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经》思维下怎样过好当下?

生活147125292


老子五千言,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不光是帝王之学,也是人生之道,哪段话都可以作为我们的人生指南。若说在《道德经》思维下过好当下,最有实效意义的莫过于“上善若水”了,因此

领会并运用好它,人生无处不精彩。

上善若水,就是要学习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要学习水的善待万物的品德,视天下万物“若己身”,与人为善,与物为善,不伤人不害物,与万物平等。

但这不是水德的全部,如果这就是水的品德的全部,干脆皈依佛门算了。所以这不是老子的用意所在,老子说它“几于道”(第八章),是因为它随方就圆,能伸能缩,目标明确,时机来临时,决不放弃,直至目标实现。

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至善之德,表现在他的七种德性上,这七种德性就是我们应该领会和效法的。

第一,居善地。就是停留在最合适的地方。这个合适,不是人意识下的合适,人总是向着高处走的,而水性善下,水总是顺其自然地向着低下之处流动,直到找到合适的容身之处。此之谓居善地。人也应该居善地,所谓善地,就是适合施展自己的地方流动。

第二,心善渊,渊,深也。水心向渊,可居之地则沉潜刚克,优游自适。庄子云:“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意思是说:人若失去自我,总是依着他人的意愿 做出抉择或人生走向,即便他是大贤伯夷,也跟盗跖没啥两样,因为他心浮气躁,心虚没谱。所以人就应该像水那样,时刻保持深沉宁静的心理,和光同尘于环境,而不处处彰显自己,自矜自夸,将自己孤立于环境之外。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一个形单影只,失去群众基础的人,怎么可能成功呢?

第三,与善仁。水不管流到何处,都能与环境友好相处,利泽万物,恩不图报,随方就圆,曲直随形,不与环境争长短,只做利他不害己的事情。随方就圆是至善德性,水的原则是能方能圆,随物赋形,没有人设,不要固定形态,不标榜所谓的个性。

事实上,所谓的个性,只是不成熟的代名词,人,既要有性,也要有格,若是光耍性子没有原则,就会失控。而做人最高的原则就是像水那样“随方就圆”,不拘一格。

第四,言善信。水有什么信用可言?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长涨潮落,成云结冰,到点必然,绝不失信于人,这便是水的善信。

同时,遇圆必旋,遇方必折,遇塞必止,遇决则流,也不失信于人。

人总是希望跟诚信的人打交道,诚信靠谱,诚信为立足之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会让人失望的人,最靠得住。总是让人失望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第五,正善治。水是最公平的,没有等级观念,没有亲疏厚薄,一视同仁,不偏不向,唯公是从,无私无欲,能一碗水端平,处理好各种关系。故云“善治”。人之所以有矛盾有纠纷,多是偏袒、不公造成。只有像水那样守中

持公,才能获得众人称道。

第六,事善能。

水无定形,以器为形;水无定性,以势呈性,或方或圆,或缓或急,什么样的容器,什么样的地形,它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没有自己固有的形态。

水不只谦下,更不是退让妥协,而是能为之,则定为之,此“为”,是其水德水性决定的,不是不想为之,或者不想不为之,当它没有力量时,它是安静的,当它有力量时,一定会竭尽其力,用而为之。

第七,动善时。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保守,也不固步自封。它会审时度势,策应环境。它会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不失地利。堵则止,决则流,不凝不滞,顺其自然。

有此“七善”之美,人学而得之,不亦善乎?


问道黄老


在《道德经》的思维下怎样才能过好当下?这个问题提得“既很好,又很及时”。用《道德经》思维来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引导人们生活过得稳定,和谐,幸福,安康很有必要。

用《道德经》思维来端正人们思想。用《道德经》思维来规范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势在必行,很有必要,以下就来分别论述:

首先来论述,用《道德经》思维来端正人们的思想

《道德经》中倡导的,为人,谋事,养生,管理等之道。就是教导我们处世哲理。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第四十章。

这句话引导人们思维,要反向思考,反向行动。不要追求“多”,而要追求“少”,这里指的“多”与“少”就是《道德经》“阴柔”思维。这样去做了,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为人处世更加圆满。这样的思维之道,对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最为实用,对我们当下生活有很好指导作用。

当下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生活节凑越来越快,选择越来越多。环境,生态,自然加剧,使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焦虑,困惑越来越多,幸福指数反而降低。这样就要以《道德经》思维来修心,开智慧,看破红尘,洞见世界的智者。做一个心地清静,心态平和,心灵纯净的哲者,用《道德经》思维心就可以沉静下来,就没有那么多浮躁,那么多焦虑。生活过得轻松又快乐。

