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對生活的態度是怎樣的?

Kiss_譽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下面我的一篇談道家風骨的文章,就能說明老子對生活的態度。

人生與道家風骨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人生在世,離不開塵世喧囂。因為隨波逐流,經常忘記傾聽自己的心聲。要想停下腳步,沉靜下來溫暖、冷靜地打量這個世界,就必須領悟道家思想,認真體味道家的風骨。

談到道家風骨,就不得不談老子。因為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

老子哲學的思想地位可以說舉世公認,他使我們懂得了巍峨大道,說他創立了一座哲學高峰,一點也不為過,讀了下面的文字,你就會深有同感。

1、老子,是讓中國文化獲得世界身份的第一個代表。

2、魯迅先生說,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

3、胡適先生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4、老子所寫的《道德經》,書名也叫《老子》。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上幾千年來被翻譯成外文而廣泛傳播的著作,第一是《聖經》,第二是《老子》。

5、《紐約時報》公佈,人類古往今來最有影響力的十大作者,老子排名第一。

6、我們知道,德國是一個哲學素養很高的國家。關於這個觀點我們從下面敘述的一件事就可以得到證實:拿破崙征服了歐洲,日爾曼哲學家費希特在他的《告德意志國民書》裡講:“上帝把海洋給了英國,把陸地給了法國,但是把思想的天空給了德國。”正是在這樣一個有思想天空的國度,據統計,《老子》幾乎每家一冊。

7、德國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前二世紀,是“軸心時代”,這個時期地球上智能大爆發,出現了一批大哲學家,老子就在其中,他與釋迦牟尼幾乎同齡,只差幾歲。

通過以上七點講述,我想我們有了同感,老子的智慧對我們人生不僅是有指導意義,而且還能左右我們的人生,並決定我們的人生結果。那麼我們為什麼讚譽道家風骨,請看南懷瑾先生對中國文化的描述:我們知道,中國文化一源三流,源為易經,三個支流分別是儒、釋(佛)、道。南懷瑾先生說:“道為骨,佛為心,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南懷瑾先生把“道”比喻成人之骨架,其實我們就可以理解成是一個人修身的精神骨架。因為老子的思維是為天地萬物解密的大思維,正是他的這種至高思維使華夏民族走向精神成熟。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老子的思想是我們民族的精神骨架。

如此看來道家思想就可以支撐起我們的生命結構。有了這生命結構的基礎,我們就能在修身中尋覓人生之道,可尋來尋去,結果發現原來人生之道就是“德”。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這個“德”不是教化的目標,而是萬物的自然屬性,當然也就成了人的自然屬性。當我們把這種屬性修成人生之德,人的品德就會在這自然秩序中鍛造而成。當我們把這人生之德迴歸到天真未鑿的狀態,就會真正體味出道家風骨的精神內涵。

如此看來,道家風骨在我們修身之路上不僅能撐起生命的藍天,而且他熠熠生輝的智慧光芒使我們矇昧的思想混沌大開,天籟方醒。沿著道家的修身之路,只要我們步子放輕,就會遠離喧鬧,就會在安靜中平穩行進,就會發現沿途疏疏朗朗,上有鯤鵬的翅膀偶爾掠過,下有緩緩溪流和飛舞的蝴蝶,處處都會滲透出神聖的氣氛。

由此可見道家思想在我們修身踐行中的主導作用,所以我們必須認真領悟道家風骨的精神內涵,而它的精神內涵的主體也就是道家的以出世的大智慧來入世。接下來我們一一細數道家的經典智慧。

智慧點一:無

老子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思是說“無”是天地的始源。“有”是萬物的母體。

我們看,老子在宏觀上給我們明確了“無”和“有”的關係。在這裡我們也可以把“無”理解為“道”,也就是說“道”是無形的。老子在《道德經》第40章講得更加具體,“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我們看這裡如何參透老子講的“無”的準確內涵,也就是我們從中汲取怎樣的人生智慧。

無,也就是無邊無涯,無框無架,所以其大無邊,等同於無形大道。是無形的自然之態。

我們世人為了生存都在一味地追求“有”,老子在這裡給我們當頭棒喝,提醒我們陰陽的另一面“無”。也就是讓我們不要過度,不要過分,要做減法,降低熱度來制衡。

老子的意思最明確,就是要我們追求“有”的同時不要忘掉“無”。也就是不要忘記迴歸到“道”,迴歸到自然之態。所以我們就會經常看到一些得道的成功人士,或裸捐,或低調,或做慈善,他們雖擁有財富,卻從來不會感到所有財富歸自己所有,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財富是吸納了自然界的資源,最後還要回報給社會和自然界。也就是完成一個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完美過程。

