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格局之我见

回望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就不得不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谈开去。政治基于文学的影响力,在那个年代达到了巅峰。

自1929年“4·12”、“7·15”反革命政变后,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开始逐渐破裂。为维护思想上的统一,双方都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紧抓文化宣传工作。尽管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国民党掌握着绝对的优势,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却未能形成一支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独立力量。

因此,在30年代,决定中国文学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文学。它们的崛起及迅速发展,昭示着30年代的中国文学翻开了又一页崭新的篇章。

回顾这辉煌十年间的成就,反观当时中国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大类文体的发展态势,对今天我们创作文学作品,有着非常巨大的借鉴意义。

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格局之我见

茅盾和夏衍

01、小说

从小说这一最受欢迎的文体来看,以左翼、京派和海派这三大派别为主流。

左翼文学:以茅盾、丁玲、张天翼、东北作家群等

在中共红色政权的领导下,左翼文学思潮轰轰烈烈地展开。

最早的中共党员茅盾组织“文学研究会”,回上海不久加入左联,开始潜心创作。全景式的长篇叙事文学,理性的社会剖析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推向新的高峰。同期代表作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子夜》、《林家铺子》等。

作为为数不多的几位著名女性作家,丁玲可谓是多灾多难的一位了。举家罹难,丈夫更是惨遭国民党毒手,只留下了“左联五烈士”的美名。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是坚持红色创作,坚决站在共产党的立场上,从城市到乡村都有她作品的原型。细腻大胆的描写,从个人主义逐渐走向集体主义的转变体现着她文学创作上的发展与进步。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刊在《小说月报》上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了。

张天翼则堪称一代优秀的讽刺小说家之楷模。独到的题材选取与开拓,创新的视角和描写形式都是他的特长。他善于写人,对于人的行为与特性有着极其精准的把握,最典型的就是那篇《华威先生》。

此外,还有东北作家群的代表萧红、萧军、《早春二月》的作者柔石、以及叶紫、沙汀等。他们代表着左翼作家群的最高水平,也为这一时代的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格局之我见

汤唯饰演的萧红

京派小说:周作人、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废名、萧乾等

京派,也称“北方作家派”,是以周作人、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废名、萧乾为代表。京派小说文风纯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多采用表现主观个性的艺术手法。他们关注人生,远离政治,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到废名的虚幻世界,再到萧乾的城中两个世界,无一不展现着诗画结合的自然美、宽厚敦实的人性美以及禅意佛趣的哲学美。描写“乡村中国”的诗化、散文化小说,是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其中以沈从文的“牧歌”式小说《边城》为最。

他们的作品抒情时自然清新,讽刺时入木三分,是这一时代文学的又一高峰。

海派小说: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

海派的历史比较长,接续鸳蝴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在这一时期又集中表现为新感觉派的全新视野。施蛰存、刘呐鸥和穆时英是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们身处上海十里洋场,领略到都市的繁华以及繁华背后的奢靡和人性的压抑,以“都市男女”为主题,世俗且商业化的背景,充分展示了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烟火人间:生活的病态化、两性关系的畸形化和人物心理的扭曲化。极力捕捉新奇的感觉与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精神层面之中。

代表作品如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狐舞步》以及施蛰存的《梅雨之夕》等。

其他巨匠:老舍、巴金等

此外,像京味浓郁的老舍、思想深沉的巴金也在当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都是当时数一数二、脍炙人口的佳作。

他们虽然不属于固定的流派,但也曾在30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格局之我见

文质彬彬的沈从文

02、诗歌

在诗歌这个抒情文体的领域中,也由中国诗歌会、新月派、现代派等重镇分庭抗礼。

中国诗歌会:蒲风、殷夫、臧克家等

由蒲风、殷夫及臧克家等著名诗人组成的中国诗歌会是左翼文学中的诗歌小分队,以诗歌为话筒进行革命宣传与鼓动,激起人们对革命的热情以及必胜的信心。

新月派:胡适、徐志摩、南京中央大学学子等

继提倡白话作诗的胡适开宗之后,作为贯穿新月派的重镇,浪漫多情的徐志摩又对自己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打破格律束缚,创新诗歌形式,与诸多南京中央大学学子一同掀起一股新诗的狂潮。

现代派: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等

而在雨巷诗人戴望舒的带领下,现代派诗歌开始兴起,汉园三诗人何其芳、卞之琳和李广田也纷纷投入创作。各类创新的诗歌犹如斑斓的彩虹,在30年代的文学天空中异彩纷呈。

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格局之我见

多情才子徐志摩

03、散文

这一时期,散文也经历了长足发展,尤以鲁迅的杂文和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及何其芳的抒情小品文为佳。

无论是执笔为抢的杂文,还是平和冲淡的小品文;无论是浓厚的林氏幽默,还是郁达夫的山水如画,都代表着这一时期的散文巅峰。

这一时期的散文都有着别具一格的美感。山水灵动,天地无声,人物丰满,个性鲜明。

在这种文学之美的陶冶下,散文这一相对小众的文体,也逐渐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格局之我见

左:郁达夫 右:鲁迅

04、戏剧

而在戏剧这一综合性文学中,更是才人辈出。曹禺的四大剧,尤以《雷雨》而家喻户晓。其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戏剧冲突明暗交错,情节跌宕起伏,结局耐人寻味。

李健吾深受外国戏剧影响,才华横溢,不仅在戏剧方面造诣颇高,而且还是福楼拜的研究专家。他的戏剧《这不是春天》展现了他的基本创作风格。他注重人物的内心矛盾,人物对话中潜台词丰富,更注重艺术性的探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成熟的艺术风格。

左翼话剧的代表人物夏衍也是这一时期的话剧大家。他的作品《上海屋檐下》以独特的方式描摹了弄堂里几家人的悲喜。他集中刻画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动,将时代特征反映到剧中的人物身上,善于写那些小市民的普通生活,也把这种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与内在的深刻性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的来说,三人的戏剧都将人物刻画置于高位,通过人物的真性情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人物的悲喜与社会同步,人物的命运由社会决定。因而也会相应地产生一些不甘于自身命运的人,他们与天斗,与人斗,与不公平的命运斗,他们的结局尽管有好有坏,但他们勇于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

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格局之我见

手不释卷的曹禺

总结:在20世纪30年代,文学在社会进步与政治发展中,得到了长足进步。许多文人对“文学的本质”这一终极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不断加深,而后创作出一系列求新求变的文学作品,创造出中国文学中,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朵金花同时怒放的绚烂景色,令人钦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