再来论述,用《道德经》思想来规范追求物质利益行为。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人的主观意识发挥不断增强,自主创业,自我发展来获得更多财富已是现实,为此要用《道德经》思维来提高自我道德修养非常重要。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这句话不难理解,也并不难做到。其实就是教导人们为人做事要“本份”。“本份”就是不刻意去追求德,是自然而能的行为,就是有道德。反之,有目的去追求德,把德的行为有意表现出来,就是别有用心行为,这就是无道德。只要人人有《道德经》这种思维,就不会为了利益而去弄非作假,想方设法来得利益而不择手段。这样得来的利益也是暂时的,不会长久的,搞不好还会违规违法惩处。活在当下,牢记遵纪守法。

当今社会,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活在当下要感到满足和珍惜。然而,有些人总不知足,赚钱来得慢而挺而走险,道德底线全无,结果害自己又害别人,太不应该。应接受《道德经》思维改变一下人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财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这也是《道德经》中的道理,能够思维到这一点,就会使人“本份”地活在世上,轻松又快乐。

综上所述,仅举《道德经》中两句言论来说明,《道德经》中的每句言论,是端正我们的思想,规范自我道德行为,是我们人生为人处世的指路明灯。使我们活在当下这个美好社会懂得知足和珍惜。

在《道德经》的思维下,形成有道德观念,就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很自觉的行为表现出来,是仁和义内在的自律。法律是强制性的,而礼是伦理道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就是有道德。做一个懂道德,行本份的人,值得全社会尊重,也心安理得。

总之,当今的社会谋求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开放社会,真可谓“海阔凭魚跃,天高任鸟飞”,有能力确实使你有了很大的财富,更要积德累厚,厚的功德才能承受得起你今天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承受得多,拥有得多,就更要更多的积善行德。否则,只怕德不配位早晚遭殃。

这是《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两句言论真理。千真万确!


刘梦辉1445414400581


《道德经》的意义很广。如果说《易经》的八八六十四卦是人生历程的叙述,那么《道德经》就是这些历程的归纳总结。为什么?因为当你经历过八八六十四种不同的人生经历后,你就马上会联想到那条曲曲折折充满崎岖的道路。当你站在道路上,回想曾经的奋斗历程,你就会感慨万千百感交集。当你走在道路上,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告诉过往的行人:路上小心。

为此,由道路引申到方法,比如:引申到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有了道路,我们的思想就有载体;有了道路,我们认识事物就有了参照物。有了认识方法,我们就能不断发现自己和发现自然;有了思想方法,我们就能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如此循序渐进,活在当下你还能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在线灵童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柔克刚。宁折不弯,充其量是一时之英雄。阴阳要平衡,自然界生态要平衡,人世间需要公平正义公道,人心需要平衡。双方矛盾需要调节,法律也需要公平正义。柔不是软弱、让步,是一种处事哲学,一是适者生存,二是用智慧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人心态要静,要正,也可以说是中庸之道,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我认为在这样的思维下,才能在社会上生活的更好,披荆斩棘,如鱼得水,大展宏图,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瓜多多


我知不道你所说的《道德经》的思维下生活,是否指的是无为不争?大家普遍认为老子是消极避世的,主张无为不争。其实老子说“无为不争”重点在那个“为”,而不是在“不争”。行动上要有为,语言上不争。就是最主要的是去把事情做好,语言上不用去过多的争辩。如果一个人不争,怎么可能会在社会上过的好,机会需要努力争取,好好把握的。

另外,老子所说的“道”指的是一切规律,主张要识别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不被社会纷乱的信息洗脑,不随波逐流,知道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为人做事要自利利人,就是做一件事情对自己好,但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对别人也有利。在生活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内心坦荡,没有挂碍的人。



道德图


大道至简.不欲则刚.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





木缘村7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中最厉害的8中思维

01

对立统一的思维

老子认为,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02

逆向思维

春秋时期,儒家提倡仁爱、礼义和忠孝,认为只有仁爱、礼义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会,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老子采用逆向思维,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纷乱,有忠臣。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认为,仁义、孝慈、忠义恰恰是社会风气坏的表现。是大道被破坏的表现。

03

不争思维

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你的不必争,不是你的不用争。老子认为,聪明人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退让。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不争,才能保全自己,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04

利他思维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敌?儒家说,仁者无敌。这与老子有相通之处。只有利他的人,才是无敌的。

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05

战胜自己的思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认为,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达;同样地,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这个人有能力,而只有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才可以称作强者。

06

守柔贵雌的智慧

老子推崇柔弱的智慧。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柔弱的东西,更懂得变化。譬如一棵树,有生命的时候,都是有韧性的,风来了可以随风摇摆。而一棵枯死的树,就变得坚硬了,风来了就吹断了。

07

要重视“无”的价值

老子指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告诫我们: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盆子、杯子等器具内部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人建造的房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住人。人们很容易看到眼见的实物,却忽略了“无”的价值。

