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哪首诗你最欣赏?为什么?

开眼看中外


刘长卿自"五言长城"。他的诗多仕途失意和离乱感叹。

诗人善长描绘自然景物,其五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即其名篇。全诗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短短的2O个字,何其简练的诗笔,就描绘出了—幅寒山夜宿图,确非常人能及。首句写暮色苍茫,山路漫长。句中并无人物,却使读者感到那个人呼之可出。—个"远"字,足以让读者体会出山路暮色,孤寂劳顿,急思投宿之人之情。次句则使读者的视线跟随那个行人,来到借宿人家。—个"贫"字,读者眼前即仿佛看见了那座简陋的茅屋。再衬以"天寒"二字,更起到了突显贫字与承上启下三种妙用。后两句以柴门上承白屋,以风雪遥承天寒,以夜衔接日暮,在承接中跳越到另—个诗境,可谓天衣无缝。更有,诗人出人意料地不写夜来它景,也不写自己孤夜感思,而是选择了万籁俱寂中的—声犬吠,可能的人归。尺幅之间的变化,给人以平地奇峰之感。

在手法上,该诗—句即是-个独立画面,却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前半写所见,后半写所闻,含意不伸,戛然而止,但却使读者从山居荒寒,旅人静夜之中感受到了诗人想要说的—切。

也许,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的原因吧!


原卉诗词


刘长卿被誉为是“五言长城”,他的五言绝句确实有非常独到的地方。但是我最喜欢的,却是他的一首七言绝句——《酬李穆见寄》。

在说明理由之前,我们可以先来两首他十分著名的五言绝句,分别是《送灵澈上人》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两首都非常有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

先看《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这首诗是作者和诗僧交往的赠和之作。在日暮的傍晚时分,诗人目送灵澈上人回到山寺,表现了自己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首句最妙的是一个“晚”字,仿佛将悠远的钟声从诗中传递到了我们的耳中,将那种舒缓的、在山中回荡着的、渐近渐远的袅袅余音通过文字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后两句是诗人在写友人灵澈的形象,头戴斗笠,在斜阳的余晖中缓缓走向山寺,飘飘然好像一个不染尘世的仙人一般,耐人寻味又情意悠长。

最终人离去,只留下青山一片,竹林风声。试想,一座山寺,一道青山,一抹斜阳,一声钟韵,一个踽踽独行的高僧……闲淡、清妙、深邃。短短20字表现了这样充足的意蕴,如何不令人赞叹其笔力!

第二首五言绝句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极具神韵,是刘长卿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诗中描述的是一次路途中的投宿,纯用白描,但读完能令人生出无限感受,产生无限联想。

诗意很简单,就不过分多言了,只试想:一个深山老林中的人家,为了生计而奔波在外的主人,在天色已暮,风雪越来越大的时候,还没有回到家中,但最终,在家人的焦急等待中,突然狗吠声响起,继而听到主人的吆喝声,一个浑身飘满了白雪的人,在屋门口拍拍身上的雪,家人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于是一家人都愉快了。

这样的神韵,浓缩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太有味道!

但是,刘长卿虽然极其擅长写五言诗,却遭到后人的批评,说他十首以上便开始有重复的感觉,然而刘长卿的诗,依然有他的独到之处。其实刘长卿除了五言绝句写的非常好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诗,也写得非常好,比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等句。而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首,是他的七言绝句《酬李穆见寄》,全诗如下: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经常寄诗给自己的老丈人,这首诗正是刘长卿回复女婿的唱和之作。刘长卿当时人在新安,而女婿从桐江逆水行舟而上,山水环绕曲折,且多险滩,特别难行。

前两句便是一个老丈人对女婿的深切关怀和担忧。首句暗示了女婿新安之行,次句以行人的感受,将前面路程的远近和实际感受描摹了出来。后两句则是写出了诗人的期盼之情,但是却不明写,而是通过行动来让读者自己品味。年长的岳父打扫了清贫的老家,就是为了等待女婿的到来,显得十分亲切。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十分容易使人想起杜甫的七律名诗《客至》中的句子:“……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同样都是表现了客来贫家的欣喜好客之情。但是要知道,律诗在篇幅上是倍于绝句的,所以更容易写景抒情,而杜甫的这首诗便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将客人到来前的寂寞、到时的欣喜、主人的殷勤,一一交代了明白。

