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剧里说棉被加水可以挡住子弹,是真的吗?有科学依据吗?

钓鱼会上瘾的小磊


作为一个智商正常、拥有一定生活常识的人来告诉你:

没有,绝对没有!棉被加水往前凑,纯粹属于送人头!

首先,你要了解一下常识,二战时,子弹的威力有多大!

日本采用的是三八式步枪,子弹是6.5x50mmSR步枪弹,发射初速762m/s,三八步枪膛线缠距很小,弹头细长重心靠前,子弹出膛后自转速度很高,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就意味着棉被加水,毫无作用。

再来一张图:这种子弹近距离连钢盔都能击穿,棉被就别试了!致敬所有抗战英雄!抗日老兵永垂不朽!


世界渔乐资讯


不管挡不挡得住子弹,这情景却是真的。我父亲曾经上过朝鲜战场上,听他说,当时部队就经常就会用这种土办法。黄继光用胸膛挡在敌人的机关枪枪口上,结果令其他战友能够减少伤亡。或许吧,以前某些枪弹的威力不大,我父亲肩膀上中了机枪子弹,手术后依然能够挑重担,前不久也曾有媒体报道有人在朝鲜战场时眼部中了子弹,数十年后才取出来⋯


皇家师爷


我相信土坦克是有的,但土坦克的制作方法,实用效果,以及用途有多广泛,这就要看实际了,但绝对不会似神剧里那么奔放!

什么两床棉被浇上水,往人身上一批,连机枪都打不穿,这显然就太扯了。

我看过小兵张嘎电影,里面是有这个情节,我军战士披着湿被子往前冲,机枪打上去就突突两下,丝毫没杀伤力,我对此至今不以为然,但我很喜欢本片,一点小瑕疵吧!毕竟还是与如今的神剧不可同日而语。

防弹装的研制,尤其是材质的研究,至今也是军事科研的重要科题,若如上述,那这么多国家岂不都瞎了眼?!

你说在攻坚一线,用桌子当框架,上面铺几床棉被又浇水加泥沙,构成一个可移动的沙包掩体,临时用一下,这完全有可能,这也要看地形,当然还有我方火力掩护。

土坦克阻挡不了机枪的正面击穿,但我想,防防流弹,弹片什么的,还是有点用的,毕竟等于是个临时推进掩体。当年我军本就缺远火重火,端炮楼拔据点时,能贴近个百十米,这个战术作用就太大了。

再说,我军本来装备就差,也善于因地致宜找方法,所以,土坦克是肯定有的。

对此类话题,本人总想多说一嘴,抗战是一段伟大而苦难的历史,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的国力军力,包括人口体质文化素质,整个比日本差距巨大,而且我们几乎是一盘散沙。但我们民族在那个年代,涌现出了一批最优秀最杰出的代表,一边抵抗一边发动和团结了全民,可以说,我们的胜利就是尸山血海换来的!!


林林老板


毫无疑问,棉被挡不住子弹。浇再多的水也挡不住。但是抗战时期,我军发明的土坦克,可以有效防御敌人的子弹。

首先,我们讲一下棉花防御子弹的原理。

见过棉花的都知道,这玩意虽然极软,但是由千万根丝线组成,如果纠缠在一起,其实非常坚韧。老棉被、老棉袄里面的棉花,由于天长日久,结到了一块,一般人拽都拽不开。所以,棉被过上几年,就要朝开重新把里面的棉花弹一弹,让它变得蓬松绵软。

棉被防弹的原因,就在于此

经过特殊加工特殊加工的棉花,非常坚韧,可以把子弹的动能进行分摊,从而抵御子弹。类似于今天的防弹衣普遍采用的凯夫拉纤维。我们国家古代就有一种专门防御火器的棉甲。

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纯棉盔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制作棉甲,关键的一步是要把棉花压实,决不能蓬松。

棉甲的效果怎么样呢?“鸟铳不能大伤”。也就是说,能够有效减少鸟铳对人体的伤害,但还是要受伤的。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棉甲对鸟铳能起到作用,但是棉被却挡不住子弹。

一般的棉被都是蓬松绵软的,前面说过,这样的棉花没有任何防御作用。就算是浇上水也没用。

而且,抗战时期的枪支弹药,威力比鸟铳大的多的多。钢板都能打穿,何况几床棉被呢?