08

守正出奇的思维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意思是说,治国要用“正”,带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过“无事”。

正代表了原则性的东西,奇则代表了打破规则。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守正出奇的思维,首先要尊重规则,有些事一定要名正言顺、有条不紊,但又要懂得打破规则,懂得变通创新方式。


贵极登峰


老子被后人按照西方哲学体系的标准,被归入自然主义哲学家的范畴,是有道理的,他对社会、个人存在、发展的哲思观点,都是从自然规律类比推理过来的,一句话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经的话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伤害,有伤害就有怨恨,怨恨则是其他不良情绪的根源。人与人的怨恨是社会组织最大的毒药,也是人生的大敌。怨恨必须想办法消除。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深厚,有必要回顾一下老子的道德经哲学批判观点,找到古典社会从有序到混沌的历史原因,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在老子看来,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水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与处世修养的尺度,同时更体现出一种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的人生心态。 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是天地之间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争,养育万物,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被万物;水行天道,顺自然,处卑下而不亢,始终如一而勇往直前。

在当今有为了利益而反目的兄弟,还有为了利益而越来越疏远的人际关系,我认为我们应该倡导大家学习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少一些利益征讨,多一些亲情友谊。细看人生许多日子,不要因为他短就可以忽略,因为再小的一天也是昨天所不能拥有的明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够真正的超然不受拘束?是“道”所衍生的人民。





哥读书


在道德经思维下如何过好当下?

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崇拜老子的学问和思想,但如何运用老子的思维,来应对过好当下的生活,这还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老子所述道德经,有81章,每章都包含着人生的很多哲理。这些哲理已涉及到人们认知的各个领域。而我们在运用老子《道德经》的思维时,我觉得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认知观念最为重要。

一是关于“道”的认知。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头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二十五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下,我们用老子的思维,就要明白这个“道”的重要性。道是什么?《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来看,道就是一种混成之物,也即是有和无的统一。“夫道若大路然”。万物历程,循环往复,不可穷极。这是自然的规律。同时,在老子眼中,道是统领一切的,比天还重要,这个看法是很值得领悟的。那么道法自然又是啥意思,我认为就是遵从事物的内在规律,不要违背原本的公认道德真理。同时,人生一世,选择什么样的道,是正道还是邪道,尤其要明了。正道能使人向好的方向迈进,前途必定光明。邪道只会误入歧途,结果自然不妙。

二是关于德的认知。

老子在多处有过对德的叙说。特别是51章有这样的专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一个人懂了道,就会重视德,没有德,也不可能有道。道和德是相关联的。《道德经》本就是论述道与德的,生而为人,有德才会有道,厚德才能载物,这也是每个人需要懂得的基本道理。

三是关于无为的认知。

《道德经》48章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老子主张的无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无为”之法则,才是治天下之正道。老子所谓的无为,以发展的眼光和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其实是指人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对人类有益的事,就应该有所为;对人类无益的事,就应该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四是关于善的认知。

老子多处论及对善的看法。《道德经》49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一个人活着,选择以善处世,十分重要。而对不善者,同样还要以善应对,这更重要。所谓以德报怨也就是这意思。做人若能有这样的善心,就不会有狭隘的报复之心,就不会恨人,自然也就少了许多的冲突矛盾。所以,德善之人,终有善报。这个道理,也是人类应明白的智慧。

五是对不争的认知。

《道德经》66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些论述,都强调了不争的重要性。人与人的相处,若都能理解这个不争的道理,那无论人与人或每个家庭甚至国家之间都可以减少摩擦,和睦的人类社会就能建成,许多的矛盾冲突就都能化解。

六是对水的认知。

老子《道德经》八章有一句话:“上善若水”。水的特性很多,水利万物,水甘居下,水能化冰,水能化气,水能包容污垢,又有吞吐净化污秽之能耐。水还能载舟,又能覆舟。水的作用很多,又与万物不争。为人处世,只要会像老子所说,像水一样能“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那么,任何时候,都自会处于不败之地。

以上几点,都是《道德经》中最强调突出的观念和智慧,一般而言,人们若能掌握这五大智慧,并善于运用到生活中去,相信人生的命运大都会通达顺畅。当然,除此五点之外,《道德经》中还阐述了“大象无形”、“知足之足”、“自知者明” 、“死而不亡者寿”等许多观点和智慧。如果我们善用老子的思维,在当下加以正确运用,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和希望,前景就一定很光明。我所说的是否有道理,还望读者多加评论。


牛仔文史


人类历史文化文明发展到今天,还是要继续发杨道德精神,紧跟新时代,新新思想,新理念,新境界,更好的完善自我,实现人生最高梦想,以德,义,礼,智,信,作为人生的左右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