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要杀支持自己当皇帝的两个人?

豫有得


“王正大位,我当从王。”多尔衮“遂与礼亲王发其谋,阿达礼、硕托并伏诛。”

礼亲王:代善

硕托:代善二子

阿达礼:代善孙(三子之子)

代善一家堪称见风使舵的高手,见阿敏和莽古尔泰遭殃,代善主动退让,不再与皇太极南面同坐,且其遗传基因强大,长子岳托在努尔哈赤归天后,就向代善建议推举皇太极为汗,皇太极继位后,感恩图报,封岳托为亲王,但找到纰漏则画风突变,先因莽古尔泰牵连把岳托降为贝勒,后因忤逆降为贝子。

代善三子萨哈廉对皇太极继承汗位也有贡献,但过世较早,崇德元年就去世了,追封颖亲王,其子,也就是主人公之一------阿达礼虽然承袭郡王,但对皇太极半点感恩也欠奉,因为萨哈廉刚过世,皇太极就苛责其遗孀,阿达礼有样学样,在元妃去世时,丝竹音乐不断,以此表达其对皇太极的不满。

刚说了主角之一的阿达礼,主角之二就是代善二子硕托,他和他的父亲代善不只是关系不好,简直可以说是死敌,只不过时过境迁,决口不提罢了,代善当初被废,一方面是阿巴亥的原因,还有一点是令努尔哈赤所厌恶的类似于褚英的毛病,心黑手狠,六亲不认,受继妻挑唆,代善诬陷硕托叛向明朝,连自己的亲儿子也要杀,惹得努尔哈赤勃然大怒,你代善也是我与前妻所生,我是怎么待你的?

硕托与代善不睦,与皇太极的关系也好不到哪儿去,一直受皇太极打压,被降为辅国公,也算是拜代善所赐吧。更令硕托不能接受的是“偕阿尔格伐明,俘获无算,论功,赐驼、马各一”-----《清史稿》。俘获无算,却仅仅赐给他骆驼和马各一匹......所以硕托对太宗一系是没什么好感的,和他的侄子阿达礼一样,转而支持多尔衮,而且一直以来关系也都还不错。

受打压的他们,原本憧憬着多尔衮上台,他俩也能受到重用,没想到多尔衮和豪格各退一步,他俩的计划就要泡汤,所以到处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更要命的是,他们说的这些话对谁也都完全不避讳,搞得满城风雨。

首先怂恿多尔衮,“王正大位,我当从王。”

释放错误信息给济尔哈朗,我爹代善正在和多尔衮绸缪皇位呦......这智商也是没谁了。

再次怂恿多尔衮,我们搞好串联了呦,我们支持你夺权登基。

效仿岳托,跑到代善处,要求代善支持多尔衮上台,代善大惊,劝阻二人。

多尔衮一辈子都惦记着皇位,怎能不动心,但硕托和阿达礼的实力多尔衮是很清楚的,况且二人行事浮躁,甚至可以说是胡闹,难成大事,所以多尔衮养病为由,闭门谢客。

随即,多铎也被他俩烦得闭门谢客。

再次找到代善要求支持多尔衮上台,代善大怒,将两人骂了出去。

代善在满城风雨之下,担心此事别人误解为他代善幕后怂恿,为避免祸及自身做了两件事:

第一、大义灭亲,主动检举揭发阿达礼和硕托的谋逆之举,果断甩锅给多尔衮,他俩都捧你的,我公事公办,你随意吧。

第二、警告多尔衮不要打破刚刚促成的稳定政局。

代善这一举动,让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两方势力都懵圈了,代善早就想弄死硕托,这全世界都知道,但在这种时候把他俩推出来有点壮士断臂的狠绝调调了。其实代善心里苦哇,你们支持多尔衮没事,他将来也是权倾朝野的主儿,但是直接怂恿夺权还让所有人都知道了,我自己的脑袋也不够你俩坑的,你俩就自生自灭吧,我不杀你们,看多尔衮的了。

