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宝玉在贾母跟前说宝钗是“杨玉环”,宝钗为什么会“大怒”?

陈一逛


红楼梦里,薛宝钗是个端庄的姑娘,对谁都不分薄厚,更没见她和谁红过脸,然而她却因为贾宝玉的一句“杨玉环”而登时大怒。为什么会这样?

明明此前宝钗扑蝶时,曹雪芹就曾形容她是杨妃,并在回目里说“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为什么宝玉这么一说,宝钗就受不了?宝钗发火,到底是在气什么呢?

薛宝钗发怒是发生在第三十回,宝玉和黛玉吵架后刚和好,宝玉见宝钗坐在那里,就去搭讪。宝玉在整个过程中似乎有强拉话题的意思,一会问薛蟠生日的事,一会又问宝钗为啥不去看戏。宝钗可好,都一一地把话题给终结了。

宝玉最后却更没眼力地来了一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薛宝钗可被这句话给完全激怒了,把宝玉给好一顿敲打。

然而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看上去是宝玉把宝钗好好的夸了一回,宝钗怎么听了还怒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元春赏赐的暗示与张道士说亲的影响

清虚观祈福是元春安排的,而这祈福之前,元春赏赐的宝玉、宝钗一样的端午节礼,却明确暗示了金玉良缘。

在祈福过程中,一个替贾母丈夫出贾家的替身张道士提出要给宝玉说亲事,之后又是把宝玉的“玉”请下去,因这“玉”招了一大托盘的金器回来。

如此一番,这清虚观祈福的目的就再清晰不过了,分明就是借这道士之口,想要把“金玉良缘”的“舆论”变成台面上的“定亲”。

然而这一场精心布局的“定亲仪式”,先是被贾母直接拒绝,最后又被宝、黛的一场大吵而搅乱。原本应是女主角的宝钗,最后却成了连配角都不是的陪衬。这种情况,宝钗当然会十分介怀。

宝钗发怒的情节是发生在宝、黛吵架之后。而宝玉和黛玉的这一场争吵哭闹,动静一点都不小,更是吵的没来由。也正是因为这种“没来由”的“冤家”式吵架,才让所有人都看到,清虚观这场“婚姻”博弈实则是那个提亲的道士输了的。

清虚观那个道士的“输”,实则是贾母要拒绝“金玉良缘”的意思,也正是宝钗的“输”。试想宝钗原本优秀的足够做妃子,结果在要嫁给宝玉的半路给拦截了下来,再加上此前的“落选”,这无疑是命运给薛宝钗的连环二打击。面对接连而来的失败,宝钗怎么还会如以往一样淡定!


二、宝玉无心之言却击中宝钗心事

宝玉的这句惹宝钗发怒的话里,宝玉本来是想奉承宝钗,然而在宝钗听来,这话里的赞赏却远远少于讽刺。

宝玉将宝钗比作杨妃,却忘了宝钗早已是落选了的。宝钗也正因为落选,薛姨妈才退而求其次,把目标瞄准了宝玉,而宝钗亦早知此事。

此时宝玉将其比作杨妃,不仅揭出了宝钗心中之痛,更是将宝钗从宝二奶奶候选人梯队向外剔除的意思。这一层意思,宝玉没注意到,而宝钗和贾母却听的清清楚楚。

想那薛宝钗品格端方,学识渊博,本是要入宫的优秀女子,却被一个各方面都不突出的黄毛小子给往外推,她怎么会不气?

也正是因为这一层意思,宝钗才冷笑回说:“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宝钗这句回话是何意思?她一方面承认自己的优秀足以封妃,而落选的原因则是薛蟠的缘故;另一方面,她也否定了封妃之路,想那杨国忠不也是杨妃死因之一吗?

而宝玉的一句奉承话里,不仅形容宝钗像杨玉环,更是提出她像杨玉环的原因:体丰怯热。而这个时候正是大热天,不仅宝钗怕热,就连瘦如凤姐的也都怕热。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对宝玉的话会作何理解?


三、金玉良缘与男女之事的影射

在众人去清虚观听戏之前,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宝玉见到宝钗手上的红麝串,非要拿来看。这一段情节是以宝玉视角描写的,然而从宝钗的角度来看,却能够发现宝钗对当时宝玉的内心活动不说了解十成,却也能知道八九分。

也因此,当宝玉呆住而忘了接过红麝串时,宝钗才觉得不好意思,才会丢下串子就要走,也才会在发现黛玉吃醋时没话找话说。

结合这件前事而看,当宝钗听到宝玉说自己体丰怯热时,她很可能将此话联系到男女之事上。

这时的宝钗,在此前都和宝玉保持着远远的距离,而她又是个十分捍卫封建女子本分的人。当这样的宝钗听到一个和她有“金玉”传说的男子公开讨论自己的体态时,她怎么会不大怒?

也因此,她才会在丫鬟来要扇子的时候,语带双关的说:“你要仔细!我和你玩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

言外之意是,“我薛宝钗可没和你贾宝玉有男女之情,更没和你贾宝玉在一处。谁要是疑惑,就疑惑那些素日和贾宝玉走的亲近的人去。”也正因如此,黛玉才没有接着话儿打趣宝钗,转而将话题往别处引。

从宝钗的这场“大怒”里也能够看出宝钗的心酸和无奈。宝钗对其他人和事物都是淡淡的,却独独对宝玉的这句话介怀,对“金玉良缘”如此看重,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宝钗难得流露出的真情一面。


少读红楼


薛宝钗给人的印象是: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目无下尘。

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薛宝钗为什么在贾母的眼皮子底下大恼大怒,对丫鬟披头盖脸地训斥呢?

