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途见山河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这句话有很深的中国道家哲学文化背景。

《易经》里讲究阴阳调和,物极必反,所谓“亢龙有悔”就是说一件事物在极端兴盛的时候,有可能就由盛变衰,开始走下坡路了。

同样“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也是受这个文化影响,意思是一个人聪明到了极致,反而会害了自己,我们俗语也有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说法。“情深不寿”,就说用情太深,日思夜想,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故而会损害自己的寿命。“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用情专深,影响健康的典型表现了。

古代人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说人在天地当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能太过激进,做事要中正和谐,就像我们自然界化生万事万物一样。

西汉时期的智慧著作《淮南鸿烈集》有一则非常经典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写的就是福祸相依的道理,表面上看着是好的事,有可能变成坏事;表面上看着是不好的事,有可能变成好事。我们要认识清楚自然规律,不偏不畸,做到未雨绸缪。

另外,看破世俗纷杂,隐逸山林,追求闲适,是古时候有才华的隐士的一种现象。他们俯察人情冷暖,追问天地变数,潜心研究自己的学问,不为外界所干扰。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参悟透了天地变数,险恶相生的道理。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非常深厚的,直到今天,他的著作不仅我们中国人喜欢读,影响了一大批文人学者,就连外国人也是趋之若鹜,纽约时报阅读排行榜,第一受欢迎的中国书籍,就是老子的道德经。

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先生,他对这个虚实相生,阴阳演变,天地变数就参悟的非常透彻。他在《述志诗》中写道:

“君子体变通

否泰非常理

当流则义行

时逝则鹊起”

他非常明智地告诉我们,顺境逆境都是相依存的,君子要明白事物常常在变化的道理,要做到宠辱不惊,当位的时候,要做正当的事,做正义的事,做慈善的事;失位的时候,在逆境的时候,就要自我保全,抽离困境。

所以,慧,不当用其极也,行义则安;情,不当用专深也,宠辱不惊,凡事不必强求,船到桥头自然直。


东莞油腻中产老陈vlog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句话,往白里说就是:太聪明或太深情,都不会有好结果。关于情深不寿,近代有个很典型的案例叫:朱生豪与宋清如。

朱生豪对才女宋清如一往情深,在长达9年的异地恋里,他在工作躲避战乱的同时,以思念为笔、以深情为墨,为他的女神写下了500多封情书。这些情书中,现今存世的仍有308封之多。但也正是因为深情太过,朱生豪熬过9年异地恋终于与宋清如团聚后,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染病离世了。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是现代作家木心的话,这话用来形容朱生豪与宋清如的爱情,是再合适不过了。

9年,500多封情书,却每一封都不重样,这就是朱生豪之于宋清如。内容之外,根据统计,在现存的朱生豪的308封情书中,朱生豪对宋清如的称呼之多,就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

相比大文豪鲁迅在给许广平情书中的9次称呼变换,朱生豪对宋清如的称呼变换频率,更是惊人:竟 达几十种之多!

在情书里,有时,他喊宋清如“清”、“宝贝”、“哥儿”、“无比的好人”,有时候又唤她:“宋神经”、“女皇陛下”。除开这些,还有很多今世人想都想不到的称呼,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这308封情书,封封感人肺腑,句句动人心魄,字字刻骨铭心!以至于,读朱生豪的情书,能让人有一个切身感受:世间,最深情最痴情最钟情,大抵如此吧!

以下是朱生豪情书中,随意摘录的字句,请诸君自行感受:

“如果不是因为这世界有些古怪,我巴不得永远和你厮守在一起。”

“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的睡觉。”

“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然而,情过深,往往伤身。所谓思念成疾,大抵如此。

真正想念过一个人的人都知道,思念一旦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茶饭不思、夜不成眠,患上传说中的相思病。

这种相思,耗神、伤身、费力,但又无药可医。

朱生豪与宋清如的年代,异地恋的通讯全靠车马邮件,偶尔一两次见面也都是匆匆一瞥,这般情况下相恋九年,可见其情深,可见其相爱之艰难。

正因为此,九年间,一往情深的朱生豪尝尽了相思之苦,

朱生豪在与宋清如相恋后,一直在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里,翻译和思念宋清如,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偏偏,因为战乱,朱生豪几次丢了翻译稿,这就意味着:之前的翻译全部都打了水漂。在这种情况下,朱生豪还时时刻刻忧心宋清如的安危,一旦几天收不到宋清如的信笺,他就会会整晚整晚无法入眠。