(上图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当时,我军战士也很聪明,他们因陋就简,创造性的发明了土坦克。

就是在小推车,或者桌子上堆上厚厚的泥土,土上面再铺几层棉被,然后浇水。

这一套东西,实际上是一套简陋的复合装甲。简陋归简陋,确实挺管用。子弹一般是打不穿的。遇到炮弹,只要不是正面命中,多少能档点弹片。








上将嗳福斯


如果只是棉被加水,几乎就是送人头了。

很多抗日剧中,都会有一个镜头:面对鬼子碉堡里的机枪,士兵披着大棉被,浇上水,然后冲过去将鬼子炮楼炸了。实际上,这种事情并不是没有,只不过,很多导演天真的认为,棉被只是单纯的加水就可以阻挡子弹了。

棉被里加水事实上是可以减缓一下子弹的冲击力,然而,对于被子里面的人来说,几乎没什么用,一枪下来,还是打穿了。尤其日军的6.5mm子弹,那穿透力,足够让人抓狂。

外国曾经有人做过这个测试,给假人绑上棉被,然后加水,然后在15米外用手枪射击,结果就是,棉被被子弹射穿,后面的假人也被打的一堆窟窿眼。证明的问题就是,棉被根本无法阻挡子弹。

▲棉被加水

▲被打穿了

棉被加水,压根就没法挡子弹。但是这种并不是没有,以前我们的先辈确实用过这种方法,只不过并不仅仅只有棉被。加木板加沙包加石子什么的,勉强能挡住鬼子的子弹。当年八路还拿八仙桌加棉被沙包什么的做过土坦克,这种防护,用更时髦的词就是:复合装甲,效果据说还不错。

这种棉被加木板加碎石沙包的防弹衣呢,放个流弹没问题,但是歪把子几个点射,完全可以打穿了。


军武文斋


在抗日剧中,很多脑洞大开的新奇设计都被导演们想了出来,比如说手撕鬼子,子弹拐弯,石头砸飞机,手雷炸飞机等等。这些情况在现实中肯定是不可能出现的,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常理。棉被加水挡子弹也是编剧们空想出来的一项技能,在电视剧中,主角披着打湿的棉被去烧日本人的炮楼,在主角跑动的过程中,日本兵的子弹打到棉被上面全部跳弹,就像是打到了钢板上一样,比防弹衣的作用还强。这种情节在现实中根本就不会出现,丝毫没有科学依据。

且不说棉被能不能防弹,哪怕是穿着纤维防弹衣,也不可能让子弹出现跳弹。日本兵使用的38式步枪,威力和穿透性都非常强,无论是远距离射击还是在近战中,都能够把人一枪打穿,就算是真正的钢板,也都有被打穿的风险,根本不可能会出现跳弹。更何况当时的步枪普遍威力过剩,想单单用一床棉被来挡子弹,无疑是痴人说梦。

再者,不仅棉被加水挡不住子弹,就算是战场上的沙袋,也会有一定几率被子弹打穿或是被打扁。在扣动扳机的那一刻起,子弹后的火药装置被点燃,在这个过程中,子弹获得了很高的热能和加速度,在火药和击发装置所造成的冲击波的作用下下,一发子弹造成的伤害,足够穿透这层薄薄的棉被,并将里面的人击穿。

更何况,棉被所用的纤维的强度并不高(还真以为所有纤维都是凯夫拉啊),加水之后也并未显著增加其强度,也根本不会像沙袋一样形成暂时的缓冲作用,没有任何防御力可言。在youtube上就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一个人把棉被打湿之后放在了假人的身边,然后用威力比较小的手枪设计,结果棉被的防御能力几乎为零,假人身上依然布满了弹孔。如果把手枪换成步枪,估计就不是布满弹孔这么简单了。
而除了这种单纯顶着棉被的方法,在民间还流传着“土坦克”的传说。“土坦克”实际上是在一张木桌上加上七八层甚至更多的被彻底打湿的棉被,中间填满泥土和沙子的防弹装置;这种装置类似于今天的复合装甲。实际上,这种装置是能够起到一定防弹作用的,但是在战场上并不是跟鬼子1vs1,一旦遭遇集火和投掷武器,那么这种“土坦克”微弱的防弹能力也将不复存在。


二战吐槽君


说起能挡子弹的物品,大家一定会联想到防弹衣或的警用盾牌,然而在很多抗日神剧中是没有防弹衣的,为了挡住敌人的子弹,剧情却出现一种新方法,称湿水的棉被能挡子弹。这种理论是真的吗?到底有何科学根据?

