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網絡流行語竟源自《道德經》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網絡流行語竟源自《道德經》

網絡圖

追根溯源,流行名句來源道家

道家之學綜羅百代,廣博精微。

新的世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網絡信息傳播飛速發達的今天,各式各樣的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更新換代之快令人眼花繚亂,縱觀2015年至今最流行的“雞湯式”名句莫過於這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正所謂“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流行名句也有著它的來歷,那麼它究竟來自何處?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有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這句話大致可解釋為:“在事情快要成功或結束之時,亦能以最初的心態來處理,則終生沒有失敗的事”。怎麼樣?是否與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之意同宗同源?由此可知,這句網絡流行語或來源於《道德經》。

想要有始有終不見得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人們往往在事情做到一半的時候失去的了最開始的激情,意志逐漸消磨終成老子口中的:“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人的情感最為豐富,但也最容易被情感所左右。縱觀古今,從上而言歷朝歷代開國之帝無不為百姓而謀福祉,奈何終被子孫所壞?只因後輩未能慎終如始。我們往往在快要成功或已經成功的時候被喜悅或各種各樣情緒所充斥,此時被矇蔽的我們便已經失敗。“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老子說的很清楚,事情在徵兆未起的時候就要注意,越是小事越是可能影響大局這就是其微易散。生活往往正是小事難做,我們吃飯會咬到舌頭,夾菜可能會掉下這些最基本的事情我們都有可能做錯,又何況於大事?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不見得是一個不慎重的人,但往往就是我們對待眼中所謂的簡單事,小事疏忽怠慢,或漫不經心而最後鬧到一個不可預料的後果。所以蔡桓公諱疾忌醫而死,在明日復明日中荒廢青春,虛度年華,都是自己不能“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原因。

其安易持,中和以度

那麼不論做人還是做事如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如何能夠保持事情的發展?其安易持,事物的發展都是處在“物壯則老,是為不道”的過程,每當事物發展到一個極點都會向另一面轉化。所以想要“易持”就要能夠“安”。就要把事物削減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界限當中。如何削減與保持秘訣就在於“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如同一把鋒利的寶劍,放一根毛髮在上吹毛立斷,縱然如此寶劍已有磨損,已非本相,長此以往不加磨礪最終也會變成鈍器,這便是做人做事用之太勤的結果。反而言之若一味追求鋒利日日打磨又當如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結果顯而易見,綜上所言做人做事都不能向哪一個方向用之太勤因為“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只有始終保持一個不滿的狀態才能去除舊迎新,新舊轉化之間生生不息,長生久視。

但是這致中和的度怎麼把握,既不能變成無所事事之人,也不能變成急功近利之人。這些好需要大家在生活中感悟,而後能潛心研讀道德經方能做到了。

想學會做事就要了解事情的本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現在的人接收的信息更新太快,養成了一些浮誇之風,網絡的發達更讓人們不在肯腳踏實地的做事。但事物的本質確實不變,正因如此做事豈能不敗?那何為事物本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把每一件事都慎重去對待則能“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最後自然不存在難事了。也許會有人問這樣會不會變得很累,變得終日只有忙碌?“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這句話我們聽了很多次。無為是已經做好了不需要在刻意為之,為何聖人就能洞察先機,我們又回到了《道德經》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正因為聖人從小處著眼,慎終如始,方能收貨“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也希望大家“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燁心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