这段故事发生在端午节前,五月初三。 我们先从之前的几天发生的事儿,来梳理宝姑娘发怒的原因。



第26回尾。四月25日,芒种节前一天。宝钗晚上走来怡红院,晴雯没好气地在院内抱怨说: “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这说明宝钗经常来怡红院和宝玉沟通感情。

第27回。四月26日芒种节,这天中午在王夫人处,薛宝钗两次奚落贾宝玉,给王夫人点眼:“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她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你叫他(贾宝玉)快吃了,找林妹妹去吧。”

很显然,薛宝钗嫉妒宝玉对黛玉好,也很不忿贾宝玉被林黛玉缠绵住。她一会儿功夫提醒王夫人两次黛玉和宝玉的亲密关系,要知道林黛玉和贾宝玉只是心里要好,是怕别人知道的。很有心机的宝钗意图很明显地告诉王夫人:“姨娘,我努力了,但宝兄弟被林黛玉缠绵住了,怎么办呢?”



王夫人为了促成金玉因缘,就下大招:让作为贵妃的女儿赐婚!元春毕竟是晚辈,上面还有祖母那一关。她比较委婉地作了试探:一是赏赐端午节礼,让宝钗和宝玉的相同;二是借端午节前,五月初一打醮的由头,由张道士委婉地向贾母为宝玉提亲:“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得倒也好个模样儿……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能,根基家当,倒也配得过……” 这个十五岁的小姐,我想就是指薛宝钗,在前不久,贾母刚刚出资20两给薛宝钗过了生日。



古时15岁及笄,就是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了。贾母已经提示薛家宝姑娘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了。 听到张道士的话,贾母心里明镜似的,但她是聪明人,不明着拒绝,就打起了太极:“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点儿再定罢……”这一句话就把张道士堵回去了,也给了王夫人、元春、薛姨妈、宝钗等明确的信息:我没有瞧中宝姑娘,你们也不用费心思了,宝姑娘也大了,给宝姑娘另寻婆家吧。

第二天 即五月初二,贾宝玉和林黛玉大吵一架,吵的可谓“惊天动地”,同时惊动了贾母和王夫人,引来贾母“不是冤家不聚头”之说,俨然向世人昭告:我的两个玉儿,这两个“小冤家”才是天生一对。



五月初三日一早,贾母派王熙凤去黛玉处处理二玉矛盾,王熙凤林黛玉拉送到贾母跟前,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及至我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 贾母说“不是冤家不聚头”,王熙凤说“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这等于宣布贾宝玉林黛玉是一对。



贾母和王熙凤说这话时,薛宝钗也在场的,她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娘娘端午节礼的暗示你们都看不出来?

贾宝玉看出宝钗的不自在,就没话找话地搭讪。说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身上不好,没得去。又问姐姐怎么不看戏?薛宝钗一听,就棍打狗,我也挖苦挖苦你,就模仿宝玉说,我怕热,推身上不好就来了。贾宝玉听懂了,就只好再搭讪:“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薛宝钗听后大怒。因为当众取笑一个女孩的体形,已经是大忌了,而且比作的杨贵妃名声很不好。



这个时候满心不高兴的薛宝钗就冷笑了两声说,“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但当着贾母的面说这样的话很不合适。因为这句话是讽刺贾家的子弟不成器,干不了杨国忠那样当宰相的大事,这无意之中既讽刺了贾门子弟,又讽刺了贾元春。

薛宝钗这次确实是口不择言,气疯了。 薛宝钗平时自视甚高,贾宝玉不仅往外推她,还当众贬损她,而贾宝玉和林黛玉又如此亲密,所以薛宝钗就想教训贾宝玉和林黛玉。



恰好小丫鬟靓儿来找扇子,说宝姑娘藏起来了,赏我吧。宝钗立即就指桑骂槐,指着靓儿说,“要仔细,我和你玩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她们去。”这是骂丫鬟吗?不是,这是骂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平时和贾宝玉嬉皮笑脸的是林黛玉。

薛宝钗是当着满屋子的人,特别是当着把贾宝玉林黛玉视若珍宝的贾母说的这番话,贾母不可能不懂,但贾母什么表示也没有。 这说明,薛宝钗是给气晕了,她是在吃林黛玉的醋,才大恼大怒,说出这么尖酸刻薄的话来。


我就是竹韵


把一个未出阁的大姑娘比做祸国殃民,乱了伦常的杨贵妃,谁不生气啊?

况且杨贵妃的结局悲惨,安史之乱时在马嵬坡死于乱军之中,所以宝玉这个比方打的实在是不高明,难怪薛宝钗大怒。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林黛玉和贾宝玉闹别扭了,贾宝玉去找林黛玉赔不是,被前来安慰黛玉的凤姐看到了,拉了她俩去见贾母。正好宝钗在这里,贾宝玉没话找话说,说起自己身体不好,没去给薛蟠过生日。

又问宝钗怎么没去看戏,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

也许宝钗是无心说自己装病,但是偏偏贾宝玉确实是装病没去给薛蟠过生日,所以宝玉听宝钗这样说,还以为是她在讽刺自己,因此就觉得脸上没意思,想找个台阶下,谁知道慌不择言说了一句让宝钗更加生气的话?