看多抗日神剧的朋友,估计早就对剧中的八路手撕鬼子、丢手榴弹炸落飞机的桥段十分熟悉。特别是战争片,少不了跟枪械子弹打交道。于是各种避弹的方法层出不穷,其中也包括了棉被渗水能挡住子弹的说法。具体是在某一部抗战剧里,男主非常激动的铺着一张湿水棉被想去放火烧毁日本兵的塔楼,不料防守的日本人冲着战士的湿水棉被一顿乱射,然而子弹像着了魔般根本就无法射穿战士的湿棉被,其看起来比现代防弹衣还管用,战士披着它犹如超人的斗篷,一路通行无阻,跑到炮楼底下一把火就把楼上的鬼子全给烧死了,这场面着实惊吓到不少观众。

棉被加水挡子弹的剧情,较早出现在1963年上映的《小兵张嘎》里面,该剧改编自徐光耀的抗战作品。那时的小兵张嘎就已经会学用湿水棉被挡子弹了。基于如此后来的抗日神剧就等于有了前辈作品作参考,时不时就秀一发棉被挡子弹给观众看。那么湿水棉被真的能挡住子弹吗?其实加了水的厚棉被虽然增加了重量跟阻力,但是论抗击能力远远不能挡住子弹,并且该说法还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支持。

拿纤维型防弹衣来说,同样无法将子弹挡开。当初日本人研发的三八式步枪,拥有极强穿透力,就算是石头都能打碎,通常在射击距离内能够人一枪射穿,就连钢板都会打凹,更何况是一床湿水的棉被。若说加水棉被真能挡子弹的话战场上的战壕早就采用棉被注水防御了,不过就算是战壕堆叠的沙袋也有一定风险被子弹击穿或打散。

之前有爱好者为了证明湿水棉被不能挡子弹,于是就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张湿透后的棉被盖在假人身上,接着用一把手枪对准棉被射击。试验结果表明,湿水棉被根本无法挡住子弹,假人身上始终被手枪子弹射穿。试想一下,抗战时日本人用的大部分是步枪,其威力要比手枪强上数倍,若是真盖张湿棉被就往前冲,肯定被打成马蜂窝。

民间传言,湿棉被在战斗上用处还不止一个。我国二战时间,老百姓中流传着一种叫“土坦克”的作战武器。其构成方法是采用一张四方桌,外面覆盖10张左右的厚棉被,然后用水湿透,各层棉被之间还铺垫着泥沙石子。据说这种“土坦克”能够起到挡子弹的效用,特别是冲锋跟防御时,特别好用,但真相是否如此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虽说湿水棉被不足以抵挡子弹,但关于“它”的抗战故事还是蛮多的。比如有一个“三打槐林庄”的抗战故事,当时有2支日方队伍攻占槐林庄,并且修筑起各种防御工事以及道路关卡,这使得翼中骑兵团连续攻入两次都未能攻破,最后团长一咬牙就下令采用了“土坦克”

他们弄来一张八仙桌覆盖多次湿水棉被跟沙石,然后绑定在木车上,推着冲向日本人的防御塔。由于“土坦克”的湿棉被太多太厚,所以确实能挡住不少子弹,最终使得翼中骑兵团赢得了胜利。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猫眼观史


棉被加水防子弹的剧情,抗日剧里确实曾经出现过,这令很多小伙伴们不禁产生疑问,棉被加水能防子弹吗?其实还真是可以的,不过技术上没有电视剧里表现的那么简单,而效果也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夸张,事实上,我们的前辈们在为我们打下这片天地时确实用过棉被加水挡子弹的防御措施!

首先,棉被加水增强防御力是有一定原理的

如今的防弹衣基本上都用了凯夫拉纤维,这是一种特种纤维,坚韧度非常强,而经过技术处理过的棉花,其表现出来的特质一定程度上很接近凯夫拉纤维。当然了,那时的现实条件也不允许进行技术手段,而电视剧里采用的技术手段则是过于简单和理想化了。

很多电视剧里只是简单的棉被加水,这种对子弹的缓冲作用等于0,事实上有人为此做过试验,

先把棉被加水绑在假人身上,然后浇十几桶水

再在15米外进行射击

结果显而易见:

但是,真实的棉被加水防子弹没这么简单

曾经的前辈们因地制宜,给棉被加了水,但是这里的棉被更多时用来迷惑对手用的,真正起到防御作用的是木板和石子。因为当时其实是用加过水的棉被放在八仙桌上,而且大部分还是两张八仙桌叠一起再放了沙包和石子,这样才能勉强抵挡。

当然这种防护也只能是临时的,还是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而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它不是纪录片,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当然不可能这么严谨。其实电视剧这么做符合现实逻辑,但是未免有点马虎,而且容易让年轻人产生误解,这点希望以后国产剧能有所改善吧!