接到黑锅的多尔衮进退维谷,但情势不由人,当时各方势力的敏感程度都很高,打破平衡,力保阿达礼和硕托,那自己也没好果子吃,多尔衮已经被围过一次了,如果不是豪格宣布自己“不配”而放弃皇位,中途离座的话,真有冲突,多尔衮很可能当时就死在带兵而来的索尼和鳌拜手里。

最终多尔衮忍痛杀掉二人,之所以说忍痛,是因为后来多尔衮对这两家着实不错,恐怕也是心怀歉疚。二人位高权重,授首之后震慑了很多心怀鬼胎的人,为小福临继位扫清了障碍。


古今通史


窃以为这不是因为(另外有的答友提到的)阿达礼和硕讬提议多尔衮当皇帝是把多尔衮放在火上烤,多尔衮觉得其居心叵则而大义凛然处死两人。真正的水或许要比这深得多。

事实上,把阿达礼和硕讬抛出来的不是多尔衮而是他们的祖父(对阿达礼而言)和父亲(对硕讬而言)代善。

福临(后来的顺治帝)被确立继承皇位之后的这么一个敏感时刻,代善的孙子、颖毅亲王萨哈璘长子阿达礼和代善第二子固山贝子硕讬却四处活动,企图推翻诸王大臣的决议,改由多尔衮继位。

据记载,阿达礼和硕讬先分别亲自或派亲信往睿王府多尔衮处劝进,之后,二人又借探视祖、父代善足疾,上门私下对代善建议立多尔衮为帝吗,其中有个非常有画面感的细节,硕讬附在代善耳边低语:

我等众人已决定立和硕睿亲王,父王为何还默不做声?

虽然子孙两人兴头十足,喋喋不休,代善却丝毫不为所动,他以诸王大臣已对天立誓的理由拒绝了他们——但此时并没有出首举报他们。阿达礼和硕讬见代善不从,又前往豫亲王多铎(多尔衮的幼弟)家,但是多铎却闭门不见。

吃了闭门羹的阿达礼、硕讬不得已又返回代善王府再次重申前意:大哥,咱们动手吧!

这回代善动了真气:

你们竟敢叫我大哥?(雾)为何还满口胡柴?听任汝等闹下去,一定会给家门招来大祸!

(《独步天下》中的代善剧照)

(代善是正红旗旗主)

于是代善决定亲自告诉多尔衮,之后代善、多尔衮两人经过密商,决定把这件事公布于众,阿达礼、硕讬的命运自此已经被决定。

接着,阿达礼属下的大学士刚林也出来检举,并将他逮捕押送多尔衮处。审讯快马加鞭,结果很快就出来了——

阿达礼、硕讬“扰乱国政”,以叛逆罪论死。当天晚上,阿达礼、硕讬被赤身裸体捆绑着押送到衙门,说起来这类问题本该罪不及孥,但是阿达礼的母亲、硕讬妻子(两人都是代善的儿媳),也一同被活活勒死。

后世有研究者对这件事中的重重疑窦提出自己的质疑,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多尔衮、代善、多铎在一开始虽然不听从建议,但是都没有举报讯阿达礼、硕讬,后来代善被逼无奈举报,从某种意义上更像对多尔衮摊牌。

其次、既然硕讬已告知多尔衮,内大臣图尔格及御前侍卫,都赞同其谋划,在审讯阿达礼、硕讬时,多尔衮为什么不就此进行追查?而是在事发当晚就匆匆将二人处死。如此急吼吼的处置,是否有杀人灭口之意?

最后、顺治帝后来亲政之后,大学士刚林因为是多尔衮的死党而被处死,回溯阿达礼、硕讬事件中,刚林事先已得知阿达礼密谋,事发后将其主人举报给多尔衮,刚林的行动是否有人授意?