他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也体丰怯热。”


这句话彻底惹恼了薛宝钗,所以薛宝钗登时大怒。但是因为当着众人的面,薛宝钗又不好说什么,只好冷笑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薛宝钗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宝玉的一种反击,说我像杨妃,那你就是杨国忠。大家知道杨国忠更是祸国殃民的大奸臣,而且他的下场也不好,也是在马嵬坡乱军中被杀。

我没看贾宝玉在这个时期,因为看了一些禁书,所以说起话来总会惹是生非,一会儿,惹恼了林黛玉,一会儿惹恼了薛宝钗。

正巧这时候小丫头靛儿找扇子,问薛宝钗说是不是薛宝钗藏了她的?于是薛宝钗借题发挥,指桑骂槐趁机把贾宝玉训斥了一顿。

从这一段文字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正处在青春期。青春期的男孩子特别容易惹祸,而女孩子特别敏感,连薛宝钗这样稳重的女子都会当众变脸,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林黛玉整天跟宝玉生气,闹别扭了。


凡眼看红楼


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是场大戏。

这一段里宝玉正好才刚经历了,被凤姐当众调侃宝黛和好是“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都扣了环了。”。凤姐的一句“扣了环了”,直说得~“满屋里都笑起来”了。

对于“宝黛爱情”,贾宝玉在林黛玉个人面前、在潇湘馆内、在无人之处很奋勇发誓赌咒加表明心意。然而在贾府的大庭广众之下、甚至于在怡红院中宝玉对黛玉的表现都是收敛的,毕竟那是在两百多年前“儿女私情”是触犯封建道德底线大罪的时代。

这时候凤姐这样的调侃宝黛关系的亲密程度,是会让宝玉和黛玉两人都当众感觉非常尴尬的。

原文:此时宝钗正在这里,那黛玉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

宝玉自己不知道怎么样应对尴尬场面,于是就来找宝钗搭讪化解自己的不知所措。宝玉向宝钗问起薛蟠的生日宴,说自己因为生病没有去,希望宝钗替他向薛蟠解释一下。宝钗当即客套说“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有这个心就生分了。”,宝玉回答“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

本来话题可以就此打住的了,可以此时宝玉偏偏多事,接着又问“姐姐怎么不听戏去?”。此时宝钗已经有了情绪,回答之中就在暗指宝玉没有参加薛蟠的生日宴不过是“推病”。

原文: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得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

这时宝玉明知道宝钗已经在暗指他“推病”不去薛蟠的生日宴,是因为和黛玉闹了别扭了。如果宝玉此时停止话题也是可以的。

可是此时尴尬的宝玉不但没有停下来,还继续要把尴尬的谈话进行了下去。

原文: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宝玉说“杨妃”的本意是赞美宝钗之美堪比“杨妃”,因为在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宝玉自己对着宝钗的“肌肤丰泽”“雪白肐膞”心生羡慕,并且宝玉还联想到了“金玉良缘”,结果就看呆了。此时黛玉早站在门口将宝玉与宝钗此时的情形都看在眼里,于是惹来了黛玉用手绢子打了“呆雁”宝玉的眼睛。

宝玉的话也触动了宝钗内心的另一种情绪,想到几天前黛玉当着自己的面用小绢子打宝玉眼睛时自己的尴尬,于是宝钗急了。

原文:宝钗听说,顿时红了脸。待要发作,又不好怎么样。回思了一回,脸越下不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此时宝钗反过来讥讽宝玉是“贾妃”的弟弟“杨国忠”。并且借着靛儿来找扇子,宝钗还讥讽了黛玉对宝玉的一贯喜怒无常是“和你素日嘻皮笑脸”,这是宝钗对宝玉出击的“第一敲”。

原文: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比才在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到这时候,本来宝玉宝钗之间的谈话已经告一段落了,宝玉自知理亏说不下去了,已经自己退出了与宝钗的谈话。

然而,刚刚因为被凤姐调侃“黄鹰抓住鹞子的脚,都扣了环了。”,被弄得比宝玉还要尴尬“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的黛玉,此时却兴奋起来了。

原文: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儿,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黛玉)便改口说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黛玉)的心愿。忽又见(黛玉)问他(宝钗)这话,(宝钗)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宋江,后来又赔不是。”

黛玉见到宝玉奚落了宝钗,甚是得意。并且黛玉此时已经忘记了刚刚被凤姐调侃的尴尬了,自己也想上来对宝钗“穷追不舍”起来。黛玉本想要继续取笑宝钗的,又见宝钗借着训丫头靛儿说自己是和宝玉“素日嘻皮笑的姑娘们”,黛玉便只好改口跟宝钗闭聊起了看戏的事儿来。

令宝黛二人都想不到的是,此时的宝钗见黛玉得了意,也并不止步,而是对宝黛二人来了“第二敲”~负荆请罪讥讽宝黛二人的和好。

原文: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黛玉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于这些上虽不大通达,但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道:“这么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了这话,越发不好意思了。宝钗再欲说话,见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未解得他们四个人的话,因此付之一笑。

其实“负荆请罪”别的人也未必就真的不解,宝黛钗凤这四人的话满屋里的人也是明白的。只是此时有贾母罩着,即使刚刚两天之前(五月初二)宝黛二人闹得宝玉摔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别的人懂得的也装着不懂,只当宝黛是从小姊妹之间的玩闹罢了。

第三十回,宝黛钗之间的这一段“你来我往”,算是宝钗与黛玉之间因为宝玉的话唯一一次“刀光剑影”面对面的争风吃醋吧。

这时宝钗有了(四月二十七)元妃赐下的独宝玉和宝钗相同的端午节礼,而宝黛二人却有了贾母(五月初三)“不是冤家不聚头”的禅语。
然而第五十四回,仅仅半年多之后的元宵节家宴上,情形却大变了。

黛玉在元宵节家宴上,当众给宝玉“喂酒”,立即招致了凤姐对宝玉“别喝冷酒”的提醒,紧接着就是贾母的“掰谎”。

原文:贾母笑道“………只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子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贾母的这段“掰谎”,直指“私情”好比犯了“王法”的“贼情”一样。

有读者说,贾母“掰谎”是针对宝钗。

薛家放风“金玉良缘”,一是、送“不弃不离”金锁的癞头和尚说“要有玉的方可配”。二是、薛姨妈向王夫人提起的,是宝玉宝钗的双方母亲间的交流呀!