在现实的一次次打击面前,朱生豪的失眠越来越严重,他甚至还过早出现了脱发的症状。因为长期失眠,抵抗力渐弱的他还染上了肺病,在重重打击下,他甚至想到过自杀。

在最关键的时刻,宋清如权衡再三后,决定结束异地恋生活,和朱生豪结婚。这一年,是1942年,这一年,他30岁,她31岁。

就这样,两个大龄中年,终于正式结为夫妻!这场旷日持久的异地恋,也终于修成了正果。

但婚后,幼子出生不久,朱生豪就因肺病过世了,死时,他年仅32岁。

“但愿来生我们终日在一起,每天每天从早晨口角到深夜,恨不得大家走开。”

辞世时,朱生豪拉着宋清如哽咽着道。这句,大约是朱生豪给妻子最后的情话了。

朱生豪大概是情深不寿的最经典案例了,可叹,他死后不久,这位他曾深爱的妻子,竟很快与别的男子同居并有孕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宋清如还是没能与该男子结婚。

之后,她更曾多次尝试过与别的男子组建家庭,但或许是朱生豪对宋清如太好、好到有了强烈对比的缘故,每一次,关键时刻,宋清如都未能与他们成正果。

最终,宋清如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开始开始接替丈夫的工作。“他遗稿、我校订”,伴随着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宋清如将毕生才华全部献给了的编辑与整理工作。

因为她的努力,今天,莎士比亚等译著要看朱生豪版几乎已经成了人所共知的常识。经过半个世纪的守候后,1997年,终生未再嫁的宋清如驾鹤西去。这一次,终于没有任何,能阻碍他们团聚了!


记者李满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的出处是《书剑恩仇录》的第八回,乾隆和陈家洛一起观潮,送给陈家洛的玉上写的刻字。原文是“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而“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根据字面意思理解,是说太聪明智慧便会对自己有损伤;一段感情,往往到了最深处,却无法长久。

先具体说下“慧极必伤”。慧极必伤的反义词应该是“难得糊涂”或“大智若愚”。

人如果太过聪明,看待事情就会看得很深,甚至会钻牛角尖,顾虑颇多,担心这个,避讳那个,这样就会劳神、伤身,甚至可能误了性命。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随处可见。比如经常使小聪明、算计别人的人一般都不怎么招同事喜欢;自以为聪明、敏锐的股民一般都是被套的最牢,亏的最多的。

再具体说下“情深不寿”。如果一个人用情太深,那往往就不会长久,因为当我们对一份感情投入得极深,随之会产生各种连带情绪,会常常患得患失,有不少忧伤烦恼。

毕竟爱情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当你深爱一个人时,你会愿意最大程度地奉献自己。你可能愿意满足对方的一些要求,有着很强的占有欲,这样一来,你可能就会小心眼、极度依赖,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和他相关。

但是这样的感情状态也很危险,因为你的一点情绪会被无限放大,你们两个需要花大量心力去解决本不该在意的问题,以及安抚对方本不该那样的情绪,久而久之,两个人的相处状态就会很累,慢慢就会厌倦,最后自然时分手了。

可以说,越是想拥有,往往失去的越快,越想天长地久,越容易事与愿违。通常的结果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如果从更广义的层面来看,可以把“情深不寿”的“情”理解为是一种对于情的执念。它有可能是信仰,也可能是事业,还有可能是亲情、友情。

拿信仰来说,多少艺术家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来捍卫它;拿事业来说,路遥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积劳成疾,43岁就离开了人世。

太多的例子告诫我们对任何事、任何人产生太深的执念都不会有好结果,真正有智慧的方法是:可以深用情,但一定要有随时都能抽离的心态。

其实,这么看,“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讲的是一个意思,就是凡事要有个度,过犹不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佛系一些。

这和儒家所提到的“中庸”很像。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作为儒家的立身处事准则,对中国人的影响异常久远。

