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段大运河与皇帝的巡游,不了解的沧州人进来了解一下

沧州段大运河自隋炀帝开凿永济渠之日起,就有了一个别名——御河,表明着它与皇家的密切关系。然而,由于封建皇帝的出行受限很多,因此运河上出现龙舟的概率比较低,不过出于军事、政治等因素,沧州段运河上还是曾经留下过一些君王水殿的帆影。


沧州段大运河与皇帝的巡游,不了解的沧州人进来了解一下

一、隋炀帝伐高丽

隋大业七年至十年(611—614),隋炀帝曾三度发动征伐高丽之役,每役都御驾亲征,且均把涿郡作为基地,故有隋炀帝三临涿郡之说。

大业七年二月,隋炀帝率文武官员及随从约10万人从江都出发,“御龙舟,渡河,入永济渠”,再沿永济渠北上。四月到达涿郡,诏征天下兵马,会于涿郡。

大业九年三月,隋炀帝不顾谏阻,复至涿郡,御驾亲征。四月渡辽,命宇文述、杨义臣取平壤。六月,在黎阳督运军粮的礼部尚书杨玄感举兵反叛。炀帝闻风大惊,诏命班师。


沧州段大运河与皇帝的巡游,不了解的沧州人进来了解一下

(隋炀帝画像)

大业十年二月,隋炀帝又下诏征兵,三月再至涿郡,发动第三次征伐高丽之役。七月,隋炀帝至辽西怀远镇,高丽遣使请降。隋军遂自怀远镇班师。

隋炀帝三伐高丽,均经从永济渠,这是沧州段运河上第一次有帝王经过。

二、周世宗柴荣北伐

五代末年,周世宗柴荣北伐三关前夕,着意梳理了北方漕运线路,疏通了从汴京到边关的水路。

显德六年(960)四月十六日,周世宗自沧州誓师,次日即下契丹宁州(乾宁军),休整四天后,于二十二日“驾御龙舟,率舟师顺流而北”,于二十六日下益津关,二十八日下瓦桥关,二十九日下莫州,三十日下瀛州……离京四十二日,不费一箭,尽得关南三州十七县一万八千三百六十户(事见《旧五代史》卷一百十九),以至诸将称誉为“不世之功”,用兵可谓神速奇效,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笔。


沧州段大运河与皇帝的巡游,不了解的沧州人进来了解一下

一百五十年后,在当地官员的意识里,还有对这次运河水战的完美印象:“显德中,收复关南,自浮阳御龙舟顺流而北。太祖皇帝神武英发,尽护水陆之师,所向辄下,遂平三关。”(王安中《初寮集》卷六《清州灵津庙记》)

三、明宣宗御驾亲征

明宣德元年(1426)八月初一,汉王朱高煦反于山东乐安(今山东惠民)。这是明代继“靖难之役”后出现的第二次亲叔与侄子争夺皇位的斗争。

明宣宗御驾亲征,平叛大军自京师沿运河南下,一路之上,久经磨练、广于实践的宣德皇帝遇事不惊,从容应变,处理得当,显示出其丰富的治国经验和料事如神的洞察与把握。


沧州段大运河与皇帝的巡游,不了解的沧州人进来了解一下

(明宣宗画像)

据《明宣宗实录》卷二十:八月十六日,御舟驻跸流河驿。十七日,驻跸兴济县。十八日,驻跸沧州。明宣宗自沧州登岸陆行。十九日,车驾至盐山。二十日凌晨,来到乐安城下,一天后朱高煦出降,乐安不攻自破。明宣宗兵不血刃地平定叛乱,一下子削除了大明帝国多年来自内部的隐患,前后事情处理得干净利落,运河上的龙舟见证了他的运筹帷幄。

四、清圣祖南巡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先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三十八年(1699)、四十三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六次沿运河南巡江南。除奉母游玩江南名胜外,治河、加强朝廷对东南地区的统治是南巡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内容。

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往返全由水路经过沧州。据《清圣祖实录》,御舟曾经先后停泊青县流佛寺、沧州砖河、东光县夏口、吴桥县桑园。

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路过沧州,因病回乡息养的翰林戴宽迎銮河浒,蒙恩召见,奉答以章,为沧州士林所仅见。载入《沧州志》中的《迎銮恭纪八首》诗,正是戴宽对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