而绝句因为篇幅的原因,不能采取这样的方法,更常见的是融情入景,刘长卿的这首诗便是如此,而且这首诗还采用了倒装的手法,应该是因为青苔黄叶,所以才欲扫柴门,但如此倒装之后,便更加饶有趣味,再加上以景结情的手法的运用,可谓是精巧绝人了!和杜甫的诗虽然长短不同,但是意境却可比肩。


诗词曲精品库


刘长卿

刘长卿是唐代实力派诗人,一生诗歌作品甚多,流传至今约有500首。他名气虽然不及李杜,白居易等人,但是创作实力确实有目共睹。刘长卿尤其擅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知名度最大的诗歌

刘长卿的诗作,名气最大可能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原因不仅仅因为这首诗歌诗笔凝炼,内容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极其生动,还因为入选了教科书,只要是念过书的人都阅读、背诵过。

因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经典和知名度,恐怕它是刘长卿诗作里面最多人喜欢的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本人最欣赏的

但是我最欣赏却是他的一首:《饯别王十一南游》

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写的是送别友人王十一的情景。王十一走得很急,可能匆匆上船,来不及道别就离去了。没有王伦送李白的踏歌声,也没有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更加没有白居易把酒听琵琶重开宴。

刘长卿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尽管友人已经看不见他还在挥手,他还依然表达自己依依之情。因为这份离别之情是真切的,它不是一份仪式。


译文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刘长卿所作的送别诗数量很多,几乎占他全部诗作的半数以上。我有时候真是怀疑刘长卿和我一样都是AB血型,是个心灵敏感而脆弱、对亲情友情等感情很重视的人;当然这也和刘长卿的仕途坎坷,几度贬谪有关,经历上的颠沛流离使他对离别的感受得很深刻。


原因

我欣赏这首诗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是因为他的字词如何优美精炼,而是因为他的确引发了我的共鸣。刘长卿把自己真挚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给这首诗歌增加了强烈的感染力。


古人曾经说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人生在世,有谁没有经历过几番离别?当然很多离别都只是应酬,而且现在社会发达,离别容易相聚不难,并没有什么可以伤心的。

怀念

但是有些离别,哪怕只有一次,能让人刻骨铭心。因为这次离别,重逢不知什么时候。走了,不管留下青山空对,还是江湖相伴。

最终,留下的只是怀念。。。。。。


谢谢~


文药书生


《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

此诗是诗人到南溪山寻访道士,一路上幽景美卷,看出道士闲淡生活情调是和诗人所喜的情调相稳。诗人一路走看见莓苔中的足迹,这里人迹罕至。(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接着写白云浮进水中小洲,芳草也遮不住紧闭的屋门。写了远近景色。(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倒水源)写诗人看了雨后的苍松翠柏,从山路一路走到水的源头。兴致勃勃地观看松林雨后的颜色。而雨后森林到底呈现什么颜色呢?诗人没有道出,给读者留了想向空间。(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最后与道士相对无言,按常理应该写两人唔面后有很多话要说。诗人却写两人相对无言。正是表达诗人与道士的激动的心情。


墨干古


刘长卿(709一789),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唐诗中送别的诗很多,佳作也不少。如李白,"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用落日将逝之留恋,表达双方依依不舍之情。
本诗中的"日暮江头"正是这种意象,再加上"猿啼客散"四字,让猿啼声的凄厉与"客散"连用,比之"萧萧斑马鸣",更增凄凉之感。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此情此景,作者用"人自伤心"四字道出来。更能使读者进一步体会送行者此时的伤心。
人自伤心水自流。那流之不息的江水,你懂得人的绵绵无尽的伤心之情吗?
第三句。同作逐臣君更远,双方都是被贬官而放逐之臣。但是对方被贬的地方更远。对方的伤心要更甚。想想他,将更长时间的孤舟一叶漂泊在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之上。前程多风,前程多浪。不禁使人顾不上自己的哀愁。而更为所送之人哀伤了。
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说自己一直望到所送之人,远得看不见了。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是设想所送之人到一个无故人无熟识之人的地方去。而本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则是设想所送之裴郎中,在青山之中,江水之上,一叶孤舟,遥遥无期的漂泊的令人哀伤的背影。不是也联想到。仕途之路,人生之路上令人哀伤的背影吗?