注意!贾母的话“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

此前贾府中真正提出过“宝黛姻缘”的是谁? 凤姐,宝玉的堂嫂子、黛玉的表嫂子。宝玉父母俱在、黛玉有亲外婆贾母在,根本轮不到凤姐来做“长嫂如母”的事情哦!

宝黛“私情”,就算旁人一无所知,宝黛二人自己不是心知肚明的?

再看上面第三十回的原文,宝钗说到“负荆请罪”,“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到了第五十四回,贾母“掰谎”说“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宝玉黛玉二人纵然脸上不怎么样,心里真的会无感吗?

过完年凤姐就病了,当然是因为过于操劳,小月了。 黛玉也病了,当然黛玉常常生病。

可是元宵节家宴之后的“紫鹃试玉”,当然是反映出来黛玉的极度焦虑,把宝玉惊得痴病发作,当然也是因为宝玉心中的极度焦虑呀!

“紫鹃试玉”是宝黛二人、以及紫鹃在元宵节贾母“掰谎”之后,对于“宝黛爱情”前途共同焦虑的结果。

我们将第三十回和第五十四回中,贾母和凤姐对“宝黛爱情”完全不同的前后两种态度对照起来看,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会更加清楚无疑了。


阿丹151014015


贾宝玉说宝钗像杨玉环一样体丰怕热。不是有意贬低宝钗,而是没话找话。可是宝钗却气得不行。宝钗本来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女孩,这次却失态了。原因有这么几点。

第一,清虚观打蘸,贾母拒绝了金玉良缘。

元春端午节赐礼,宝钗本来暗自高兴,金玉良缘有望成功。可是转眼之间这个优势就化为乌有。清虚观打蘸,贾母拒绝一个十五岁女孩子的求亲,这是变相地拒绝同是十五岁的宝钗。另外贾母又重新解读了金玉良缘。戴金的女孩子不仅仅是宝钗一个,还有一个是史湘云,她戴一个金麒麟。这就是说,宝钗金玉良缘不再有优势,也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很有可能为史湘云做了嫁妆。因此宝钗心中忿忿不平。

第二,宝玉和黛玉闹矛盾,贾母公然说宝黛是冤家。暗示她希望宝黛成婚。

宝黛闹矛盾,贾母哭着说,宝玉和黛玉是两个小冤家。冤家是夫妻的代名词,贾母显然把宝黛当成了夫妻。

第三,宝黛和好,凤姐竟然说两个人扣了环。

宝黛闹矛盾,互相不理睬。可是不久,两个人就和好了,而且关系比以前更亲密了,更重要的是凤姐说他们“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这是公开支持宝黛联姻。宝钗很生气,自己的亲表姐竟然偏向黛玉。

第四,杨贵妃祸国殃民,宝钗如果像杨贵妃岂不是红颜祸水,一旦结婚就会祸害贾家。那么金玉良缘怎么能成功?

第五,宝玉的话让宝钗想起了自己进宫失利的罪魁祸首薛蟠。如果不是薛蟠,宝钗就会进宫,怎么会在贾府受窝囊气?自己如果和杨贵妃一样有一个有能力的哥哥,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

这一切都让宝钗非常愤怒,于是忍不住怼了宝玉,又教训了靛儿,反过来再怼宝玉,说他向林黛玉负荆请罪。凤姐看气氛不对,以“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结束了宝钗的唇枪舌剑。


润杨阆苑


“真真有涵养”是袭人大赞薛宝钗的话。宝钗也的确是被怼的最多的一个。宝玉说话也不管人家下不下得来台,黛玉那张比刀子还尖的嘴,常常让宝钗难堪。就连贾母和王熙凤也暗暗排挤过宝钗。薛宝钗一律装糊涂,像宝玉那种说到脸上的,就算当时把脸羞的通红,过后也当没事一般。袭人看到感叹

“真真是心地宽大、有涵养!”

第一有涵养的宝姐姐在第三十回也憋不住了,在宝玉拿宝钗比杨贵妃,说她体丰怯热后,宝钗表现的是“大怒”,她虽然没有直接向宝玉发火,可是讽刺他以及贾府里,没有一个可以做得了杨国忠的。正说着,小丫鬟靛儿笑嘻嘻的说宝钗是不是藏了她的扇子,宝钗借题发挥,指着靛儿怒斥:

“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

吓得小丫头一溜烟的跑了。

宝姐姐这一通发火是当着众的,这是在贾母的屋子里,女眷们都在,宝钗一向以端庄娴雅示人,这次大怒显然人设算是塌了。也证明宝钗这是真怒了,怒到平时的理智和涵养显然被丢到一边了。

其实宝玉的玩笑根本没有走心,但宝钗为啥这次如此敏感呢?

话说正是端午节间,这个端午节宝钗的心情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过山车。

贵妃娘娘赐下了端午节礼,弟弟妹妹们都有份,不同的是,宝钗和宝玉的格外丰厚,两个人一样,有红麝串、芙蓉簟、凤尾罗等物,礼物不是首饰就是床上用品,这个意味大家都懂的……

薛宝钗一贯朴素,身上从无富丽闲妆,这里曹雪芹专门写了:宝钗戴上了这个红麝串。宝钗不喜欢首饰,更从来不戴什么花儿朵儿的。但她戴两样首饰,一件是映射“金玉良𡟇”的金锁,还有一件是代表贵妃意志的红麝串。

薛家和王夫人此时该是志得意满的,宝钗含蓄,不过这次却略显张扬了。没办法,人生得意须尽欢。

可是得意仅仅维持了一天,贾母在清虚观就说了:有和尚说了,宝玉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黛玉神补刀:宝姐姐在别的方面还有限,唯有在人戴的东西上格外用心!