“中庸”有以下两种解释:一是指不偏不倚而又平平常常,说的就是人生行事,应该把握一个“度”,既不过分,也无不及,不好高骛远,平常人平常心。二是指不偏激,不走极端,不浮躁冒进,以中为贵,以和为美。

这两种解释不论是哪一种,关键词都是要适中,适度,就是恰如其分。例如,人都有七情六欲,禁欲则压抑人性,但纵欲却又戕伐人性,同样有损身心健康,适当的情绪和欲望是最好的。

我们都知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任何的思想、情感与行为如果太“满”或太靠近极端,就会钻进“执念”的死胡同,轻者郁郁寡欢,重者精神涣散难安。所以,我们为人处事要注意分寸,拿得起放得下才是根本。

好比手中的沙握得太紧,沙子就会在指缝间漏掉;手上的风筝线拉得太紧,风筝就永远飞不起来。凡事有个度,就是做什么事都要控制程度,要恰到好处,“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对于“慧极必伤”,那就凡事留三分。学会适度地生活,拥有适度的情绪。无论饮食、睡眠、饮酒等都要适度,无论悲喜、愤怒、紧张、追求、地位、权势、荣誉等等都要有度,防止操之过急或不思进取。

对于“情深不寿”,那就爱人爱七分。交往要适度,而不是两面讨好、左右逢缘、八面玲珑。保持交友的弹性,注意交往的分寸,掌握尺度,注意火候,太亲会失去魅力,太淡易淡漠感情。

然后不让自己产生过度的奢望,以免导致过度的失望。知足才能拥有更细水长流的感情。


有书快看


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似乎聪慧的人反而会伤到自己,重情的人却活不长。

原来我一直以为这是一句俗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观点。了解之后才发现,这种说法并不科学,而“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更是体现了一种佛学思想。


1.出处不同

网上经常把“慧极必伤”和“情深不寿”这两者连在一起许是二者表达的意思有相同之处吧。


“情深不寿”出自金庸的“情深不寿,强极必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乾隆送给陈家洛佩玉上的刻字。而“慧极必伤”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出处。

2.慧极必伤的佛学思想

慧极必伤里的“慧”并不单纯地指“智慧”,更是指俗世里自认为的小聪明和算计。


不将心思用在正道上,想要凭借一些小把戏得到利益,这种算计来的东西原本就不属于你,如果强夺也就会坏了自己的气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伤”。

3.情深不寿的佛学思想

至于“情深不寿”里的“情深”有两种解法。

第一种解法:“情深者欲重也”,也就就是说重情之人本身的欲念就比较重,在上面耗费的心力也比较多,往往会比一般人消耗更多的能量。


“欲重者耗福报”,也会相应地减损身体消耗。但这都不是必然现象,只能说是发生的概率会更高一些而已。

第二种解法:“情深者负债重”,从因缘际会上来说,用情至深的人往往是因为过去欠下了很多债,可能是实际的金钱方面的负债,也可能是感情方面的负债。


这一类人欠别人很多,福报缺失严重,当所背负的债被还完之后,寿命也就就此结束了。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都涉及到了佛学气运、福报的说法,讲究的是一种和谐与守恒。

把“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理解为“智慧者会自伤,情深会严重影响寿命”,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


有书课堂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洗儿》

金庸老先生,作为一个有中国传统情怀和思想的人,他说这句话,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前人经验的一种总结。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前面两句,其实暗合了四句中国的古语:

1、盛极必衰

2、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4、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后面两句呢,也是化用诗经《小戎》、《淇奥》里的句子,暗合了其诗意: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淇奥》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秦风·小戎》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不是让人做人不要太聪明,因为聪明是由基因决定的,一个人生下来,是资质愚钝,还是聪颖过人,早已注定。

而是让人别把聪明用在坏处,用在算计人心,尔虞我诈的歪道上,也不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去斤斤计较,去谋求不当利益。如果这样做,迟早众叛亲离,被聪明所误。

还有,“慧极必伤”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别锋芒毕露,也别太鹤立鸡群,很多事情看破不说破,否则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下场。就像苏轼的那首《洗儿》诗说的那样,聪明的最高境界是——大智若愚。