由于此诗在送别诗中能别具一格,故对其欣赏。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7300045962ef2adda0\

木山文


刘长卿,字文房,中唐诗人。曾多年任地方官,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擅长山水诗名重当世。以写五言诗著名,号称“五言长城”。我最喜欢的就是流传最广的那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

傍晚的时候,青山隐隐约约显得更远。天气寒冷,主人的茅草屋显得更加贫穷。柴门外,忽然听见狗的叫声,大概是芙蓉山主人迎着风雪回来了吧?

以画入诗

这首诗写诗人傍晚遇雪投宿山中贫穷农家时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风雪夜归图,意境寒肃,情调凄凉。

这首诗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先写“日暮”,后写“夜归”。“日暮苍山远”,暮霭沉沉,山路遥远漫长,“天寒白屋贫”,是对投宿人家的描写,天寒地冻,茅屋更显简陋、贫穷。这是远景,是抒情主人公遥望中所见,说明他正在旅途中艰难跋涉。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诗人借宿山家以后的场面。如果说上面两句诗是从人的视觉写起,写所见之景;那么后两句就是从听觉写起,写所闻之声。犬吠声、叩门声、柴门启闭上、风雪声,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喧闹、嘈杂的山家风雪人归的场面。

画外见情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睦州司马所作,“曰暮”“天寒”暗指政治环境恶劣。“苍山远”“白屋贫”喻指自己前途渺茫,自己已无立足之地。“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风雪夜归图,作者暂时获得安身之所,也透露出政治生涯的苦楚。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


刘长卿在唐朝众多的诗人中,也是一位极为个性的诗人,并且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经典,尤其是他的五言绝句,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为此后世也给予了他“五言长城”的称号,这可谓是最至高无上的一种荣耀,其实作为一位普通的文人,刘长卿在文学上过人的才华,以及高超的表现手法,那都为大家所折服。尤其是他的一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更是一首难得的千古名篇,整首诗意境唯美,写得也是生动有趣,读来也是朗朗上口,从而成为了唐诗里的难以超越的名篇。

其实唐诗里关于咏雪的作品,那是比比皆是,但是刘长卿这一首又是别具一格,它主要并不仅仅只是描写景,更多的还是通过一种极为纤细的笔触,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底层人们的深切的关怀,这一点应当说是极为难得。自杜甫之后,很多的诗人尽管非常的有才华,但是很显然,他们在这方面不够,大部分的诗人还是描写自身的悲痛之情,却又是忽略了时代的痛,以及底层普通人们的痛,可是刘长卿的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却又是继承了杜甫的精神。


艺海综述


刘长卿的斑竹岩

苍梧在何处,斑竹自成林。

点点留残泪,枝枝寄此心。

寒山响易满,秋水影偏深。

欲觅樵人路,朦胧不可寻。

刘长卿的喜晴

晓日西风转,秋天万里明。

湖天一种色,林鸟百般声。

霁景浮云满,游丝映水轻。

今朝江上客,凡慰几人情。




欣园暖阳


回答;刘长卿唐代诗人善长写五言绝句。是以景物带情,以情感人的写作手法比如;“逢雪宿芙蓉山色",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是我上小学时后学的一首诗,很有杜甫风格,深沉精练,但是他的五言绝句也正是过于精练简捷而吏诗意不连贯,比如;"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诗意分散,不连贯。刘长卿的七律诗到是很有特点比如“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臣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犾溥,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词语连贯诗意明郎以景物写事,以情感人。


吾空问答曰出东方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刘长卿的代表作。中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一幅暮色下的冬日雪景。起始两句,山不是远,是作者一路的风霜远;屋不是贫,是深山遇故人的心情。

柴门简陋,能听到狗叫,原来是故人重逢的突如其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