沧州段大运河与皇帝的巡游,不了解的沧州人进来了解一下

(戴宽画像)

迎銮恭纪八首

二月楼船下九重,官河冰泮水融融。

缆牵堤柳初含绿,棹指桃花欲放红。

雨露行随仙仗外,春风遥渡海门东。

悬知万里江南路,拜舞欢欣两岸同。

身随冠佩到横塘,桂楫兰桡路正长。

白玉窗中瞻日角,锦帆影里识天香。

云垂羽盖迎仙棹,雪散瑶花扑御床。

正是三春好风景,沧波曲岸驻鸣榔。

(是日驻跸有瑞雪)

羽林十二绕行宫,咫尺君门万里同。

疲马东风嘶落日,华灯远岸耿长虹。

声传七萃旄头外,影静千官豹尾中。

欲放嵩呼无路到,御堤回首气茏葱。

(时以日暮不得赴行)

昽曈晓日满芳洲,又趁东风送彩斿。

胪唱声回杨柳岸,天颜喜动木兰舟。

传来温语春何永?沐去恩波水共流。

独恨文园犹病渴,霓旌无路奉宸游。

春风犹记看花年,十九人中雨露偏。

岂有文章传彩笔,空将弓冶守青毡。

(时问科目家世)

诗吟马上闻鸡去,香满螭头待漏还。

家世承恩凤池上,两朝长此戴尧天。

圣世由来重子虚,漫劳天语及空疏。

(时问学问若何?)

重茵敢夺谈经席,中秘时停问字车。

藜火光分归院夜,笔花梦忆退朝余。

欣逢东观储才日,饱读人间未见书。

君王雅意在求贤,犹忆西园诏试年。

(时以求贤诏散馆)

小院莺声催点笔,花砖日影促分笺。

一名未达重霄上,二竖先争隔岁前。

归卧沧江情不极,梦魂长自绕钧天。

(时问何故告假?为何不散馆?故云。)

轻裘计日到皇州,为觐天颜未放舟。

清跸暂移沧海曲,蒲帆遥指景阳楼。

囊同赵壹羞应惯,俸比东方赐已优。

惟有瞻云心最切,翠华雨去意悠悠。


沧州段大运河与皇帝的巡游,不了解的沧州人进来了解一下

(康熙皇帝南巡图)

五、清高宗东巡

乾隆皇帝在写于乾隆三十六年的《化城寺得四绝句》诗其三“南巡返跸率遵陆,舣岸曾无礼法筵”句,自注:“四次南巡至直隶境,皆由景州陆程回跸,从未经此。”五十五年《化城寺再迭辛卯诗韵》诗其一自注亦谓:“六度南巡,旋跸至直隶境,即遵陆路回京,惟辛卯、丙申及此次东巡,由水程取道天津回銮方过此。”

正如乾隆皇帝自己所说,他六次南巡均没有经过沧州段运河,倒是五次东巡中,有几回走了沧州境内的水路。

乾隆帝第一次东巡回程经由沧州段运河。乾隆三十六年第三次东巡,考虑到皇太后年已八十,颠簸不便,于是从武清县开始即与皇太后乘船走水路,御舟往返皆经沧州段运河。乾隆四十一年三月第四次东巡,往返皆经沧州运河。乾隆五十五年第五次东巡,沿御河回銮,途经沧州。据《清高宗实录》数次东巡御舟曾先后驻跸司青县马庄水营、沧州花园庄水营、南皮冯家口水营、东光夏口北水营。

乾隆出巡既多,又喜欢挥洒宸翰,到处题诗吟赋,地方官员如获至宝,纷纷刻石留念,这一奉承举动,极大丰富了运河的历史文化,如今那些尚存的乾隆诗碑无不成为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倍受世人的景仰。


沧州段大运河与皇帝的巡游,不了解的沧州人进来了解一下

(乾隆皇帝出巡图局部)

曾经留在沧州的这些诗碑石刻最权威也最全面的记载见于奉敕修撰的《皇朝通志》:

御制化城寺诗,乾隆三十六年、四十一年七言绝各四首,俱行书。

御制兴济闸诗,乾隆三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定捷地、兴济二闸为减水坝诗,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峭帆亭诗,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一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钓台诗,乾隆四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朗吟楼诗,乾隆四十一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