(多尔衮剧照)

根据上述种种蛛丝马迹,研究者认为:阿达礼、硕讬背后似乎另有指使。

从人情物理上推断,代善直接检举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以垂暮之年(这一年代善刚过花甲之年)亲手把自己的晚辈包括家属女子全都送上绞刑架,似乎很是诡异而不合情理。

我们不妨猜测,一个比较大的可能性是,阿达礼、硕讬实际上受到多尔衮或者多尔衮方面(如两白旗系统人士)的指使,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试图说服代善,但在代善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子一孙并以大局为重逼迫多尔衮表态的时候,多尔衮只能牺牲这两个走卒以维护诸王会议形成的决议,也通过舍卒保帅,避免两黄旗、两红旗和两白旗发生足以动摇国本的尖锐冲突。


谈古论金


企图迎立多尔衮的两个人,一个是礼亲王代善之子硕托,另一个是代善之孙阿达礼。他们之所以被处死是因为当时的大背景。

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去世,没有指定继承人选。当时的实力派代善、多尔衮、皇太极长子豪格都有机会问鼎。随着代善首先退出,皇位之争在多尔衮和豪格之间展开,但代善在决定皇位继承权上有很大话语权。

当时的满清势力分为两派,各自拥立多尔衮和豪格,几乎要发生内战和分裂。这时代善等元老居中调解,各方达成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多尔衮、济尔哈朗辅政。满族宗族贵戚都一道立了誓。这样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避免了满清的分裂。

硕托和阿达礼却多方活动,企图再度拥立多尔衮,这么做其实是破坏业已达成的来之不易的局面,连作为父亲、祖父的代善都不能容忍,代善为了维护满清的团结,做表率大义灭亲。而多尔衮,也不想走回头路,这是很明确的,故连多铎都不愿参与其中。

多尔衮和代善都不支持,注定了硕托和阿达礼被定罪为大逆从而被处死且被削宗籍的命运。


羽书迟


大家好,我是文史兄。今天咱们就来谈一谈多尔衮为何要杀硕讬和阿达礼。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是硕讬和阿达礼是谁?

硕讬是礼亲王代善的次子,而阿达礼则是代善的三儿子萨哈廉的长子。



他们在皇太极驾崩之后拥立谁?

在天聪八年皇太极驾崩之后,皇位就在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之间相持不下,如此多尔衮只得退而求其次,改立皇太极的九子福临,自己与济尔哈朗辅政。


但是硕讬和阿达礼想要做个“开国功臣”不想让小皇帝福临即位,阴谋拥立多尔衮为帝,为此到处“跑关系”。

为何多尔衮要杀掉他们?

他们二人因要秘立多尔衮,就带出去找八旗的旗主“拉关系”,他们的父亲和祖父代善身为正红旗的旗主当然也不例外。不料代善知晓此事之后大怒,认为这两个不肖子孙会害死自己一家,就大义灭亲把他们二人揭发到了多尔衮那去。

多尔衮知道事情败露,代善的态度也已明了,就只得安心做自己的摄政王和他们二人撇清关系,下令处死了硕讬和阿达礼。

其实多尔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情势所迫,我感觉要是代善也支持他的话,硕讬和阿达礼就不会身首异处了。多尔衮多次与皇位无缘都是因为代善,可悲可叹更可气!


晓史才能明事


这是由当时形势决定的。一,在皇太极死后,当时他的大儿子豪格,是明正言顺的继位者,且在八旗中有六旗支持,虽多尔滾战功赫赫,他冒然登基,起码要在皇族中引发巨大反对和混乱,对己的前途不利。二,是年八月十四日在崇正殿由所有亲王出席讨论继位人问题,提豪格与提多尔滚的两派争执不下,且多尔滚在亲王中并不占优势,再不解决要发生内乱,这时,支持他的阿达札,硕讬,只是郡王和贝子,还参不了议政(都是亲王才夠格)。三,多尔滚提出的皇位由孝庄皇后生的第九子福临,当时六岁,应是多尔滚熟的人选,关键是亲王们均无法反对,且决定多尔滾是两辅政亲王之一,这就比他亲自登基安全得多,且尚在权力中心,较为理想。从上述原因,以及多尔滾有了较理想结果后,为表衷心,同时也为了怕暴露私下谋权,故杀了两支持他登位的人。


黄亲国旗


此事说来话长。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在《汗谕》中对汗位继承有过规定:满洲八旗贵族共议汗位。

太宗皇太极死前,未指定继承人。引起了其身后的一场皇位之争。

皇太极共十一个儿子。争位的一方是皇太极长子豪格,继妃所生,三十四岁。颇有战功。其下统正蓝旗,其父的正黄,镶黄旗也自然支持他。大臣索尼,鳌拜都主张立帝子。所以也会支持他。