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出:人生要想“有”,就必須先做到“無”。人生要想平安善終,在“有”了時候,必須把“有”變成“無”。也就是保持“持有守無”的心態,意思是說雖然我有家產萬貫,但堅持這不是我個人的,我自己什麼也沒有擁有。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一章用生活的常識給我們解釋了這種人生智慧。他說:“鑿戶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意思是說開鑿門窗建造房屋,因為房屋中空,使其可以住人,成就了房屋的功用。所以他又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思是說,“有”給人帶來方便利益,是因為“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由此可見,“無”的智慧是我們踐行中的人生基本智慧。如果我們用捨得智慧來解釋“無”,那就是追求“無”就是“舍”,“有”就是“得”。

從古至今,那些名垂千古、建功立業、最後平安善終的大人物都把“無”的智慧運用到了極致。

先看歷史上的三個人物:

孫武

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尊稱兵聖。他到吳國後深受吳王器重,與伍子胥一起指揮軍隊打了很多勝仗,使吳國成了顯赫一時的軍事強國。可是就在他名利雙收,事業巔峰之時,孫武激流勇退,歸隱山林。做到從“有”到“無”的華麗轉身。事實證明孫武的決定是英明的,後來的吳王整日飲酒作樂,濫殺大臣,如果孫武沒有放棄功名利祿去追求“無”,很可能落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范蠡

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道家學者。被後人尊稱為“商聖”。他和文仲共同輔佐越王勾踐滅掉了吳國,興盛了越國。功成名就後,他激流勇退,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次把錢財施捨給窮人。所以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為財神。我們看范蠡對名利的態度就是運用“無”的智慧,從“有”到“無”,符合道法。而和他一起的文仲,不聽范蠡的勸阻,執意留下來在越王那裡享受名利富貴,結果被越王殺害。

周潤發

香港影星周潤發把自己一生的積蓄56億港幣全部捐了出去。他對媒體說:“錢不是我的,只是暫時由我保管。”他用的手機一直是諾基亞,從來沒有用過智能手機。出行坐公交或地鐵。他的整個生活進入了“簡”和“素”的狀態。

我們看三位成功人士或激流勇退,或散盡家財,在名和利上都追求“無”。在“有”的時候果敢地轉化成“無”,真正做到了“持有守無”。

從以上人物事例中體悟到“無”的智慧後,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老子的“無為”和“無為而治”的其它智慧點。

老子在《道德經》37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裡的“無為”,就是要我們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之運行,不做不必之事。“無不為”就是要我們必須做遵循自然邏輯該做的事。談到這裡我們會恍然悟道:原來“無為”不是不讓我們做事情,而是要我們不亂為,不要違反規律做事情。至於“無為而治”,就涉及到管理層面的智慧。大到治理國家,小到一個區域,一個單位,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回望歷史,大漢大唐之所以偉大,就是在立朝之初,幾代君王服膺“黃老之術”,運用這種大智慧,推進了社會生態,很快恢復了社會應有的秩序。

智慧點二:反

老子在《道德經》40章裡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說循環往復是“道”的運動。保持柔順弱小是“道”的用途。老子在這裡想告訴我們“道”是運動發展的,但它延伸走向一定不是一條直線,到了一定程度會是反線。也就是說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會向著相反方向發展。換句話說,一切事物的組合結構必然是“相反相成”。

我們看老子的“由反得正”的思辨的確魔力十足,他不僅告訴我們事物發展的方向,也告訴了我們結果。所以接下來老子就要求我們第一不要“爭”,第二要守住事物的另一端。

老子之所以說要“不爭”,是因為在他看來,一切對立面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爭,有時就是多此一舉。其實現實中很多人把“不爭”理解成暫時不爭,是為了避其鋒芒而暫時示弱,一旦韜光養晦,積攢力量後,突然反擊,制對方於死地。這與老子的意思完全相反,老子要我們不能等強,而是守弱。

