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故居在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两地互掐多年,谁是胜家?


作为中国历史上以超强智慧而闻名于世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可能万万也没想到,他在公元227年在向蜀后主刘禅呈递《出师表》时,仅仅因为自己写的两个字,竟然导致后世争论了1800年,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两个互为唇齿的兄弟城市开始没完没了地掐架。如果“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能预料到这事儿,估计会在这俩字后面加上一个注释,也许会了却很多后人的“口水战”。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原话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于是,诸葛亮故居究竟是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自古至今一直存在巨大争议。对于一个18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而言,如果没有确凿的史学文献证明,实在难以准确地确定其生平,何况是诸葛亮这么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大咖!

在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都有一个武侯祠。隆中的武侯祠建于晋代,南阳的武侯祠也始建于西晋,两地为争“谁是正宗的武侯祠”口水仗不断,并且还为此打了不少笔墨官司。湖北隆中派以诸葛亮的《隆中对》之隆中为证,河南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难分难解。


到了清代咸丰年间,湖北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是达到了高潮。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不能向着你的家乡。湖北襄阳人认为,既然是自己家乡的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两边在南阳府衙对簿公堂,互不相让,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顾嘉衡听了双方的争论后,竟然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双方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这场争论才暂告一段落。

襄阳古隆中牌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全国旅游业开始升温。湖北襄阳率先建设了诸葛亮故居古襄阳隆中风景区。针对襄阳的捷足先登,南阳方面也不甘落后,投资建设了卧龙岗文化园,并称这是自公元234年以来以武侯祠为核心,以诸葛亮文化为中心的第43次修建,再现诸葛亮隐居于南阳的生活场景等等。从此,两地关于谁是诸葛亮故居的互掐再次掀起高潮,大批专家学者纷纷引经据典、争论不休,闹得沸沸扬扬。

其实,诸葛亮既不是湖北人,也不是河南人,而是山东琅琊人。因其父早逝,他追随叔父诸葛玄投奔荆州刘表。诸葛玄死后,年幼的诸葛亮失去生活保障,不得不自谋生路,才有了“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之说。诸葛亮的躬耕生活从诸葛玄死去的建安二年就开始了,直到他被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山,这十年间一直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确切地说,襄阳和南阳所争的并非诸葛亮的出生地,而恰恰是这十年隐居的“躬耕地”究竟在哪?


公元207年的冬天,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顾草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并请他出山。这就是流传千古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诸葛亮在草堂上客观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的战略方针,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吴、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从此,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年的地方,为刘备的江山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

襄阳古隆中诸葛亮草堂。翻开近年来国内众多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情况,发现“襄阳”、“南阳”两说学者都肯定“躬耕于南阳”这句话,那么,东汉三国时的今隆中地区是否属于南阳?在当时的典籍中,南阳和今隆中地区是否同一个地理概念?在《三国志》同期的史料中,能否证明南阳指的就是宛城?就成了解开这个悬案的唯一途径了。

“襄阳说”们认为,三国时期是郡县制,荆州相当于当时的一个省级建制,而当时的南阳郡包括现在南阳市的一部分和襄阳的一部分,而现在的南阳市大部分地区在当时都是宛郡的地盘,并且考古专家在襄樊汉水旁也发现了三国的邓县遗址。因此他们认为,诸葛亮的故居躬耕地在襄阳。。


“南阳说”的学者则认为,诸葛亮与刘备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需要满足四个条件:第一,符合诸葛亮自述的“躬耕于南阳”;第二,不在刘表的治所襄阳;第三,是在宛城的南面;第四,符合《三国志》记载的“沔之阳”,即汉水的北面。如此一来,只有一个答案同时符合以上四种条件,这就是当时刘备自己的防区——河南南阳新野县。

也有学者认为,隆中是诸葛亮在襄阳的家,是故宅,南阳卧龙岗是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与其弟不愿依附刘表重新寻找的躬耕之地。《大明一统志》把两者的关系讲得最为准确:“诸葛亮,琅琊人,躬耕南阳,往来隆中。”这一观点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取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讲得较为清楚。也就是说,襄阳和南阳都曾是诸葛亮的家,笔者倒赞同这一说法。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毫无疑问,关于诸葛亮故居躬耕地之争从表象上看只是对一位历史名人的归属竞争,从本质上则属于两地经济乃至更深层面的竞争,因为历史名人效应对地方经济的带动有着天生的优势,这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诸葛亮故居不管是南阳还是襄阳,都难以磨灭诸葛亮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以及“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传颂的人物形象。欢迎关注“瘦马视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