睡一个好觉,但是要想在古代拥有一床棉被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尽管棉花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作为观赏植物,并没有当作经济作物,一直到唐宋时期,中原逐渐种植棉花,但是这个时候的棉花也是上层社会的人才能穿得起的;元朝时期棉花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真正使得棉花成为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的物资,则是在明朝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后。

那么,问题来了,在棉花没有成为人们主要御寒衣物之前,古人是穿什么过冬的呢?

古时候跟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一样,有穷富之分,且贫富差距也很大,因此古人在冬天御寒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

古时候的穷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在宋朝以前,人们除了种植粟、麦、稻等必备的粮食作物之外,主要还种植桑、柘、麻、苎麻等。在古代,麻这种作物就是穷人用来制作衣物的主要原材料,麻这种作物极其的粗糙,相应的造价很低,对于的穷人们来说,他们也只能用得起这种粗糙的料子制作。不过办法也是人想出来的,为了让用麻做的被子变得柔软一点,人们想出来不少的办法,比如将麻长时间浸泡在热水中之后再将其制作成被子。

但是在更加寒冷的北方地区,仅仅是用粗糙坚硬麻的话依旧不能解决寒冷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在麻里面加入一些柔软的东西,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芦苇花与柳絮等。有时人们还会选择在床下铺上一层稻草,这样能让身体不直接触碰床板,也能很有效的起到御寒的作用,既能取暖又能保暖。

另外,太阳也是能帮助人们御寒的,在白天的时候,人们会在阳光好的日子里将自己的被子拿到太阳底下晒,经太阳晒过的被子在晚上盖的时候就会变得格外的暖和,甚至还留有一丝太阳的味道。有时人们也会把稻草也拿出去晒,然后到了晚上再重新铺到床上,这样晒过之后的稻草保暖和御寒的效果会更加好。

人们还会利用一些可以燃烧的物品来御寒,火盆就是其中之一,在寒冷冬天的晚上,人们会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一个小火盆,在里面加入足够的燃烧物,比如炭或者木头,当然了,对于不太富裕的人家,一般用的还是比较便宜的木头,火盆里燃烧的旺盛的火焰也就让房间变得更加温暖了。

古时候的富人又是如何御寒的呢?

首先就像之前说的,富裕的人家家里晚上会烧炭来取暖,古代的炭是价值不菲的物资,也有优劣之分,能用得起种类的炭就取决于主家的经济条件了。

至于主要御寒的被子,也自然不会用麻之类粗糙的物品,而是用非常柔软的丝绸之类的物品来做,然后在在里面填上动物的皮毛,或者是利用鸭绒之类柔软暖和的毛,这样制作出来的被子有时候甚至会比棉被更加能抵御寒冷,而且也非常美观。

富贵人家里的小姐会使用暖手炉来御寒,暖手炉分为两层,外面一层是罩子,罩子是镂空的,热气会从中散发出来,里面则是放着炉火的盆子。这有点像我们现在冬天用的暖水宝,原理是差不多的。

还有一种足炉,是用来暖脚的,它是用锡或者铜制作的一种瓶子,里面可以注入热水,也是很方便随身携带的,还可以在晚上带上床,放在被子里,这个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热水袋了。

除了在穿着方面御寒,还可以在饮食方面取暖。首先可以用热酒来取暖,人们经常说的是先喝一杯热酒暖暖胃,其次可以吃牛肉或者羊肉之类热量比较高的肉类,在寒冷的冬天吃着热乎乎的肉然后温一壶酒,这样的御寒效果也是极佳的。

总之对于富贵人家来说,冬天抵御寒冷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


史论纵横


棉被其实并不是唯一的取暖工具,在没有棉被之前,人们取暖方式各种各样,五花八门,而有一些取暖的方式至今都在用,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真的很强大。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人的智慧,他们都如何取暖,说不定你也用过这些方式。

我们先从衣服上开始说

为什么会有衣服这种东西?其实最早的衣服完全是用来避寒暑以及蔽形体的。人们感觉到冷,所以会制作出衣服来取暖。

古代人冬天最常见的衣服是“裘”,也就是皮衣,《说文》一书中这样描写过“古者衣裘以毛为表”,皮衣通常都是皮在内,毛在外,不好看,所以贵族穿裘见客之时都会披一件华丽的衣服,以做装饰。