接下來我們談另一個問題,守住事物的另一面。老子在《道德經》28章裡講:“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意思是說,深知雄性動物的剛強躁動,卻安守雌性動物的柔弱安靜。這樣做就像出於幽谷的溪水安謐恬靜。很顯然,老子在這裡藉助雌、雄兩類動物的特徵告訴我們要放棄狂躁,守住安靜。一個人如果達到了恬靜、自然的境界,自然之道的德性就會與他同在。在28章裡緊接著老子又說:“知其白,守其黑。”在這裡用黑白表示人頭腦的明白與昏昧。誰都知道什麼是光亮,老子卻讓我們守住幽暗。他又說:“知其榮,守其辱。”誰都知道什麼是榮耀,老子讓我們守住卑辱。

談到這裡,我們自然折服於老子的“由反得正”的思辨魔力,但如果我們認為老子這是心機和謀略,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那樣你會把老子的大道看成是邪道。

接下來我們該談談道教了。因為道教研究人類的生存環境,至大談到天人合一,至微講到養氣護生。如果我們從道家中汲取思想,就更加容易體味道家風骨。

戰國時期,齊國有了崇拜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真正把這種政治信仰神化,建立道教正式組織的是東漢末年的張道陵。

張道陵創立的道教後來取得重大發展,並且它在發展的同時漸漸融合了儒家和佛學的精神,它發揮的核心優勢就是:養心、養氣、養身。這樣我們就不難看出:道教以養身為歸結。這一點與儒、佛兩家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談到的事例最能說明道教的十足魅力,也最能體現道家的風骨。成吉思汗在佔領了大片疆土後,就想長生不老。於是派人把道教中最著名的全真道大師丘處機請了來。這位鶴髮童顏的仙翁見到成吉思汗後,對長生不老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不嗜殺。丘處機這裡宣揚的是道教的“貴生”思想,也就是珍愛生命。成吉思汗馬上佈告天下:不殺掠。

2、天下已定,成吉思汗請教如何治理。丘處機馬上回答:敬天愛民。

敬天愛民的意思如果用道教思想解釋就是“參贊天地之化育”。意思是協助天地自然,保護和養育民眾。

談到這裡,我想道家風骨的內涵早已躍然紙上。我們之所以體味道家風骨,是因為它關乎我們修身和功成的兩個基本點,這兩個點一個是得“道”,一個是得“悟”。得“道”就會遵循天地法則,得“悟”就會融於自然之中。所以最後我們要用一位禪師的話來結束本文,他說:“生活,就應該做到四隨:隨遇而安、隨緣而化、隨性而動和隨機而做。”


張清義聊家教


老子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

老子思想,綜羅百代,廣博精微,是中國文化精神的根基。老子思想的核心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道”。道,是天地的本然,是世間的大規律,是萬物的本根,是最終極的存在。道家絕不是什麼消極出世,道家是一種大智慧,是“無為而治”,是“莫之能爭”!道家講的是自然虛靜,是本立道生,是無用之大用。

他教導人們的不是隻知功利、競爭,只知不斷地進擊,永遠地擴張,而是教你淡泊,教你退守,教你酒脫,教你具有健康的人格與心態。從這個意義而言,老子是哲學家,也是一位心理學大師,也是人生的導師。



淘書齋


謙卑處下,不敢為天下先!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相處要記住滿招損,謙受益這句名言。如果處處要強,顯擺,就會受到別人的反感,甚至忌恨!前天我好心地回覆了今日頭條上一位同仁的帖子。我說世界最大的特點就是易,就是變化!我這的回覆本意是捧場,還有點討好的意思!他當即回覆我,你寫的這句話會變嗎?我看了好傷感!後來,我檢討自己,錯在自己的回覆,自己的回覆,在對方看來,有顯擺的意思,讓對方不舒服。這就是滿招損!


