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 心理“防疫”

​近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洶湧,確診人數不斷增加,防控不斷升級,這給大家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緊張、焦慮乃至恐慌,這些都屬於正常的反應。我們把這種人們面對重大變化或威脅而產生的心身整體性調適反應,稱為應激反應。

應激反應也具有雙重性,適度的警覺能夠提高警惕、更加專注,高效、有目的地執行任務,處理險情。過度的焦慮和緊張,會增加不必要的心理症狀,乃至影響生理狀況,有可能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一方面,當一個人長時間處在焦慮的情緒裡,會導致失眠、身體內分泌紊亂,進而導致免疫力下降,不利於對病毒的自我抵抗。另一方面,常有人因為太過緊張、內心焦躁、長期失眠而誘發了肌肉痠痛、咽喉疼痛、頭痛、咳嗽,甚至會有“感冒”發燒的症狀,而焦慮的情緒往往也會影響腸胃功能,導致不思飲食、噁心嘔吐、腹瀉等狀況的出現。一旦出現這樣的症狀,不僅會給自己帶來痛苦,更會無端消耗本已緊張的醫療資源,甚至導致新一輪的恐慌——到底是真的病了,還是因為恐慌而“病”了? 面對疫情,固然要保持高度警惕、高度重視,但更要學會調節情緒,緩解焦慮。

眾志成城 心理“防疫”

首先,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面對未知的情況,人們會出現哪些情緒:

1.焦慮、恐懼,緊張害怕。

隨著疫情的不斷髮展,最常見的情緒反應是恐懼,非常害怕自己被傳染,甚至因為不安而失眠。輕度的緊張和焦慮可使人能夠迅速進行有效的防護和理性的應對;然而過度的緊張往往會造成高度恐慌,一般會伴有判斷偏差,失去現實檢驗能力。比如害怕自己或家人感染病毒已經到了恐慌的地步,嚴重地影響到個人的心理健康與抵抗力,甚至對周圍其他人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

2.心理暗示性普遍升高。

比如有的人看到新聞說什麼症狀,自己就“感覺”自己有什麼症狀。到處主動打聽消息,過度刷屏,容易受傳聞影響,喪失批判能力。這樣的大眾情緒正是滋生謠言的溫床。比如瘋狂搶購、囤積、濫用“預防性藥物”,以致產生副作用。這都是面對疫情所出現的異常行為,這些異常的行為往往都會進一步加劇社會的恐慌情緒。

3.疑病症狀。

疑病也有它的積極意義,關心身體,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人和社會負責。但是如果開始懷疑甚至堅信自己被傳染上“肺炎”,到醫院反覆就診,即使做了檢查,排除了病情,也不敢相信,仍然堅信自己有病,不斷要求複診。這樣的患者不僅導致了緊缺的醫療資源不必要的浪費,更是由於不停穿梭在各大醫院,增加了自己交叉感染的可能。

4.強迫症狀。

除了日常的講衛生以外,有的人會突然開始迴避一切近距離接觸,反覆思考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否消毒,是否有患者同車,反覆擔心手被汙染,反覆洗手,過度洗手,覺得所有事物都不乾淨,反覆清潔家中物品。甚至洗手洗到脫皮,影響日常生活。

5.憤怒,煩躁,衝動的行為。

由於長時間居家,不能外出,恐懼、焦慮、無助等等積累的情緒很多很複雜,有些人出現了煩躁、憤怒的情緒。有些人會將矛頭指向於事件可能的責任者,在網絡上抱怨指責有關部門不作為,嚴重者甚至遷怒於未進行隔離的疑似病人,遷怒於正在一線救援的醫生等,導致輿情問題或人際衝突,嚴重者可能觸犯法律。

6.創傷後應激障礙。

親身經歷整個疫情過程或者家裡有親友患病甚至去世,在疫情過去後,也可能會仍然有過度警覺、無法集中注意力,一想起肺炎事件就驚慌,頭腦中不斷閃現一些和疫情有關的場景、迴避與該疾病有關的事情、場景,對自己、他人、世界都有持續放大的負性信念。這點也較常見於受到心理衝擊較大的一線工作人員。

我們該如何調整好心態,積極有效應對呢?

