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段大運河與皇帝的巡遊,不瞭解的滄州人進來了解一下

滄州段大運河自隋煬帝開鑿永濟渠之日起,就有了一個別名——御河,表明著它與皇家的密切關係。然而,由於封建皇帝的出行受限很多,因此運河上出現龍舟的概率比較低,不過出于軍事、政治等因素,滄州段運河上還是曾經留下過一些君王水殿的帆影。


滄州段大運河與皇帝的巡遊,不瞭解的滄州人進來了解一下

一、隋煬帝伐高麗

隋大業七年至十年(611—614),隋煬帝曾三度發動征伐高麗之役,每役都御駕親征,且均把涿郡作為基地,故有隋煬帝三臨涿郡之說。

大業七年二月,隋煬帝率文武官員及隨從約10萬人從江都出發,“御龍舟,渡河,入永濟渠”,再沿永濟渠北上。四月到達涿郡,詔徵天下兵馬,會於涿郡。

大業九年三月,隋煬帝不顧諫阻,復至涿郡,御駕親征。四月渡遼,命宇文述、楊義臣取平壤。六月,在黎陽督運軍糧的禮部尚書楊玄感舉兵反叛。煬帝聞風大驚,詔命班師。


滄州段大運河與皇帝的巡遊,不瞭解的滄州人進來了解一下

(隋煬帝畫像)

大業十年二月,隋煬帝又下詔徵兵,三月再至涿郡,發動第三次征伐高麗之役。七月,隋煬帝至遼西懷遠鎮,高麗遣使請降。隋軍遂自懷遠鎮班師。

隋煬帝三伐高麗,均經從永濟渠,這是滄州段運河上第一次有帝王經過。

二、周世宗柴榮北伐

五代末年,周世宗柴榮北伐三關前夕,著意梳理了北方漕運線路,疏通了從汴京到邊關的水路。

顯德六年(960)四月十六日,周世宗自滄州誓師,次日即下契丹寧州(乾寧軍),休整四天後,於二十二日“駕御龍舟,率舟師順流而北”,於二十六日下益津關,二十八日下瓦橋關,二十九日下莫州,三十日下瀛州……離京四十二日,不費一箭,盡得關南三州十七縣一萬八千三百六十戶(事見《舊五代史》卷一百十九),以至諸將稱譽為“不世之功”,用兵可謂神速奇效,在軍事史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筆。


滄州段大運河與皇帝的巡遊,不瞭解的滄州人進來了解一下

一百五十年後,在當地官員的意識裡,還有對這次運河水戰的完美印象:“顯德中,收復關南,自浮陽御龍舟順流而北。太祖皇帝神武英發,盡護水陸之師,所向輒下,遂平三關。”(王安中《初寮集》卷六《清州靈津廟記》)

三、明宣宗御駕親征

明宣德元年(1426)八月初一,漢王朱高煦反於山東樂安(今山東惠民)。這是明代繼“靖難之役”後出現的第二次親叔與侄子爭奪皇位的鬥爭。

明宣宗御駕親征,平叛大軍自京師沿運河南下,一路之上,久經磨練、廣於實踐的宣德皇帝遇事不驚,從容應變,處理得當,顯示出其豐富的治國經驗和料事如神的洞察與把握。


滄州段大運河與皇帝的巡遊,不瞭解的滄州人進來了解一下

(明宣宗畫像)

據《明宣宗實錄》卷二十:八月十六日,御舟駐蹕流河驛。十七日,駐蹕興濟縣。十八日,駐蹕滄州。明宣宗自滄州登岸陸行。十九日,車駕至鹽山。二十日凌晨,來到樂安城下,一天後朱高煦出降,樂安不攻自破。明宣宗兵不血刃地平定叛亂,一下子削除了大明帝國多年來自內部的隱患,前後事情處理得乾淨利落,運河上的龍舟見證了他的運籌帷幄。

四、清聖祖南巡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先後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三十八年(1699)、四十三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六次沿運河南巡江南。除奉母遊玩江南名勝外,治河、加強朝廷對東南地區的統治是南巡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內容。

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往返全由水路經過滄州。據《清聖祖實錄》,御舟曾經先後停泊青縣流佛寺、滄州磚河、東光縣夏口、吳橋縣桑園。

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路過滄州,因病回鄉息養的翰林戴寬迎鑾河滸,蒙恩召見,奉答以章,為滄州士林所僅見。載入《滄州志》中的《迎鑾恭紀八首》詩,正是戴寬對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


滄州段大運河與皇帝的巡遊,不瞭解的滄州人進來了解一下

(戴寬畫像)