如果一个人很聪明,但是他用在正道上,始终待人温和,有着如美玉般温润的品性,那么肯定受人欢迎,受人钦佩。

也不是让人别一往情深,而是,别因为情深,而失去理智和理性。对人忠贞不渝,是个美好的品质,这毋庸置疑。包括我们自己,也希望另一半,对自己情深意笃。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爱情,而失去我们的本心、尊严和理智,也不能过度沉溺于感情之中,尤其是别离后的思念,分手后的痛苦,都应节制。

比如南宋的陆游和唐婉,他们本来是夫妻,伉俪情深,但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这个儿媳,就刻意刁难她,还以上吊为威胁陆游与唐婉断绝夫妻关系。陆游虽然百般劝谏、哀求,但始终无效,两人遂被迫分离。

离婚后,唐婉嫁给了同郡宗子的赵士程,陆游和唐婉彼此便音讯全无。几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在家乡绍兴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邂逅了唐婉和赵士程。唐婉遣酒备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推杯换盏间,陆游睹人思忆,感昔伤今,内心百感交集,便乘醉吟笺赋笔,在园中的墙壁上,题下了著名的《钗头凤》一词。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后来唐婉看到了陆游题的这首诗,心魂俱碎,悲难自禁,便也写了一首《钗头凤》以应其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婉写下这首词之后,终日忧思不乐,最后郁郁而死。这大概是情深不寿的最典型的例子。

还有的人,对待感情,犹如飞蛾扑火,这本来是形容一个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和无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能爱、不能在一起,还要不顾一切去追求,很多时候都会演变成一场悲剧。

所以感情也要懂得知进退,无论你多爱一个人,都不应该为了TA牺牲自己的一切。

其实,“情深”还有另一层意思,指的是个人感情的丰富易感,并不特指爱情,说的是一个人,感情特别敏感,容易伤感、难过,陷入消极的情绪里,这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产生影响,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总之,金庸先生的这句话,包含做人处世、对待感情、修养品性三个方面的道理,是有益处的。但是我们一定得正确理解,才能有所裨益。


墨上小筑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是《书剑恩仇录》中,乾隆赠与陈家洛的一块玉佩上镌刻的言辞。

温润如玉

古人用玉比喻人的美好品德。比如:玉的声音清净越尘,表示“智”;玉又晶莹剔透、表里如一,表示“义”;玉的温润,表示“仁”。

古人佩玉,并不是为了炫扬,而是用来抑制。比如西周时的组玉佩,长可达1.5米,挂在身上,不能发出玉相撞的声音,用以约束人的行走举止:不要跌跌撞撞,一惊一怍,而要舒舒缓缓,温文端庄。

温润,就是温良恭让,不厉不燥。谦之又谦的谦谦君子,就是这个德行。

谦谦君子

有其德而不居,谓之谦。《周易》“谦”卦认为,

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君子应以谦卑之道自处。一种观点认为,《周易》就是古代的社会学。《周易》的创作者们博观史事,知生存竟争之难,不免劝人以卑弱自持,以全身避祸和成就美德。类似“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样的言论,古已有之。

慧极必伤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亡。自然界的事实,难免使人心有戚戚焉。

智慧出众的人,如不知谦抑,便如同手持一把双刃剑,在打败对手的同时,也能把自己刺得头破血流。

三国时的杨修,可谓“慧极”。杨修随曹操行军,见一石碑上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立马便能猜到谜底。而曹操在行军三十里后才想明白,不由感叹智愚相去三十里,实在比不上人家聪明。看见曹操的“一合酥”,杨修就来个“一人一口”。曹操随口说个“鸡肋”的口令,杨修就打点行李,准备撤退。深可叹息者,杨修的下场,竟是“明公性急,辄行军法”(杨修被杀后,曹操夫人卞氏写给杨修老妈袁氏信中语。当然,曹操也给杨修老爹杨彪写信,并馈赠人财物颇丰)。杨修之死,或有政治上的原因。但奸雄一般都容忍不下比自己还聪慧的人。杨修“慧极”,迟早得“伤”。



情深不寿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柴米油盐,父母妻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爱恨恩仇。红尘滚滚,天网恢恢。劳身费力,费神劳心。动于心,发于情,情到深处,为伊消得人憔悴,望尽天涯路。摧肝裂肺,掏心断肠。这显然不利于健康。这些杀猪刀,刀刀催人老。



