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你认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野骆驼9005184025938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是老子所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却:屏去,退回。

走马以粪:粪,耕种,播种。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

戎马:战马。

生于郊:指牝马生驹于战地的郊外。

扩展资料: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兼并和掠夺战争连年不断,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灾难。对此,老子明确表示了自己的主张,他分析了战争的起因,认为是统治者贪欲太强。

老子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统治者知足常乐,这种观点可以理解,但他没有明确区分战争的性质,因为当时的战争有奴隶主贵族互相兼并政权,也有的是地主阶级崛起后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战争,还有劳动民众的反抗斗争。因此,在本章里,老子所表述的观点有两个问题,一是引起战争的根源;二是对战争没有加以区分。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明诚书摘


孔子也说:“不知天命,不为君子。"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与诉求。否则,不切实际的欲望、不择手段的侵掠,必定头破血流、善心泯灭、道德沦丧,带来人类的悲伤,文明的浩劫。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果报,如影随行。"遵循自然之道,力行慈爱无为之德,节制私欲和贪婪,就能释解冤仇,远离灾难。

所以,"祸莫大于不知足"是要求我们"知足常乐",是一种聪明的生活方式,是人生的幸福之源,决不是胸无大志的消极表现。

《道德经》是老子之作,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由此可见,《道德经》在古代乃是文韬武略的治国之典。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后人们也继承了孔孟之道和老子的思想道德之本。其实,就道德的含义来说,老子的《道德经》是确实诠释了道德的精髓。


子屷


《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你认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祸莫大于不知足”的意思是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为严重的了。

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就会快乐,痛淡而且对于身心健康有利。相反则焦躁不安。

一个人如果受贪欲的支配,那么将会万劫不复,老子非常推崇“知足。”

知足是一种自控力,能做到知足的人才能平安富贵。知足的人才会常足.

老子的《道德经》是从根本上修正一个人的思想和心态。

人们不知道珍惜现有的,过分追逐名利必然会招来灾祸和不幸。

如果你不知足,人的欲望永远没有停止,不会满足,永远停在烦恼痛苦中。

人生应该在恰当的好处是要晓得刹车止步。我们要从老子的大智慧中获得人生的真谛。





蟹小鱼


读了《道德经》,十分佩服老子,也十分认同老子。

就“祸莫大于不知足”这句话,岂止是揭示了人生道理,那就是对人类发展史敲响的警钟,“贪婪”,早晚会让人类自取灭亡,最大的祸端,就是人类的不知满足欲壑难填啊!

人类自身总以高等物种沾沾自喜,天下万物,唯其独尊,万物皆为其用,无所不用其极,作威作福,心安理得,呜呼!不知大祸临头!

人心不足蛇吞象,为了吃饱穿暖,人们发展了生产力,吃饱穿暖了,又想吃好穿好,为了更高的享受,于是相互争夺资源,战争开始了!

人类高速发展史,就是你争我夺相互斗争的发展史。

从石器时代到冷兵器时代,然后火器,现在终于核武器了!

据说,现有的核弹可以摧毁地球十几次!

但,人们还不知悬崖勒马,仍然在你追我赶的制造更尖端的武器,呜呼!不知大祸临头!

爱因斯坦发明了原子弹,在日本小试牛刀,威力无比,惩罚法西斯,是其罪有应得。但死亡那么多人,确实触目惊心。据说爱因斯坦后悔了,后悔发明了这杀伤力巨大的东西。

在对法西斯统一战线上看,无疑,爱因斯坦功莫大焉,但,从整个人类以后生死存亡的大局来看,他其实是个罪人!

不知足的人类,总向往着更高更强,发达的工业,让环境乌烟瘴气,尖端的武器,让战争水深火热,人们挖空心思,脱贫致富,从田园生活搬进钢筋混凝土里,穿上化学合成的外衣,吃着转基因的食品,坐在冒烟的汽车里,真不知福兮祸兮。

老子的观点,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可惜,人们再也回不到这理想的国度了,好像人类也不想回去,那岂不是开了历史的倒车!

呜呼,不知足的人们,就乘着科学的快车一往无前吧!

阿弥陀佛!


七斗


“祸莫大于不知足”揭示了“知足常乐”这一人生道理。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我们可以先理解下文义,再总结一下给后人带来的启示。

一、“祸莫大于不知足”的出处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春秋时期·老子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cǎn)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章从字面意思上是说:治理天下合乎“道”,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小马。

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知道何时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得。

二、“祸莫大于不知足”的启示

1.从原文中看

张松如在《老子校读》一书中写道“至于‘寡欲’、‘知足’的提出。对当时封建贵族领主集团的无厌欲求,无异于是一个强烈的抗议。”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仍,这就给人民得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此,老子提出自己的主张,分析战争的起因是统治者贪欲太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统治者能知足常乐。

2.从个人角度看

胡寄窗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说“寡欲的具体表现是‘知足’。老子学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以为知足可以决定人们的荣辱、生存、祸福……”

“知足”的重要性从《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也可感受到,文中有句“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也就是告诫人们,过分追名逐利必定要付出更多代价;过分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

孟子曾言“养心莫善于寡欲”,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正所谓“欲壑难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时刻提醒自己“寡欲心自清”“祸莫大于不知足”,把心放平放正,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你为之烦恼呢?