迎鑾恭紀八首

二月樓船下九重,官河冰泮水融融。

纜牽堤柳初含綠,棹指桃花欲放紅。

雨露行隨仙仗外,春風遙渡海門東。

懸知萬里江南路,拜舞歡欣兩岸同。

身隨冠佩到橫塘,桂楫蘭橈路正長。

白玉窗中瞻日角,錦帆影裡識天香。

雲垂羽蓋迎仙棹,雪散瑤花撲御床。

正是三春好風景,滄波曲岸駐鳴榔。

(是日駐蹕有瑞雪)

羽林十二繞行宮,咫尺君門萬里同。

疲馬東風嘶落日,華燈遠岸耿長虹。

聲傳七萃旄頭外,影靜千官豹尾中。

欲放嵩呼無路到,御堤回首氣蘢蔥。

(時以日暮不得赴行)

曨曈曉日滿芳洲,又趁東風送彩斿。

臚唱聲回楊柳岸,天顏喜動木蘭舟。

傳來溫語春何永?沐去恩波水共流。

獨恨文園猶病渴,霓旌無路奉宸遊。

春風猶記看花年,十九人中雨露偏。

豈有文章傳彩筆,空將弓冶守青氈。

(時問科目家世)

詩吟馬上聞雞去,香滿螭頭待漏還。

家世承恩鳳池上,兩朝長此戴堯天。

聖世由來重子虛,漫勞天語及空疏。

(時問學問若何?)

重茵敢奪談經席,中秘時停問字車。

藜火光分歸院夜,筆花夢憶退朝餘。

欣逢東觀儲才日,飽讀人間未見書。

君王雅意在求賢,猶憶西園詔試年。

(時以求賢詔散館)

小院鶯聲催點筆,花磚日影促分箋。

一名未達重霄上,二豎先爭隔歲前。

歸臥滄江情不極,夢魂長自繞鈞天。

(時問何故告假?為何不散館?故云。)

輕裘計日到皇州,為覲天顏未放舟。

清蹕暫移滄海曲,蒲帆遙指景陽樓。

囊同趙壹羞應慣,俸比東方賜已優。

惟有瞻雲心最切,翠華雨去意悠悠。


滄州段大運河與皇帝的巡遊,不瞭解的滄州人進來了解一下

(康熙皇帝南巡圖)

五、清高宗東巡

乾隆皇帝在寫於乾隆三十六年的《化城寺得四絕句》詩其三“南巡返蹕率遵陸,艤岸曾無禮法筵”句,自注:“四次南巡至直隸境,皆由景州陸程回蹕,從未經此。”五十五年《化城寺再迭辛卯詩韻》詩其一自注亦謂:“六度南巡,旋蹕至直隸境,即遵陸路回京,惟辛卯、丙申及此次東巡,由水程取道天津迴鑾方過此。”

正如乾隆皇帝自己所說,他六次南巡均沒有經過滄州段運河,倒是五次東巡中,有幾回走了滄州境內的水路。

乾隆帝第一次東巡迴程經由滄州段運河。乾隆三十六年第三次東巡,考慮到皇太后年已八十,顛簸不便,於是從武清縣開始即與皇太后乘船走水路,御舟往返皆經滄州段運河。乾隆四十一年三月第四次東巡,往返皆經滄州運河。乾隆五十五年第五次東巡,沿御河迴鑾,途經滄州。據《清高宗實錄》數次東巡御舟曾先後駐蹕司青縣馬莊水營、滄州花園莊水營、南皮馮家口水營、東光夏口北水營。

乾隆出巡既多,又喜歡揮灑宸翰,到處題詩吟賦,地方官員如獲至寶,紛紛刻石留念,這一奉承舉動,極大豐富了運河的歷史文化,如今那些尚存的乾隆詩碑無不成為當地的文物保護單位,倍受世人的景仰。


滄州段大運河與皇帝的巡遊,不瞭解的滄州人進來了解一下

(乾隆皇帝出巡圖局部)

曾經留在滄州的這些詩碑石刻最權威也最全面的記載見於奉敕修撰的《皇朝通志》:

御製化城寺詩,乾隆三十六年、四十一年七言絕各四首,俱行書。

御製興濟閘詩,乾隆三十六年五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定捷地、興濟二閘為減水壩詩,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御製峭帆亭詩,乾隆三十六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一年五言古一首,俱行書。

御製釣臺詩,乾隆四十一年七言古一首,行書。

御製朗吟樓詩,乾隆四十一年七言律一首,行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