1.瞭解認識疫情性質和流行情況

從官方渠道平臺獲取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信息,科學認識疫情性質、流行情況、臨床表現和危害,不過分關注負面報道,不輕信傳言,不過度解讀,積極關注防控信息,學習掌握防控知識,堅定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心。

2.接納恐懼、焦慮等應激情緒

面對疫情,當出現恐懼、緊張、焦慮、煩躁情緒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認為自己是軟弱的、意志不堅強,認為這些情緒是不應該出現的,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剋制和壓抑,這樣是不利於心理健康的。

面對應激情緒,我們越是壓抑和否認,就越是容易被它們支配,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所以,我們要正確認識到:面對疫情出現的恐懼、焦慮等情緒,是人在不正常情境下出現的正常心理反應。要看見自己的情緒,並做到理解和接納。

3.進行自我暗示、樹立堅定信念

自我暗示能直接影響言論和行為。相信你現在接受的就是最科學合理,對自己最大保護的解決辦法。這個信念非常重要,有了這個信念內心會變得更加鎮定,有利於理性的判斷和正確的選擇。

4.多交流、獲得心理支持

在疫情流行的時期,特別是在疫區,我們經常感到自己孤立無援,這時可以多與朋友打電話交流,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增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

5.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

面對疫情造成的心理壓力,不要採取否認、迴避、退縮、指責抱怨等不良應對方式,不要總躺著看手機新聞、疫情更新,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飲食平衡,保證睡眠充足。把注意力轉移到有氧運動、傾聽音樂等活動上,這樣我們的焦慮、恐懼的體驗就會變弱,能促進多巴胺的分泌,產生愉悅的體驗。

哪些情況需要尋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醫生的幫助?

1.長期心情低落,時間持續2周以上,並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或睡眠障礙等症狀

2.持續2周以上出現明知不必要、但又無法擺脫並反覆呈現的觀念、情緒或行為,如反覆洗手、反覆擦拭物品、不敢外出、不敢和人接觸等。導致了生活、家庭、職業方面的損害。

3.過分關注自身健康,儘管沒有出現病症,卻一直懷疑自己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對自身普通的身體症狀有一種極端的災難化的解釋。

除了以上幾點,當恐懼、緊張、焦慮情緒難以承受並感到痛苦時,或者擔心不好的情緒會影響親人的情緒,可以選擇向心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傾訴。

如果自身或身邊人出現心理問題,不要感到不好意思,請到專業的精神科就診,或者撥打心理援助電話。

西安市心理援助熱線:4008960960

陝西省心理諮詢師協會心理援助熱線:029-83216469

(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眾志成城 心理“防疫”

門診時間:

平 診:8:00——12:00 14:00——17:30

假日門診:8:00——12:00 14:00——16:00

急 診:24小時(全天候服務)

就醫指南:門診大廳——諮詢臺——分診掛號——就診——檢查——取藥(或治療)——住院或離院

聯繫方式:

預約診療方式:

手機APP、微信預約、網上預約、電話(95169)預約、診間預約、自助機預約

http://www.xaszxyy.com

預約網址:

www.zxyyyy.com www.guahao.com

郵編:710001

西安市西五路161號(南院)

西安市後宰門185號(北院)

乘車方式:地鐵1號線、2號線北大街站D口出站

公交車:4路、6路、9路、10路、11路、12路、26路、33路、36路、37路、102路、103路、182路、205路、208路、229路、235路、236路、301路、600路、601路、606路、608路、609路、616路、618路北大街站下車

眾志成城 心理“防疫”

眾志成城 心理“防疫”

眾志成城 心理“防疫”

眾志成城 心理“防疫”

眾志成城 心理“防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