历史上还曾经出现过棉甲,古语有云“鸟铳不能大伤”,但是明朝古籍中也提到,棉甲的关键是要把棉花压到严密不能蓬松,而且那时的鸟铳相对威力也没那么大,而且关键部位还是加了铁板的。

所以结论就是:抗日剧里的棉被加水挡子弹,确实有原理和有原型,但是电视剧里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过于理想化了。


电影基本法


加水的棉被能否防住子弹,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子弹速度、子弹质量、棉被厚度、棉被韧性等。总体上来讲,子弹速度越快、子弹质量越大,那么越难以防住子弹的击穿。此外,棉被越厚、韧性越好则越能起到防弹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加水的棉被其厚度和韧性是否能达到防弹的要求。下面,我就从原理开始,慢慢揭开谜题。本篇回答侧重原理,阅读需要一定的力学知识储备。如果阅读有难度,可直接跳到结论部分。


1、基本力学原理

子弹射出后,具备了动能,除了客服空气阻力消耗一部分能量外,剩余能量用来击穿物体。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讲,子弹想要击穿物体,那么其自身需要具备较大的动能,这个动能超过被击物体破坏所需要的能量。如下图所示,子弹的动能远超玻璃破坏所需的能量,所以轻而易举就击穿了。


但是,物体的破坏其实不仅仅与能量有关。在断裂力学里面,有很多的断裂准则,较为常见的是最大应力。即物体所受的应力超过了其承受的极限应力,那么这个物体出现损伤,内部形成微裂纹,从而扩展成大裂纹,直至破坏。下图为金属材料出现损伤的点——D点,即颈缩开始的点。

所以,能不能防弹,就看防弹材料被击中时,它的开始出现损伤的应力有多大(主要是剪切损伤)。如果防弹材料较好,那么可以做的稍微薄一些。如果防弹材料不是那么好,那么就需要做的厚一些。这里材料的好坏,就是指出现损伤的极限应力究竟多大。

2、防弹衣是如何防弹的

粗暴一点,直接利用金属的优良力学性能,做成厚铠甲,肯定是可以防弹的。然而,金属材料密度通常较大,前后胸背着2片大金属板子,肯定是不利于队伍的机动性。所以,防弹衣的防弹层,还有其他材料,如:陶瓷片、玻璃钢、尼龙、凯夫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前面的陶瓷片、玻璃钢仍然是硬硬的固体材料,穿戴依旧不方便。所以,尼龙、凯夫拉等之类的高强度的纤维材料就应运而生了。固体材料的防弹原理就是第一部分所讲,材料的具有较好的抗损伤性能,出现损伤时的应力较大,比较不容易达到这个应力。但是,纤维材料的防弹就稍微有些不一样了。

跟子弹入防弹衣类似,我们以足球入球门为例。足球进入球门后,被球网拦住。球网是非常柔软的线,这类线(绳索)只能承受拉力。整个球网都处于一种拉伸的力学状态下。这是单张网的情形,如果有很多张网,比如10层,那么足球被这10层球网拦住后,每层球网的绳索都处于拉伸状态,与此同时,层与层之间存在着互相挤压的力学状态。

防弹衣跟球网差不多。如上如所示,红色为布料平面,一根根纤维以特定的角度交织在一起(不一定是90°),然后一层层叠加起来,形成右侧蓝色图。正如球网的受力状态,此类防弹衣的纤维主要的受力也是纤维的拉伸,其次是子弹撞击圆截面的剪切,最后是层间的压缩。

我们前面所说,金属材料力学性能通常较好,这不是绝对的。对于一些复合材料,其拉伸性能要远优于金属材料。

如大家所知的蜘蛛丝、蚕丝等,其拉伸极限应力要要高于金属的。因此,高强度的尼龙、凯夫拉等纤维材料由于其良好力学性能(主要拉伸性能),被用来做防弹衣材料。也就是说,只要纤维不断,就能防弹。上图为各类纤维强度比较,可以看到,拉伸强度3MPa左右(相比金属要低很多),拉伸模量高达126GPa(接近钢)。