情深难免不寿,无情可以不老。

元结写道: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唯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

韦庄长叹: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李贺歌曰: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草木无情,欣欣向荣。天地无情,浩浩长存。不过,人总归有情,实在学不来无情。只能这样:发乎情,止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莫安排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句话的意思是太聪明的人总是容易受伤,用情太深的总是活得不长久。

这句话出自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书中写的乾隆送给陈家洛的一块宝玉上所刻之字就是“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慧极必伤”是指人太聪明了,看待事情总是看得很深,考虑各个方面的多个可能,担心这个,避讳那个,最是劳神,容易伤身。

“慧极必伤”也可以理解为太聪慧的人,总是容易洞察人心,透过现象看本质,对那些虚情假意的人总能洞察,身边的朋友少,让人不感靠近,或是看得太透与人保持距离,不被人理解反而伤到自己。

比如《书剑恩仇录》中有一段是描写霍青桐识破清兵把陈家洛和香香公主困在沙漠作为诱饵,想引诱回兵来救他们的计谋,所以反对出兵营救,遭到族人的误解,心灰意冷之下独自出走。这个事例就很好的诠释了“慧极必伤”的意思。

“情深不寿”指的是用情太深的人必然会有过多的忧虑,患得患失,胡思乱想,思虑过重,忧虑伤身导致的不长寿。这里的“寿”指寿命,生命。古代因情伤身的例子,大家熟知的《红楼梦》中的黛玉,用情太深,思虑过度,抑郁而亡。

“情深不寿”的另一种理解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情义真挚,深沉无需繁饰,就如这质朴天成的美玉一样,无需百般刻镂,细琢精雕。此处的“寿”字,作镌刻、雕镂解。

(寿:镌刻;见《医史·李杲传》:“制一方与服之,乃效,特寿之于木。”)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句话是金庸的智慧结晶,内含人生至理,难抑情怀。

用现在的话来说做人要有难得糊涂的智慧,看破而不点破,如玉般“温润”,处事圆润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用情,两情相悦才长久,单方面用情再深也只会是伤了自己。要爱自己多点,不要一门心思全在对方身上,委屈了自己,对方还不领情,得不偿失。

所以现在要”慧睿并存,情深有度”,聪慧与睿智同时存在,情深而有分寸。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人更是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总结了大量格言、成语,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经验智慧。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就是其中之一。前者是说,聪慧的人善于在实践中探索、善于弄巧,当然时间久、钻研的深入了,也会遭遇很多失败,象弄巧成拙,爬的高、摔得重等,都是在概率中存在的。和“傻人有傻福”相对应,过于钻营、心机太重的人,被人会遭受伤害;

“情深不寿”也颇具哲理性。太重感情的人,容易陷入或喜或悲的情绪中,伤心伤肝,容易失去理智,出现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碍,久之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则会患上心理疾病。最终影响健康,缩短寿命。比如《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因为长期的抑郁和忧愁,导致身体健康严重受损,最后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损,令人惋惜。

另外,中国古代就有“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物极必反”的说法,任何事情超过了限度,都会走向反面。

所以,“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的古训,是很有道理的。


学习圣贤智慧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洗儿》

金庸老先生,作为一个有中国传统情怀和思想的人,他说这句话,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前人经验的一种总结。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前面两句,其实暗合了四句中国的古语:

1、盛极必衰

2、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4、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后面两句呢,也是化用诗经《小戎》、《淇奥》里的句子,暗合了其诗意: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淇奥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秦风·小戎》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不是让人做人不要太聪明,因为聪明是由基因决定的,一个人生下来,是资质愚钝,还是聪颖过人,早已注定。

而是让人别把聪明用在坏处,用在算计人心,尔虞我诈的歪道上,也不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去斤斤计较,去谋求不当利益。如果这样做,迟早众叛亲离,被聪明所误。

还有,“慧极必伤”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别锋芒毕露,也别太鹤立鸡群,很多事情看破不说破,否则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下场。就像苏轼的那首《洗儿》诗说的那样,聪明的最高境界是——大智若愚