贾母这一招就把金玉良𡟇打回了原形。就算元春受王夫人影响,倾向宝钗,有贾母这句话,她也不可能再表达对宝玉婚事的意见。这还没完,清虚观回来,贾母一句一个“小冤家”的称呼宝玉黛玉。等于当众打开了天窗说亮话。王熙凤说宝玉黛玉就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人都扣了环了!”分明是在打趣一对小夫妻。

读者们想一想场景,薛家这脸被打的是啪啪响,宝钗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得有多尴尬!

宝玉这个时侯没心没肺的嘲笑宝钗胖的像杨贵妃,一旁的黛玉还面露得意。这在宝钗,简直要无地自容了,她怼宝玉,怒斥小丫鬟靛儿,差不多是恼羞成怒的表现。

这是宝钗,她的姨妈王夫人精心布的局被婆婆轻松就给破了,王夫人的反应比宝钗激烈多了,这一腔的怒火洒在了撞上火山口的金钏姑娘,一个耳光扇她出去,导致金钏姑娘跳了井!


屏山品红楼


原因很简单,宝玉说话造次了。(本文只探讨80回古本红楼梦,即石头记)

红楼梦里,宝玉说话不分轻重,惹得黛玉多次生气,这次惹到了宝钗,实在是宝玉的罪过。

将薛宝钗比做杨妃,这句话造次到什么程度呢?

在那个时代,相当于当面骂人了。为什么这么说?

(1)宝钗是没出阁的小姐,是大家闺秀,杨玉环是什么人?是妃子,在古代的主流标签是“红颜祸水”。

古人对一些美女的主流认知是红颜祸水,这些美女主要是以妲己,妹喜,褒姒,飞燕,合德,杨玉环,冯小怜等为代表人物,特别是苏妲己,武则天,杨玉环,赵飞燕这些人,关于她们的野史风流史的书籍层出不穷,基本上这些人在古代的主流形象就是风流祸国的女人。

红楼梦里,茗烟买书给宝玉看,看看都是哪些人的风流外传?

(茗烟)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红楼梦》23回)

所以,宝玉说宝钗是杨贵妃,这话真的很造次,一个大家闺秀,名门淑女,你却拿红颜祸水名声极差的杨贵妃来比喻,这不是骂人吗?

别说古代了,就拿今天来说,潘金莲是个美女,但是你要看到一个女的说,你好漂亮,大家都说你长得像潘金莲,估计人家听了也不爽吧?脾气好的一笑置之,脾气不好的对你破口大骂也有可能。

书里两次写到因为这件事情,宝玉反省自己“说话造次”。

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红楼梦》30回)
宝玉忙把舌头一伸,将口掩住,自己想道:“幸而不曾造次。上两次皆因造次了,颦儿也生气,宝儿也多心,如今再得罪了他们,越发没意思了。”(《红楼梦》30回)

(2)宝钗生气只是因为宝玉说话造次,无需过度解读。

红楼梦里,面对任何一位小姐,不管是宝钗,黛玉,探春,迎春,你要拿这些名声不好的女人当面比喻她们,她们都会勃然大怒的,反应可能比宝钗还激烈。

别说宝玉当着许多人的面拿杨玉环比喻宝钗了,某次宝玉和黛玉只有两个人相处的时候,宝玉只因说话造次,黛玉立马就翻脸了。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红楼梦》23回)

宝钗黛玉这些女孩子,都是很自重身份的,你看黛玉,哪怕是和宝玉单独相处,宝玉说话造次了,她就会认为这冒犯了她的身份,立马生气。

再比如22回听戏,凤姐说有个小戏子像某个人,大家的反应是什么?“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只有湘云口直心快说出来了,被宝玉瞅了一眼,于是脾气大大咧咧的湘云气的收拾东西要回家,黛玉气的更是不断地怼宝玉,可见是不能对小姐们胡乱比喻的。

(3)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份地位都有一个认知,不能乱讲话。

上面所讲的例子,宝钗黛玉生气是因为她们的自我认知是大家闺秀,而宝玉说话造次,她们认为这是破坏了她们的大家闺秀的形象,故而生气。

再比如探春,27回里宝玉说探春给他做鞋,赵姨娘抱怨为什么不给贾环做,探春的反应是“登时沉下脸来”“益发动了气,将头一扭”,说“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思维,赵姨娘是你亲妈,贾环是你亲兄弟啊,怎么你这么说话呢?可是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探春这么说话也并不为错。探春对自己的身份地位是这么认知的,所以书里她和赵姨娘经常有冲突。


师明礼


这事发生前不久,元春暗赐婚。贾母借张道士之口,拒绝了元春的旨意——“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

几乎同一段时期,宝钗坐在午休的宝玉身边做针线,听到宝玉睡梦中的心思——“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的反应是——不觉怔住了!

这说明了宝钗及薛家的失败!宝钗在宝玉情感上的失败,薛家营造金玉婚姻的失败!

这场失败之前,宝钗跟宝玉两人相处极和谐的:宝钗经常造访宝玉——“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害的我们半夜三更不得睡觉”;两人很谈得来——宝玉赞宝钗“无书不知”,说明宝钗的“藏愚守拙”在宝玉面前是例外,宝钗展示给宝玉的,是对杂书的喜爱和博览。在别人面前,这是要极力隐藏的,但跟宝玉在一起,不用。而且,这种离经叛道,很是投了宝玉的心思,所以宝玉对宝钗的博学“大赞”!

跟宝钗的广阅杂书相对应的,是宝玉的“杂学旁收”——“宝兄弟,你每日家杂学旁收”!宝钗日日造访早晚谈讲,也恰说明了对宝玉的欣赏!除了两人都“杂学旁收”的爱好,还有宝玉与社会标准两別的性情——他把女儿摆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心底到细节无处不体贴。不要说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就是现代,也没有几人能做到!我觉得那时的宝钗,是爱宝玉的!这时候的两人,算得知己!

