蹀躞带:从古代草原游牧文化而来,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文武官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二銙;四品,金带,十一銙;五品,金带,十銙;六品、七品,并银带,九銙;八品、九品,服并鍮石带,八銙;庶人服黄铜铁带,六銙。

——唐《通典》


蹀躞带:从古代草原游牧文化而来,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南北朝之后的唐朝融入了很多胡族因素,自然在服饰上面也不例外,唐代女子还有穿胡服的习惯呢!而在隋代以来,常服就被纳入礼制之内,首服为幞头,脚上穿的是乌皮六合靴,饰物有鱼袋、腰带等。这里所说的腰带就是蹀躞带,那么蹀躞带是从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穿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呢?

一、新疆草原石人的蹀躞带

蹀躞带是一种由带鞓、带銙、带头和带尾等组成的古代腰带,最早是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必需品,可以在骑马的时候把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挂在腰上,非常具有实用性。在经过吸收和发展之后,也逐渐被中原王朝所接受,演变成了具有装饰性和礼仪意义的“蹀躞带”。

说起蹀躞带的起源,就不得不将目光转移到多彩的西域,在阿勒泰布尔津县境内铁器时代的阿勒帕布拉克墓地石人上就有浮起刻画的腰带,呈凸棱状,但是却没有清晰的垂饰的描绘。但是在更多隋唐时代的草原石人就有了形态更加丰富、更加清晰的蹀躞带,同在布尔津境内的海流滩二号石人就属于隋唐时期,其束腰的腰面为素面,左边是一柄长刀,腰带上依次挂着锥形的解扣之物、葫芦形制的袋囊、三角形的砺石等。


蹀躞带:从古代草原游牧文化而来,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唐代时期蹀躞带

刻画有蹀躞带的还有阿勒泰地区的乔夏墓地石人、富蕴县水泥厂附近石人、博乐的米里其克木呼尔墓地二号石人、加勒赛沟墓地石人等。除了石人上有腰带的痕迹外,在哈密的五堡水库墓葬中也发现了距今三千多年钱的实物,男性尸身上除了大衣之外,还系有一条素色织物腰带,腰带上挂着砺石和两个小皮袋,装着青铜小刀和石锥。这样的蹀躞带在乌鲁木齐周边地区的考古中也有所发现。

二、蹀躞带在唐代的发展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和融入,蹀躞带也传到了中原。在1970年10月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了数条结构完整、形制规范的唐代白玉带。如伎乐纹白玉带銙,一副为十六件,其中十件椭圆形玉带板、四块为方形玉带板、一件圭形玉带板和䤩尾,每一个玉带板上都阴阳线结合的雕刻着纹饰和或奏乐或跳舞的胡人形象。如还有一条具有突厥风格的穿孔白玉带銙,由十六件组成,分别为九件半椭圆形玉带板、四件方形玉带板、一件圭形玉带板、一个䤩尾和带扣,同样形制的蹀躞带曾在南西柏利亚科比内突厥墓出土,具有鲜明的突厥文化色彩。除此两条之外,还有九环蹀躞玉带銙、狮纹白玉带銙、骨咄玉带銙、班玉带銙等。


蹀躞带:从古代草原游牧文化而来,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玉带图解

由此可见在唐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蹀躞带被吸收消化又出现了新的形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带銙都可以归为蹀躞带,就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来说,就分为三大类:玉銙下有环的叫附环带、玉銙上有孔的叫有孔带、仅有带銙的,而上述的九环白玉蹀躞带跨才是真正的蹀躞带。在带上钉有若干带銙,銙上又有小环,环上套挂着若干小带,便于悬挂各种日常用具。

因为唐初崇尚武功,所以规定武官七品以上腰带上都要悬挂上小刀、算带、针筒、砺石、契苾真、哕厥、火石,这就是唐制里的“蹀躞七事”。在先前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的电视剧中就能够看到标准的“蹀躞七事”。但是盛唐之后,中原官吏对“七事”之中的工具需求不大,将配饰全部取消,保留了镶有带銙和带扣的钩络带,另外将垂挂在革带之上的蹀躞配饰为特色。而革带上的镶嵌物质地的好坏就显示着主人身份尊卑,在《通典》里有明确的规定。