另一方是多尔衮,皇太极的九弟。他统领着正白旗和镶白旗。他的哥哥阿济格和兄弟多铎支持他。由于多尔衮战功卓著,实力强大,兄终弟及也合情理。

公元1643年8月26日,八旗贵族在大衙门聚会商议继位问题。礼亲王代善主持。有人提议豪格,豪格谦让说,"我福少德薄,非所堪当。"众人议论纷纷,大多(仗剑)说,"非立帝子不可"。有人(一说是济尔哈朗)提议立福临。多尔衮随机应变说道:"你们说的很是,即然豪格退让,无继统之意,当立第九子福临,年岁幼稚,八旗军兵,我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各掌其半,左右辅政,君长大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

皇位就这样确定下来。有一种说法,这个结果是庄妃(福临生母)在后面做工作的结果。她怕因争位而引起内部分裂火并,而联合皇后和代善,分别以利害关系和大局意识说服了豪格和多尔衮两人。才促成了立福临(即顺治皇帝)之事。(这当然只供参考)。

在这之后,代善的一个儿子(硕托)和一个孙子(三儿子萨哈廉之子)却一意要拥立多}尔衮为皇帝,上窜下跳,到处串连。代善与硕托父子关系本来十分恶劣,现在怕牵连全家,便告发了他们。这样,多尔衮便处斩了这两个人。

多尔衮想不想当皇帝?应该是想的。他能不能当上皇帝?就当时的形势说,很难。他要强争皇位只能靠武力。但在武力上,他不占优势。满洲八旗,豪格拥有三旗,如果开战,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代善的两红旗也会倾向他。多尔衮只有两白旗。即使善战也很难取胜,即使取胜也已七死八伤,无复强大。所以,他拥立福临是正确的举措,他因此成了摄政王,也算是获得了最大的利益。而且从本质上说,多尔衮是热爱大清事业并精明睿智的,那么,杀掉那两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就无足奇怪了。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公元1643年9月,清太宗皇太极未指定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突然崩猝于沈阳故宫,他的长子豪格集团和十四弟多尔衮集团为争夺皇位剑拔弩张,势同水火,互不退让。皇子的代表索尼、鳌拜等人更是立场坚定——如果不是皇子继位,就要血洗会场。

17天后在各方的商议、妥协下,年仅六岁的福临(顺治皇帝)登基,成为大清入关第一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开国之君,同时为了平衡势力也便于政权过渡,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辅佐福临。

在福临已经登基的情况下,阿达礼、硕讬却仍然四处活动,企图推翻福临,改由多尔衮上位。

阿达礼:代善之孙,代善三子萨哈廉的长子,萨哈廉刚过世时皇太极就苛责其遗孀,所以阿达礼对太宗甚是反感。

硕托:代善次子,他与父亲关系可以说是死敌,代善诬陷硕托叛向明朝,险些被杀。受代善影响,皇太极一直打压硕托,将其降为辅国公,更令硕托不能接受的是“偕阿尔格伐明,俘获无算,论功,赐驼、马各一-----”《清史稿》。却仅仅赐给他骆驼和马各一匹......所以硕托对太宗一系是没什么好感。

倍受受打压的叔侄,原本祈盼多尔衮上台,他俩也能扬眉吐气一把,但人算不如天算,6岁的福临上台了,眼看美梦破碎,所以到处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

阿达礼和硕讬告知多尔衮:“内大臣图尔格及御前侍卫等,都赞同我的谋划,王可自立为君。” 但多尔衮养病为由,闭门谢客。

爷俩劝说代善:“今立幼儿,国事可知,请速做决断。” 代善回应说:“既然已对天立誓,为什么又说这话?不要再改变主意!”