如果一个人很聪明,但是他用在正道上,始终待人温和,有着如美玉般温润的品性,那么肯定受人欢迎,受人钦佩。


也不是让人别一往情深,而是,别因为情深,而失去理智和理性。对人忠贞不渝,是个美好的品质,这毋庸置疑。包括我们自己,也希望另一半,对自己情深意笃。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爱情,而失去我们的本心、尊严和理智,也不能过度沉溺于感情之中,尤其是别离后的思念,分手后的痛苦,都应节制。

比如南宋的陆游和唐婉,他们本来是夫妻,伉俪情深,但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这个儿媳,就刻意刁难她,还以上吊为威胁陆游与唐婉断绝夫妻关系。陆游虽然百般劝谏、哀求,但始终无效,两人遂被迫分离。

离婚后,唐婉嫁给了同郡宗子的赵士程,陆游和唐婉彼此便音讯全无。几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在家乡绍兴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邂逅了唐婉和赵士程。唐婉遣酒备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推杯换盏间,陆游睹人思忆,感昔伤今,内心百感交集,便乘醉吟笺赋笔,在园中的墙壁上,题下了著名的《钗头凤》一词。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后来唐婉看到了陆游题的这首诗,心魂俱碎,悲难自禁,便也写了一首《钗头凤》以应其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婉写下这首词之后,终日忧思不乐,最后郁郁而死。这大概是情深不寿的最典型的例子。

还有的人,对待感情,犹如飞蛾扑火,这本来是形容一个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和无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能爱、不能在一起,还要不顾一切去追求,

很多时候都会演变成一场悲剧。

所以感情也要懂得知进退,无论你多爱一个人,都不应该为了TA牺牲自己的一切。

其实,“情深”还有另一层意思,指的是个人感情的丰富易感,并不特指爱情,说的是一个人,感情特别敏感,容易伤感、难过,陷入消极的情绪里,这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产生影响,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总之,金庸先生的这句话,包含做人处世、对待感情、修养品性三个方面的道理,是有益处的。但是我们一定得正确理解,才能有所裨益。


楚云卿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许多凝结着中国人智慧的话,都是对现实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的经验总结。这句话也是一样。

中国人两个词对举的时候,就成了一幅对子。一般以平声字收尾。所以,我把题目的次序颠倒了一下,写成“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从修辞上来说,这两句又是互文关系。如果把“不寿”和“必伤”的位置互换,句子的意思是不变的。

“慧”是聪慧之意,而情深就是对人生和情感体验的深刻。只有聪慧之人,才会有情深的体验,你能想象一个傻子做出深情的举动吗?因此,情深不寿,和“慧极必伤”看似说的是人生的不同方面,实际内在上是一致的。它说的是,过分的聪明和极致的多情,不但对人生无益,还可能对生命带来伤害,折损人的寿命。

情深不寿在文学中的典型例子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正是因为太重情了。所以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现实中人物就更多了,比如纳兰性德、仓央嘉措等等都是。慧极必伤的人物,历史上也很多,比如二十三岁去世的学术奇才魏晋时期的王弼;26岁去世的王勃、李贺;32岁去世的贾谊;35岁去世的周瑜;44岁去世的杨修等等。都是“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的代表人物。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作者说她“心比比干多一窍”,而比干是有“七窍玲珑心”的。古人认为,心之官则思,所以,“七窍玲珑”又是形容人聪明伶俐的。心比“七窍玲珑”的比干还多一窍的林黛玉,其聪明灵秀,自然是异于常人。正是因为过分的聪明,才会对人情物理有着超乎常人的体察,也就更能深刻的体察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因此才会有“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的人生体验。别人看来很正常的事情,就会让她伤心落泪。按中医的理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从人体上部七窍流出的,比如眼泪,口水等都是人体阳气所聚。而阳气,是生命的动能,阳气消耗尽了的时候,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结局是“泪尽而逝”。这个形象,不但在现实中可以找得到,也符合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医理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喜爱和共鸣也就毫不稀奇了。

如果说林黛玉是文学人物,那么,纳兰性德就是活生生的现实人物了。纳兰性德的身世,绝对可以碾压文学史上大多数的名人。他的父亲是康熙时期权相明珠,他在年纪很少的时候,就显露出聪慧的气质。他在词作水平,说是清代第一,大约没人会有异议。在仕途上,他也比大多数人幸运,年纪轻轻,就成了康熙皇帝的贴身侍从。这是多少人努力一辈子都达不到的。可是,这样的一个人只活了三十岁就去世了。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方面大约就是应了“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的说法。