正是这份知己情,让黛玉察觉到了危机吧,所以视宝钗为大敌!对于湘云的防备,黛玉只有一次——“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这怕的是宝玉一时糊涂,效仿那些才子佳人的小说!但对宝钗,却是时时不肯松懈的防备,直到宝玉“诉肺腑”为止。这从侧面说明了,二宝是极可能相爱的吧!

在宝钗心里,恐怕也是如此吧!备选期间,她与宝玉尽情谈论;选秀失败后,她迅速正视且认可了两人的缘分!所以,对母亲散播的“金玉良缘”,她心里觉得“没意思”,却第一时间把红麝串戴上了!心里觉得“总远着宝玉”,却情不自禁的中午造访,遇到宝玉午睡袭人出门,也浑然不觉,反而一屁股坐在床边做针线……

她应该没想到会失败吧!她有姨妈王夫人,有舅舅王子腾一家,有薛家的万贯家财……也许这些背景,助她摆平过很多困境。比如薛蟠的人命官司!对于她的婚配,她自然也相信他们能助她成功!

贾母拒婚,宝玉梦中剖白心意,宝黛的爱情,同时可能还有——选秀的失败,这种种不如意一起袭来,这位十五岁的姑娘,未必能短时间内迅速消化!再稳重,也不过是个孩子,能在面上稳住就不错了,哪里能做到内心波澜不惊,言行之间,便难免心浮气躁了!

而此时的黛玉,任着性子与宝玉大哭大闹,还是为情而起,这本来就是封建淑女的大忌。是宝钗千忍万压改掉的毛病——“你当我是谁,我七八岁上也是个淘气的……”。但到了黛玉这里,却是贾母疼宠宝玉独爱!

黛玉大哭大闹,贾母怨天怨地,凤姐儿亲去解劝,宝玉伏低做小……来到宝钗面前时,两人“都扣了环了”!

想想金玉良缘的散播开,贾母的拒婚……恐怕此刻宝钗心里,真正觉得“没意思”了吧!能笑着对宝玉说“我怕热……少不得推身上不好”,恐怕已经是竭力稳当了!

偏宝玉又多了心,只怕心里也少了平日的敏捷和体贴,脸上“讪讪”的,只怕心里也“讪讪”的。便随口说了“杨妃”,其实此时的宝玉,也真是无心的——“便明白自己说的造次了,比刚才在黛玉面前更不好意思”!若是平日,一向待人“厚道”的宝钗未必大怒,但此时此刻,宝钗隐忍数日的万千情绪,却忍无可忍了!

首先杨妃的品行,是宝钗所不齿的!其次,只怕这一时期,宝钗落选了,所以才说“我倒像杨妃,可惜没有一个兄弟做的杨国忠的”!我觉得这是宝钗自曝了落选的原因!杨妃能顺风顺水,少不得杨国忠的支持!宝钗,恰少了这个!薛蟠不顶用,贾家王家,只怕也没有伸手相帮!本来在薛家眼里,贾家也是门好亲事,偏又出师未捷!

其次,也侧面说明了宝玉在宝钗心里的分量吧!就像黛玉一样,她的小性尖酸只对宝玉使!而宝钗的火气,也只对宝玉发!

这是宝钗最后的一次袒露心思!我一直觉得,宝玉就像宝钗的唯一的一双旧拖鞋。宝玉是宝钗唯一能随心所欲的对象。而这一次,是宝钗最后一次情不自禁。从此以后,不管是发火,还是谈书,亦或扑蝶……所有的轻松日子,都与宝钗彻底绝缘了!


悠然庐


“不爽”加上“不爽”的结果就是“更不爽”了。而“更不爽”再加上“非常不爽”的结果就是智商等于零。

总之,薛宝钗非常不爽到了几乎失去理智了。

薛宝钗第一个“不爽”————皇妃,王妃都没戏了。薛宝钗进京最早的目的是进宫选秀。这是一个家族的希望,路上,护送薛宝钗进京的薛家大公子薛蟠还顺手抢了香菱。“进宫选秀”在历朝历代都有,清代参加选秀的是13——17岁的姑娘们。只是为了保证皇室血统的纯正,通常是优先选满八旗的姑娘们。她们后来的地位也最高。其次是选蒙八旗的姑娘们,她们的情况比满八旗差不了多少。最后才轮到汉八旗的姑娘们,这时候,该填的坑都基本填满了,剩下的不是宫女就是偏房了,因此,她们的情况最惨。问题是即使如此,薛宝钗还落选了,而且连个留牌待定的机会都没捞着的那种。。。。。。这让自视甚高的薛宝钗有点那也就是。所以,薛宝钗“不爽”。

薛宝钗的第二个“不爽”——“金玉情缘”也没戏。进了贾府的薛宝钗,其实就是王夫人和薛姨妈钦定的“宝二奶奶”。薛宝钗当然心知肚明,但那个时候处于叛逆期的宝黛二人真是一对欢喜冤家,三天吵架吵得天翻地覆,两头和好又好的郎情妾意。二人又是史老太君早已内定的“冤家”。相比之下,薛宝钗就显得“成熟”多了,但这种成熟又被宝玉看不上。薛宝钗几次“劝学”贾宝玉,都被他当场摔了脸子。苦于跟贾宝玉没有共同语言的薛宝钗,再面对“木石情缘”的时候,总有一种无力回天的感觉,但又不得不维持知书达礼,端庄大气的人设。所以,薛宝钗就“更不爽”了。