硕托和阿达礼上串下跳,东奔西走,积极联络其他八旗重要人物,要命的是,他们说的这些话对谁也都完全不避讳,搞得满城风雨。

二人再次劝说代善,代善将二人交给多尔衮,并将两人把这件事公布于众,也就是昭告天下:一、坚决拥立福临为帝;二、任何谋逆行为、天下共诛之;三、警告多尔衮,不要有任何私心杂信,不要打破现有的政治平衡。

多尔衮虽战功卓著,居功至伟,他对皇位是多少的可望,一次他对人说:“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那里何以有此心悸病症”!但多尔衮两白旗的军力无法与福临六旗对抗。况且满清王朝政权未稳,此时内哄无疑会导致分裂,将满清政权陷入新的动荡,从而葬送之前两代帝王的努力。

多尔衮如果不杀掉硕托了阿达礼,就坐实自己仍有称帝的想法,反将自己置于不利之地,必须杀掉二人来证明自己。

最终,由多尔衮亲自判处硕托和阿达礼二人“扰乱国政”,以叛逆罪论死。


美丽青春您真痘


皇帝人人都想作,多尔衮有几次机会同皇帝宝座亲密接触,都因条件不成熟失之交臂了。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暴死,经过激烈角逐多尔衮决定立皇太极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帝即顺至帝。多尔衮监国摄政掌握军政大权,向皇帝宝座蒜近一步。这个时侯郡王阿达礼和贝孑硕讬几次劝说多尔衮取尔代之自立皇帝,这简直是借刀杀人把多尔衮放在火炉上烤,所以,多尔衮亳不客气的把二人推出斩首,以维护八旗上层的稳定。和硕睿亲王多尔衮(1612年一1650年)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母亲阿巴孩是大福晋(相当于汉人的皇后),因此,多尔衮的地位在诸皇子中是很高的,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死,多尔衮才十五岁连个旗主都不是,满洲人权力交替是以实力说话的,诸子中实力最强的黄太极名正言顺的继承汗位。此后多尔衮随皇太极征蒙古,入寇明朝内地,征服朝鲜屡立战功,成为八旗军中的战神。1636年皇太极改金为清,改学汉人官制多尔衮封为和硕睿亲王,在六王之中排在第三位成为六部之中职务最重要的吏部首脑,时年24岁。多尔衮和弟弟阿济格,多铎掌管正白镶白两旗为八旗之中战力最强的。天聪八年(1643年)皇太极暴死,生前没立太子。命运之神又一次降临。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根红苗正军功赫赫,才华出众是热门人选,黄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是后起之秀,在八旗上层之中位高权重又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实力也非常强悍。双方为了皇帝宝座争得剑拨弩张。皇太极生前已作了有力于自己的安排掌握两黄旗和正蓝旗。两红旗和镶蓝旗也倾向于长子豪格。也就是说在八旗之中有六旗是赞成豪格济位的,多尔衮兄弟只有两旗明显处于劣势。会议开到最后一天,襄黄旗将领鳌拜等″佩剑前行"要求立皇帝的儿子继皇帝位,一场流血冲突即将发生。睿亲王多尔衮是个胸襟广阔高瞻远瞩的人,他看称帝的条件不成熟就放弃了这种想法,但主张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帝,由郑亲王和自已监国摄政。各方势力通过妥协商议同意了这种主张。各位王公大臣,贝勒贝子共同对天盟誓昭告天地永不反诲。多尔衮虽然没有当成皇帝但也大大的向皇权靠近一步,掌握军政大权。这个时候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几次劝说多尔衮称帝。这简直是把多尔衮放在火盆上烤,如果他真这么做了必然违返了共同誓约成为八旗上层的公敌群起而攻之。满清上层将发生严重內哄而分裂,多尔衮是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可能犯如此低级错误。为肃清影响向八旗上层表示自己没有称帝的意思维护团结,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成了政治牺牲品被推出斩首示众。顺便把潜在危胁豪格势力消除成为满清实际统治者。↘