“裘”根据动物的种类又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最常见的狐裘、羊裘、豹裘、鹿裘等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为贵重,而羊裘则比较低贱。当然,狐裘也分种类,比如狐白裘,它是狐狸腋下的皮毛,最为纯白,而且极为轻暖,所以最贵重。

当然,不仅仅只有“裘”,还有“袍”、“襺(jiǎn)”,在《论语》中说过“襺,袍衣也。以絮曰襺,以组为袍“。”袍“和”襺“材质上不同,前者是乱麻,后者是新丝绵,所以”袍“比较低端。

说完衣服,再说吃的喝的。

食物是取暖的好的方法,古人在冬天的时候会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牛肉羊肉等,还会配上小酒,酒也是取暖的良药。如果有必要的话,还会用一些药材做一些暖性的药来喝。

贵族通常会用铜鼎来烹调食物,有种像现在火锅的感觉。平民百姓呢?他们也会做小火锅,不过用的烹饪工具则是鬲,样子比较像鼎。说实在的,古人是非常会享受的。

吃穿说完了,该说用的了。

用的东西更是五花八门了。比如燎炉,这就是用来取暖的炉子,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还有锡夫人,就是古代的一种热水袋,不过形状则是扁形的,而且还是瓶子,材质可以是铜,也可以是锡。

捧炉,就是古代的暖手宝,走到哪里带到哪,也可以叫火炉,因为其中放着火种,非常暖和,据说最早出现于隋朝。

最后说最原始的,炭取暖,炭盆。这个就更早了,曾出土过一个战国中期的提链铜炭盆。炭取暖,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所以冬天古人经常围着炭盆一起取暖。

古人取暖的方式实在太多了,以上所说的只不过是个别,其中一些方法很多人仍在使用,所以说就算古人没有棉被,也还是能过冬的。


理科男读历史


对于现代人而言,冬天的被窝就像天堂一样温暖舒服。早上起床离开被窝都需要巨大的勇气,但是在宋朝以前是没有棉被的,古人又是怎样睡觉的呢?

古代社会一般分为两类人,一类是达官贵族或者富裕人家,另一种便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所采用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富人和达官贵人,他们可以在屋子里烧一个火炉,从白天到晚上,这样房间的温度也就不会太低。为了保暖,一些猎户打猎的时候,会把动物身上的皮毛扒下来,做成衣服,披风等等,穿在身上,或者是睡觉的时候盖在身上,也都是非常暖和的。像鸭绒被子、羊皮被子都有不错的保暖效果,因此他们的冬天还是过的挺舒服的。

对于普通人家而言,不可能像富人那样烧个火炉,也没有钱去买那些昂贵的皮毛披风、被子。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为了保暖,他们会用柴火烧过之后的炭火再次放在炭火盆中烧,达到取暖的效果。他们会用一些葛或者是麻之类的纤维东西做被子,里面在填充点柳絮充当棉花。虽然效果不及富家人的被子,但是抵御寒冷还是可以的,除了被子,他们还会在床上铺上一层厚厚的干稻草来充当“被褥”,增加保暖性。

古人在夜间睡觉的时候,都会在床边拉一个挡帘,上面也有床顶,这样睡眠空间也会缩小,也能很好的抵御冷空气,增强保暖的效果了。

虽然古时候没有棉花,生活条件也很差,但是古代劳动人民还是非常有智慧的。


我是【文史侃大山】,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吐槽。一起讨论历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一到冬天,天气冷得不行,大家就会穿上棉服,裹上棉被,御寒取暖。然而,在宋朝之前,人们还不知道棉被为何物,根本体会不到这种被温暖包围的满足感。有人就好奇了,当时的古人冬天都是怎么睡觉的?

冬日里天寒地冻的,古人们睡觉自然也是要裹被子的。不过,那时富人家和穷人家的被子大有不同。

富人盖的被套,用的面料是绫罗绸缎,被子里面放的填充物,也都是保暖又轻盈的动物毛,比如兔毛,羊毛,鸡鸭鹅毛等,这就好比是现在的羽绒被啊!要是天气太冷,他们还会烧炭火取暖,根本不用担心受冻。

相比之下,穷人家就窘迫许多了。

他们的床上,铺的是干燥的稻草,盖的被子里填充柳絮,旧衣服,芦苇等杂物,只能勉强御寒。要是能遇到哪个乐善好施的大户人家,赠送些不要的旧衣物,旧被子什么的,就再好不过了。当然了,在古代,人们还没有保护的动物的意识,很多人会去打猎,把猎物的皮毛做成衣服、被子,也能用来取暖。不过,现在这可是违法行为哦!