薛宝钗的第三个“不爽”——史老太君明确否定“金玉情缘”。清虚观打醮之前,贾元春送来她支持“金玉情缘”的暗示,并安排了清虚观打醮的事。而在清虚观里,张道长也想促成“金玉情缘”。但史老太君作为“木石情缘”的坚定拥护者,当场就明确的以贾宝玉“不宜早婚”为由直接拒绝了,丝毫没给“金玉情缘”留下任何可能的余地,这让王夫人,薛姨妈和薛宝钗瞬间颜面扫地。她们三个人也明白了只要史老太君在一天,“木石情缘”就在一天,“金玉情缘”就没戏一天。这个时候,薛宝钗的脸上确实有点挂不住了。但她满腔怒火却无处发泄。此时的她已经快失去理智了。直到贾宝玉没话搭话的说了那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彻底激怒了已经失去理智的薛宝钗。

薛宝钗在《红楼梦》里的体型确实稍显丰满,书中也有将薛宝钗比做杨贵妃的句子,但杨贵妃却是一个让薛宝钗羡慕嫉妒恨的存在。在以胖为美的唐朝,杨贵妃确实体态丰满,但她却一度是后宫之主(李隆基册封杨贵妃以后,并未设皇后),又集李隆基的三千宠爱于一身。这些都是薛宝钗的梦寐以求却又镜花水月的奢望。所以,她才来了那么一句:“我倒像杨贵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做的杨国忠的!”就这句话,薛宝钗彻底暴露了,虽说是气话,但也能看得出她和薛家的野心。但她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失态了,一笑了之。只是,这一切都瞧在了史老太君的眼里。可是老太太呢,依旧悠哉游哉的看戏。

“享福人福深还享福”的史老太君愣是把一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平安醮”不动声色的变成了“个人休假”。别人爽不爽的老太太不知道,反正老太太肯定是真的爽了”。

只有史老太君活着,宝玉必须也只能娶黛玉。其他人想都别想,元妃也白搭。


陌上云白


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作家史铁生说:“活着的事,大抵在两个方面:务实与务虚。”

如果是虚是“琴棋书画诗酒花”,那么实就是“茶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说务虚是追求诗和远方,那么务实就是过好眼前的苟且。

许多人欣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大约就是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向往:不食人间烟火,任情任性,活出自我。这样的林妹妹,谁不喜欢?

恋爱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一刻还是笑靥如花,下一刻已是泪如雨下,那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感觉会让人魂牵梦绕,辗转反侧。

然而,回到现实生活里,四周兵荒马乱,若是找一人共度此生,大概多数人心中想的,还是薛宝钗最合适。

因为,生活需要务实,需要“你耕田来我织布”,需要人情练达体恤他人……

这么看来,林妹妹属于诗中画里的女子,宝姐姐属于凡尘中的你我;一个带仙气,一个有烟火味。没有谁高谁低之分,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里,都离不开务虚和务实。

让我们从薛宝钗的务实人生中,汲取一些生活智慧。

简化生活:豪华落尽见真淳

薛宝钗出身豪门,家有百万巨资。父亲在世之日,酷爱此女,视若掌上明珠。

想必薛宝钗也有自由轻松的童年时光。她曾对黛玉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勾个人缠的。”

早岁哪知世事艰!每个任性的孩子,身后都有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

然而父亲早逝,哥哥薛蟠不识世事,惟知斗鸡走狗,聚赌嫖娼,恣意狂荡,遂被人坑骗,家境日渐衰落。

鲁迅先生幼时也经历过家境败落的心酸,曾经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虽不至沦落如此地步,却光景大不如前。

五十七回,宝钗曾对邢岫烟说:“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前,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

早慧的女孩总是最懂事,经历家庭变故的薛宝钗不再以写诗作画为念,只留心家计之事,为母亲分忧解劳。

早慧的女孩也最敏感,对于富贵、对于繁华,相比一般人,她有了清醒的认识。

她摒弃奢华,简化生活。

穿着打扮上,不施粉黛,不带环佩。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吊着半旧的红绸软帘”、衣服“一色半新不旧”……然而,从宝玉眼中看过去,“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

她住的屋子干净整洁,如雪洞一般。那一日,贾母陪着刘姥姥来到薛宝钗居住的“蘅芜苑”,发现仅有一案、一床、两部书、数支菊花。

这是不是符合今天室内设计的简约风?淡泊、清冷的风格和屋外那些奇草仙藤相映,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抛弃物欲的繁华,追求简单宁静。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繁华落尽,唯留本真。

简单,并不意味着内心枯寂。芒种节那天,宝钗走着走着看到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随风翩跹,便蹑手蹑脚、穿花度柳直追而来。这,难道不是对生活的热爱吗?

越简化生活,越贴近内心。

深处富贵,甘心淡泊。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已经洞穿了物欲的真相,直逼生活的本真。

珍重自己:珍重芳姿昼掩门

宝钗生得脸若银盘,肌骨莹润,给人健康的感觉。

谁曾想过,宝钗也是药罐子,因为喘咳之症,请遍名医,吃尽仙药,总不见效。

后来,秃头和尚来了,说宝钗从胎里带着一股热毒,开了“冷香丸”的药方。

这是一方奇药,需春日牡丹、夏日白荷、秋天芙蓉、冬日梅花,花经四季,谓之“炎凉”;又需加入蜂蜜、白糖,用黄柏送下,此谓“甘苦”也。

如果说“热毒”是生命里的欲望、贪念,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历经炎凉,尝遍甘苦,才能练就美好品质呢?

人生的修炼从珍爱自己开始。

宝钗第一次正面出场,正在静养中。她对周瑞家的说:“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两天,所以且静养两日。”

生病了,不怕!多少人强撑着拼命,让带病工作成了常态;又有多少人认为来日方长,肆意地糟蹋自己的身子。殊不知,生病静养,才是健康之道!