纳兰性德的深情是人所公认的。他不但对朋友,还是对爱人,一旦交接,就会用情极深。他与诗人顾贞观的友情,传为词坛佳话。为了友情,他一诺千金的搭救被科场舞敝案所连累而远戍宁古塔的吴兆骞。“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籍,母老家贫子幼。”就是他对遣戍之中的吴兆骞的问候。

纳兰的性德的妻子卢氏在结婚没有多久就去世了。纳兰对她的思念是贯穿一生的。我们可以看看卢氏去世三周年时,纳兰为她写的悼亡词《金缕曲》: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钿钗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她,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不知各位读到“是梦久应醒矣”的时候,是否感觉到词中透露出的不详之兆,不寿之征。纳兰的妻子已经去世三年了,可是,想起妻子的时候,纳兰留给世人的依然是强烈的椎心刺骨的伤痛。这种伤痛表达出一种决不放手的情感。妻子已经去世了,如果九泉之下能捎封信来该多好呀。好让我知道,她这几年来,是苦是乐,是悲是喜,如果有了烦恼和心事,她会向谁诉说,与谁相倚呢?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们是否可以遇到呢?如果遇不到该咋办呢?纳兰的这种情感的伤痛,让几百年后的我们读了,也觉伤感。可见,这种深情,是真能伤人的。

如果我们读苏东坡怀念妻子王弗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时候,能感受到强烈的思念之情的话,在苏轼的深情之后还有一种看破的释然与霍达。所以,苏词虽略有伤感,却并不过分,这就是所谓的“哀而不伤”,而纳兰的忧伤,是可以伤人的。这也就是纳兰的词虽美,却不宜深读的原因。因为他把深情思念的哀伤传达到极致。“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以上无论是文学中的林黛玉,还是现实中的纳兰性德,他们身上体现的更多的是深情。下面再说说慧极之人。王勃是文学天才,可以说是极慧之人。李贺称为“诗鬼”当然也是极其聪明的。他们都二十来岁就英年早逝了。

“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都是很聪明的,也都是年纪轻轻就声名大著了。当时有位名臣叫裴行俭善于看人,他对四杰的评价是:“杨子沉静,可得令终。其它三人就难说了。”最后四杰的结局果如裴行俭所言。王卢骆最后的结局都是不好的。这大约就是所谓的天妒英才,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吧?聪明,深情,都是人生的正能量,正价值,为什么反而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呢?这是不是违背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是“中庸之道”。中庸,是无过无不及。人在处理任何事情上的标准,不是折中,而是恰到好处。因此,这两句话的问题不是出在“慧”与“情”上,而是出在“深”与“极”上。“深”与“极”都有过分之意,失去了中庸的本意。

以情来说,两情相悦,妻子好合,和乐且耽,是正常的。无情负心,是情上的不及,而用情太深,就是过了。过尤不及,所以无情无义和用情太深,对人生都是不利的。前者的例子是陈世美和李甲,后者的例子就是林黛玉和纳兰性德。

聪明智慧上,也是一样。人太聪明了,一般不会有好下场。这里可以举一下三国杨修的例子。他本是一个绝顶聪明之人。可是,这聪明不但没有给他带来好处,反而要了他的小命。当他听到曹操以“鸡肋”为口令的时候,马上想到曹操要退兵了。这个推断,以今天心理学的理论解析,依然成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接下来只有退兵了。

杨修的聪明,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这样看来,聪明反而是不好的了。其实不然,真正的聪明和智慧,是不外露的。常常显现出来的,往往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道理很简单,真正的大智慧,不会被一般人所理解。老子认为,圣人引导百姓按自然法则行事,老百姓享受到好处之后,根本不知道其原因,而会说,这是我的运气好。所以,老子说,大成若缺,大智若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聪明不是被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因此,慧极的所谓聪明,就是聪明过头之意。

中国历史上真正深通儒道精神的大知识分子,大都是长寿的。孔子孟子都是当时的高寿之人。老子就更不消说了,就算是现代的国学大师,也大都长寿,比如熊十力,徐复观,梁漱溟、马一浮等等,都是高寿之人。因为他们是有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