拉伸强度3MPa,指的是凯夫拉收到的应力到达3MPa的时候就会发生断裂,这个值相对于钢铁的剪切强度150多MPa,要小的多。不过拉伸模量较高,已经较为接近钢铁了,拉伸模量大,表示其不易变形,从而可以将子弹的集中作用的力变成均布力。当然,如果采用蜘蛛丝做防弹衣,更加不容易破,但是太软了,起不到防弹的效果。

虽然,凯夫拉纤维的拉伸应力较小,

但是一层纤维破坏后,消耗了子弹的动能,降低了子弹的速度。经过多层的减速后,最终保护人体。在防弹衣设计的时候,防弹衣的厚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上图所示,不同防弹等级,有不同的防弹要求,其最大深度都是44mm,就是说,子弹进入44mm后,应该被卡住,不再前进了。

3、加水的棉被能防弹?——层数多了当然可以,但是没有可行性!

棉被的材料是棉花纤维,比较好的棉花纤维一根能够承受6g的重物,折算下来(直径约12微米),拉伸强度约4.9kPa,远低于凯夫拉的强度,相差了1000倍。如果以拉伸强度来估算厚度,用棉花做成的防弹衣的厚度是凯夫拉的1000倍。这种情况下,裹着1000层棉被上战场?

当然,在这里,必须承认:湿度对棉花纤维的拉伸强度也有影响。所以,大概想出了加水的棉被这种说法。但是,植物纤维吸饱了水以后,力学性能不可能翻倍,所以依然无法极大程度提高其拉伸强度。

4、总结

本篇回答关注力学原理。我们知道纤维类的防弹衣防弹原理在于纤维的高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前者可以保证纤维不那么容易被拉断(子弹不易击穿),后者可以保证纤维不那么容易软(子弹的集中力变成均布力),两者同时作用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


然而,棉花的纤维强度仅为防弹衣纤维的1/1000,同样厚度的防弹衣,根本无法起到防弹的作用,加了水的棉花纤维其强度也不可能提升很多。除非披着1000层棉被上战场,这当然是不现实的。


力学Nerd王小胖


经常看抗战题材电视剧的网友,可能在一些影视剧里发现这样一些细节,把棉被打湿了,就可以挡住子弹。这个镜头不仅在近些年的电视剧里有,而且在经典老电影《小兵张嘎》里也有。很多人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就否定,说这是编剧胡乱想象。其实用打湿的棉被挡子弹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且在真实的抗战史上,中国军民曾经使用过这个方法,一些曾经参战的老兵对此事都有回忆。

用棉被挡子弹是真实的战史细节,甚至被称为“土坦克”。之所以有这说法,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军民缺乏有效的防护装甲车。在苏德战场上,士兵可以依托装甲车和坦克来冲锋。既能压制住敌人的火力,还能让部队迅速顶上去。当时的中国缺乏坦克这种武器,只好想了个土办法。找一些硬木桌子,以前人做家具用的木质其实相当不错,密度很高。然后把棉被完全打湿,平铺到桌子上,紧接着就在上面加一层夯实好的泥土和沙粒。

这还没完,仅仅一层是不行的。一层湿被子,一层泥土沙粒这种模式需要重复七八次,裹得特别厚才行。然后战士们拿着木桌脚,顶着枪弹向前推进。在历史上,中国军民突击日军的阵地和碉堡时曾用过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对付一般的单发步枪还行。如果是机枪长期点射被子,也会被击穿,不少军民都在挺近的路上牺牲了。这种土方法不能说没用,只能说效果不太好,能勉强坚持一小会。

如果从科学道理讲,其实这种做法就是最朴素的“复合装甲理念+纤维防弹原理”。任何子弹和炮弹如果要突破某一种材质,只要能够打穿,就会一穿到底。但如果遇到多种材料杂糅在一起,弹头会在碰撞中损失能量,起到抗穿透的作用。现在的坦克装甲都采用的复合材料。国际上主流的防弹衣,都利用纤维弹性原理来设计,其实老以前那种棉被也有类似的特性,只是强度太弱,坚持不住。

棉被挡子弹暗合了这些基本原理,但仅靠棉被和沙土,硬木还远远不够。必要时候应一下急还行,对方如果机枪点射,依旧防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