静养,不仅是身体上的休息,也是对情绪的一种调节。心静,方能宠辱不惊,拂去心中的浮躁。

凡有涵养之人,皆能控制自己情绪。诚如宝钗。

因劝宝玉读圣贤书,宝玉心烦,也不管宝钗脸上过得去过不去,咳了一声,拿起脚就走了。

这样的事,若发生在黛玉身上会如何呢?袭人说了,“要是林姑娘,不知要闹到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

然而,宝钗虽然“脸羞得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过后还是依旧。

劝你,你不听,我为什么要用生气来惩罚自己呢?

能够做到情绪平和,不随意生气,就是涵养。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宝钗在一切事情面前都忍让妥协,无伤大雅的小事,她一笑而过;真正遇到伤及自尊的事情,她同样会做出反击。

第三十回,宝玉拿宝钗比作杨妃,宝钗听了,不由大怒。然而,她没有直接把情绪爆发出来,而是想了一下,冷笑着说:“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做得杨国忠的!”

在这里,宝钗捍卫的是心灵的尊严。她不愿意被宝玉随意轻薄了,因为杨贵妃在历史上被定位为“祸水红颜”,又在私生活上有违道德,所以,宝钗才会勃然大怒。她的还击,不是小心眼,不是吃醋,是告诉对方,不要触犯我的底线。

爱惜自己的身体,涵养自己的心灵,捍卫自己的尊严——如此,才是“珍重芳姿”的最好方式。

体恤他人:人情练达皆文章

公认的,宝钗属于情商比较高的女孩。然而,所谓的高情商,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善于换位思考,替别人考虑呢?

贾宝玉和林黛玉,可谓是痴情之人,可是他们的情多建立在愉悦自我的基础之上,属于审美的。

惟有宝钗,懂得体恤他人,让情怀落地。

宝钗生日,贾母令她点戏,她点了一折《西游记》,又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都是讨贾母喜欢的热闹戏。

许多读者以此来论宝钗的圆滑,然而,讨长者喜欢,除了说明这个孩子懂事,何错之有呢?许多成人在与他人相处时,还处处考虑的是自己,一个15岁的姑娘,为老人家着想,只能说明她的修养高。

袭人央求湘云做针线活,宝钗对袭人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主动替湘云接活;湘云开社做东,大包大揽,自己却没经济实力,宝钗慷慨帮她办螃蟹宴,体面地解决了难题。

邢岫烟家境贫寒,把衣物当了出去,宝钗知道后,悄悄地帮她赎回。

甚至对于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考虑到婆子们起早贪黑的处境,为她们谋利益。

最让人感动的是宝钗对于香菱的帮助。香菱是整部红楼里最苦命的姑娘,在拐卖飘零中惨遭重重折磨。

宝钗把香菱带入了大观园,对她学诗一事默许支持,极尽自己的保护和关爱。她给了香菱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

宝玉也为香菱的命运哀叹过,可是他又何曾做过什么呢?

一个人有情怀,为他人的故事伤感,固然有值得称赞之处,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听完故事、擦干眼泪、转眼忘得干干净净,这种情怀也是空的。相比之下,宝钗能够付诸行动,让情怀落地,更需要勇气和担当。

可以看出,宝钗的八面玲珑,绝不是圆滑世故。其背后隐藏着推己及人的善良和人情练达的智慧。

一个不善良的人,不会真心为他人考虑;一个不智慧的人,蒙着眼走路,自己尚且走得踉踉跄跄,何以保护他人?

豁达随缘:一蓑烟雨任平生

再说第22回看戏文,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贾宝玉不开心,说这戏太热闹了。

于是,宝钗给宝玉念了戏中的《寄生草》一曲: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最后两句,与东坡居士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颇有相似之处。

所谓的热闹,背后有着孤独;所谓的繁华,背后有着荒凉。十五岁的宝钗姑娘看得如此通透,也正因为如此,她在面对失去时,她能够做到豁达随缘。

尤三姐自杀,柳湘莲出家,闻者无不骇然,唯有宝钗冷静地说:“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今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不必为他们伤感了。”

许多人觉得宝钗无情,毕竟死亡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然而,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中就有淡然看待死亡的观念。庄子在妻子死后边敲盆,边唱歌,他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对待死亡应该坦然面对。

金庸小说在《神雕侠侣》中写到小龙女临近死亡时,对杨过说:“生死有命,人生无常,因缘离合,岂能强求?过儿,忧能伤人,你别太过关怀了。”

这是不是和宝钗对薛姨妈的劝慰是一样的呢?

既然生死随缘,那么最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她提醒母亲和哥哥,不要怠慢一起贩货的兄弟们,要请客酬谢。

不念过往,活在当下,这难道不是达观随缘的人生态度吗?

以此来回看金钏之死,也就不难理解她对王夫人的劝慰。

逝者已去,活着的人做些什么或许更为重要,这是薛宝钗一贯的生死观。

所以,她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两套,给金钏裹妆。连王夫人都问:“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着说:“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去取衣服。

可以想象,八十回后,纵然面对悲剧婚姻,宝钗也一定能展示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活在当下,比沉浸在痛苦中更有价值。

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活着本身,便需要勇气。

务实生活,爱才有所附丽

鲁迅先生在小说《伤逝》中描写了涓生和子君一对知识青年。他们爱得热烈纯真,不惜同亲友绝交。然而,在失业来临,家庭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涓生发出感慨:

“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务实地活着,是生命的第一要务。

务实的生活里,也有诗和远方;但是,如果只追求诗和远方,忘了务实地活着,所谓幸福,只会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

单纯站在爱情的角度,宝玉和黛玉的痴情更能打动人心;然而,从生活的角度考虑,我们是不是更应该从宝钗身上汲取智慧呢?

珍爱自己,体恤他人;简化生活,豁达随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修行一生所追求的境界。

务实,胜过一切风花雪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