蹀躞带:从古代草原游牧文化而来,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九环白玉蹀躞带銙

三、蹀躞带在唐后的发展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子秋根,即今之带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开元自后,虽仍旧俗,而稍褒博矣。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虽然在前文说了关于蹀躞带的诸多内容,但是“蹀躞带”这个名词却是在北宋时期才被冠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为“蹀躞带”的是北宋沈括所撰写的《梦溪笔谈》。而宋代的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趋向于儒雅化,头巾就有仙桃巾、东坡巾、程子巾、华阳巾、山谷巾、紫阳巾等,表现出风雅之情趣。


蹀躞带:从古代草原游牧文化而来,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大辽陈国公主夫妇墓

然而,相较于宋代蹀躞带在辽代的契丹族社会里却得到广泛应用,这也与他们是游牧民族有很大的关系。契丹的腰带从材料上分为金属带、革带和丝带三种,其中金属带被用在殡葬之中,革带和丝带才是日常生活所用。在款式上来说也有传统的蹀躞带和汉式腰带两类。

在辽代立国之初,服饰也被纳入到礼制,所佩带饰也分为若干等级。在《辽史·仪卫制》中记载:“祭服:……大祀,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绫袍,红带,悬鱼,三山红垂,饰犀玉刀错。”“朝服:皇帝服实里薛■冠,络缝红袍,垂饰犀玉带错,……太宗更以锦袍、金带。臣僚……服紫窄袍,系蹀躞带,以黄红色■,裹革为之,用金玉、水晶、靛石缀饰,谓之‘■紫’。太宗更以锦袍金带。会同元年,群臣、高年有爵秩者,皆赐之。”“汉服常服:……文官佩手中,算袋、刀子、砺石、金玉袋;武官蹀躞七事:佩刀、刀子、磨石、契真、哕厥、针筒、火石袋。”

这在对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地发现墓葬的考古中也得到了了证实,其中出土了大量的契丹蹀躞带具。1986年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镇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得到发掘,出土了两条玉带,一条是玉銙丝蹀躞带,另一条是玉銙银带。


蹀躞带:从古代草原游牧文化而来,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蹀躞带 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

在公主腰上的玉銙丝蹀躞带由八块大而厚重的龙纹圭形带銙组成,在钉缀带銙的银丝上残存着五层丝织品,可以从周边发现的器物推测,这条蹀躞带上挂着十分考究的配饰,有银鞘琥珀柄铁刀、镂雕金荷包、錾花金针筒、八曲花式金盒、琥珀双鱼盒、动物造型玉组配饰、刀锥等工具。在驸马腰间的金带是以银片代替革鞓而制成的,由十一件方形金带銙、金带扣附有金带箍、五件桃形金带銙和一件圭形金蛇尾组成,蹀躞带上也悬挂着银鞘银刀子两柄,鎏金银鞘玉柄刺鹅锥、琥珀小瓶、琥珀双鱼形佩、琥珀鸳鸯各一件。

另外,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耶律羽之墓、辽宁阜新海力板辽墓、辽宁义县清河门4号辽墓、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等古墓葬中都出土了各色玉带。而与阿尔泰发现的吐埃特科塔4号突厥墓中出土的蹀躞带的风格进行比较,山字形古眼、倒悬葫芦形带饰、偏角团形銙、曲柄形饰、倒凸字形玉带銙等都在辽代契丹墓葬中有所体现,那就说明辽代蹀躞带的形制很大程度上是延续和受到了突厥文化的影响。而从辽代之后,蹀躞带似乎消失了,只剩下代表着身份的玉带。

四、蹀躞带探源


蹀躞带:从古代草原游牧文化而来,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草原石人

我记得在以前关于吐鲁番火焰山麓洋海古墓的文章中说过一件器物,在古尸的头部、耳朵、脖子和腿部有各种法器和装饰品,值得注意的是其腰身下垂着两个皮袋,分别装着弧形铜刀和铜锥。而那是一位萨满巫师的古尸,那么最早的蹀躞带是否和萨满身份有着关联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在其他同时期的墓葬中也出土了袋囊装着铜刀、石锥和铜锥等,可以说明当时那样的穿戴和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有着直接的关系。

然而在新疆大地上分布着众多草原石人,其中有很多是西伯利亚高原上斯基泰文化迁徙过程所留下的,所以,也可以说最早的蹀躞带应该起源于斯基泰文化。而在隋唐时期的草原石人,更是古代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具体体现,这也说明中华民族正是一个多民族不断交流融合的不朽群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