关东侠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支持多尔衮当皇帝的两个人,也就是硕托和阿达礼。

硕托和阿达礼,都是努尔哈赤次子、和硕礼亲王代善家的人。

硕托(1600~1643年)代善次子,固山贝子爵位。

阿达礼(?-1643年)代善之孙,代善第三子、颖毅亲王萨哈璘长子,袭封郡王爵位。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在未确定继位人的情况下突然去世,随后大清朝陷入了长达十七天的帝位争夺,最终在各方的商议、妥协下,年仅六岁的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登基,同时为了平衡势力也便于政权过渡,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辅佐福临。
在福临已经登基的情况下,阿达礼、硕讬却仍然四处活动,企图推翻福临,改由多尔衮继位。阿达礼告诉多尔衮:“王如坐大位,我当从王。”硕讬也派遣亲信告知多尔衮:“内大臣图尔格及御前侍卫等,都赞同我的谋划,王可自立为君。”同时,他们还劝说代善:“今立幼儿,国事可知,请速做决断。”除此之外,硕托和阿达礼还积极联络其他八旗重要任务,为了多尔衮称帝而奔走,在这个敏感时期,表现非常活跃。

与其说是多尔衮杀掉了硕托和阿达礼,不如说是代善“大义灭亲”。

当硕托和阿达礼第一次劝说代善拥立多尔衮时,代善却不为所动:“既然已对天立誓,为什么又说这话?不要再改变主意!”而第二次硕托和阿达礼重返礼亲王府,劝说代善,得到的却是代善的训斥。
随后,代善将硕托和阿达礼交给多尔衮,并将两人把这件事公布于众。最终,由多尔衮亲自判处硕托和阿达礼二人“扰乱国政”,以叛逆罪论死。

代善的“大义灭亲”,让多尔衮不得不杀掉硕托和阿达礼。

代善“大义灭亲”,将硕托和阿达礼押至多尔衮处,交由多尔衮处理,除了代善本就不喜欢这两个子孙外,更为重要的是,代善这是在向多尔衮和所有朝臣释放了三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其一,表达了代善坚决拥立福临为帝的决心;其二,告诉朝臣,代善是容不得任何谋逆行为的,哪怕是自己的家人也一样会被处理;其三,就是告诉多尔衮,保持现有的政治格局,不要打破现有的政治平衡,对于大家,对于大清朝都是有好处的。
在此情况下,多尔衮只能处死了硕托和阿达礼,毕竟,如果不杀掉硕托了阿达礼,就坐实了自己有想要称帝的念头,反而将自己的处境置于不利境地,为了昭示自己终于新君福临,没有夺位之心,所以必须杀掉二人来证明自己。
另一方面,多尔衮现在的实力还不足以真正与福临对抗,毕竟,此时的福临,除了继承了皇太极的两黄旗外,自己的大哥豪格统领的正蓝旗,另外一位摄政王、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的镶蓝旗,都站在福临一边,而代善这次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多尔衮这面只有两白旗的支持,无力与其他六旗对抗。并且,刚刚经过帝位争夺的满清王朝还没有从之前的竞争对抗中彻底恢复,因而再次挑起分裂,则很容易将满清政权陷入新的动荡,从而葬送之前两代帝王的努力。
所以,于公于私都让多尔衮必须杀掉硕托和阿达礼,维持政治平衡和政局的相对稳定。而代善也因为这件事情,再一次成为了多尔衮的“克星”,这是代善继努尔哈赤之死、皇太极之死后,第三次成为多尔衮的“克星”。

虽然杀掉了硕托和阿达礼,但是多尔衮对他们的家人确实不薄。

对于硕托,多尔衮直接收养了硕托的幼子,交由自己的妻妾们看管、照顾,而且照顾得很好。而对于阿达礼,直接让阿达礼的弟弟勒克德浑,接任阿达礼的一切职位,也就是多罗顺承恭惠郡王。多尔衮这样做也确实让人感到疑惑和深思,不管多尔管当时有没有夺位的想法,他这样做都能看出他当时并不想真的杀掉硕托和阿达礼,也算是借此当做对于硕托和阿达礼的补偿吧。

雍亲王府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标题目说的那回事,只有看过正史才下结论。认为多尔衮对于皇位耿耿于怀,他虽然控制了大清军政大权,毕竟还有缺憾。只因他当年与豪格对峙,以退为进而在诸王大会上倡立福临,才难以出尔反尔,推翻前议。因此,在激烈动荡的戎马生涯之余,他的精神世界便陷入一种自相矛盾,懊悔愁苦与自怨自责的痛苦之中。他经常发怔忡(心悸)之症,有一次他对人说: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那里何以有此心悸病症!!随着他功业的累进,他的权力欲更加炽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