山野老人381


老子對待生活的觀點,通過其作,有如下觀點:1.創作的背景是天下大亂,戰爭、疾病、貧窮,橫屍遍野等,百姓們民不聊生,對生活失去了興趣和信心,老子通過闡述道的本質,讓人們知道萬物的來源與歸宿,解決人們心中價值上和形式上的虛無主義,堅定人民生活的信心,是一位智者和指明燈。2.對待生活,通過“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等觀點,告知世人,評價和評判都是相對的,不是永恆的,不要過多的執著於眼前的得失,應該“生而弗有,為而弗侍,功成而弗居”3.做人做事,應該借鑑水的品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能夠處下不爭、善良為人為事。4.清靜無為不爭的思想,致虛極,守靜篤,無為而無不為,不要刻意去帶著強烈目的的去做事,應無心而為,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5.簡單知足,“少則多,多則惑,”遵循簡單快樂滿足的心態, 能夠生活幸福。6.不可滿全,“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現實生活中,成功之後 ,學會減損自己利他人 。……

老子五千言,言盡萬物事,通過對自然界和人類的觀察,總結出萬物的根源和處人處事的規則,進而說出老子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世人需要細心的體悟,從而運用到現代的生活。

老子悟透了道 ,對待生活是樂觀的、積極的、慈悲的。他是一位看透生活的大智者,他是飽經滄桑的大慈者……。






三順萬物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體現出一種睿智,一種豁達。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不能逃避矛盾,也不能盲目地對抗矛盾。老子的矛盾的雙面轉換就可以解決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建設和諧社會中,要以柔濟剛,在適當的時候轉化矛盾。科學地認識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的特點,正確處理和協調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變得比以往的時期更加緊迫。


浮著往事走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值得我們永遠的學習、研究與探索,個人認為,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三個字:上、止、正。

所謂上,就是人生要有目標與追求。我們每個人要有向上的追求與努力,堅持不懈,克服各種不同的困難與阻礙,隨形就勢,能屈能伸,不達目標不停止,不到目標不罷休,向更高更遠的目標不斷前進。上,不靜態的,固定不變的目標,而應該是不斷修正、不斷完善的上,在變化中向前,在曲折中向前,在不斷攀登中向前向上。

所謂止,就是要知止,固守底線、堅守原則。人生在世,必須有道義信條在心中,有道德標準在腳下,在價值底線在心頭,頭上三尺有神明,任何時候都不能突破底線、違背原則、背叛自己的道德與良知。人之所以為人,就是要遵守社會公德、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無道德標準、無法紀觀念、無人生底線,是註定不會長久的,也是行不通的。

所謂正,就是要有浩然正氣,堅持正義,固守正道。有正氣在胸,則邪氣不生;有正氣凜然,則經營有序。人間正道是滄桑。社會之所以如此美好,是因為我們在堅守正道,在維護社會正義。作為社會中的每個人,我們都必須堅守正氣,維護正義,敢於同不正確的、錯誤的行為作鬥爭,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每個人的努力推動社會向更好更美的方向發展。

個人淺薄理解,不一定正確,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晴風聽雨


老子思想,綜羅百代,廣博精微,是中國文化精神的根基。老子的思想其實並不消極,其實蘊含著積極而深刻的智慧。如,無為,其實是一種從容。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對現代人的生活影響還是非常大,樸厚立身,丟棄虛華的追求。無用之用,找到真正的價值所在。知和守常,別讓自己的心太累。道常無為,不作為往往才有大作為。又如,謙卑,其實是一種自信。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生存智慧的富有者是懂得調整心態的人。我們要去彼取此,把握慾望的尺度。寵辱若驚,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再如,柔弱其實是一種堅韌,凡者道之動,若的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知雄守雌,最強大的,往往表現為弱小。自知不自見,人要自愛,但不能自大。心曲則全,枉則正。還,有退讓,其實是一種等待。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和光同塵,鋒芒畢露者必受挫折。不爭之德,勿逞一時之能。海納百川,有所退讓才能更順暢的前進。功遂身退,學會超脫生活。再比如,慈愛,其實是一種勇敢,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矣。成功,其實是一種淡然,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ˆoˆ﹡ )


何苗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做天下的難事,一定要從做易事開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從做小事開始)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紫靈神話


老子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他的許多的思想到現在仍然被許多的思想家所接受,並應用於社會的實踐中,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在社會的不斷髮展中,老子的思想也被從不同的角度賦予了不同的時代意義。老子是中國乃至是世界上最早的辯證法哲學思想家之一。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許多偉大的人物也從老子的辯證法中吸取精華,應用於社會的建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使得老子的思想超越了時間的限制。


車文亮


生命是一個圍棋盤。當你“才疏學淺”的時候,棋盤上的棋子很少,構不成“勢”。當“博覽群書”後,棋子就多了起來,棋盤上的棋子連在一起,就是成“勢”了,生命也就“不怒自威”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76,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43000322387e5590b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