知足常乐,但也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您的生活定会充满阳光,幸福围绕。


不定时读书


知足,可以有这样的理解,即是“知”足够充实。显然唯有在人的认知足够到位,达到充实的程度,才具有把事情做好的条件。当人具备这样的条件时,人的内心自然是自信的,所以做起事来会自然而然,没有造作,一切水到渠成。

相反,如果不知足,就是“知”没有积累到足够充实的地步,如此就不具备把事情做好的条件,自然无法让自己得到好的结果。及人不知足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为“贪”,故而及人有了贪心,即为表现出不足之相,匮乏之相。

同时,要人知足,也暗含了让人立足本分,把能做好的该做好的切实做好的意思,如此让自己从脚下做起,一点点的锻炼自己,实现由内而外的发展。而不是好高骛远,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从而让自己总是原地踏步。

再者,及人不知足,贪求过度,实为取祸之道。不具备做某事的条件,却一定要去做,由此不仅让自己付出的成本无法获得回报,更是可能将自己置于极为被动的境地。故而才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本然同在


《道德经》饱含人生智慧,其"无为”的思想深刻影响后世,指导人们以德为本,清净无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源与老子《道德经》中劝人“节制欲望"的重要思想。意思是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个人生存,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的欲望。劝人知足常乐,凡是顺应自然无为之道,尽心尽力去做为,但不要妄为,即"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认为:不要过于在乎个人名利,而应该为道是求,必须保持恬淡无欲,归真返朴、少思寡欲的思想,不为个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为自己私欲而心神不宁,始终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高尚情操。若人人信守此人生准则,则整个社会风气将大大好转,思想素质提高了,能更好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人的真正价值,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知足的人,会减少贪求,顺心自然,无忧无虑,泰然自若,远离羞耻与侮辱之事,知道适可而止,就能减少危险,可以长生久安。

孔子也说:“不知天命,不为君子。"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与诉求。否则,不切实际的欲望、不择手段的侵掠,必定头破血流、善心泯灭、道德沦丧,带来人类的悲伤,文明的浩劫。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果报,如影随行。"遵循自然之道,力行慈爱无为之德,节制私欲和贪婪,就能释解冤仇,远离灾难。

所以,"祸莫大于不知足"是要求我们"知足常乐",是一种聪明的生活方式,是人生的幸福之源,决不是胸无大志的消极表现。

用陶渊明的诗做总结:"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秋水长天H


  1. 因为最近在陪孩子诵读《道德经》,目前翻来覆去的读了原文上百遍,体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奇妙之处!在此说两句。其实道德经原文也就5126个字,虽然有81章,但是文字非常少而精。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道德经里很多话都是修养身性,需要实证实验的,所以我们普通人有时候看起来很费解。还有很多话是针对形而上道的描述,我们普通人以形而下的思维,理解起来也很费解。但是有些话也很通俗易懂,比如“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话其实不用翻译,也可以意会到,欲壑难填,贪婪是个无底洞,不会悬崖勒马的,最终都会被欲望带进万丈深渊!包括道德经里说,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蜀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一句话,概括了人世间的一切现象,也是一看就非常明了。这种洞悉天地万物规律的书,真是得怀着虔诚的心读。南怀瑾老先生说,看书之前,都需要洗手,随身携带手帕擦手。皇帝内经中皇帝问老师歧伯,在获取到答案后,都会择吉日,沐浴斋戒,存于灵兰之室,以传保后人。感恩华夏先人们,流传下来的人类智慧经典!🙏🙏🙏。

陪菡宝读古典


首先:

【原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出处】老子著《道德经》。

【译文】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害了,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了。知道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会自得其乐。

其次以下是我自己本人的理解,人心不足蛇吞象,我这个人就比较容易满足,我从小到大就一直认为,你能得到多少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不是你想得到多少就能得到的,比如钱财,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做到适可而止,不要把事情做绝。

然后,我认为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炼自己的过程。


儿童美术教师


题主好,小弟谈谈我的个人看法,从心态、危害、以及自我认知三个进行阐述:

第一: 不知足是一种心态,过了这个点就是贪。小贪可以理解也是人之常情,可是贪是没有止境的,此心态一有则后患无穷。

第二:危害。不知足会引起别人不满,利益面前最是显露本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故事数不上数,我就不多赘述。

第三:自我认知。自己缺乏对自己的清楚认识,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心里没数。是会吃大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