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告訴你,如何做無為的父母


《道德經》告訴你,如何做無為的父母

老子現代說(十二)卓越父母篇

作者 | 陳娟(無限的阿萊夫)

出品 | 博睿迪文化傳媒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第二章


如何培養孩子,做什麼樣的父母,一直是為人父母最頭疼的問題。


無論是咆哮派還是佛系媽媽,都是帶著最美好的心願培養孩子。但是,吼、忍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無數育兒書、文章總結起來都是說,教育孩子要做到溫和而堅定,不去控制孩子,不溺愛孩子等等,這些教育方法用一個詞就可以概括,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無為”。


許多人對無為嗤之以鼻,認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就連我的偶像易中天都認為無為就是領導什麼都不管,下面人該幹嘛就幹嘛,想治就亂,不想治就不亂。


如果我們從整體理解老子的思想,就會發現並不是這樣的。

《道德經》告訴你,如何做無為的父母


《道德經》說的很清楚,無為是不妄為,不胡作非為。我們人的一生只做兩件事,追求什麼和逃避什麼。老子並不像人們所說的消極厭世,他鼓勵人們有所追求,整本《道德經》都是在告訴人們如何遵循自然規律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人生目標最好的方式就是無為。


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理是相通的。我們培養孩子可以借鑑政府管理民眾、企業管理員工。事實證明,極端統治和任由民眾發展都是行不通的,壓迫產生反抗,自由放任的後果是混亂,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合適的政府,最好的企業也不會走極端。


這裡的管得最合適,不走極端,是遵循自然規律去做事,是無為的一種表現。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們教導孩子也要遵循自然規律,按照孩子的發展規律去培養他們。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就是聖人。作為家長,你的目標是創造條件使孩子更好的成長,不是為了證明你這個家長比孩子強。因此,家長有為,孩子無為,只有家長無為,才能推動孩子去做有為的事。


道理很簡單,家長替孩子思考,孩子就不必去思考,家長替孩子做家務,孩子就會很懶散,孩子的事都被家長做完了,孩子還需要做什麼呢?


《道德經》告訴你,如何做無為的父母

《道德經》告訴你,如何做無為的父母

無為,是做父母最重要的原則,是我們總的指導思想。


那麼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何做到無為呢?無為的思想貫穿《道德經》,這裡有一些注意事項。


一、施加影響力的時機(前後相隨)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童年時期對客觀世界產生的認知會對現在觀察客觀世界的廣度和深度產生影響,進而決定了他的成就高低。換句話說,一個人是他所有經驗總結的總和。


一般來說,小學之前,父母家長對孩子認知客觀世界影響最大,到了小學階段就變成老師、家長、同學和朋友,而到了初高中階段,能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的順序就會發生重大變化,變成媒體、同學朋友、老師和家長。


從這個對孩子影響力變化的順序中,我們可以看到,初中之前是父母家長和老師影響力最大的時候。如果我們期待孩子朝某個方向成長,在這個時期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去影響他們。在一個人小的時候就走在大道上,他成人之後走上歪門邪道的可能性就很小。


二、無為的父母不居功自傲(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無為的父母不以自己的個人喜好需求為起點。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孩子未來做出了多麼大的成績,父母也不必因此而得意洋洋,不必說,如果不是我培養你,你哪裡會有今天的成績啊!這樣的話,孩子對父母的感恩,因為父母的自我歸功,對孩子努力的不認可而消磨殆盡了。


父母有時候會很氣憤,自己怎麼養了個白眼狼。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如果你的領導在你取得成績之後,把一切功勞都攬在自己身上,你是什麼樣的想法?


家長要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到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只有不居功自傲,別人才會永遠記著你的功勞。


三、很難實現的平等(高下相傾)


有些中國父母也學西方人說,我跟孩子是平等的。


其實,人與人的平等是不可能實現的,盧梭早就寫過《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如果說人與人有平等的地方,就是每個人都避免不了一死。平等只是一種理想。


身份、地位、階級不會因為你的視而不見而消失,先認識到有差別,才能真正去彌補這方面的差距。


在家庭中,如果讓一個兩歲的孩子來決定這個家庭怎麼發展,這樣豈不是亂了套了嗎?父母帶孩子,孩子地位是比父母要低的,因為父母要操心家庭中絕大多數事情,很難不把自己的位置放高一點。低位置的人循著高位置的目標走,高位置的人做的事情就需要符合低位置的需求。


四、語氣語調的重要性(音聲相和)


在老子看來,主觀和客觀的橋樑就是語言符號,當我們在使用語言符號的時候,重點要注意的可能是兩個方向,第一是語言符號的本身,是否儘可能準確地描述事物。第二就是當我們在使用語言符號時,我們的語氣語調等這些肢體信息,會不會讓人產生歧意義?


同樣的一句話,你用不同的語氣語調,會導致接收信息的人對這句話產生不同的理解。


在教導孩子的時候,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要做出表率。行不言之教,不言並不是不說話,而是說合適的話,用恰當的肢體動作,潛移默化去影響孩子。


《道德經》告訴你,如何做無為的父母

五、沒有優缺點(長短相形)


想當年找工作的時候,有一道經典的面試題,說說你的優缺點。額,這個真說不出來……


在客觀世界中,並沒有優點缺點、長處或短處的概念,人在對認知客觀的過程中卻會產生這樣的概念。如果對某些事物認知較為全面真實,而對某些事物認知較少較模糊,就會形成所謂的長處或短處,優勢或短板。


沒有哪一個人是隻有長處沒有短處的,也不存在哪一個人只有短處而沒有長處的。長短同時存在,如果沒有短,長也就無從說起。對於人的主觀來說,長處和短處也是一樣,總是由沒有認知到有一定的認知。如果我們認知到在某個情境中,我們是有短板,根據這個情境我們提升自己的認知,或者善於運用自己的短板,這個短也就變成了長。


當我們自認為自己的長處很多,什麼時候都抱著所謂長處不放,不分情境地在任何時候都認為自己很行,那麼長處也就變成了短處了。因此老子說,長短相形,互為影子。


家長只盯著孩子所謂的缺點,而且認定那些是缺點,只會無限放大孩子所謂的缺點,讓孩子變得自卑,家長盯著孩子孩子所謂的優點,而且無限放大,可能會傷仲永。


家長要關注的是孩子所謂缺點背後的東西,比如說,家長認為孩子懶散,那麼家長要反思,首先先反思自己是否也懶散?或者是否包辦孩子的一切?孩子真的是所有時間都懶散嗎?如果不是,他什麼時候最有幹勁?如何鼓勵他把有幹勁的一面發揮出來?


《道德經》告訴你,如何做無為的父母

現在很多人把所謂的優缺點統稱為特點。家長如何發揮孩子的特點?仍然是用不言之教,如果家長希望培養孩子活潑好動的性格,那麼自己要開朗起來,家長希望孩子勤奮,自己要起帶頭作用。


如何做“無為”的父母,如何培養孩子,接下來的《道德經》中將有更多精彩闡述。

《道德經》告訴你,如何做無為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