此外,以前大部分古床都装有床帘,睡觉的时候把帘子都放下来,风刮不进去,也有抵挡寒意的作用。

不得不说,虽然古代的物资比较匮乏,但群众们的智慧是无穷的呢!


潘彩蛋


我是朱由桓,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古代的居住条件远不如今天,既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甚至在宋朝之前棉花没有普及,因此就连棉被也只有少数达官贵人才能用上。所谓贵人有贵人的取暖方式,穷人有穷人的取暖方式。

貂裘锦被、暖阁手炉

“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任何时候达官贵人们的生活条件都不会差,贵族家里一般都建有暖阁、地炕、壁炉、火墙等取暖设施。

地炕适用于条件比较好的百姓或贵族,其构造是在房屋的一侧或走廊下挖一数尺深的烧火坑,坑内砌灶,灶的烟道在室内地下面往复盘旋,灼热的烟气遂将室内烘的火热。

壁炉和火墙则早在秦朝时就有了。在发掘咸阳宫殿遗址时,考古人员就发现洗浴池的旁边发现三座壁炉,壁炉宽1.2米、纵深1.1米、高1.02米,炉膛为覆瓮形,使热气在膛内有充分回旋的余地,可以使受热面积扩大。

除了利用建筑形式取暖外,还有各种暖炉,这种取暖方式在唐朝时特别流行,例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就讲述了在严寒冬天进程卖炭的老翁,炭自然只有富贵人家才烧的起,所以白居易才感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另外,貂裘锦被也是只有达官贵人们才能享用的,其中狐裘和貂裘是贵族才能用的起的,羊裘、鹿裘富裕人家也能用的起。

短褐灶灰稻草麦秸

贫穷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短“褐”来御寒,褐石一种衣服的料子,是用麻织成的,用褐做成的衣服既不保暖又不美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曾说过:“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即使是用麻做的短上衣,上面还有洞和补丁,可见古代穷人的冬天真不好过。

而冬天床铺上铺的则是晒干的稻草和麦秸,铺上厚厚的一层,虽然不是很舒服,但至少保暖效果还不错。

可见在棉花没有大规模种植以前,一般百姓的冬天真不好过,即使是最繁华的宋朝由于棉花种植规模小,棉布、棉被等制品贵族看不上,穷人用不起,只有一些较富裕的家庭才能用上。


朱由桓


充分利用动物皮毛

从远古时代开始,动物皮毛就被当成御寒之物,狐皮和貂皮比较贵重,只有达官贵人们才用得起,普通老百姓则选择牛、羊等常见动物来制皮。兽皮不仅可以当被子盖,还可以作为垫子。

《论语》中就记载:“狐貉之厚以居”,意思是狐和貉的皮毛很厚,可以拿来当垫子坐。

没有棉花也有被子,采用其他材料作为“被胎”

出了棉花,老百姓也想到了其他填充物,例如柳絮、芦花,但是保暖不是很好。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写道:“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一方面,当时的杜甫弃官逃难,带着全家人流离失所,此时在漏雨的茅草屋里,杜甫深深感受到国破山河在的悲凉。另一方面,他也是在吐槽:“这被子不保暖呀!”

除了植物,动物的羽毛和兽皮也可以当作被子的填充物,例如鸡鸭鹅等羽毛或者羊毛等。

除了羽绒、羽毛和兽皮,还有一种常见的御寒材料——稻草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秋收之后会产生大量的稻草,这些防潮保暖的材料也被农民充分利用起来。

将稻草的关节等坚硬部分去除之后就可以得到柔软的细稻草,将其铺在床上可以直接当成床垫来使用。我们常常在电视剧中也可以看到监狱的环境,铺在地上的稻草囚犯的床,因为狱史们不会给囚犯们提供被子,廉价易得的稻草就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古代人没有棉被,但聪明的古人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很多棉花的替代物,也因此度过了一个个寒冷的夜晚。到了明朝时期,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意识到了棉花的重要性,并采取强硬手段,命令老百姓在种植水稻小麦的同时还必须种植棉花。

从此之后,棉花正式在底层民众之间流行开来,老百姓穿得起棉衣,盖得起棉被,直接解决了保暖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朱元璋的这一举措可以称得上功在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